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出現這些問題,可能真不是學生的錯!

課堂上出現這些問題,可能真不是學生的錯!

課堂上總是狀況百出?預想教學效果和實際效果不一樣?很正常。學生是發展中的獨立個體,有不完美的地方,因此需要教師加強反思,從多個方面總結經驗,真正找到適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路徑。同時,教師也不能弄虛作假,犧牲學生成長來尋求個人發展。

以下兩篇教學小故事,都和課堂教學相關,希望能帶給您思考和啟示!

1.學生不缺想法,缺方法

在一些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生提交的作品大多都是仿製品,即按照相關資料上的方法制作出來的,很少有自己的創造或改進。對此,我們幾個科學課教師很苦惱,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在一次勞動技術課上,我讓學生製作校園模型,學生的興致很高。但無論是製作我們自己學校的模型,還是學生想象中的理想的學校模型,都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比例失調,佈局失當。有些作品雖然很有創意,卻是隨意製作的。我突然明白,學生缺少的不是想法,是將想法變成現實的能力。

製作校園模型,需要經過測量或訪談、查閱資料等獲取學校建築物的相關數據,然後按照一定比例和佈局來製作。這需要用到數學中有關比例尺的知識來測算,可是學生沒有運用這一知識,只是比葫蘆畫瓢地胡亂製作,形似而不科學、不嚴謹。

針對這種現象,我對學生進行了進一步指導,告訴他們模型是按照真實事物的一定比例製作的,在尺寸上有嚴格要求。即使是想象中的理想校園,也應該有準確的設計數據,這樣才會有創新和創造。經過指導,學生重新做了一次,效果明顯比之前好了很多。

我們強調,教育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讓學生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很多時候,學生不是不懂創新、沒有想法,而是缺乏把想法變成現實的途徑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加強指導,任何一門課、一種知識和技能都可能成為學生創新創造的鑰匙。而作為科學課教師,則應該加強指向性引導,以項目教學的形式,不斷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形成合力,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老師,真吃還是假吃

前不久,我聽一位三年級教師講授自然課,課題是《果實的共同特徵》。聽後我發現了課堂“作秀”的問題,感慨良多。

授課的是一位年輕女教師,她準備得很充分,除了課件,還準備了蘋果、香蕉、石榴、西紅柿、核桃、黃豆等實物。前半節課,學生在她的引領下觀察、討論、探究果實的特徵,她教得很精彩,學生也學得饒有興趣。

沒有想到的是,後半節課卻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女教師說:“現在,請每個小組的組長把你們面前的水果切開。”學生一聽,個個滿臉疑惑,有的笑了出來,有的竊竊私語、互相觀望。女教師急了,走到學生中間說:“切開,快!不過要小心,不要傷到手!”然後,她親自拿起小刀切開了第一小組的西紅柿。

學生見狀,這才紛紛動起手來。女教師又說:“現在,每位同學拿起切開的水果,嘗一口,說說有什麼感覺?”學生仍是一臉猶疑,面面相覷。一個小男生實在按捺不住,站了起來小聲說:“老師,是真吃,還是假吃?”“當然是真吃了,趕緊吃吧!”女教師說。

聽完這節課,我就在想學生為什麼會問“真吃還是假吃”這樣“不著調”的問題。後來學生告訴我,這課堂他們已經上過5次了,每次“彩排”時,老師只是讓大家模擬動作,並沒有真正的水果以及切水果吃的動作。

這已在他們那顆幼小的心靈中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認“假”不認“真”。他們從這節課上得到的最大“收穫”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學會了作假與說謊,如果不加以引導,這兩個詞彙將如毒草一樣在他們純潔的心田上瘋長。

是的,課堂不能作秀,不能變成供人賞玩的工藝品、塑料花,雖然看上去很美,卻感覺不到一點價值和芬芳。作為教師,要為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考慮,而不能為了一節公開課或者一己私利誤了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