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怕藩王搞事,明朝王爷不准进京,清朝王爷不准出京,哪个做法更好呢?

羊城历史君

这个咋说吧,中国封建时代实际上是有三种分封,今天我就大致讲一下这三种分封诸王。


明代王府

第一种就像明朝分封诸王一样,这叫实封。这种方法将王族分封于各地,这些王室们有地盘,有军队,可以在自己的地盘里收纳贡赋,有的时候还会兼有管理的职能,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享有较大的特权。使用这种方法的有汉朝初期,西晋,明中前期等几朝,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形成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就好比天下都是我们家人管着了,一旦有人反叛,其它各地的兄弟姐妹们就可以起兵勤王,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家的皇室地位。强大的王室势力就可以保证王朝不被夺权,这几朝的开国皇帝之所以要分封诸王就是怕有朝一日其它人反叛没了照应,就像曹魏政权,司马氏控制朝政反叛,曹氏宗族却无可奈何,各个地方强大的藩王可以保证国家在一姓的手中,就算有权臣当道,地方诸侯也可以保证王位不失。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旦王族有难,鸡蛋不放在一个笼子里,总有人可以跑掉,就像南明政权和东晋政权,都是地方的藩王跑了,为王族留下火种。

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问题,强大的地方是可以威胁中央,而这种血脉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变化,皇族之间也逐渐疏离,亲戚认不认就不好说了。再有一点就是,在权力面前亲情都是假的,皇帝能坐的皇位,其他的王族比任何人都渴望,他们才是最希望篡位的人,所以这些手握重兵的亲王们,往往都成为皇位的危胁,七王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地方各王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反叛中央比比皆是,所

以分封诸王很容易成为中央的威胁。然后还有一点,各王在地方,凭借其皇族身份,经常会做一些不法之事,但地方法司往往不敢管,特别是面对一些有实力的亲王,这些亲王往往成为了为恶一方的恶霸,欺凌百姓,欺压官员,像明朝诸王大多侵占他人田产,鱼肉人民,百姓恨不得生食其肉,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时期落到农民军手中的王室,几乎下场都很惨,作恶太多,终究下场不好。所以这些分封到各地的诸王,很容易成为地方的问题。


汉代分封

第二种叫虚封,就是分封诸王,但各王不得拥有兵权,不能管理地方,只享有封地赋税。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唐宋等朝,虚封的好处就是解决了实封带来的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但问题也很明显,为了弥补虚风的权力过小,往往中央会对王室赋税补贴,不给权多给钱,这种问题也很明显,这会加剧中央的财政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明朝末期和汉朝末期,皇族对财政的压力太大了,毕竟分封之后国家所收的赋税就少了,比较严重的汉朝时期,一度是全国一半的赋税是交给各王的,不交给皇帝的。养无用之人,害国家之财。(每回一提到明朝藩王用度大,就有明粉讲八旗,八旗是王族吗?这是军制好吗?两个都不是一个东西!!)


礼亲王代善

第三种是清朝的分封制度,一般我们也将它作为虚封,但这种虚封不一样,这种分封连封地都没有。像以前的封王,封你为秦王就说明秦地这一块都是你的了。但清朝都是什么礼亲王,肃亲王,根本就没封地,也就没什么赋税,直接发工资,就相当于以前你是自取现在给你发,这区别可就大了,极大减轻了赋税压力。另外由于清代诸王被集中于京师,这样就便于中央监视诸王,防止各王反叛,加强中央集权,有清一代,并没有出现过王室反叛的情况。另外由于是天子脚下,加强了对王族管理,王族犯法减少。(再大大不过皇帝),最极端的时候像雍正时期,各王怕被牵连,被雍正惩罚,曾经有过王室子弟被长辈要求留于家中不得出门的事。

不过,这样做问题很明显,形成不了强大的王族势力,很容易被别人一锅端了,或者被外戚权臣控制。所以慈禧时期之所以能够控制朝政,就是因为各个王族根本就无兵与她对抗。

综合来看我个人认为清代处理王室长期来看是最好,现行也是如此。


李子木沆

同样是为了害怕藩王威胁皇权,明朝和清朝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做法。事实证明,清朝不允许王爷出金的做法更有道理。

