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新政打破外援壟斷,“中生代”球員左右比賽

早在上賽季,“3+1”的政策儘管使得外援減少一個首發名額,且板凳席不再可能出現第五外援的身影。但絕大多數球隊都將U23名額用於應付湊數。雖說有過韋世豪、鄭達倫等人的驚豔片刻,但較之本季獨苗黃紫昌的絕對高光難以相提並論。此外,去年外援雖說減少一人,可U23政策對於球隊首發乃至替補換人名額以及整體打法並不會產生決定性作用,絕大多數球隊在減少一名外援首發或是少一個替補外援名額的前提下,愈發依賴外援的表現。

無論是恆大(高拉特21球、阿蘭10球)、上港(胡爾克17球、埃爾克森11球)這樣的爭冠球隊,還是亞冠區的權健(帕託15球)、申花(莫雷諾15球、瓜林10球),抑或是中小球隊的延邊富德斯蒂夫(18球)、貴州恆豐耶拉維奇(15球)、長春亞泰伊哈洛(15球)等等。

“3+3”新政打破外援垄断,“中生代”球员左右比赛

相比之下,國產前鋒窘境就被凸顯。武磊20球拿到銅靴,最靠近他的本土射手郜林9球、于漢超8球,如此成績只能排在射手榜第20位的瓜林身後。放眼整個射手榜,前30名也只有四名本土球員。時間來到本賽季,“3+3”的新政力度,使得絕大多數球隊的替補調整空間極其有限,甚至常有板凳席七人中只有一名非U23球員可用的局面,無論是否具備絕對實力獲得一個首發,但U23出場人數的陡增,進一步抵消了各隊超級外援的優勢。最短板與最優勢相抵之後,位於“中生代”本土非U23球員的發揮就極有可能左右最終的比賽走勢,因此本土射手的井噴也就順理成章了。

綜上所述,外援首發和替補平均各減1人的數量,U23出場球員在球隊14人名單(主力與主力替補)中,超過1比5的比重,兩大新政因素的激發,導致了本土球員乃至本土射手重新找到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不僅是武磊還是其他射手,扭轉過往賽季中超金靴被歐美外援所壟斷、射手榜前20幾乎獨苗的窘境都看到了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