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主动将贝加尔湖让给沙俄?

李聪

在盛唐时期,贝加尔湖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版图。到了清康熙朝,中国彻底失去了对贝加尔湖的主权,把它拱手让给了俄国。



先从两次雅克萨战争说起。顺治末期,康熙初期,清朝忙于统一全国,还有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及东北边疆事务。沙俄趁机侵占了我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并建立了城堡根据地。


康熙察觉了沙俄东侵我国边境的野心,多次干涉和警告无效,康熙知道必须用武力解决。1685年~1686年,康熙两次派兵攻打雅克萨,皆取得的胜利。


沙俄无奈提出和谈,康熙派出了以索额图为首的谈判团。几经周折,两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明确了中俄的东西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划归俄国。


明明清朝打了胜仗,凭当日清朝的国力,完全可以把沙俄赶出中国边境。为什么清朝会签署这样一个,看似平等,却丢失了大片土地的条约呢?


康熙虽称“圣祖”,但他不是神,他也有思想的局限性。分析多方面原因,康熙并非主动把贝加尔湖拱手相让,其中也有他的无奈。


一,清朝部队武器落后


康熙历来推崇骑射治天下,清朝放弃了明朝的火炮研究,多用冷兵器。他们配备的火枪等装备,都很落后,远不如沙俄的装备先进。


雅克萨战役前,康熙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备足了兵力和军需粮草。战役之所以取胜,清朝也是胜在人多和军需充足,沙俄土匪只有几百人而已。


装备落后造成了清兵伤亡惨众,康熙也不愿看到人员伤亡太多吧。


二,当时国内形势不稳定。


当时,清朝刚刚平定三藩,新疆的局势也不稳定,准噶尔也挑起了西北内乱。康熙目光有些短浅,他只盯着国内局势,对沙俄和外部的局势了解太少。他只把三藩和准噶尔当做敌人,没有把沙俄当做敌人。


康熙只想着尽快和解,不要影响他平定西北之乱。他并不知道,沙俄也正面临着和欧洲邻国的边境之争,沙皇也正是焦头烂额之际。


当时信息传播不通畅,不能知己知彼。如果像今日这样,信息传播这样迅速,康熙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呢?


三,派出的谈判使团能力不足,更奇怪的是,使团里竟然有两张欧洲人的面孔。


康熙派出了,以索尔图和佟国纲为首的庞大的谈判使团。因为谈判双方要用拉丁语交谈,康熙派了两个洋人当随团翻译。


这两个洋人,一个是葡萄牙人徐日升,另一个是法国人张诚。他们都是耶稣教到中国的传教士,因为精通自然科学知识,成了康熙身边的近臣,深得康熙信任。


临行之前,康熙还对索尔图说,他所用的洋人都是可以信任的,有事可以当着他们的面讨论,有问题也可以和他们商量。


我真不知道,精明一世的康熙大帝,为什么这样信任洋人?尤其是在关乎国家边境谈判时刻。


正是这两个洋人,使中国使团据理力争的前期谈判失败。


徐日升和张诚来到尼布楚,利用清朝使团不懂拉丁语之机,就向沙俄的头目戈洛文示好,并索要重金。


本来沙皇已经催促戈洛文让步,尽快和谈。可是徐日升和张诚把康熙的底牌都合盘送给了戈洛文。


康熙曾经交代,初谈要以尼布楚为界,如果沙俄要求尼布楚,就以额尔古纳为界。戈洛文不是不听沙皇指令,因为他知道了清朝的底牌,所以有恃无恐的步步紧逼。


索尔图虽然城府颇深,也没能察觉徐日升和张诚的真面目。索尔图即使据理力争,也只能一步步退让,放弃了清朝提出的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失去了大片土地。


康熙至死也不知道,他派出两个洋人是致命的错误。如果没有这两个洋人,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吧!也许美丽的贝加尔湖还在中国的版图上。


四,康熙对土地的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清朝建国以后,贝加尔湖虽然在中国版图上,可是并没有实际控制,而且还是荒蛮的冻土地带。康熙对这块土地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像台湾那样,让康熙誓死收回。康熙可能会认为尼布楚只是一小块地。可是他不会想到,他的一次退让,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连锁反应。不久的将来,外兴安岭地区包括库页岛,也被他的子孙送给了俄国人。


他不会想到,尼布楚地区看似不毛之地,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是未来各国必争的宝地。


