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半個多世紀 洛陽理工學院58級校友洛陽相聚

分別半個多世紀 洛陽理工學院58級校友洛陽相聚

老同學,一眼就認出了你

近日,一場特殊的同學會在洛陽理工學院舉行,64位平均年齡約80歲的與會者,帶著屬於他們的時代記憶,穿越時空,重返青蔥歲月。60年前,他們在洛陽求學相識,畢業後響應號召,紛紛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現在,他們霜鬢華髮,從四面八方趕回母校,共赴一場“青春之約”。

相逢

分別半個多世紀,他們一眼就認出彼此

近日的一個清晨,一位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陸續走進洛陽理工學院辦公樓,臉上的皺紋間盡是藏不住的喜悅與期盼。他們是來自新疆、四川、廣東、湖南、山東以及河南多地的該校58級校友。其中,年齡最大的已83歲,最小的也有77歲了,平均年齡約80歲。

“王丙丁!”“劉長水!”“趙全喜!”……三三兩兩的人群中,不時傳來小小的呼喊聲,沒有鋪墊、沒有寒暄,四目相對的同時,他們就能確認:沒錯,就是我記憶裡的那個人!隨即,雙手便緊緊握在了一起,久久不願分開。

79歲的姚貴興從烏魯木齊趕來,他一眼就從人群中認出了上學時的好兄弟——毛修家。“畢業一別,有57年沒見了吧?”姚貴興說,當年走得急,來不及好好說聲“再見”,心裡一直有遺憾。

說起來,姚貴興和毛修家從小學六年級就認識了,倆人還一起經歷了初中、高中。1958年,從三門峽遷至洛陽的洛陽建築材料工業學校(後與洛陽大學合併組建為洛陽理工學院),公開招收500名學生。倆人一起報名、考試,有幸成了該校遷至洛陽後的第一批學生。

1961年畢業後,姚貴興被分配到新疆工作,毛修家留在了洛陽。“當時沒有電話,距離遙遠,寫信也不方便,就漸漸斷了聯繫。”姚貴興說,沒想到,近60年過去,還能找回當年的好兄弟。

分別半個多世紀 洛陽理工學院58級校友洛陽相聚

 拿出放大鏡,瞅瞅老同學

回憶

艱難歲月中,他們收穫友情、遇見愛情

同學會現場,有幾位老人特意帶來了當年上學時的照片,79歲的李萬喜老人還帶來了珍藏的學生證和畢業證書。大家圍坐在一起,翻看泛黃的老照片,說起曾經的點點滴滴,彷彿回到了60年前年輕時的模樣。

●一雙小紅鞋,讓他念念不忘

78歲的陳國義住在鄭州,收到同學會通知的時候,他特意問了一句:“付秋霞去嗎?”在他心底,有個藏了幾十年的“小秘密”——

1960年,學校組織同學們參加陸渾水庫建設,由於交通不便,他們只能步行前往。往返要幾十公里的路程呢,不幸的是,陳國義的鞋子早已磨破,囊中羞澀的他沒有錢買新鞋子。正發愁的時候,付秋霞送給他一雙自己的小紅鞋。20歲的陳國義把紅豔豔的女鞋穿在腳上,不但沒有覺得難為情,心中反而滿是感激。

同學會上,聽陳國義講出這段經歷,付秋霞笑呵呵地說:“記不得了。”她慈祥的笑臉上,皺紋輕輕舒展,眼神中卻透出一絲羞澀。陳國義依然堅持:“你對我有恩,我永遠不會忘。”

●畢業不分手,他們相伴一生

當年在校園裡第一次遇見胡秀珍,丁章道就記住了這個梳著大辮子的姑娘:“她文靜靦腆,笑起來好看。”同學會上,81歲的丁章道帶著80歲的胡秀珍從深圳趕來,在同學們的打趣下,講起了當年的愛情——

“不送禮物,也不看電影,我們談對象就是一起學習、進步,悄悄關心。”丁章道笑著說,1959年,三年困難時期到來,學校的伙食標準有所下降,每人每天早上、晚上各半個饅頭,中午一個饅頭,胡秀珍怕他吃不飽,總是省出半個饅頭給他。

畢業時,胡秀珍被分配到了中國第一拖拉機廠(現一拖集團),而丁章道被分配到了遠在廣西的柳州水泥廠。面對離別,兩人沒有選擇分手,而是向組織申請了登記結婚,並從此開始了分居生活。幸運的是,1964年,隨著工作調整,兩人先後調入株洲玻璃廠工作,從此再也沒有分開。

分別半個多世紀 洛陽理工學院58級校友洛陽相聚

有老人帶來了當年同學們的合照(翻拍圖片)

分別半個多世紀 洛陽理工學院58級校友洛陽相聚

重聚首,再來張大合照 智慧 趙燕昌 攝

期盼

洛陽高校能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

“一共來了64個人,我也沒想到,還能再見到這麼多同學。”昨日,談及這場同學會,83歲的孫玉堂老人十分感慨。他是同學會的組織者之一,也是與會者中年齡最大的。

為了這場同學會,孫玉堂和洛陽的幾名老同學忙碌了一個多月,還得到了洛陽理工學院的大力支持。在學校的安排下,老人們走進曾經的校區(現洛陽理工學院附中),徘徊在自己親手參與建設的教學樓(現洛陽理工學院附中主教學樓)旁,許久不願離去。

採訪中,談起當年的青春歲月,老人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因為這個信念,當年20歲左右的冀西照、王丙丁等一大批同學,遠赴新疆,支援邊疆建設,並在那裡紮下了根;因為這個信念,禹運川、孫樂其、王義祥告別家人,毅然入川……

“洛陽的變化真大,學校的變化真大。”同學會接近尾聲,老人們也說出了心中的期盼:願咱洛陽的高校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