明朝依周礼,分封藩王,以达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目的,但事实上,明朝中前期先后发生了三次藩王叛乱。第一次就是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第二次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学老爹造自己的侄子宣宗朱瞻基的反结果被杀。第三次发生在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年间,燕王朱棣与宁王相约造反成功后平分天下,结果朱棣造反成功后,闭口不提平分天下的事儿,反而压制宁王。正德年间,宁王的后代

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无道,在江西造反。然而举清一代没有哪个亲王能够发动武装反叛。


出现这种情况,与明朝将藩王分封四方有很大关系。虽然明律对藩王就藩时的官员、卫队的配置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地方毕竟与京城不同,缺乏监管。有野心的藩王,只要瞒过几个监视他的官员,就可以私自扩大武装,从而集聚造反的能力。


而清朝不允许亲王出京,这就断绝了亲王拥有私人武装的可能性,同时在京城有文武百官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些亲王,莫说造反,就是隐私也很难保住。



当然清朝不允许亲王出京断绝了武装反叛的危险,但也增大了政变夺权的风险。比如在康熙晚年,康熙皇帝安排诸皇子分别管理朝廷六部,几个皇子利用这一机会,大肆培植个人势力,形成九龙夺嫡的局面。雍正皇帝究竟是康熙指定继位的,还是通过政变夺权的,历史已经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从雍正以后,吸取了康熙皇帝的教训,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很少再安排多个皇子同时参与政务,基本上断绝了政变夺权的可能。因此可以说,还是清朝不允许亲王出京,集中管理的方式更加科学。


冲击时评

制度性的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完善的,而且在实际的实施中也会显现出各自的优劣,而且有时候在一段时间内是有利于安定的制度,在某个特定时间,由成为了致命的弱点。

明朝王爷不准进京,并非朱元璋的初衷,他本想让皇子带兵守边,但不成想,他刚晏驾不几年,四皇子燕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造成国家的动乱。朱棣上位以后,为了防止这种覆辙的重蹈,再度修改制度,逐渐削除地方藩王的兵权和势力。但在明末甲申之变时,天下大乱,在各地的藩王,又能成为复兴大明的旗帜,很多明朝的散兵都有追随的皇室,郑成功便以鲁王为号召,对清廷进行了数十年的斗争。虽复辟未成,但散在各地的藩王,曾使明朝没有那么容易被彻底覆灭。

清朝入关后,接受了明朝靖难之役的教训,而且他们本身又有着皇子不分封土地而分封八旗人口的习惯,所以清朝的王爷不奉旨是不许出京的。但不出京,在京中又有分封的人口,也造成过不小的内乱。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其实就是因为皇子不出京,而又有比较强大的力量而造成的。雍正登基后,开始对皇子在八旗内的分封制度进行改革,渐渐厘清了王爷与分封人口之间的直属关系,又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才使得藩王的内乱没有再次发生。但到了清末,革命军起,地方上缺乏爱新觉罗的力量,各省都相对比较顺利的纷纷宣告独立,即便是困在京中想有所作为的王爷,也没有能力再重整大清了,这一点又不如明末了。

所以说,历史上的制度,往往都是一种悖论,在不同时代环境下,有着不同的作用,所谓好与坏,也在不同的背景下此消彼长。从大历史的视野来看,藩王在封建社会永远是个大问题。


红小豆馆主


明初的藩王分封全国各地本意是拱卫中央朝廷,不至于像如曹魏时代司马家族篡权时没有皇族实权王爷保卫朝廷,但是成祖朱棣身为藩王逆袭之后对于昔日的同类藩王可谓是提防有加限制其人身自由,当猪一样养着,最后也就失去了最初拱卫朝廷的作用了,反而随着藩王子孙后代的繁衍朝廷开支庞大,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庭的覆灭。