当然《尼布楚条约》,是第一次确定了中国的边境问题,保护了边境居民几十年的安居乐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是它留下的隐患无穷。


我不由想起了,把阿拉斯加以750万美元,卖给美国的俄国人。当日的短视是今日的追悔莫及。


如果康熙泉下有知这一切,是不是当时会有不同决策呢?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我们要记住,任何土地,无论面积大小,无论是否有用,我们都要寸土必争,绝不放弃主权。



有书共读

有两个原因,既有军事考虑也有皇帝的自大,先说第一条军事方面的。

1687年,《尼布楚条约》即将被签,中俄就边界问题开始谈判,双方各不相让。俄国希望将国界设定在黑龙江地区,中方则希望俄国后退,将被占领的土地还回来。谈判进行的很不顺利,当时天气寒冷,清军已经围困雅克萨将近一年的时间了,中间数度中断谈判。 中俄僵持到最后,都有了让步。俄国当时还记挂着土耳其战事,所以放弃了国界要求等条件,也承认外兴安岭是属于中国主权的一部分。康熙帝做出的让步就是放弃贝加尔湖。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新疆不太平,准噶尔部噶尔丹蠢蠢欲动,周围局势动荡不安,噶尔丹还偷着跟俄国联系,如果中俄谈判不得到解决,境况会更加复杂~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皇帝自己的原因。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中国人来讲,能够种植庄稼的土地才是好土地,而那类只能长草而不能耕种的土地在古代被称为“不毛之地”,是最没使用价值的,贝加尔湖以西的土地就是这个类型的。而且,贝加尔湖以西气候寒冷,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尤其对于还停留在农耕文明中的古代人。对于康熙来讲,虽然在雅克萨打败了俄国军队,但是为了体现自己所谓的天朝上国的尊严大度(古代中国皇帝是很要面子的),用一小块“不毛之地”作为他们歇脚的地方来换取这类蛮夷的臣服,对于康熙来讲是很合算的——毕竟自己是天朝上国,土地纵横千万,那类小块土地只是九牛一毛;而且,在中国古代皇帝眼中,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其他各国都是蛮夷小国,都要臣服于大清,早晚要归大清统治的,所以给出去一块,随着以后蛮夷臣服,早晚要回来的——虽然幼稚,但这就是中国皇帝的想法,由于闭关锁国和封建八股而导致的盲目自大的“天朝思想”。所以,这就是康熙为什么让给俄国贝加尔湖以西的“不毛之地”的原因。


投资家网蒋东文

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在汉朝时称为“北海”,根据史书记载,是苏武被流放的地方。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中学在歌咏团唱的这首歌,歌词至今不忘。童年时,陪父亲听丽的呼声,也听过苏武牧羊,“苏武”两字用方言念出来,铿锵有力。对苏武印象深刻,对他被流放的北海,更有兴趣知道。因此,走上了这个被戏称为“天然监狱”的西伯利亚之旅。

对西伯利亚的印象是遥远艰苦的流放之所,寒冷的冰天雪地;还有,飞来新加坡过冬的很多候鸟,都来自西伯利亚。一只小小鸟尚能飞到千万里之遥的我国,身为人类的我们,岂有去不了的?

西伯利亚铁路全长9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不过,我们只是经历了它边上的那么一小段。

从内蒙古的满洲里上火车,开始贝加尔湖之行。火车必须走上30多个小时才能抵达西伯利亚的中心城市——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甫上火车,就被两国的时差所困扰,稍稍影响了作息。(因为是夏天,中俄两地相差四个小时)俄罗斯面积很大,一个国家的几个地方时间都会不同。

在各自的车厢里倚窗外望,在不断后退的大片土地上,只见转夏不久的初绿遍地绵延,既没有庄稼,也没有人家。看腻了窗外景物,昼夜颠倒地吃吃睡睡,大家就变换着打发着在火车上的时间,平时难得相聚或不认识的旅客就在此狭窄的空间里串门子、话家常、哼歌。自然而然地,一支小小的歌咏队就诞生了。火车把两旁的景物抛在后头,我们的歌声也把时间送走。一路谈谈唱唱吃吃睡睡,时间倒也不难挨。忽然,是谁惊呼了一声:看!贝加尔湖!

