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一个阴谋为何变成了惠民工程?

渭南博物馆不光是文物的宝库,更是记录我市历史变迁的百科全书。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回到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重新认识了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凭着肩挑腰扛修筑起来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史上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我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以自己为尊,欲图征服别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

关中是秦国的战略基地,征战四方需要很多军粮,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此时,韩国雪中送炭,向秦国派了一位水利工程师。可韩国有这么好心吗?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通过变法,国力蒸蒸日上。它虎视眈眈,时刻觊觎鲸吞六国。首当其冲的韩国,此刻已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强秦只要挥师东进,韩国会第一个被吃掉。

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笨招。他让韩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做间谍,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为了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光秦国的人力财力。韩桓惠王乐观地希望秦国举全国之力修筑这项巨大的工程,从而无暇东伐攻占韩国,韩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秦王嬴政立即任命郑国主持大局,下令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韩国援建水利的真实意图败露了。

嬴政大怒,要立刻杀了郑国泄愤。郑国说了这样一句话触动了秦王:“当初韩王命我来修水利,确实不是为了秦国着想。但修建水渠只不过为韩国延续几年的寿命,却为秦国带来了千秋基业,孰轻孰重,大王可想而知。”嬴政很有远见卓识,他细想过后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眼下的困难是秦国的水工技术确实比较落后,没有郑国指挥,剩下的工程难以为继。

嬴政最终没有杀死郑国,依旧让他主持余下的工程。泾河岸边,成了当时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专家研究推算,当时修建郑国渠的秦人多达10万余人。

郑国渠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当今看来,这样的设计也是巧夺天工。

秦人流血流汗地干了十多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才终于完工。郑国渠合理利用泥沙,解决了水土问题,改良了大面积的低洼易涝沼泽盐碱地,变泽卤之地为良田。引浑淤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它主要灌溉广袤的关中平原地区,渠水流经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灌溉面积达280万亩,对于推动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坚实后盾。

人们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称这条水渠为郑国渠。

郑国渠主要建造在黄土高原上,受到建筑材料的限制,难以持久稳定。许多年后,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顺利入渠,河水入渠处因此多次改变,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自秦以后的历代帝王继续在其基础上完善水利设施:先后历经六代工程,衍生了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近代的泾惠渠。

民以食为天,我国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农业农耕,“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向来都是帝王执政的重中之重。我国古代比较重大的水利工程都造福了千秋万代的百姓,比如连通长江珠江的广西灵渠、灌溉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这条位于中部平原地区的郑国渠。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它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工程雄伟,规模宏大,它是中国水利史上的明珠,科学治水的典范,在两千年前只能依靠人力的时代,更是一项堪称奇迹的工程。

郑国渠离我们比较近的一次修缮是在1929年,当时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颗粒无收。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重任。在他的主持下,历时三年,于1932年完成了泾惠渠的修建,水渠灌溉60万亩土地。今天,关中平原上的130多万亩上好的良田,其恩惠的源头,就是郑国渠。它承载着千百万人的心血,纵横百余里,跨越两千年依旧造福这一方百姓。

最值得骄傲的是在2016年11月8日,在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上,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回望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大军的粮仓。韩国的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韩国的缓兵之计无异于自掘坟墓。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相关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