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时战列舰装备密集阵(人工瞄准,电动供弹),那么航母是否会成为鸡肋?

勇战王聊历史

个人认为即使“密集阵”装备在战列舰上,航母依然会具有优势!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上的“密集阵”近防炮

“密集阵”近防炮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装备数量和范围最广的近程防御系统,其反飞机/反导弹主要是通过在目标周围打出密集的弹幕覆盖目标飞行进程,进而提高炮弹击中目标的概率、实现防御的目的。

虽然“密集阵”系统具有较高的射速(最高射速4500发/分钟),如对付二战中飞行速度较慢的螺旋桨式作战飞机,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射程近:“密集阵”的最大有效射程为1500米,二战中航母上的飞机主要是通过抛投航空炸弹和投射鱼雷两种手段实施打击,一般情况下的投弹/鱼雷的距离500-1000米,理论上说“密集阵”会有较好的防御效果,但是只要稍微提高一些攻击距离,如1500米左右,那么“密集阵”的防御效果将大大折扣,而飞机可以通过增加攻击数量依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二战中攻击类似战列舰这样的大型目标,少说也要出动数十架各类作战飞机);

国产“730”近防炮射程相对较远,但也只有3000米左右

2)备弹少:“密集阵”的备弹数量一般在1000发左右,改进型最大备弹量可以达到1550发(而且只能靠人工装填,“开火一时爽、装弹累到吐!”),按照“密集阵”4500发/分钟的射速,也就只能开火20秒左右。如果采用人工瞄准,准确度和响应速度都会下降,按照5秒击落一架飞机的话(每击必中)也就能搞定4架飞机,即使战列舰安装10部“密集阵”,考虑到射界影响、重复射击同一目标等因素,一个波次搞定20架飞机也到极限了。航母只要采取分波、递次攻击的方法,战列舰依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密集阵”供弹弹链

3)持续性较差:类似“密集阵”这样的高射速近防系统,炮管的冷却是一个难题。按照“密集阵”4500发/分钟的射速,每根炮管平均射速为12.5发/秒,如果连续射击,用不了几个波次炮管就会变红、射击精度下降,进而拦截效率也会降低。因此,即使战列舰装备了“密集阵”也不能“任着性子使用”,综合效果未必比得上采用“近炸引信”的40mm“博福斯”近防炮。

二战美国军舰大量装备的40mm“博福斯”近防炮(注意右侧大量弹壳)

其实,对于问题中提到的航母相对于战列舰的优势问题,从战场规则的发展来看,即便是为战列舰增加现代的近防系统,航母的优势依然是难以改变的。二战中,航母依靠携带的大量作战飞机和配套舰艇,可以将战场范围延伸数百甚至上千公里,而战列舰的攻击范围只能限定在火炮的射程内,鉴于此,战列舰传统的海战主导地位终难逃被航母取代的结局。

“浩荡”的美国航母编队


威呐解析

当时的航母确实会成为鸡肋,战斗力大幅下降。不过随着反舰导弹和制导炸弹的服役战列舰依然会被航母淘汰。

有回答说二战飞机可以在密集阵射程之外投弹,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密集阵的射程将近2000米,二战鱼雷机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么远的距离发动鱼雷攻击。实际上,二战的鱼雷机对战列舰发动有效攻击的距离只有500米左右甚至更近,否则就无法保证命中率。舰载鱼雷机在敌方有防空火力的情况下极容易受到干扰,即使是当时的博福斯也足以干扰鱼雷机投弹。二战的鱼雷机在面对有防空火力的战列舰命中率极低,反击号在面对日本路基鱼雷机第一波的攻击时连续躲避19条鱼雷就是因为防空火力让鱼雷机无法接近无法近距离投弹导致反击号有足够的转弯时间。而第二波攻击时因为反击号被炸弹命中导致防空火力大减才让日本鱼雷机得以接近到必中距离导致连续命中多枚鱼雷。所以在密集阵火力外投雷的思路可以放弃了。
反击号连续躲避19枚鱼雷就是因为有足够的防空火力可以阻止鱼雷机靠近

还有人认为可以靠水平轰炸攻击战列舰,实际上这更不可能。二战时期因为没有制导炸弹水平轰炸的命中率低到令人发指。美国曾经多次使用B29对吴港实行水平轰炸,但是耗费了万吨的炸弹却并没有击沉什么军舰,由于风力影响超过3km高度的水平轰炸几乎完全没有命中的可能。而且战列舰在大洋航行中轰炸机根本就找不到目标,更不用说攻击了,轰炸机对战列舰水平轰炸完全是小白异想天开的结果。
轰炸机在没有制导炸弹的时代对水面舰艇水平轰炸完全是
浪费炸弹的行为