啊,这么快就看到目的地了?大家兴奋地挤在火车过道上往车窗外望,是湖没错,啊!原来目标已在眼前。手机相机齐出动,拍呀拍!忘情地拍,开心地看!这一段火车旅程好精彩。

贝加尔湖大如海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有2500万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水深处达1600米。沿途只见清澈、静谧的湖水,微波静澜地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可面积那么大(3.15万平方公里),大得那么浩瀚,我总认为它是海。可它又似摊开的绸缎般,只有一点皱褶,没有浪涛。不过,随着地理环境的不断改变,多年以后,它的面积再扩大,有一天变成了海洋也难说。

那么大的一个地方,苏武当年是被流放到哪个边角啊?有人说这不是苏武当年的北海,从史书上看,只是有可能在此处,不过距离实在太远了。也有人说,匈奴以前的势力那么大,有什么不可能?我倾向于可能。读班固的《苏武传》,我敬佩苏武的铮铮铁骨,他那维护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的情操,在冰天雪地里吃苦坚韧的精神,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去的时候是夏天,白天还得披上风衣,晚间就更冷了。而贝加尔湖在冬天时,湖面结冰是可行车的。苏武,他在那儿度过了19年的春夏秋冬啊!

抵达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已近晚间。伊尔库茨克是最靠近贝加尔湖的小镇,因为贝加尔湖位于地质板块活跃区,所以大大小小的地震会时常来探望。这个小镇一年就有2000多次地震,因此看不到高楼,只见到很多颇有年纪的木质结构房子,是一个干净又安静的地方。地震,我在那儿的两天里,都体验了,很轻微的,原以为是自己旅途劳累头晕脚不稳,后来经当地人证实是碰上了地震。

住宿位于高级商业中心,外观普通,内里雅致舒畅,房内盥洗用品样样齐备。柜台人员会讲英语且彬彬有礼,与多年前入住莫斯科酒店时所看到的服务人员,那种一脸晚娘相,对客人提问不瞅不睬的态度完全不同。

次日用过丰富的西式早餐后即出外参观景点,傍晚停留在以烤鱼出名的李斯特扬卡(湖边),入住于一家面向辽阔大湖的酒店。大家开心地匆匆放下行李就往外跑,可惜是阴天,不见夕阳。没有潮声,静静的湖水被风吹起一波波的纹路,悄悄地,就像担心干扰到坐在一隅静静面湖沉思的人似的。

夜色逐渐围拢,湖水的微光也慢慢荡开,风衣挡不住冷冷的空气,只得回酒店,等着明天的更好。可是,半夜醒来,还是忍不住偷偷掀开窗帘看“海”,只听到湖水重叠微撞的声音,伴着一片黑黝黝冷飕飕的空灵,急忙缩回温暖的被窝。

小火车之旅

贝加尔湖的形状是从北到南,狭长弯曲犹如一弯被削掉边角的新月,我们只在偏南一角倘佯。次日一早,我们先从住处乘船过湖,到另一角的湖畔上火车。这种小火车会载着旅客沿湖观赏美丽的湖畔风光,偶尔停下,让旅客下车去踏踏青、拍拍照,尽情欣赏蓝天白云绿草繁花。

这段沿湖路线原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不过现在铁路已改道,留下来的是旅客们的观光路线,在夏天引领旅客发现贝加尔湖的美!湖畔悬崖峭壁,隧道岩洞处处可见。

沿途会穿过30几个隧道,20几公里长的护山墙;整个行程大约60多公里长,只不过占贝加尔湖的那么一点点。但是,满足了,满足了!满足了双眸,满足了心灵,也满足了照相机的应接不暇。铁路的一侧是潋滟的湖水与天上俯视着的厚重白云对望,另一侧是绿野山林石壁,绿色草丛里点缀着无数细小的繁花,犹如一片魅力无限的织锦,既秀美又柔和得令人真想躺下去,仰望蓝天白云美美地睡上一觉。

饱览了这一角的难忘以后,还可以沿斜坡而下,踩着过往旅客走踏出来的小阶级,走到湖边去拨弄冰凉的湖水,捡一块美丽的石头,掬一把湖水,喝一口清凉(贝加尔湖水清澈含氧量高,可直接饮用)。然后再沿路走去,看看站在哪一个断崖峭壁旁才是摄影的最佳角度;还有,走入一个个从石壁凿出来的隧道山洞里,惊叹佩服当年匠人艰巨的工程之余,边寻找当年的火车路轨迹。再摆个姿势,照张可以留念的影子。

贝加尔湖上的云层厚厚的,俯视着蓝蓝的水,青青的草坡,还有,草坡上穿着各色风衣的游人。大家惊喜地叹息着美景,云啊水啊草啊人啊,都有各自的快乐与忙碌。

水波幽幽,云片悠悠,人们悠游。这里的一切,何等美好。有人说,就算被流放在这里,也无怨无悔。那是指看到的眼前,那冬天的滋味呢?冬天这里冰层厚积,寸草不见,你能在这里呆上几天?

