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生活常识”被心理学证明是错的?

花鹏翔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虽然可以简单概括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但其实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如果把那些“生活常识”统统罗列出来怕是会很多很多了……其实很多被证伪的结论都是有规律的,这里先举两个例子来看一看吧:

1.男人理性,擅长数理逻辑;女人感性,擅长文学修辞

很多研究发现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各个学科对应的脑区发展,在婴儿期男女之间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儿童时期,也就是3、4岁的时候,男孩女孩就会如我们一般预料的这样显现出差异。这说明先天条件上没有差异的孩子,被父母、社会、文化塑造成了他们眼中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也就是说这个规律并没有生理上的支持,更多的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认同”造就了感性的女人和有泪不轻弹的男人。

2.Ta让我怦然心动,一定是我的命中注定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让同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分别站在一个危险摇摆的吊桥上和风景秀丽的小溪旁与过往的男士搭讪,并给他们留下联系。结果显示,在吊桥上被搭讪的男性更多地给女士打了电话。也就是说,那种危险的环境更容易让人感觉爱上了对方。因为人会不知不觉将危险下的紧张出汗等生理反应归在面前的人身上,进而“误会”自己一见钟情。

其实这两个例子只是想说,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已经在引导我们反过来证实它,在很多研究中也经常会发现结论与一般观点相符,但接受调查的人的行为本身的就是因为知道这些规律而不自觉去做的,往往形成一个“循环论证”。所以,再去检查一下那些让你觉得理所当然的“生活常识”,也许你会发现你现在觉得对的,可能只是因为你一直相信它是对的。


安慰记

其实经过认识上的改正之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哪些所谓“生活常识”,但是我还是试着来说一些。


1.不打不成材,错。

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童年的阴影,而且还会使他们更具有攻击性,去殴打其他更弱小的群体,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而它的益处只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这一目标用奖励等方式也都可以达成,因此打孩子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2.眼见为实,错。

这里的横线其实都是平行的,你们能看出来吗?心理学中的错觉例子有很多,而且这些错觉是不能克服的哦。而且触觉、味觉、嗅觉也都会欺骗我们,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3.星座,假的。

很多人觉得星座说得好对啊,很像我呀。但是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即使只是描述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们都会觉得特别符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但其实它符合所有人。


4.爸妈是不会害你的,错。

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现在已经越发的显而易见。太多父母都是不合格的父母,而孩子在小的时候受到的家庭影响是很大的。


5.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学理科,错。

2010年,Ceci& Williams 发现,在儿童和青年中男女的智力差异几乎消失,如果有差异可能是父母和教育者更多地鼓励男孩学习数学和空间技能所造成的。所以姑娘们,大胆地去学理科吧,你们会表现得很棒的。

Zouzo

的确生活中有一些生活常识是错误的,早就被科学家发现了,但是由于他的概念太深入人心,以致于很多人都默默接受了这种文化。

1、星座其实都是不科学的

很多人都是相信星座的,十二星座帮我们划分为十二种性格,但是实际上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针对这种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而这也是星座科学的奥秘,星座的描述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相似,其实也是因为星座性格中的描述大都笼统,并没有具体非常量化的,所以我们所相信的星座其实一直也是伪科学。

2、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越学越聪明

很多人都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的,不可以改变的。但是心理学发现,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可以重塑的,心理学发现,一个人越学习,他懂得越多,记忆的内容越多,那么他体验的刺激性经历越多,神经元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紧密。

这种神经元联结数量越多,我们的大脑就越强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不需要担心年老了,神经元死亡,大脑其实可以不断地联结神经元创造新的网络,即使我们到老,也没有关系,所以终生学习可以确保我们大脑的活力。

3、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限于童年更多点

第三个我们生活中常识,很多人都误认为家庭决定孩子一生。但是其实心理学发现,家庭对孩子的重大影响一般都只是限于童年,也就是六岁之前。

六岁之后,孩子的社交圈在扩大,他所在的学校,同学,老师都能相互影响他的性格。从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家庭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当然这个环节很重要,但是其他环节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为孩子塑造积极性格,让孩子的未来具有更好的可塑性。

我是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职场心理顾问,愿和你一起成长。


唐若心学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生活常识”被心理学证明是错的!

