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它的真相扑朔迷离

公元626年农历六月初四的清展,大唐皇宫内一切如常,大皇子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齐王李元吉正策马走向皇宫的玄武门。忽然,一只乌鸦从树上飞起。李建成觉得情况有些异常,便掉转马头,想返回东宫。就在这时,二子李世民纵马现身,大声喊道:“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建成回头张望,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当即身亡。​​随后,李元吉也被乱前射死。这时候,玄武门外人声嘈杂,战马嘶鸣,刀枪辉映,一场激烈的拼搏战开始了。


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它的真相扑朔迷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是发生在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所以各种史书在记录这一事变时,都站在了唐太宗的角度,使得后人大多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正义的,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对这一历史事件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一些疑问: 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挑起的? 唐高祖李渊在立李世民为太子之后,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让位了呢?

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它的真相扑朔迷离​根据大部分史书记载,因为李世民在灭隋兴唐的大业中显露出雄才大略,风头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便联合李元吉一直蓄谋杀死李世民,李世民便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所以,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出于自卫而不得已之举。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玄武门之变的实质其实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争夺下皇位,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从史源上说,现在的史书主要是来自于朝廷编修的实录。自然是站在朝廷的立场来说话。自唐朝初期开始,史官便由国家任命,负责编修本朝国史,宰相负责监修。

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它的真相扑朔迷离​当时负责修改史书实录的是许敬宗。《唐书.许敬宗传》中曾记载他喜欢凭个人的爱憎随意删改实录,而且也有史料记载李世民自己也曾经强行审读过实录,并命令史官按自己的意见进行修改。由此可见,唐朝初期实录的真实程度确实值得怀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一方面对唐朝实录的诸多记载表示怀疑,但另一方面,对于有关唐初的政治内容还是大量参照了唐朝实录。如此一来,实录之后的史书,包括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在内,均没有摆脱实录记载的影响。
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它的真相扑朔迷离​因此,很多史书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是不能全部相信的。更有一些人直接指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宫廷政变。长不立贤是古代社会的传统,李建成身为嫡长子,为唐朝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不见他有失德之事,由他继承皇位,本无可争议。李建成本无除掉李世民的想法,而李世民却是蓄谋已久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为如果通过正当途径、他是无法登上皇位的,只能用杀兄戮弟逼父的办法达到个人的目的。

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玄武门之变,它的真相扑朔迷离​按说杀掉李建成自己当上太,事变应该结束了,但李世民并不满足,杀李建成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他先把李渊架空,两个月后干脆连皇帝的宝座也抢了过来。至于当时为什么不马上抢皇位,主要是李世民为避免得到逼父篡位的恶名而已。不管怎么说,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是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推上了历史舞台,而与此同时,由于他对修史的诸多干涉及有些人的故意隐晦,使得这事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以破解的谜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