小野花也有各自的独特丰采。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甚至绿色的,小小的开在草丛里,挺立在岩壁上,没有国色天香的丰采,却有孤傲坚挺的我见犹怜。

下午三点,大家吃过简单的便当午餐后火车再开行,旅客还是沿途上上下下,在绿水青山间自由走动。听到火车汽笛响过三遍就得匆忙上车,否则火车不留人自留,那就得等待每两天才开来一趟的火车。那时候,就可以真正领略贝加尔湖的白天和黑夜是什么滋味了。不过,每个旅客都很乖,没有掉队。

中国名歌手李健是如此演绎贝加尔湖畔: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多少年后,往事随云走,你清澈又神秘,像贝加尔湖畔……多想某一天,往日又重现,我们流连忘返,在贝加尔湖畔……

贝加尔湖畔,印在足迹上,刻在心中,现在梦里。


滚动的风景

说起康熙大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生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还签了清朝历史上罕见的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可是从现在来看这个条约其实也不怎么平等,它把贝加尔湖让给了沙俄。


谈到贝加尔湖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苏武牧羊”的那个贝加尔湖了,虽然在一开始这个地方是被匈奴占有,从南北朝到隋朝也是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盘。但到了大唐的时候,贝加尔湖首次被纳入了唐帝国的版图,在元朝这个地方也属于当时的“岭北行省”,可在清朝,贝加尔湖再也没有握在中国人的手里。

这件事情还要从1650年说起,当时清政府忙着平定内部动乱,无暇顾及东北地区,所以俄国人趁着这个机会占领了雅克萨,到了1682年,俄国人就更加变本加厉的侵略东北地区。康熙十九年,康熙决定亲征,在康熙英明神武的领导下,终于打败了俄国人。


1687年,双方决定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双当就边界问题一直争执不下,俄国人希望边界线设在黑龙江,中国人也希望俄国后退,退还被占领的中国领土。所以中俄双方的谈判一开始并没有很好的结束,清军继续包围雅克萨。

到了最后实在不行,俄国人想着自己土耳其那边战还没打完,清政府想着准格尔部不听话,于是双方都退了一步。俄国承认外兴安岭是中国领土,放弃将国界线设在黑龙江境内,而康熙则选择放弃了贝加尔湖。



一树梅花一放翁

而且清代对于贝加尔湖的拥有也是从外喀而喀手里抢来的,所以对于清代来说放弃对那种苦寒之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心疼,而且还是一件让清朝长舒一口气的事。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朝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主动让出额尔古纳河以北的所有领土,包括贝加尔湖。


为什么清朝会在军事占优的情况下还会主动放弃贝加尔湖呢?这跟唐朝是所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贝加尔湖的距离太远,军事控制就算是中国历代财力和军力最强大的唐代都很难做到。从长城以内运给养到贝加尔湖地区,往往要耗费绝大多数军粮,差不多每一次运送军粮都会有三分之二会用于押运士兵来回的口粮,效率极低。这对于一个国家的财政是一笔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国力弱都无法办法在那种苦寒之地屯兵,屯田也是根本不行。



同样,在清代,国力和财力也是无法维持对于贝加尔湖的管理的,长期驻军对于清政府也是一种折磨,包括额尔古纳河以北。清政府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财政来驻军贝加尔湖,这对清政府来说每年花巨款去维持北方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的漫长边境线,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

于是让出这些在清政府眼中的苦寒之地也是理所当然的,反正那也是以前搂草打兔子顺带弄来的。而且能甩掉这个每年消耗大量银子“烫手山芋”,也是一件好事。而且这时候南方的三藩之乱还没有解决,清政府的主要精力是在南方的平乱上,北方那些苦寒之地扔了就扔了,一点也不可惜。


&吴三桂


风云说收藏

关于贝加尔湖的归属问题,与其说是康熙主动让与,不如说是战略放弃更准确一些。众所周知,在著名的《尼布楚条约》中,清朝与沙俄就两国东西边界进行了明确划分,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而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沙俄。那么双方反复磋商之后达成的协议中,为什么清朝会同意将贝加尔湖划归沙俄呢?