而俯冲轰炸机则完全可能被密集阵系统拦截。为了保证命中率俯冲轰炸机肯定会进入密集阵的拦截范围否则将无法保证命中(俯冲轰炸机高高度投弹命中率照样很低)。别给我说密集阵因为角度太大无法拦截俯冲轰炸机这种小白才说的话,现代的反舰导弹很多都有末弹道跃升攻击的模式,一些超音速导弹则是全程高弹道末端俯冲攻击,用来拦截导弹的密集阵没理由拦不住更大更慢的俯冲轰炸机的攻击。
密集阵足以拦截俯冲轰炸机的攻击

关于弹药和寿命的问题,日本珍珠港事件时四艘航母的单次攻击架数只有200多架,如果要对付常见的三四艘战列舰组成的编队(实际上战列舰的数量会更多)一艘只能平摊50架飞机,更何况还要攻击护航的巡洋舰所以一艘战列舰只能平摊三四十架飞机。而战列舰不可能只装备一个密集阵,密苏里号就装备了六座密集阵,实际上可以安装更多,这时候可以轮流射击完全不用考虑炮管冷却和炮弹的问题,航母的舰载机可是有限的,攻击一波后舰载机损失殆尽的二战航母想解决装备密集阵的战列舰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密集阵完全可以抵挡当时大部分飞机的攻击,抱歉有黑科技确实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不过随着反舰导弹和制导炸弹的出现密集阵的作用依然会被削弱,战列舰还是免不了被飞机淘汰,只不过这个过程会更长而已。


超视距天波雷达

如果只是人工瞄准的话,“密集阵”的防空效果并不会比当时已有的防空武器好太多,自然也不可能出现航空母舰没有优势的情况。虽然“密集阵”的射速确实比二战时候的20毫米“厄利空”高炮高不少,但如果没有雷达瞄准,两者的命中率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高射速的意义并不大,两者之间相差的火力密度完全可以靠更多的火炮来拉平。我们知道,“密集阵”的射速为每分钟4500发,“厄利空”为每分钟450发,也就是说,10门“厄利空”高炮同样能在单位时间内投送同样的弹药。可是如果没有精确瞄准打不中,投送再多弹药效果也不会显著提高,毕竟20毫米炮不像大口径炮弹,可以靠近炸引信和弹片形成一个大范围的杀伤区,20毫米炮弹只能靠直接碰撞杀伤,打不中,再多的弹药也没有意义。

还应该注意,“密集阵”的射程只有1500米左右,虽然比当年的20毫米炮的有效射程要远一点,但仍不足以把敌人飞机拦在危险距离之外。要知道,二战中俯冲轰炸机的俯冲高度普遍在3000米以上,也就是说,即使“密集阵”击中了敌机,敌人的俯冲轰炸机也已经进入到俯冲末段。除非能把飞机完全打爆,不然也不可能改变敌机俯冲投弹的命中结果。二战中就曾多次出现被击中的日军飞机仍然撞上美军战舰,造成惨重损失的战例。当年的鱼雷轰炸机虽然投雷距离会在1000米左右,但如果不能保证当场摧毁,仍然难以完全阻止敌机投放鱼雷。

此外,还要考虑到备弹问题。“密集阵”的备弹早期型为989发,后期型为1550发,一般一次拦截要消耗200发左右,也就是说,一门密集阵装满弹最多拦截8次。而由于“密集阵”的供弹是全自动的,再装填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更不可能像“厄利空”那样随装随打。因此,装弹时必然会出现火力空档,敌军只要加大攻击密度,就能充分利用这一空档。T


联合防务

不会,最多敌方多损失几架飞机而已,但是改变不了航母成为海战核心的事实。

1.密集阵系统的关键就在火控雷达和控制计算机,如果脱离了这两样改为人工瞄准,那么密集阵只是一个射速很快的普通防空炮而已,毫无精度可言,已经失去了密集阵的本身作用。