第一:棍棒底下出孝子

从古至今,很多家长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认为孩子犯错不打不成教,只有揍一顿才能让他长记性,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长期处于家庭暴力之下的孩子,会缺乏同情心,没有爱心,性格极端又偏执。

第二:信奉星座

总有一些人信奉星座到了迷信的程度,觉得每一条都说的太准了,这就是我啊!

其实这是人类的一个共性,人总是有选择性的去听从一些建议,而星座的特性就是笼统,空洞,不具体,说白了就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的一些特性。

说白了,就是适用于所有的人,而你只是有选择性的去贴近它描述的其中一条。

第三:生孩子做月子

生了孩子要做满三十天的月子,少一天都不行,这可是我堂妹的真实写照啊!

仿佛女人生了孩子,身上的零件都全部都回归到出厂设置了,用哪个哪个坏,不能洗头怕老了头疼,不能喝凉水,以后肠胃会不好,更甚者,不能刷牙,不然老了牙口不好?

我真的想问一句,老老实实啥也不做30天,那等80岁之后是不是头不会头疼,肠胃活力满满,牙齿好到啃甘蔗?

第四:听人劝吃饱饭

总有一些人苦口婆心的指手画脚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并且提出自以为是的建议。

其实,劝你的人也没有类似的经验和特殊能力,无非就是喜欢一种指挥别人的成就感!

所以,听人劝吃饱饭,因人而异,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第五:激将法

相信盲目的激将法促使人积极向上,能奋发图强的动力,所以日常不管是对家里成员,孩子都会使用嘲讽,打击,挖苦的方式去评价。

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尤其是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体观念时,这用激将法的方式去督促他前进,反而会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容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对于以上观点,你有不同的想法和建议吗?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精彩评论,与我们一起互动吧!

蓝小妖静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研究,有的是平民大众化的知识,也有的高高在上,理论十分深厚。那些看起来理论研究十分复杂的离我们的生活十分的远,我们平时也接触不到,除非是专业课或者是生活需要。而我们的周围却有一些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这一类我们都称之为“生活常识”。然而,有一些生活常识却是错误的。但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的太广了,因此大家都开始默默接受了这一类知识。


1、人的智商水平不会固定,越学习越聪明。

很多人沉溺于测试自己的iq有多高,大多数人测出一个数值来之后就认为自己的智商就保持在这个水平不再变化了。然而事实证明,我们人类的智力水平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当一个人长期参与一个科研性很高的项目时,他们的神经元会在日复一日的刺激中代谢加快,从而获得更多的神经元细胞。这就是大脑的自我重新塑造。显而易见的,我们的神经元越多,神经网络越繁密,大脑就会更加灵活,智力水平也就相对应的提高了。


2、很多人认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常识了。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家庭的影响甚至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家庭对孩子的绝对影响基本停滞在儿童时期的六岁。在六岁之后,孩子所接受的环境信息不仅来自家庭,还来自于电视、书刊、学校、甚至社会。


心伙伴

我来说几个:

男人更好色?

错!!!!

女人一样好色!在动机强度,性伴侣数量,主要性行为模式上,男性女性没有显著差异。无非是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影响之下限制了女性的行为模式而已。



聪不聪明生下来就注定?

错!!!

需要,先天+后天~对于智商处于70分至140分之内97%的人来说,贫困的,缺乏刺激的环境,在儿童早期会极大地限制其心智发展。改善社会条件和教育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举个极端的例子——狼孩,人类的孩子在狼窝里长大,当其被人类发现的时候,智力水平已经发生退化了。



给的薪水越高越好?

错!!!

过分的奖励会降低内部动机和自发兴趣。外源性动机有效,但不可滥用。内在动机也是很重要的!

尤其伴随着奖励的增长,每一份奖励的增加所带来的效用其实是递减的~就如同,饿时候的吃的一个馒头,比九成饱的时候吃的一个馒头要香~甚至九成饱时候已经根本不想吃馒头了~

另一方面,过度奖励也容易催生违规操作,造假套利等行为。

so,如果是希望可持续的激发动力,仍然是找到这一份职业的理想和内在意义~形成真正的内部动机~来的比较釜底抽薪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