贝加尔湖地处古称北海,曾为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从历史归属上来看,最早对贝加尔湖有明确记载的《汉书》中,标明贝加尔湖属匈奴控制区域,而后又分别为鲜卑、柔然、突厥等少数民族领地,直到大唐帝国时期,才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对贝加尔湖地区的行政管控。唐末后突厥韩国复国由重新恢复了对该地区的掌控,随后又易手回鹘、契丹等族,直到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这里便由蒙古族占领。大元帝国时,贝加尔湖隶属于“岭北行省”,但随着元朝的崩塌,该地区在明朝时已沦为瓦剌属地,不再属于中央的实控地区。

元朝覆灭后,蒙古各部被打回分散状态,在准格尔部崛起后,形成了蒙古族元后的坚强力量,这股力量渐脱离清朝掌控,与沙俄,清王朝,对立与东北亚地区。面对沙俄的不断进犯,清朝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在双方的军事冲突中,胜败渐成定局。在双方谈判陷入僵持的关口,清权衡利弊,战略放弃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这么做有几个目的:一是为了尽快从与沙俄的僵持中脱身出来,集中精力对抗准格尔部;二是贝加尔湖地区的历史归属性决定清对其完全掌控的话,毕竟牵扯大量精力,难以消化不如舍弃;三是积蓄国力仍要依仗农耕,而贝加尔湖地区一直是所谓的荒凉之地,不具备争取价值。在时局当下,这种抉择最有利于清王朝坐稳江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虽然如今看来,如此美丽的自然瑰宝不属我国,实在有些可惜。


国家人文历史

康熙将贝加尔湖让给沙俄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视、看不上。更与主权谈不上关系。另外,割让贝加尔湖(漠北蒙古以北)的理论,让我想起了有个人说《尼布楚条约》割让了从北极到中国的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谬论。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扩大一下吧,说说我们更北的领土边界是哪儿。

(1)苏武牧羊只能说明贝加尔湖是匈奴统治区

至于有人争论的“苏武牧羊于贝加尔湖”,本身的地点是有争论的,史学界也有人说不是在贝加尔湖而是在“甘肃的民勤”!而且“苏武牧羊”是谁让他去牧羊的?答案是匈奴人,而不是汉朝人。因此,这段历史根本算不上西汉曾管理过“贝加尔湖”地区的案例。只能说,它是我国的传统游牧民族曾经管理过的地区。我无所谓,毕竟司马迁说匈奴也是黄帝的后裔,虽然关系确实远了些。

但许多人恐怕不干。有些人说丢失领土、谈领土地域的时候,把平时不承认是一家人的游牧民族算上,一不说,立刻把脸一抹,元清非中国。这样不好。

(2)从女真人的历史看对贝加尔湖也没有感情

自15世纪30年代到16世纪,因为明朝的军事力量、行政统治逐步撤出了黑龙江、吉林地区。明朝修建的各种卫所,也就主要由当地民族如蒙古、女真等管辖。这时,更北的女真各部落纷纷南下,到16世纪形成了三大女真部落群。

清朝主要兴起于吉林、辽宁东部一代的建州女真。贝加尔湖地区则属于蒙古控制区。

在东北方向,《尼布楚条约》签订于1689年9月7日,从法律上确立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这一地区,我国明朝政府在初期确实有过用兵、驻扎的痕迹、历史记录。但是再往北的记录,就很难找到了。因为奴儿干都司虽然建立,但是存在时间太短了,只有25年的时间。那时没有计算机、没有汽车,巡查一次需要多长时间?连巡边都很难做到。人家跟你要证据你拿啥?你拿啥?

