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册字能说明商朝已有简册么?

郭胜伟

大结论:商朝有简册这是肯定的,但不仅仅是一个【册】字,还有很多证据,可以说形成了一个证据链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一个统计学术语:【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这个术语来源自二战中一名统计学教授改进飞机防护装甲,所做的决策。

【幸存者偏差】说简单一点就是「沉默无声的数据」看不到,于是我们就得到「以偏概全」的谬误结论,而浑然不知。

比如〖读书无用论〗:

  • 比尔盖茨是退学生,

  • 马云上的蓝翔不不如的「十八本」大学。

  • 我们班里学习最差的同学现在是大富翁,

但是,只要你将统计样本扩大,你会发现学历和收入是很明显的正相关。

所以,「读书无用论」就是典型的「幸存者谬误」。

那你会想,这跟甲骨文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为什么提到商代就想起甲骨文,彷佛那时候的人个个拿着刀和乌龟写字?

这就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呀!

因为只有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留下来了,其他的「沉默数据」:竹简、毛笔等文字资料和载体都没有留下来。

而且我们的教科书都说,汉字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

但是,这根本就不正确,甲骨文和金文是并列关系,不是先后关系。一般人不大知道商代也有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指的文字载体的不同。

实际上,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主要的载体是竹简,已经是学界完全一致认同共识。

比如裘锡圭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字学概要》中下的结论非常清楚: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013,商务印书馆,页47

裘锡圭先生在这里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证据:甲骨文的「笔」、少量毛笔字、商代金文是毛笔书写的样子,

下面,我就在裘锡圭先生的结论之上,基于文献和文物两个证据进行举证分析,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二重证据法」。

--------------------------------------------------------------

文獻中的記載:

武王伐商以后,周人迁到新的都城成周洛阳,目的有两个:

第一,洛阳是天下之中,自己现在是华夏共主,当然不能偏居一隅,

第二,就是就是监视殷人,因为周人在文化和人数上都处于弱势。

《尚书·周书·多士》就是周公训诫想搞复辟的殷商顽固分子,意思就是说:

你们人多、文化先进有屌用,纣王无德,上天都不罩你们,周人有德,上天罩我们,不是「我想当主席,是全国人民选我的」,我是吊民伐罪,奉天承运,你们别想造反。否则格杀勿论。

其中有一段是周公对殷人说:


《尚书·周书·多士》: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大白话:你们哪,都是文化人后代,你们商人有先进的文化,有读书人记载历史典籍,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

隐含的意思就是:你们应该要点碧莲呀!周取代商,就如同商取代夏。皇帝轮流做,现在到我家,

所以,周人承认殷商的文化是高过周人的,他们有完备典籍制度,以及史官,贞人等「书记员」记载历史。

我们来看甲骨文中「筆、冊、典」三个字:

「聿」是「筆、书」的初文,像手执笔书写之形,而且还特意强调「毛笔笔锋」的笔画:

引自《字源》:页230

殷墟婦好墓还出土过玉石砚台:

其实,6000多年的前的仰韶彩陶,就可以看出毛笔使用的痕迹。

对彩陶纹路形状的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花纹笔划的粗细并不一致,还有的花纹在不经意之间,留下了逐渐收笔而形成尖细的笔锋。

仰韶姜寨文化还发现过石头烟台:

姜寨符号疑似是汉字的雏形,带有非常明显毛笔书写特征:

「册」简直太象形不过了,竹简编成的书,几乎一看就明:

汉字竖写从右到左的习惯就是为了适应竹简,而且,竹简不是很宽,比如很多动物象形字都写成直的,显然就是为了适应竹简的宽度,这种竖写方式也反应到了甲骨文上:

「典」像「双手奉册之形」,突出了典籍的庄重性: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出土的甲骨文上发现毛笔书写的殷商文字,有黑色墨汁书写的,也有红色朱砂书写的:

懂书法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圆润的笔画就是毛笔书写的:

各种其他载体的文字

  • 商代玉璋上的文字

  • 商代的印章文字

  • 商代金文:小子省卣和作册般甗

  • 商代记事甲骨;宰丰骨

宰丰骨虽然也算甲骨文,但是书写风格完全不同於甲骨文,而是跟金文一样:

-----------------------------------------

综上所述:

1、因为商代文字材料以甲骨文最多,仅仅是因为甲骨文保存下来了,而最常见其他的的文字材料简册容易腐烂,没有保存下来。

2、从甲骨文的「典册笔」三字来看,商代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文字载体是竹简。因为商代河南的自然环境非常好,跟今天的南方一样,大象犀牛常见,竹子也很多,是最廉价易得的书写材料。

3、考古也发现了很多毛笔书写的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点。

4、商代毛笔书写的文字,就跟商代的金文一样,是一种正体字,非常圆润。商代金文比较短,主要是吉语记事金文。

5、甲骨文因为是刀刻文字,刻曲线非常难,所以很多字都要化圆为方,而且还要进行剧烈的简化,所以,甲骨文是商代的简体字。

6、商代的文字载体非常丰富,除纸张以外载体基本上都有:印章、陶瓦、玉石、金文,只不过目前发现不多,一般人也不大知道。

所以,大多数人提到商代文字就认为是甲骨文,就是「幸存者谬误」。


小汉字见大历史

再向大家推荐一个“象形字典”的网站!


一…从甲骨文的“册”字,在商朝应有用竹片或木片穿成的简。

二…在商朝,发掘的甲骨文中有一种微雕刻的甲骨文,其字非常微小,可以其工艺己经非常精湛。


四…个人认为“册”就是竹简,是阳文体,但字体上会比甲骨文更简约。用于王和诸侯、臣下之间的使用,即公文文书为主。甲骨文是阴文体,用于占卜和祭祀,主要用于祭祀、祀文、卜辞、铭文等,正因为竹和木不易保存,而很难有所考古发现,就如《竹书纪年》就是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