清朝的王爷不离京,远有汉之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近有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架空顺治帝,差点谋朝篡位的例子,为了避免同室操戈,王爷不只是不再分封外地,而且也没有开国初期时那样拥有兵权了,只是留在京中,享有很高的政治待遇,替皇帝分担分担政务但不会威胁到皇权,这个做法很高明的,在清朝晚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帝病死,同治帝幼年继位,开始自救运动的洋务运动就是恭亲王大力支持的,颇有一些力挽狂澜之势,在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这些留京的王爷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两个朝代的做法都是为了保证皇权稳固,明朝最初的制度还不错,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明成祖之后的加工,藩王彻底成为圈养动物,失去了作用,而清朝一开始不让王爷离京,使其在天子脚下,方便皇帝监督,又可以起一定作用,在晚期风雨飘摇之际出现了以恭亲王为代表的王爷对于当时朝局起了很大的稳定作用,以此来看,清朝的做法更胜一筹。


巩固中央朝廷皇权所在,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必修课,秦朝时选择的是郡县制,没有分封王爷,结果天下大乱时,没有一个皇族实权派出现帮忙,秦朝覆灭。汉朝时,汉高祖刘邦选择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夹杂,大封诸王以供卫朝廷,结果汉景帝时爆发七王之乱,汉朝差点葬送在自己人手中。之后的历朝历代就陷入一个死循环,选择皇族之人分封必要时的确可以拱卫朝廷,但是也可能爆发内乱,像是双刃剑,尺度不好拿捏。


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同为布衣出身,两人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彼此家乡离的不是太远算是老乡,朱元璋也多有学习刘邦的地方,明初的分封制就多少有点汉初分封制的影子,不过朱元璋分封的26个儿子,真正有实权的是边境的9个藩王,这9个藩王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当地资源打击虎视眈眈的北元,可以说对明初的太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惜的是,汉高祖后继有人,之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完美的将藩王问题解决,而成祖朱棣不敢违背父亲定下的规矩,只能变相的回收藩王权利,藩王对于当地的军政事务无权过问,只能活动于有限的范围,换来的是生活上的享受,却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明中晚期开始,人口越来越多的藩王子孙供养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藩王又不能从政就在经商上打主意,大规模兼并土地,苦了百姓搞得天怒人怨,明末乱世中这些藩王根本没起到一个好的作用,也就一个唐王朱聿键率兵前往北京勤王还被崇祯帝以违反祖制而下狱,当然这个唐王大难不死最后成为南明第二位皇帝,是为隆武帝。但是一个人的亮眼并不能代表扭转了明末如此之多的酒囊饭袋似得藩王,最后来看,明朝的藩王制度很失败。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个人觉得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主要看怎么操作。朱元璋把诸子分封为藩王,而且各自镇守一方,他可能是吸收了前朝一些朝代由于没有皇族势力最后灭国的经验教训,比如曹魏灭亡于司马家,还有后周灭亡于北宋,原因都是皇族势力太弱,如果当时在外有手握重兵的皇族,那么曹魏和后周不会那么轻易就被权臣篡位。

可能是朱元璋看到了历史上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决定分封自己的几个儿子,让他们各自坐镇一方,这样坐镇在外的藩王就能拱卫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制度设计的初衷都是好的,朱元璋开始只分封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为藩王,再加上以后的继任皇帝也会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所以到了明末据说朱明皇族就已经达到了七八万人,这些人不干活白拿工资,而且使奴唤卑,以及修建王府还有各种开销,总得算起来吃掉了明朝很大一部分财政,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藩王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最终会拖垮国家。

朱元璋设计这个制度是希望增强皇族势力,来遏制其他反叛势力,纵观明朝两百多年几乎没有在国内发生大的反叛势力,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朱明皇族内部的野心家造反,整个朱明王朝两百多年,姓朱的藩王造反的就有四五次,不过成功的只有朱棣。

随着政权的继续,历任朱明皇帝也发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想靠藩王稳固政权,可是藩王反而成为了最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历任皇帝也对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制度不断的加工完善,最后就形成了所有藩王是不能离开自己的封地,而且不能拥有自己的武装。所谓藩王就是好吃好喝的高级囚徒,这样做也是怕藩王造反,而且藩王封地所在的官员是在监视藩王的主动的,一有反叛的苗头马上就会汇报朝廷。所以到了明朝后期藩王造反的可能性就没有了,因为藩王已经没有造反的资本了,造反当皇帝也只能意淫一下。

