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刘备不看好马谡,在《三国志·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影视剧剧照,侵删

刘备看人很准,关羽、张飞都不是武将出身,刘备能看到他们的能力。徐庶、庞统、诸葛亮、法正,愿意跟随刘备,因为刘备能看到他们的才华。刘备看人也很客观,他知道儿子刘禅“不才”。对有才能的人,刘备都很尊重。但刘备不欣赏马谡,说他不可大用。马谡大意失街亭,证明刘备对马谡的判断是正确的。

如果从心理角度去分析马谡,他有三个妨碍思维的特质,即困惑失察、断言推理、线性假设。

对认知盲点的习惯性忽视

需要制订计划的岗位,面试要筛查的第一个特质是困惑失察。其定义如下:对认知盲点的习惯性忽视。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里,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这一句中的“龙挂”,即龙卷风。曹操指着龙卷风问刘备:“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在上面的对话里,曹操问刘备,了解龙吗?刘备说不了解;曹操再问刘备,知道谁是英雄吗?刘备说不知道。刘备有个习惯,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明白地说不知道。在第三十五回里,刘备拜访水镜先生,水镜曰:“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玄德曰:“备愚昧不识,愿赐指教。”……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

不论是在曹操面前,还是在水镜面前,刘备对自己不知道的事,就坦然地说不知道。马谡不一样,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的事,马谡也以为自己知道。马谡的这种状态,就是刘备说的“言过其实”。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里(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司马懿引兵二十万,从长安出发,准备进攻蜀军。听到探报,诸葛亮大惊曰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 :“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语未毕,参军马谡曰 :“某愿往。”诸葛亮说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曰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在上一段对话中,马谡转移了话题。诸葛亮说,街亭很重要,也很难守。如果马谡正面回应,他应该说他知道街亭重要,它是蜀军运送粮食的唯一通道,也是蜀军从关中退回汉中的唯一通道。然后,他应该说,他知道街亭难守 ;街亭是一个路口,没有地势依据。最后,他应该说,他有守街亭的计划,他会垒石墙、挖堑壕,建立一个易守难攻的据点。

在与诸葛亮的对话当中,马谡转移了话题,说他自幼熟读兵书,怎么会守不住一个街亭。这好比诸葛亮说,今天这顿饭不容易做,而马谡说他从小看菜谱,怎么会做不好一顿饭。他们两人说的话,不是同一个话题。马谡这样说话,因为他没有想过,街亭为什么重要,如何才能守住街亭,但他又急于立功,就言过其实地说,“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诸葛亮接着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在这一段对话中,马谡再次转移了话题。诸葛亮说,司马懿、张郃都不好对付。

如果马谡不转移话题,他应该说,他知道司马懿有谋略,也知道张郃善战,所以他准备垒高墙、挖深沟,把据点修扎实,再多储粮草、多备弓箭,坚守据点,避免正面交战,让司马懿的谋略,和张郃战斗力发挥不了作用。但在对话中,马谡又一次转移了话题,怎么对付司马懿和张郃,他想都没想,他再一次言过其实地说,“有何惧哉!”

在上面的两段对话中,马谡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巧妙地转移了话题,让诸葛亮觉察不到他不知道。面对未知,人们通常会有困惑感,而马谡不一样,面对未知时,他不但不困惑,还会表现出一种了然于胸的自信。这个独特的习惯,会导致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马谡的这个习惯,叫作困惑失察。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三国演义》马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困惑失察的直接后果,是对困惑不敏感。人一旦对困惑不敏感,思考就容易出问题,因为困惑是思考的开关。人的行为,都以某种感觉为开关。例如,人先感到饿,然后去吃饭;先感到渴,然后去喝水,饥渴是吃喝行为的开关。思考也需要开头,思考的开关是困惑。人有困惑才思考,就像口渴才喝水一样。

没有困惑的人,自然不会思考。聪明人犯低级错误,不是聪明人没有思考能力,而是他们没有思考。马谡是聪明人,诸葛亮评价马谡是“当世之英才”。但马谡的困惑感有问题,这使得他时常不思考。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是说他什么都敢说,对自己不明白事情,也敢于“言过其实”地评说。

