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此家族为科举第一大户,获功名者198人,而且还出了两个宰相

“富不过三代”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这其实也是一个基本的定律,和现实情况很相符。所谓“富”倒也不一定是特指钱财,也包含了功名。中国古代,三代为官的家族有不少,但放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并不多见。

清代此家族为科举第一大户,获功名者198人,而且还出了两个宰相

如果说一个家族能在近二百年的时间内人才辈出,而且还有父子同为宰相的更是凤毛麟角。以清代为例,数来数去,恐怕只有安徽桐城的张家和山东诸城的刘家了。张家就是康雍乾时期著名的大臣张英和张廷玉家族,刘家就是乾隆朝著名的刘统勋和刘墉家族。

真要是将张家和刘家进行系统的对比,恐怕刘家还要更胜一筹。这里有一组关于刘家的数据:刘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的有198人,中举人的有35人,中进士的有11人,占到家族男丁的25%。在这些人中,二品以上的高官7人,大学士2人。因此,时人称刘家为“父子九登科,三公二宰相。”

清代此家族为科举第一大户,获功名者198人,而且还出了两个宰相

如果上面列出来的数据恐怕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么从清代科举录取的比例上看就十分抢眼了。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最低级别的秀才录取率为8%左右,秀才中举人为3%,举人中进士为5%。笔者数学不好,但不管怎么算,一个读书人想通过科举一步步成为进士,其概率不会超过0.1%。

不过,科考仅仅是诸城刘家一个突出的成就,更能体现刘氏家族的还是在为人做官上。自顺治年间刘必显第一个进入仕途开始算起,至道光末年为止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刘家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73位,从知县、知府、道员、学士、布政使、巡抚、总督、尚书直至大学士,大清各个岗位都有刘氏家族的成员。

刘氏家族最巅峰的时期就是康、雍、乾时期。刘统勋的父亲刘桀于康熙二十四年高中进士,他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其中八个儿子考中举人,这八人中又有三人考中进士。刘统勋为第五子,是雍正二年的进士。这就是刘氏家族“父子九登科”的由来。

清代此家族为科举第一大户,获功名者198人,而且还出了两个宰相

乾隆时期,刘统勋父子深受乾隆帝的信任,刘统勋成为了第一个位居首席军机大臣的汉人,他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和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和刑部尚书、陕甘总督、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担任大学士一职长达十二年之久,刘统勋去世后,还获得文官最高的荣誉“文正”。

刘墉的名字更为后人所熟悉,尽管他的官场履历没有其父那样显赫,但同样也是位居文官最高品的大学士。与当朝名臣纪晓岚、王杰、董诰等人成为乾隆晚期和嘉庆初期的股肱大臣。刘墉死后,获赐“文恭”,这也是就是“父子同宰”的由来。

清代此家族为科举第一大户,获功名者198人,而且还出了两个宰相

刘氏家族不但为官政绩好,且人品、学问都被时人赞扬,深受百姓的爱戴,这为刘家积累了很好的名声。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对后人灌输“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

当年刘统勋的父亲刘桀,身为四品官竟然没有盘缠回家奔丧,后来变卖田产,才为母发丧;刘统勋久居相位,不置田产,其俸禄和朋友馈赠所得,皆分给贫困乡亲,他去世时,乾隆帝亲自到府上慰问,可是刘家的大门竟然寒酸的连乾隆的轿子都进不去,这让乾隆感慨万千。

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先祖刘必显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历代科举入仕者不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即使在乾隆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因为家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不乏其人。山东诸城刘氏被称为“山东诗文世家”。

清代此家族为科举第一大户,获功名者198人,而且还出了两个宰相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诸城刘氏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坠的最好体现,也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家族文化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