综上所述:北到北极的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算成《尼布楚条约》割让出去的领土的观点,很是奇葩。现在有些人造谣说元朝非中国。所以,还是请先统一搞清楚元朝是不是中国政权,再来说“割让”问题。不能一方面“做大义凛然状”说“元清非中国”,一方面又“做痛心疾首状”说你们割了中国领土。你先拿出属于你心里的中国政权有这些地区的控制权、管理权记录再说好不好。


坐古谈今

贝加尔湖并不是康熙让给沙俄的,而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中彻底丧失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不仅丧失了贝加尔湖区域,还将边界往南推了很远,贝加尔湖以南的大片区域被划给了沙俄。

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并未划定贝加尔湖这一段边界,而是对东段的区域进行了划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

《尼布楚条约》具体的条款约定: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看下面这张图可以更加清楚。

对于“外兴安岭直到海”这句话,因为当时对于具体的地理情况双方都不太了解,就出现了上图中的三条不同的线。但是不管怎么说,康熙时期,对于西边的贝加尔湖区域,没有跟沙俄划定界限(也就是中段边界,西段是在中亚)。

当时康熙之所以愿意签订这样的条约,是因为噶尔丹不断的侵犯喀尔喀蒙古,挤压喀尔喀蒙古原来生活的地方,也就是图中绿色的准噶尔汗国,严重威胁到了大清。当时的形势如下图。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90年,双方就爆发了大战。噶尔丹被打败,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位,暂时向康熙称臣。之后康熙一直要求沙俄继续谈判,划定中段的边界以及那些待议的地区,但是沙俄一直置若罔闻。

而原本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的布里亚特部族(成吉思汗时期的林木中部族),早在1656年就被沙俄征服,一部分不愿意臣服的布里亚特人在雅克萨之战后投向了大清,被编入八旗,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部族在之前并未臣服过中原王朝,从历史渊源来讲,他们顶多算是厄鲁特蒙古的近亲。在《恰克图条约》签订前,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已经完全被沙俄占据。

公元1638年,此时是大明崇祯十一年,沙俄建立了雅库茨克督军府,在贝加尔湖之西建了伊尔库茨克,在湖的四面强占牧场,建立堡寨。贝加尔湖南面是喀尔喀蒙古部落,由于噶尔丹的攻打,喀尔喀蒙古不断往南逃。贝加尔湖以南大片地方都被准噶尔汗国占据。

噶尔丹1697年才死,继位的策妄阿拉布坦虽然向康熙称臣,经常叛乱,连西藏都被准噶尔汗国拿下了。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沙俄虽然同意了边界谈判,但是暗中挑动准噶尔汗国进攻大清。

此时是雍正五年,国库空虚,而准噶尔军不断骚扰挑衅。比起近在咫尺的准噶尔军,远在苦寒之地的沙俄的威胁显然要小的多。关于外蒙与沙俄的划界谈判就在这种形势下进行的。

最开始主持谈判的是隆科多,但是隆科多很快被撤职,剩下图里琛等人继续谈判。

(隆科多)

双方谈判的重点在划界和贸易,由于隆科多被撤,剩下的人对这方面事务并不熟悉,导致了领土上的巨大损失。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明确了中俄中段的边界,暂时遏制了沙俄的入侵。大清跟准噶尔的战争继续进行,双方在青海,吐鲁番等地都爆发了战斗,战斗的结果是互有胜负。

一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了大瘟疫,噶尔丹策零死去,其子互相争位陷入内乱。十年之后,清军大举进攻准噶尔汗国,历经四年战争,才最终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平定了天山南北。但是贝加尔湖已经永远不属于中国了。


竹林孤琴

事实上在康熙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将贝加尔湖让给沙俄的问题,而是他和沙俄联手瓜分了这一本属蒙古人的土地

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地区,靠近蒙古草原。在历史上这一地区曾属于崛起于漠北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政权。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服东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后在漠北地区设置安北都护府,这是包括贝加尔湖地区在内的漠北地区第一次被中原王朝正式设置行政管辖机构。唐高宗年间后突厥汗国复国,于是这一地区又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此后这一地区先后兴起过回鹘、黠戛斯、契丹等民族,直到成吉思汗统一了这一地区之后从此这里就成为了蒙古人的地盘。

蒙古人在最辉煌的年代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然而蒙古人的帝国不过是昙花一现:在中原他们被明太祖朱元璋赶回了草原大漠,在欧洲新兴的莫斯科大公国日益蚕食蒙古人的地盘。到了相当于明末清初之际蒙古人已失去在欧洲和西亚的地盘,但此时他们仍控制着蒙古草原本部以及邻近的西伯利亚、中亚等地。然而随着地盘的缩小,脆弱的游牧经济又无法支撑一个统一的帝国,于是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部落割据的状态。在清军入关前后蒙古各部大体分为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这时贝加尔湖属于漠北蒙古的地盘。

