美团全资收购摩拜,如何评价这笔收购?

沁屿

4月3日的消息,在4月4日美团点评CEO王兴发布内部邮件,宣布美团和摩拜签署全资收购协议,摩拜将正式加入美团。

摩拜的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王晓峰将继续担任CEO,胡玮炜将继续担任总裁,夏一平将继续担任 CTO,王兴将担任董事长。

1、共享单车被收购是大势所趋

共享单车从出生开始其商业模式就已经被价格战摧毁,已经倒闭的三四梯队都因为资金链问题而退出战场,即使是摩拜和ofo都面临着资金和挪用押金的问题,在没有真正的商业变现来临之前,被巨头收购是必然趋势。

如今,摩拜已经属于美团,但都依然战队腾讯,而滴滴虽然不想放弃ofo,但是名存实亡,ofo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属于阿里,所以,现在的共享单车行业是形成了阿里的ofo和哈罗单车与的腾讯摩拜双寡头之间的战争。而共享单车的超级流量入口对于阿里和腾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对于美团的业务扩展具有战略意义

美团与滴滴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美团打车如今已经在很多城市上线,对于滴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滴滴欲抢夺美团的外卖市场,双方争夺已是不可开交。

美团的野心确实很大,不只是在吃喝玩乐方面,而且在众多领域如酒店、民宿、票务、电影、培训等都已经崭露头角,现在又将摩拜收于麾下,从而增加了自身与滴滴之间的竞争力。

对于美团建立自己的完整生态闭环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滴滴的影响

滴滴一直不想放弃对ofo的控制权,但是最终不能如愿,阿里通过一列的政策,对ofo以动产抵押的方式进行变相的控制,而结果就是ofo最终会属于阿里。滴滴在这之后也将背腹受敌,彻底失去在共享单车领域的话语权。

而这笔交易以后,这几家相关的公司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复杂,虽说滴滴受到腾讯的投资,但是滴滴投资ofo,现在又需要阿里的救济,ofo与摩拜是竞争关系,滴滴在彻底失去ofo以后,也许和阿里与腾讯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现在从表面上看,背后是美团、滴滴的较量,最顶层则是阿里和滕讯的角逐。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好戏要看。


王长胜

这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非常有可能的,首先是摩拜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好,其次是美团做打车业务绝对不只是玩玩而已,从美团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团不仅要做打车,而是要做的整个出行生态链,甚至未来美团要做的是一整个生活生态。

联想到摩拜CEO王晓峰从uber中国的时候口碑都不太好,最近更是传出打员工,还多个城市员工集体离职,这个时候也许一切并非空穴来风,胡玮炜团队管理能力、战略统筹能力又有欠缺,相比ofo的戴威,可以说戴威近乎完美的学历背景、年纪也小适合长远战略,再加上在国际战略、以及开放平台两个决策来看,戴威的可期待性更高,那么摩拜被收购可能性更大。

  • 美团未来的模式就是网上生活版的小米

美团其实整个生态布局已经初具雏形,美团现在的业务布局大致如下,团购及餐饮到店业务、酒旅业务、外卖(同时也是最后三公里物流)、猫眼电影、榛果民宿、美团支付,美团出行(有可能加入的摩拜)。基本上美团的业务包含了衣食住行等等所有的业务布局,这一点就仿佛是一个网上生活版的小米,为什么这么说?小米的模式是围绕手机打造一个以智能家居为主题的智能互联网生态。

美团已初步显现巨星像,比起滴滴,更容易形成商业闭环,而滴滴短时间的主要业务还是在出行,但是ofo已经羽翼丰满,滴滴已经很难拿下,而外卖业务更像是为了跟美团置气而出来的业务,而滴滴目前的重心除了打车貌似还有投资,这很显然跑偏了,即使也是这对于滴滴来说是一条正确的路。

