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種植戶為何賺錢難?

草莓味屠夫

蔬菜作為生鮮食材,關係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健康,“菜籃子”工程一度被政府作為維持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為了保證最短時間內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更是設立綠色通道,極大的提高了蔬菜質量,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蔬菜種植戶為何賺錢難?怎樣才能更合理的提高收益,增強種植信心。



蔬菜不同於其它種植品種,週期短,不易保存,不耐運輸成為弊端,我們這邊壽光是個知名的蔬菜批發市場,朋友一家人也是靠種植蔬菜為生,有次談起無奈的表示,每天車水馬龍,來自全國各地的採購商絡繹不絕,成交量驚人,但是蔬菜價格一直穩中有降,最主要原因就是保鮮期短,種植戶蔬菜採摘後,如果不及時出售,幾天就會出現枯萎發黃,很難與市場價格抗衡,只能隨行就市,不賠錢就行了。

目前物價上漲,肥料,人工費,農藥也在連年上漲,蔬菜雖然種植週期短,在外人眼裡應該很掙錢,但是經他這一算細賬,零零碎碎的支出使本就利潤不高的蔬菜種植只能做到勉強維持,只能寄希望於冬季大棚反季節種植,沒有了露天散戶種植的影響,這時候的價格才能使其看到掙錢的希望,還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好病害的防止,不親自種過,不瞭解種植戶的心酸。
蔬菜種植關乎民生大計,為了穩定市場價格,帶動種植戶的熱情,許多蔬菜種植區的當地政府也是推出了不少惠農補貼,如肥料30%補貼,土地優先承包,享受廣告扶持等。


農家老院子

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農村這兩年的變化非常大,農業的產業化和機械化的現象也越發的明顯。隨著農村人口的轉移,剩餘勞動力不足以承擔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業集約化也有了潛在的發展空間,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承包著幾百畝的土地。但這些人雖然有著國家的政策補貼,相反他們在農業上的發展並不順利,甚至利潤上並不如種植上百畝以下的農戶賺錢多。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呢?畢竟按照常理的話,種植的越多,賺錢的空間也越大啊。

1.過度政策化

很多種植上千畝的種糧大戶,他們大多都是以商業化的角度去種植農業,通常這些人在經濟上的運作能力更強。也有很多人是為了國家的補貼政策而來,但他們領取政策之後,對農業的發展漠不關心。

2.農業和商業的關係

很多人在種植糧食的過程中一直都是本著小農思想的種植方式,他們只知道傳統的手段去種植農作物,卻不知道大規模的種植下機械化和產業化更為重要。這時候不能再侷限於每畝多少錢的利潤,自己的身份要轉變成運營商,這樣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利潤。但很多人往往並沒有這樣的思維,商業化的認知還不夠。3.規模化的思維不夠

很多人在大規模種植的同時,還是依靠以往的種植方式,並不想著進行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改革,這種情況下並沒有太多的經歷去管理大片的農作物,導致農作物的生長產量低、品質差。而且也沒有附加農業的增值心理,只依靠傳統的農作物種植賺錢是遠遠不夠的。

想要在農業的種植中打破原有的現狀,那麼一定要遵循以下幾點:

1.管理模式

想要降低種植成本和人力成本,首先就要選擇管理模式上的變革。通過機械化和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最大化的降低管理中所不必要的成本。努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才是轉利潤化的最好措施。

2、創新是王道

面對同質化的市場和商業運作模式,農業的發展未來靠的是創新。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成立獨有的合作社模式,推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種植培育技術才是王道。

3.合作共贏

往往想要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需要的是種植大戶們的聯手合作。這樣才能推出區域的品牌影響力,而合作社的發展也需要大家的共同推進。

所以說,大規模的種植,一定要轉變現有的思維模式,不能以規模上的擴大和依靠國家的政策補貼而依存。不知道大家有什麼高招呢?

關注我,三農財富資訊搶先得!


新農村的日與夜

種植面積太大,以前蔬菜跟天氣,氣候有很大的影響,現在蔬菜大棚面積也多了,受天氣,氣候的影響幾乎沒有多大的影響了。加上國家精準扶貧,農村除了種植就是養殖了。現在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肥料,農藥種子,樣樣漲價,可是蔬菜價格還維持十幾年前的水平。你說能不掙錢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