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行業該如何“轉型”?

樊溢明

新思界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由我國研製的全球第一艘智能船舶已於2017年12月5日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這也是全球首艘通過船級社認證的智能船舶,標誌著我國智能船舶的建造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該船名為“大智”號的散貨智能船舶,總長179米、船寬32米、深15米,載重量3.88萬噸,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研製,交付給招商局集團中外運航運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後,主要用於中澳、東南亞航線的煤炭以及鹽的運輸。

智能船舶以“大數據”為基礎,運用實時數據傳輸和彙集、大容量計算、數字建模、遠程控制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實現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斷分析以及決策和控制,從而更好地保證船舶的航行安全及效率。

近年來,造船業一直遭遇發展瓶頸,作為第一造船大國,卻面臨井噴式增長後的發展瓶頸。傳統市場趨於飽和、中低端市場技術差異小、產能過剩;成本高,附加值低、產品競爭力較弱,以價格換數量;訂單類型繁多、批量多批次、難以進行大規模技術革新和經驗積累,成本和質量難控。同樣是重資產型的航運企業,也面臨運營成本難以控制、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人員和設備來源繁雜、管理成本高、安全和經濟性難以保障等問題,深陷虧損泥潭。

而就船舶來說,市場個體差異性帶來市場的定製化需求越來越高,需要快速成規模,這個過程中需要實現數據之間很好的交換分析和挖掘。這就把市場的需求和運營企業的需求、製造企業的需求、設計的工作形成一個協作總體。工業4.0在船舶上的實現是定製與規模化的結合,也是當前與未來的結合,創造新需求的過程中實現新的價值。

38800噸智能船項目是中船集團創新計劃的第一個民品項目。該項目由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牽頭,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等單位參加,以綠色海豚38800噸散貨船為平臺,實現智能示範船的實船建造。目前,38800噸智能船的合同設計和全船技術規格書已經完成,部分模塊已經實現了實船試用試裝。

新思界行業研究出具的《2018-2022年全球智慧船舶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重點區域研究報告》認為,我國業界應採用造船企業、船配廠商、船級社、航運公司聯合的方式開展智能船舶的研究,在船載系統和岸基系統分析軟件的算法,分析軟件與其他系統的接口協議以及高速無線遠距離數據傳輸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標準。同時,利用中國相關人員在ISO/TC8中負責秘書處工作和擔任副主席的優勢地位,組織並支持國內相關專家參與智能船舶類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並逐步將關鍵技術或產品轉化為國際標準輸出,從而佔領未來智能船舶的建造及服務市場,以提高中國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新思界提供最新、最全面、最有深度的行業分析及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