  • 美团抢摩拜正如滴滴抢ofo

美团抢摩拜其实跟当初滴滴抢ofo很类似,打车业务解决的是长距离出行,而共享单车则是打车业务最好的补充,最重要补充的是3公里以内的出行。而如果能拿下摩拜,自然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出行闭环,况且除了打车业务,美团还有自己的票务业务,至少从业务上讲,美团的出行布局已经是完整闭环的。

  • 滴滴已经失去了ofo,如今又要面对美团打车,日子并不好过

滴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生态闭环,这个壁垒还没有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业务上的没有闭环,加上滴滴这两年一家独大以来积累的用户怨气,很有可能在美团打车来了以后成为一个用户背叛的节点,所以滴滴前面失去了ofo,后面又要面对美团打车,如果美团拿下了摩拜,那么滴滴的处境将非常的被动。

  • 同为腾讯亲儿子,兄弟相煎何太急

但从资本层面来讲,美团、滴滴都是腾讯系的核心企业,互相打架自然开心的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还釜底抽薪拿掉了ofo,可以说是将了一军,算是为了报美团和滴滴逐渐腾讯系的一箭之仇。最近阿里更是在高德推出0佣金顺风车,可以说是火上浇油,手心手背都是肉,腾讯作为大家长并不开心,摩拜也是腾讯系,到底应该给那个儿子也是困难。

所以,我认为至少从业务逻辑和资本层面来讲都是很有可能的,只是最终结果会怎么样我们不清楚,但是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更倾向于美团收购摩拜,滴滴这两年太娇纵了,应该杀杀滴滴的锐气了,并且经验表明,一家独大绝对不是好事。


EmacserVimer

摩拜是用来打滴滴的一步棋,美团有的是钱。

美团拿下摩拜一方面可以完善其短程出行业务,推动其出行领域的闭环;另一方面,美团现在最大的竞争者是滴滴,滴滴和阿里抢ofo没抢过,自然也会放眼于其他共享单车,而在目前还未被其他资本巨头收购的单车中,摩拜是最有可能的,因此,美团在打车业务进入正轨后,二话不说赶着抢夺下摩拜,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美团刚刚得到融资现在并不缺钱,37亿美元收购摩拜,其中有对价也有债务钱,对美团来说自己是完全吃得下的,而对摩拜来说则解决了燃眉之急,摩拜自己也清楚大势已去,共享单车不依靠资本根本走不长远。

腾讯系内战激烈,对抗阿里系迫在眉睫

共享单车离开资金补给无法存活,Ofo和小蓝车已经被阿里强行占有,腾讯想要在共享单车市场分一杯甜羹只能救活剩下的摩拜车,即便摩拜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也要死马当活马医,因为最大的目的是不能让阿里巴巴一家独大垄断市场。


华尔街见闻

自从美团把自己的使命定义为Eat Better,Live Better,铁了心要做一切吃喝玩乐的消费入口,它就成了友商侧目的行业公敌,但王兴真的一次性集齐外卖、打车、共享单车这些中国互联网的顶级亏损场景时,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了。

耿直boy王兴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曾经的团购是明日黄花,老大哥Groupon市值还不到美团估值的十分之一,美团转而定下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依靠到店(点评)和到家(外卖)打天下,王兴偏爱这些苦活累活是因为有钱又风光的业务早被巨头瓜分殆尽,渴望阳光下地盘的美团只能寄望于打破边界的横向扩张。

时下的美团正密谋上市,但在资本的大棋局中并没有拿出手的盈利业务,能够持以示人的只有对高频场景的垄断,这就是为什么美团在垄断了几乎所有本地生活服务场景之后,还向异地生活服务进军,还要通过并购填塞场景的真正原因。

王兴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代BAT,战略上就要打透商业模式,展示想象空间,战术必然是以攻代守,以战养战。