在公司里,困惑失察的人,不能给别人制订计划,也不能给自己制订计划。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里,马谡对诸葛亮说:“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说:“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诸葛亮从之,马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马谡不知道如何守住街亭,他不去思考司马懿和张郃会怎样进攻。

在全然无知的情况下,马谡就赌上全家人的性命,这不是他胸有成竹,而是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马谡要改变困惑失察:首先,他需要承认自己的困惑失察;然后,他需要教练辅导,练习如何面对困惑、表达困惑。经过长期的练习,马谡能从困惑失察中走出来。如果企业不具备辅导条件,就应该在面试中筛查困惑失察。

脱离现实的推断

需要制订计划的岗位,面试要筛查的第二个特质是断言推理。其定义如下:基于陈述性结论的推理。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里,马谡和副将王平,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到了街亭,他们先查去看地势。看到路侧面有一座山,马谡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王平曰:“参写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马谡见路侧面有一座孤山,他觉得可以在山上屯兵。王平提议在大路边筑高墙,凭借工事,二万五千精兵可以抵御十万敌军。

同时,王平不同意在孤山上屯兵,他认为如果魏兵把孤山包围,街亭就很难守住。马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曰:“……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马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上面的对话,反映了马谡和王平的思维差异。马谡想在孤山上屯兵,他做决策的两个依据都来自兵书,一是“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反对在孤山上屯兵,理由都来自对实战的推演,万一孤山被魏军包围,很难突围;万一取水的道路被魏军阻截,人马饮水会成大问题。

像马谡那样,不根据真实情景,而只是根据兵法上的教条来进行判断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叫作断言推理。断言推理中的“断言”,指一个陈述性的结论。例如,“今天星期三”,这句话是一个陈述性的结论,它就是一个断言。一切结论都是有条件。

“今天星期三”,这个结论也是有条件,把条件说出来,这句话要这样说,“按照一周七天的星期制度,今天是星期三”。这样说话很麻烦,为了方便,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会省略彼此知道的默认条件,直接说“今天星期三”。在兵书上,“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是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有条件。而马谡忽略了它的条件,并把它当成一个定律来指导下一步行动,像马谡这样的判断推理,就是断言推理。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唤王平进帐,责之曰:

“吾令汝同马谡守街亭,汝何不谏之,致使失事?”王平曰:“某再三相劝,要在当道筑土城,安营守把。参军大怒不从,某因此自引五千军离山十里下寨。魏兵骤至,把山四面围合,某引兵冲杀十余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无数……非某之不谏也,丞相不信,可问各部将校。”

诸葛亮责备王平,马谡要在孤山上屯兵,这么明显的错误,王平为什么不劝马谡。王平说他再三相劝,但马谡不听,还威胁要治王平的罪。王平怕诸葛亮不信,让诸葛亮去问一问其他军士。

王平担心诸葛亮不信,这个担心有道理,因为马谡所犯的错误违背常识,王平说服马谡,用常识就能说服。而王平确实是用常识在说服马谡,例如,他说山上屯兵,没有水源,士兵和马匹如果不喝水,会体力衰竭,如果作战紧张出汗,没有水,体力会更加衰竭,所以,在没有水源的山上,士兵的战斗力不会以一当百,而恰恰相反,军队会迅速土崩瓦解。

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因为断言推理的依据不是逻辑性,而是权威性。

马谡在山上屯兵,因为兵法有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在马谡心中,兵法比王平权威。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法大师孙子说的,孙子的权威性远胜过王平。如果王平想说服马谡,就要找出比孙子更权威的兵法大师,用权威大师的断言,去否定“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才能说服马谡。

在公司里,需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工作者不能有断言推理特质,因为断言推理会妨碍逻辑思维。

马谡不根据实情制订计划,也不被常识和逻辑说服,要等计划彻底失败,他才会得到一个惨痛的教训。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更加不适合断言推理特质的马谡,因为他会根据权威教条去做判断,这会让探索脱离现实。

错误的主观假设

需要制订计划的岗位,面试要筛查的第三个特质是线性假设。其定义如下:主观假设的线性延伸。

在失守街亭之前,马谡坚信自己会立下大功,理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相信权威教条,并按教条安排战略。听说司马懿大军逼近,马谡主动提出守街亭,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置于死地;马谡立下军令状,这是第二次把自己置于死地;他在孤山上屯兵,这是第三次把自己置于死地,也把两万五千名士兵置于死地。如此坚决地置于死地,马谡相信,他自己能立下奇功,“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王平苦劝马谡,在路边下寨,马谡不同意,王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