其实以上也说了,即使藩王不造反,随着这个政权的延续,这个朝代还是会被藩王拖垮,因为藩王数量会随着政权的延续而批量增加,所以造成国家养这一批光吃饭不干活的藩王会越来越吃力。

所以我觉得满清的做法就很好,也许满清也是吸收了明朝的经验教训,满清没有大封藩王,而且既有王爵也没有和明朝那样搞世袭王爵。虽然清朝相比明朝很多地方存在开倒车,但是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以前常说胡人无百年国运,但是清朝做到了两百多年,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不准进京,不准出京,都是表,好不好要放在整体的宗藩政策里看。

历朝历代看下来,清朝的宗藩政策是最科学的。

历朝历代对如何对待王爷,很头疼,给点权力,就要造反,如汉晋;不给权力,就当猪养,到了危难之时指望不上,比如宋明。

清朝鉴历代得失,推出了独具创意的制度。只给俸禄庄田,不给封地,王爷们无法储养实力;世袭降等,抑制有爵宗室无限制地增长,减轻财政负担;考封制度,如果真是白痴,该你的爵位你也捞不上。

三管其下,于是在清朝王爷们没有封地没有属吏更没有有规模武装力量,对皇权的危害可以忽略,而另一方面,朝廷也能给王爷们机会做实事,不会不让出头,不至于混吃等死。宗室子弟上马管军入朝理政,很多还是关键岗位,而且稍具才干就会被重用,300年下来,名王倍出,如怡王允祥、恭王奕䜣等,而宗室中就更多了。比如曾国藩早期的靠山肃顺。

可以这么说,清朝的满人特权制度是失败的,养出了一大堆寄生虫,但宗藩政策比历代都科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西坡李氏

这个没什么好不好的,任何一项制度在设立之初都是先进的,主要是看能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从王爷们的结局来看,无疑清朝的王爷们的下场比明朝的王爷们要好,朱元璋在为自己的子孙考虑时候,没有料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会生出那么多后代出来,于是给整个王朝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间接拖垮了明朝。

清朝对于王爷们的处理,比明朝显然是考虑得更为深远一点,一方面王爷在京城,那都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一举一动都好掌握;二来在京城为官,那也隔绝了和地方上的杂七杂八的关系,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三是清朝的王爷一般都有些差使,人一忙起来就不会想东想西了,不像明朝那样王爷们天天游手好闲。

但是清朝王爷们虽然没有废,可是八旗子弟却是废了,这也是没有吸收明朝的教训。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从秦始皇以来封建皇帝就在探讨这个问题,周之亡亡于诸侯割据,列国相斗。故而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废封建而建郡县,其利也,天下一统,权在中央。其弊也,宗室弟子为匹夫,无职无权 ,故有望夷之败,宗室弟子尽灭。汉高祖惩秦之败,大封宗室子弟,并逐步杀戮异姓诸王,自以为江山永固矣。熟料祸起萧墙,汉景帝时忽有七王之乱,国几灭。魏惩汉之弊,宗室子弟虽封为王,然无知无权与囚徒无异,故而司马师挟权自重,终灭之。司马氏惩魏之败,油大封宗室子弟,故又有八王之乱,国几亡。唐重武,而终亡于藩镇割据,武将之手。五代十国莫不如是。宋太祖惩唐及五代之亡,故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故宋有靖康之耻,崖山之祸。呜呼,正所谓放于此而疏于彼也。明清惩历代之兴衰,既防文又防武,既防内又防外,而未防阉党之乱,胡夷之害,故而明有崇祯景山之亡,清有溥仪被逼而退。帝王以一人之力而与众人战焉有不败之理?书生陋见,敬请指导。


白云九段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是不对的。朱元璋死后连外地的藩王子孙都不准进京吊丧,明显是违背伦理的。蒙古瓦剌部进犯京城,京城告急,外地的王爷却不能进京勤王护驾,因为没有特旨,王爷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这无异于自缚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