所以美团不惜自虐般的进入每一个有可怕对手的领域。

为了做强旗下的金融业务,美团明知阿里会扶持口碑进行反制,仍然坚决从点评下架支付宝,王兴甚至还用“阿里很强,但可以做得更有底线一点”刺激马云。

为了开拓异地生活服务,美团把酒旅升级为战略产品,以景点门票为突破口,再用低价机酒揽客,侧面挖角携程,用美团的话说,就是“在用户舒服的价格区间设计产品”。

美团还发现了生活场景之间的隐秘关系,据说美团打车上线7天,订单中超过4成都与吃喝玩乐消费有关,这实际上就是用户和流量在平台上的自输送。

摩拜则是王兴昂贵的新玩具,共享单车流年不利,坊间流传的财报也显示摩拜亏损严重,运营成本高得吓人,美团此时全资收购,显然不是商人的精打细算,只是因为用户和流量所带来的GMV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在BAT的大棋局中,恐怕又是另一番考量。

对腾讯来说,王兴不是听话的乡愿,而是冲锋陷阵的大将,滴滴整合ofo失败,马化腾却让王兴来收官摩拜,显然是放虎出笼对付押宝ofo来势汹汹的阿里。

马云在西溪园区总部教训了前来求助的王兴,意味着双方彻底翻脸,用马云自己的话说,滴滴这样失败的案例再不能上演,所以不计成本的压服不听话的美团有着重要的象征和实际意义。阿里一边资助饿了么釜底抽薪,一边放纵高德低成本的入局拼车业务,施加压力的同时间接搅局。

美团到底是下一个BAT还是下一个乐视?激进的美团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美团在资本市场是按P/GMV模型估值的,营收比利润更重要,按王兴制定的内部标准,假如能从滴滴手中夺取30%的市场份额,美团估值就可以再增加160亿美元,而且这个成绩还是此消彼长的。

风险在于,美团所有新开辟的战场都面临不死不休的竞争,任何一个对手都会以命相搏,美团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乐视的覆辙。当年乐视只有5年时间就从数十亿做到千亿级别,孵化出七大生态。2015年号称中国互联网第四极的美团就经历了估值过山车,从150亿美元暴降到100亿,如今又突然飙到300亿,也是祸福难料。

但中国互联网公司从不怕亏损,王兴的信条就是“弄不死我,我就赢了”。


虫二

这个收购,将深刻影响互联网行业的格局。

1,在出行领域,美团的实力将大涨。目前,美团主要是在共享单车上发力,只有两个城市,但是,一旦将摩拜纳入旗下,摩拜可是拥有2亿注册用户,每天3000万订单的第一共享单车平台,共享汽车加上共享单车,将会让美团在出行上如虎添翼。滴滴如何接招?

2,在服务电商上,是阿里和腾讯的对决。前脚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后脚美团全资收购摩拜,这是阿里系和腾讯系对自己内部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的契机。阿里的新零售,腾讯的智慧零售,将加剧对抗。腾讯系派出的大将是美团,阿里系还需要内部整合。饿了么和口碑需要整合,还需要和旗下的盒马鲜生、天猫等进行整合。时间就是生命。

3,ofo的命运也将有进一步博弈。可以看到ofo本来就是很多巨头博弈的场所。之前滴滴想拿下,后来僵持下来,现在阿里借助E2-1轮融资加强了控制,但是还没有完全拿下。ofo的戴威还是想做独立平台。但是,伴随摩拜并入美团,ofo再想做一个独立平台难度很大了,是靠向滴滴,还是委身阿里,需要思量。但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4,对于摩拜创业团队来说,可以看到是有分歧的,有人赞成收购,有人反对收购,但是他们没有否决权,还是要受到投资人的决定。最终看到了,胳膊拧不过大腿,摩拜告别了独立,走向了美团。

这就是互联网新时代的特点,巨头博弈,阿里系和腾讯系,谁能绕得开?