漠南蒙古由于和满洲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在清军入关前就已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并利用漠南蒙古各部的力量和明军作战。而漠北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同清朝的关系就要疏离得多,尤其是随着漠西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崛起后致力于完成蒙古各部的统一,这就对清王朝的江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化来的沙皇俄国也已步步东进侵入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样一来在东北亚就形成了清朝、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的格局。

事实上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康熙王朝》中那样是完全勾结的关系,而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防备的关系。对此康熙是有明确的意识的——在他看来:贝加尔湖地区乃至更为偏远的西伯利亚地区乃是苦寒之地,对农耕民族而言利用价值不大。尽管满清出自游牧渔猎部族,尽管清王朝提倡满蒙一家,但说到底满、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清王朝首先要维护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蒙古人的。事实上《尼布楚条约》中对贝加尔湖地区的处置实际上是满清和沙俄联手瓜分蒙古帝国遗产的行为——康熙以此换取沙俄在自己和准噶尔汗国的对立中保持中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终于在十倍于沙俄侵略者的清军围困下,双方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

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但同时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其中就包括贝加尔湖,虽然《中俄尼布楚约》是一份平等条约,但从领土来看,其实是不利于中国的,为何康熙会同意呢?

尤其是到后来的《中俄布连斯奇条约》、《中俄恰克图条约》,大清共失去的贝加尔湖东西南北四岸中国国土大约100万平方公里(具体数字有待考证,但真的非常大)

一、对国土疆域的错误认知

清朝初期的东北国界,比我们传统认识中要复杂的多,东北疆域也比传统认识中要大得多。

一般认为,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东段边界是:中俄两国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占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

这里就会有错觉造成: 尼布楚地区似乎很小。条约规定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与俄国,好像很小的一块国土,实际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是很大的一片国土,这是因为统治者目光短浅、谈判中一味绥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国家局势的制约

三藩初定,蒙古葛尔丹势力蠢蠢欲动,欲从中国独立出去。故中俄谈判之初,中方代表坚持以勒拿河为界,后来鉴于平定“三藩之乱”,作出重大让步,把尼布楚地区大片国土让与俄罗斯。

三、康熙自身的原因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雅克萨之战是因为沙俄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而这片地区是清朝统治者的故土,但对于贝加尔湖却没有这样的认识,而且作为农耕大国,贝加尔湖天气寒冷不适合耕种,因此康熙对于这块土地的认知不大。就好像道光帝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占领定海是一样的认知。

四、军队实力

其实雅克萨之战是大清发动的人海战术,第一次围歼战得益于红衣大炮的作用,第二次围歼战,沙俄侵略军增加了城防,清军只得采取围困。也许是康熙帝出于自身实力的考量,加上战争成本太大,也就把苦寒之地的贝加尔湖割让给了沙俄。

但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和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

我们都知道,俄国从来没有放弃侵占黑龙江地区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不久,沙皇彼得一世就叫嚷:“俄国必须占领涅瓦河口、顿河口和黑龙江口”,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公然要把夺取黑龙江作为俄国“远东政策的中心”,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后,发誓要“实现他的高祖父和祖母的遗志”。在沙皇的旨意下,俄国军政界“收复黑龙江”的叫嚣日甚一日。

一、该条约使俄国合法地获得了侵略基地和广大领土,并为中国的东北和蒙古进一步被渗透和侵略埋下了祸根。

二、中国丧土失地,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原属于中国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地方,也不仅仅是贝加尔湖地区,而是整个西伯利亚和北冰洋及太平洋沿岸的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和无尽的宝藏!

《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领土,并为后来雍正帝效仿签订《恰克图条约》完全出让贝加尔湖地区开了个恶劣的先例。自西汉时期,贝加尔湖就是史籍中的北海,是苏武牧羊的地方。我国北方各民族就在这一地区生活,虽然中国中央政府很长时间里无法有效地统治这一区域,但它在法理上早就属于了中国。而《中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自筑藩篱。

三、中国的一时退让使俄国人合法地获得了从欧洲直达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广袤领土,使中国的背后屹立起一个新的巨人,中国北方的地缘环境极剧恶化。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即使苏联时期,废除了沙俄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土地自始至终都没有归还。

四、条约分割了蒙古族,使蒙古同胞成为了跨境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