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周孝王攻西戎之戰你瞭解嗎?

周懿王八年(前892),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去世,周懿王死後,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姬燮懦弱無能,由其叔祖姬闢方乘機奪取王位,是為周孝王。


西戎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周孝王攻西戎之戰你瞭解嗎?

周王朝為了長治久安,避免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整個西周時期,周王朝統治者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確定繼承人,有效避免了王室內部因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確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穩定。但在宗法制森嚴的西周,卻出現了一位沒有遵守嫡長子繼承製而登上王位的君主——周孝王,這是一種異常的現象。

《史記》對於孝王的記載甚少,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之後再未提及孝王。孝王作為違背祖制之君,司馬遷好似有意迴避,對於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絲毫未曾涉及,今人對周孝王繼位緣由的瞭解主要來自於《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載:“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裡” 。周懿王之時周王朝國力衰落,導致宗周鎬京備受戎狄威脅,被迫遷都。王朝的衰落必然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 。統治集團內部對懿王國政心存不滿,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準備了條件,尤其是由於懿王無能,放棄故都鎬京,對於周王朝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使其利益和尊嚴都受到了嚴重損害。而周懿王的太子姬燮軟弱無能,不能在危難之時重振周朝,最終周孝王憑藉自身能力,在懿王統治無方和太子姬燮軟弱無為的背景下成功奪得王位。 周孝王元年(前910),孝王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命令申侯率軍,大起六師西征。


西戎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周孝王攻西戎之戰你瞭解嗎?

西戎,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於周代,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稱華夏,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

申侯是申國(姜姓封國,今河南唐河縣西北)國君,他雖然受命率軍出征,但內心卻不願去打仗。認為出兵征討犬戎是不義之戰,只能使兩國的百姓和士兵遭受無謂的傷亡,給兩國都造成巨大的損失。

申侯向周孝王建議說:“從前我的祖先娶酈山氏之女,生下一個女兒,嫁給西戎的胥軒為妻,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叫中潏(戰國時秦國和趙國的祖先)。中潏因為母親的緣故歸服周朝,使周朝西部的邊境不受侵犯。現在我把女兒嫁給中橘的後人大駱,生下嫡子成。如果大王能保證讓我的外孫來繼承大駱的嗣位,申、扈兩族就能保證讓西戎人順服,使西周西部邊境永遠安寧。”

那麼申侯為何會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呢?原來大駱庶生的長子名叫非子。非子從小就喜歡養馬,他養的馬匹個個精良,人見人愛。有一次他往犬丘販馬,無意間撞見剛剛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見他精明能幹,便把他留在王都擔任主管畜牧的大臣。申侯擔心日後周孝王會讓非子回國承嗣,與他的外孫爭位,故此才有以上建議。實際上他這是在假公濟私,表面上是在為朝廷出主意,骨子裡是為了自己的外孫。


西戎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周孝王攻西戎之戰你瞭解嗎?

周孝王覺得這倒是個好辦法,既可以減免士兵和百姓的傷亡,又可以節省軍費開支。於是當即承諾,不會放非子回國,也不會支持非子回去與申侯的外孫爭奪國君之位。於是申侯便出面與西戎講和,西戎果然接受申侯的調解,同意與西周息兵言和,並且表示此後永不侵犯西周邊境,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就這樣被申侯化解。

周孝王登基之後勵精圖治,西敗西戎,迫使西戎貢馬求和,《竹書紀年》載:“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來獻馬。”周孝王元年(前891),西戎遣使入朝,進獻良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興,重賞來使,並回贈許多糧食和布匹等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