闫跃龙

对于共享单车,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走向终点的开始,但这很可能是对起点的超越。

今天上午,王兴正式宣布美团全资收购摩拜,昨晚坊间消息落地成真。但与昨晚种种传闻不一样的是,摩拜的创始团队并未出局。在内部的公开信中,王兴表示「摩拜的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王晓峰将继续担任 CEO,胡玮炜将继续担任总裁,夏一平将继续担任 CTO,我将担任董事长。」

当猜测和喧嚣都渐渐落定,我们该如何理解「美团收购摩拜」或者说「王兴接棒共享单车」这件事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想清楚两个事情:一是为什么摩拜一定会被收购,而不是被投资;二是为什么摩拜选择被美团收购,而不是被滴滴投资或者被包括软银、阿里之类的机构介入。


为什么并购个合理的选择


共享单车行业的现状和一些困难就不多说了,但这些困难不是并购的全部原因。毕竟,摩拜并不是没有接受投资的选项。

有时候,一些商业领域重大选择的做出,恰恰是很多细微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次摩拜接受美团的并购而不是接受滴滴的投资,真相或许就在细节里。

4 月 3 日晚上,摩拜召开股东大会,表决是否同意美团对其的收购;会议从晚上 9、10 点开始,大约在 11 点多的时候,会议中的信息就已陆续传到一些媒体手中——这些信息不仅有表决的结果,还包括一些非常详尽的细节。

在过去的互联网商业领域,很少会发生像摩拜股东大会信息外流这类的情况——整个大会就像对媒体公开的现场直播。能掌握这些信息的人一定是股东或者核心团队成员,而涉及公司机密重大事件会议信息的泄露,代表着一些当事人的利益企图。这种利益甚至让其不顾公司声誉和品牌的不确定损害来锁定某种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说明一些股东的利益或者诉求已经跟公司的利益诉求不统一了。

一般情况下,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肯定是符合股东收益最大化期望的。但现在看来,这种信息的私下释放和利用媒体抢先定调,对摩拜本身自己的品牌和服务是不利的。按照正常逻辑,即使创始团队出局,至少不该在事前或者事中泄露,而应该在一个对公司最合理时间点,进行统一表述并对外释放。这件事说明摩拜的部分股东甚至包括可能在创始团队体系里,大家对于被收购的看法与态度存在不同争议

,显示出不同人对公司未来发展这个长期利益的问题已经不在同一条线上了。

再回到为什么是收购而不是投资的问题上,答案就非常简单了:如果美团从投资的角度去做增资,原本在摩拜内部利益不统一的股东会被继续锁死在这个位置上;如果股东们甚至团队内部各有各的想法,摩拜整个公司内部形不成合力,这种不和谐和不同步会阻碍摩拜的长期发展。因此,通过并购统一思想和解除牵绊——该退出的退出,该继续前进的继续前进,这是最合适的方式。

对于摩拜而言,这个时候有人能够去「接棒」,推动这件事往前继续走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通过被整体收购,摩拜可以将内部意见不统一的股东和团队清除出去,留下来的统一的方向才能帮助摩拜长期发展。从这一点来看,

这个选项,相对于增资,甚至是条件更优惠的增资选项,对很多股东有利的,甚至是对公司解决问题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什么是王兴和美团?


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最终是王兴而不是程维,是美团而不是滴滴,或者其他方并购了摩拜呢?

首先很务实地讲,滴滴作为 ofo 的投资方,就过不了摩拜的关。滴滴和 ofo 发生的冲突、投资者和创始团队之间不同意见造成的冲突、对摩拜的这个团队来说,多少会有心理影响。即便是王兴和程维都是目前中国整个大生活领域里边具备足够的资本驾驭力和运营控制力的高手,但当他们不相上下的时候,这种心理因素就会起到作用。

当然,我相信王兴和摩拜最早的缔造者和大股东李斌之间的沟通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相信李斌因为自己的蔚来汽车延展出的大出行的格局,对于滴滴一度是更有倾向性的,但王兴最终能与李斌达成共识,也是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节点。相信王兴在出行领域的最近一系列动作和决心,促进了这种态度转变。

如何看待这起并购案?