2.如果脱离控制计算机和火控雷达,人工控制密集阵耗弹量将急剧上升,一门密集阵备弹1600发,只需要30秒就发射完毕,但是换弹时间需要4分钟,时间间隔太长。另外火炮身管寿命大概15万发,按照二战防空炮命中率以及密集阵3600发每分钟的射速,15万发的寿命很快就会达到。

3.密集阵有效射程只有450米-1800米,如果轰炸机在高于1800米投弹,或者鱼雷攻击机大于1800米距离投放鱼雷,那么密集阵几乎就起不到任何作用。轰炸机或鱼雷机最多牺牲一下命中率,但是提高攻击波次依然改变不了战列舰被击沉的结局。另外450米——1800米根本不具备对舰攻击能力。

所以综合来讲,即便有人工瞄准的密集阵,对战列舰保留起不到任何帮助,甚至一定程度上还不如老式防空炮。


雏菊西瓜Peterpan

二战时的战列舰装备密集阵的武器也一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在现代海战中被航母代替也是无法避免的。所谓的“密集阵”属于近防炮系统,它的技术难点不是它的火炮,而是射控系统,在二战时的条件下,也就是实现火炮部分,完全可以实现极高的射速,但是射控系统无法实现自动化,如果采用人工控制,那么不会比二战时期的其它舰载防空炮更高什么。

二战时期的舰载防空炮的技术难题不是射速或威力,而是如何打中目标,那时的技术条件对目标的速度,高度,航向等参数测算相当不准,误差相当大,“密集阵”改为人工控制的话,那么就根本打不准,也就是失去了自身的最大优势了。

“密集阵”采用20毫米炮,最大有效射程为1500米到2000米,这个射程在二战时,不算太低。二战中飞行速度较慢的螺旋桨式作战飞机,其防护并不高,不需要命中多少发就可以击落它,高速射显不出什么优势来,至于什么自动装弹,根本不算问题,高射速是大缺点,配备上千发炮弹,只能连续射击十几秒钟,如果是自动控制,可以相当节约,变成人工就没法控制了,大大的增加浪费,也许连一个目标摧毁就已经打完了,一旦要再装填那么几乎无力了,1000发以上炮弹无法怎么装填都是难题,费力费时,这样的设计在二战时就是被淘汰的。

如此一来,它也就是显不出什么优势来,装不装密集阵对解决防空问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战列舰不是仅仅防空就行的,也涉及到其它的,在对舰攻击等方面,还是问题,最终无法避免被淘汰。


讲武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一下航母和战列舰分别采取哪种作战方式的。

战列舰,是一种采用大口径舰炮和多种口径副炮来进行中远距离炮击,从而杀伤目标的作战舰艇,主要负责对舰、对岸攻击。

而航空母舰,主要采用舰载飞机进行对舰、对岸、反潜攻击。

那么回到问题,从这两个舰种的不同作战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若是战列舰装备了密集阵系统,对于战列舰来说,只是相当于增加了一种射速较快的小口径武器,由于口径过小,射程太近,只能作为最后的防卫武器,一般而言就是用来防空。

但是,二战时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对付水面舰艇的攻击方式有3种。第一种是俯冲轰炸,第二种是投放鱼雷,第三种就是机炮攻击。这3种方式,主要采用的还是俯冲轰炸和投放鱼雷。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俯冲轰炸是飞机从高空急速下降投掷航空炸弹,而投放鱼雷则是距离军舰一定距离投放,虽然说都要靠近舰艇,但是对于飞机来说威胁都不大。而且二战也用事实证明了,装备有许多防空副炮和防空机枪的战列舰不是航母对手,加装跟副炮和机枪没有多大区别的密集阵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所以说,二战时,加装了密集阵的战列舰不是航母对手,航母也不会变鸡肋。


爱散步的鱼爸爸

对于这个受邀问题,老鹰航空从下面几点来回答。

第一呢,灌输一个观点,没有火控雷达指挥系统的支持,人工瞄准操炮对空涉及,打的是概率不是精度,航母上的舰载机只需要采用多波次多方向分散进攻,就能对战舰目标现成有效攻击。

第二,二战期间舰载机对战舰的攻击方式主要有三种:高空轰炸,俯冲轰炸,海平面鱼雷攻击。军舰上所有的火炮都是有射击死角的,经过多次实战证明,舰载机攻击水面舰艇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仅是二战,就是现在也是如此,低速且庞大的舰艇在无数高速且体积小又灵活的飞机面前就是最好的攻击目标。否则美帝也不会优先持续发展航母了。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如需获取更多航空科技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