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三国时期,因为打了败仗而被杀的将领,也就两个人,一个是袁绍手下的淳于琼,一个是蜀汉阵营的马谡。淳于琼是因为丢了袁绍的命根子——乌巢粮库,指使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而马谡是丢了战略要地街亭,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挨了当头一棒无功而返。看似这两个人都是“罪有应得”,但是打了败仗就要被杀,那么三国纷争大小战斗数百上千场,每次总有一方失败,岂不是有是百上千个大将人头落地?

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但事实上,即使是在《三国演义》中,许褚也喝醉酒丢了粮草,还被张飞一矛刺落马下,但是曹操不心痛粮草,只心痛许褚,不但没有一句责怪,反而赶紧让医士疗治金疮。张郃两次被张飞打败,甚至被打成了光杆司令,连马都丢了,徒步爬山逃走。但是张郃许褚都没受到任何责罚。这样看来似乎曹操用人之道比袁绍甚至诸葛亮都更胜一筹,袁绍杀了战败的老战友淳于琼(曹操袁绍淳于琼曾经一起当西园八校尉,中军校尉是虎贲中郎将袁绍,典军校尉是议郎曹操,淳于琼是右校尉),而诸葛亮杀了第一个亲传弟子兼心腹马谡。

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但是翻开正史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杀掉淳于琼的根本就不是袁绍。袁绍虽然不如曹操雄才大略,但是打一次败仗就斩一员大将,这种亲痛仇快的蠢事还是不肯做的,杀死淳于琼的是曹操,而且淳于琼也根本没有喝酒误事。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当时的情况是“(淳于)琼等望见(曹)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也说曹操“破琼等,悉斩之。”而且当时淳于琼离袁绍大本营只有四十里,袁绍也派了援军,差点把曹操的五千人马包了饺子。

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那么三国时期因战败被杀的大将就剩下马谡一个了,这似乎证明诸葛亮这个人刻薄寡恩而且不能一碗水端平——《三国志》说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于是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在《三国演义》里说是“挥泪斩马谡”,但是不管怎么说,马谡都是诸葛亮被诸葛亮杀掉了,而违背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遗命的诸葛亮,却只是象征性地“贬官三级”做了右将军,但还是蜀汉第一权臣,“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一个是违抗军令,一个是违背君命,似乎诸葛亮的罪过要比马谡大。但是马谡掉了脑袋,诸葛亮只是作了检讨,还连累第一次北伐时唯一的亮点——“敛众固守,不至大败”的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此前为永昌亭侯、镇东将军)。

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这样看来,诸葛亮责人严,待己宽,人品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谡自缚跪于帐前”,可谓认罪态度良好,但是诸葛亮还是“叱左右推出斩之”。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不近人情,甚至还有些刻薄寡恩。但是细看史书,我们才知道,本来是“尊刘贬曹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在这件事上帮了倒忙,实际是抹黑了诸葛亮——好像诸葛亮杀马谡,仅仅是因为他丧失街亭害得诸葛亮摆空城计,要是司马懿胆子大一点,诸葛亮就成了俘虏了。其实正史中司马懿根本就没参加那次战役,是“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也就是说,张郃凭一己之力战败了诸葛亮和马谡这对师徒。

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那么马谡为什么被杀呢?关于马谡是咋死的,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被诸葛亮所杀和病死狱中;马谡战败后的表现也有两种说法——逃进深山被抓了回来和逃跑之后迫于通缉压力而投案自首。但是统一的记载是:马谡战败后不但没有“自缚请罪”,反而在第一时间逃跑了。战败丢城可以原谅,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畏罪潜逃却有叛国投敌的嫌疑——这种事情在三国时期没少发生了。张郃高览孟达黄权投降曹操、王平夏侯霸投降蜀汉——即使没战败,情势危急而倒戈投降的也不少。

为什么马谡因抗命被杀而问题更严重的诸葛亮没事?原因其实很简单

所以马谡被杀的真实原因,并不是丢了街亭,也不是诸葛亮为了平息蜀中各方势力的怒火。诸葛亮杀或者关马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马谡当了逃兵,即使是现在,临阵脱逃也是要就地正法的。所以诸葛亮杀马谡,只因为马谡罪有应得,否则人才奇缺的蜀汉阵营,是不会自断臂膀斩掉比较有能力的马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