这样的一个并购其实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么去看待它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不是共享单车行业的终点,这件事不需要惋惜谁,而是应该恭喜所有人

由王兴接棒共享单车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不要忘了,在过去几年里,共享单车都是在被资本推着往前走,以倍速的方式发展,对于创始的团队,不管是摩拜还是 ofo,都很难真正做到对公司的完美驾驭。王兴则不同,过去这么多年,他在生活服务领域里经过包括「千团大战」等大量战争,他的团队在执行效率和思维体系上都已经非常成熟。当这些优势注入到整个共享单车领域,必将带来不同的格局。

王兴进入共享单车领域后,有机会捋顺这个高速发展、资本高度介入行业中的种种扭曲,让共享单车重新回归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层面,然后能够真正创造出行业的商业价值另外,摩拜和美团大出行服务体系的这种互动,也能够让共享单车这个独立价值还不够完整的商业模式,通过协同效应形成闭环——这或许也是共享单车能够更长久存在意义。

昨天晚上,摩拜董事会的结果出炉后,我跟胡玮炜交流时候引用了当年丘吉尔说的一句非常经典的话,「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不是终点,甚至不是走向终点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对起点的超越

对摩拜的创始团队而言,他们现在所开创的事业,在未来还将继续向前发展,并且进入生活服务领域这个更大的格局。对胡玮炜们更应该祝贺,因为一个奇迹没有变成一地鸡毛,还在继续向前,即便旁观者各种评判,但只有创业者才理解此事对内心的意义。

另外,对于摩拜的一些早期股东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他们的退出,意味着摆脱了被不断锁死的命运,某业界大佬私下评价说,「这比某些公司的股东继续被锁死已经好很多了」说的是谁,大家都知道。

对于王兴而言,获得摩拜这个非常有价值的资产和入口同样值得恭喜。共享单车,对于王兴未来想要的更大的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王兴是一个理性的创业者,现在这个入主摩拜的价格其实对他是非常合理甚至划算的,在共享单车经历过爆发式发展,进入冷静期甚至是寒冰期的时候,王兴的切入点是非常稳准狠。

共享单车当然还面临着经营运作瓶颈等一系列问题,但对未来美团出行的布局意义重大。相比他付出的成本,获得的收益其实还是比较划算的。美团在未来更大的竞争格局里边抓住了有利的场景和入口。

无论是 ofo 的戴威还是摩拜单车的胡玮炜,他们创造的事业和走过的故事已经如此精彩,他们的经历更是巨大的隐形财富,那些注定要到来的,各种媒体式的「反思」、「感叹」、「计算」其实毫无意义。

未来共享单车还有那么多机遇,出行领域依旧值得期待。所以,故事外的人才会胡乱感慨,故事里的人只应奋力向前。



极客公园

中国式投资有一个共性,搏傻。傻,不是说真傻,而是说只要还有人接盘,游戏就能玩得下去。

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有木有?不怕你贵,只要有人接盘,砸锅卖铁、加杠杆,都有人买。茅台的股票,有木有?越贵越买。共享单车看到今天,好像也没有跳出这个局,就在两三年前,对ofo和摩拜,投资人一拥而上,唯恐投不进去,在风口上时,能投进去的投资人都是证明了自己人脉足够、品牌足够、资本足够的。他们是真看好共享单车的模式吗?当时,共享单车给全国人民讲了一个故事,从数学上来算,押金用于造车、租金实现盈利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现在,由于维护成本太高,租金模式被证明失败了。难道就没有投资人考虑过维护成本的问题,我不信。只是大家都在讲故事,红杉也讲,高瓴也讲,滴滴也加入,哇塞,都是最聪明的人,大家就信了他们的故事。可是维护成本兜不住底,故事继续讲,同时要全身而退呀。

对于消费者来说,中国式投资其实挺悲哀的。共享单车确实带来了生活中的便利,还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呢,先被小蓝车骗走押金,再是ofo越来越破,摩拜越来越少。在资本大战中,本来好好的东西没落了。

有报道称,摩拜的不少高管在去年底辞职开始了区块链的创业。这是另一个局的开始,同样的手法,等你再想明白的时候,就是他们的接盘侠。


小哥哥打算盘

随着摩拜37亿美元卖身美团的谣言变成现实,曾经的独角兽已经全面改姓王了。

很多人不理解,摩拜已有10亿美元的债务,投资人和摩拜团队自己都看不到希望了,为什么偏偏被王兴看中?