王平提出分兵下寨,是希望马谡万一被困时,他可以来援救。而马谡觉得,王平分兵下寨也好,免得王平来分他的功劳。在和王平对话时,马谡的思维像在隧道里,他只能看到隧道口的光,那光就是马谡想象中的奇功。那个奇功来源于一系列“死地而后生”的主观假设。马谡从一连串主观假设中,而得出一厢情愿的理想结果,这种自娱自乐式的主观分析,叫作线性假设。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影视截图,侵删

线性假设,是忽视多种可能性,只沿着一种可能性作推测。打个比方,假如某人捡到一个鸡蛋,他就沿着这个鸡蛋往下想,如果蛋生鸡、鸡生蛋,蛋又生鸡、鸡又生蛋,如此循环,他就会成为大富翁。这个“蛋生鸡、鸡生蛋”的发财梦,就是线性假设。

以“蛋生鸡、鸡生蛋”为例,树状假设是这样的假设。某人捡到一个鸡蛋,他想,第一步“蛋生鸡”,有 3 个分支,分支 1,蛋是坏蛋;分支 2,好蛋,没孵出小鸡;分支 3,好蛋,孵了小鸡。第二步“鸡生蛋”,有 4 个分支,分支 1,小鸡是公鸡;分支 2,母鸡,但没长大;分支 3,母鸡长大了,但不会下蛋;分支 4,母鸡会下蛋。按这个步骤连续推算下去,从一个鸡蛋推算到大富翁,概率接近于零,所以,“蛋生鸡、鸡生蛋”的发财梦没有意义。像这样,把众多可能性都列出来,再按照概率进行决策,这样的思考方式,就是树状假设。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树状假设的人,头脑开放,能看到各种可能。线性假设的人,会钻到牛角尖里。马谡就钻到了牛角尖里,他到了街亭,一眼就看中了那一座孤山,因为那是“蛋生鸡、鸡生蛋”的线性假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公司里,需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工作者不能有线性假设特质,因为线性假设会误导分析,让计划失去理性的分析基础。

迷信线性假设的人,不能制订计划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计划会浪费机会。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中,诸葛亮率兵北上,大军驻扎在陕西汉中,准备北伐长安。一日,诸葛亮在寨中商议进兵,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而走……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阳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魏延向诸葛亮建议,他率五千精兵,行军十天到长安,先一举拿下长安,诸葛亮再率大军北上,这样可以一举收复长安西边的大片地区。

诸葛亮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可得中原?”

诸葛亮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策,因为这个计策的逻辑,是“蛋生鸡、鸡生蛋”的线性假设。魏延带五千精兵,急行军十天,不被魏军发现,这件事有可能实现。魏延希望用五千精兵,吓得长安守军弃城而走,这件事的概率接近于零。

如果长安守军没有弃城而走,魏延靠五千精兵攻下长安,概率同样接近于零。如果魏延带领五千精兵,奇袭到了长安城下,长安守军把这支小分队包围、消灭,概率接近百分之百。所以,诸葛亮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

若诸葛亮采用魏延的计策,最大的损失是机打草惊蛇,把机会浪费掉。

在现代商业经营中,常见打草惊蛇的案例。例如,电脑的图形界面,最早是由施乐公司在 1973 年研发成功,但施乐公司没有批量生产。到 1981 年,施乐推出商用级的图形界面,引起计算机的革命。可惜,

施乐公司准备不充分,没有围绕图形界面,做好系统的和持续的开发。苹果公司看到施乐的图形界面后大为惊叹,集中力量推出升级版,结果,苹果公司推出的图形界面,后发先至,反超施乐。

困惑失察、断言推理、线性假设,这三个特质,会妨碍计划能力,你中招了吗?


本文作者:刘向明(来源《超级面试官》)

马谡为何守不住街亭?老板最无法忍受职场“马谡”的三个错误

《超级面试官》刘向明 著

这是一本融入最新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的面试实用手册,介绍了面试中快速分辨岗位和应聘者是否匹配的逻辑和方法。帮助企业减少试错成本、提高筛选速度,为企业打造最合理的员工架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