但这次的交易绝不是王兴临时起意。

2016年10月个人出资投资摩拜、2017年初在南京试点网约车、2018年初全面进军上海、直到如今拿下摩拜,王兴和美团一直都在步步为营。

美团和摩拜,可以说是互相需要,收购是一种必然。

那「美团+摩拜」的组合到底有多少火花呢?

1、摩拜在去年底就上线了共享汽车业务,接入美团的出行版图正合适。市场规模足够大,分到一点是一点。

2、佛系多年的美团终于要开始寻求IPO,且估值高达600亿美元。

过去几年,王兴一直在筹备上市的条件,做大估值,等待时机。

这么一来就很好理解了,在美团Eat Better、Live Better的口号里,独独缺一个共享单车来填补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美团从一开始的去哪儿到现在怎么去,一条龙服务越包越大,还顺便收下了摩拜的位置数据、自有支付推广等额外奖励,这一波不亏。

而且共享单车早已是中国式创新的一张名片,摩拜去年出海投放,国际化的布局对美团提升估值有利,何乐而不为?

也正因为如此,美团诚意接盘,摩拜连价都没还,就以低于上一轮的估值交代了自己,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且美团、摩拜背后站着的是腾讯,pony马需要美团出面以收购而不是融资的形式拿下摩拜,来抗衡阿里系。

说到底,在这个圈子里,改变游戏规则的只能是野蛮人。


金错刀

据铅笔道独家消息,摩拜正在面临收购谈判,买家可能为美团。此外还有两方共同参与竞价:软银及滴滴的合作。目前摩拜还没有确定最后的方案,仍在考虑中,也没有召开股东会。所以摩拜和美团能否成功牵手,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铅笔道

4月3日,据报道称,美团和摩拜已于近日达成收购协议。摩拜将以37亿美元的总价出售给美团,包括27亿美元的实际作价(12亿美元现金及15亿美元股权)和10亿美元的债务。双方最快将于本周内正式宣布。

这个消息一出,信息量巨大,虽然目前美团、摩拜方面都未对消息真伪做出正面回应,既然报道称本周内正式宣布,至于能否最终坐实不妨先静候几日。

存在即合理,消息曝出不可能是完全的捕风捉影,美团+摩拜的组合还是给人们留下极大想象空间。

报道称,摩拜遭遇到资金危机,先是尝试独立融资遇阻,然后是取消免费月卡、提升每单收入的增收措施,每月4亿的运维支出,无法获得正向资金用来生产新车和维修旧车。媒体还披露了摩拜挪用了用户60亿押金,除此之外还欠下10亿元债务。

根据以上信息来看,摩拜确实遇到资金危机,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和巨额的运营支出,靠一轮轮融资撑到现在实属不易。

在此之前,和摩拜针锋相对的ofo先是通过抵押单车的形式获得阿里17.7亿资金支持,随后拿到了来自阿里领投的8.66亿美元融资,ofo实质上已经归入阿里生态,硬撑不下去的摩拜似乎也没有理由再倔强下去了。

至于美团+摩拜,美团进军网约车市场野心勃勃,烧钱补贴,一波跟着一波,美团来势汹汹,跟滴滴正面交锋。

3月24日,王兴在一个公开场合称目前美团打车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据此来看,出行已然成为美团商业版图下的重要一极,网约车市场其实并不存在太高的技术壁垒,准入门槛还是相对较低的。

王兴作为摩拜早期的投资人,在摩拜遭遇资金危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王兴此时或许看到机会,以摩拜短途出行+中途网约车,王兴的大出行版图正缓缓打开。

如果消息在未来几日坐实,对于腹背受敌的滴滴而言,不啻为当头棒喝,虽然目前美团打车还难以撼动滴滴市场地位,从商业竞争角度来讲,美团也许是滴滴在未来必须选择面对的一个可见的强劲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