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的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而明朝的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了?

l四月l

其实,唐朝宦官的专权也不是一开始就造成的。

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唐廷还设立了由宦官担任的掌管机密的“内枢密使”,与中尉合称“四贵”。军政大权遂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宦官还在京城中实行“宫市”,以为宫中购物为名,以极少钱帛强买人民货物,形同公开抢劫。

此后,经过甘露之变,宦官才掌握了绝对权力。

另一方面,到了明朝,宦官虽然也很厉害,比如永乐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在锦衣卫外,另设东厂,因设于东安门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宪宗设西厂,由汪直统领。正德初年,权阉刘瑾奏设内行厂,自领之,职权更广,虽锦衣卫、东厂、西厂亦在侦缉范围之内。正德五年(1510),随刘瑾被诛而内行厂废止。终明一朝,西厂、内行厂存在时间不长,而锦衣卫、东厂则存至明亡。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但更多的时候是被专权的太监如刘瑾、魏忠贤等人所利用,成为打击报复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惨死其中。

由此看来,军权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


倪说历史

不同于唐朝藩镇割据下,武将专权导致权力失衡。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的明朝,皇帝拥有绝对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句话

太监之所以权倾天下,那是皇帝默许或者认可的

但凡皇帝要动手,分分钟手起刀落,让你人头落地!

明朝太监之所以达不到废立皇帝的级别,因为两点

1.太监是皇帝的合法代言人,但不是实际控制人

2.大明宦官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人人默许的规矩——只专权,不夺权

我们来看看哪些有名的宦官的下场就好了

因为他们都缺乏一个掌权太监的必要素质,虽然不尽相同


要说明朝最有可能颠覆皇权的太监,非魏忠贤莫属

天启年间,在天才木匠兼弱智儿童的放纵下,魏忠贤结党营私,阉党一度达到了号令天下的地步,魏忠贤不仅称九千岁,各地还纷纷修建祠堂,俨然是当朝皇帝

奈何天启倒台,意欲再次控制皇帝的魏忠贤算盘打错,崇祯继位两年,就把权倾天下的魏忠贤给收拾了

到了最后一刻魏忠贤仍然有机会一夺天下,但他选择了放下一切,但为富家翁足矣

至于到他辞官回乡之时,他还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9000亲卫

由此可见,魏忠贤缺乏的是——勇气


要说明朝最为可恨的太监,那必然是王振无疑

忽悠明英宗亲征的是他,带领二十万精锐部队到处瞎晃悠的也是他,包括最后跳进瓦剌伏击圈导致全军覆没的还是他

死于万军之中的王振,可谓是死有应得

但是,我们不得不倒吸一口气,王振的权力和胆子未免也太大了!!!

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这个太监是无比的信任,所以御驾亲征,携带大量文臣武将都是王振的主意

包括行军打仗,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由此人一手制定

看起来,他真的就像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的存在,朱祁镇仿佛就是他手中的印玺,只要他想做,找朱祁镇点个头同意就可以了

土木堡一役,二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王振也死于愤怒的文武百官之首。但明朝却遭受了重创和巨大的损失

不但部队损失殆尽,连皇帝都给人掳掠到漠北,国家耻辱啊!!!

反观王振,在大军节节陷入危难,大臣名将纷纷上奏预警之时,仍能掌控朱祁镇的决定,可见王振的地位和驭人能力是多么的高

只是,如果他把精力放在培植党羽,渗透军队而不是横刀立马上,或许......

由此可见,王振最缺乏的是——水平


而提到最富有的太监,那非八虎之首刘瑾莫属

刘瑾是明朝历史上有记载的意图谋反的大太监,虽然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有钱

据说某国外媒体进行排行,中国古代最有钱的人之中,刘瑾就光荣上榜,与和珅处于一个档次,可见刘瑾的捞钱能力

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宝石二斗,金甲二,金钩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狮蛮带二束,金银汤 五百,蠎衣四百七十袭,牙牌二匮,穿宫牌五百,金牌三,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玉琴一,玉珤印一颗。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

这是记载,总计的话大约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其他珍宝古玩细软不计其数

朱厚照听闻此事,特意前来大饱眼福。在一把刘瑾生前常用的扇子中,还发现了暗器。朱厚照拿着扇子,感叹自己是杀对了人

只是,刘瑾真的是因为蓄意谋反而被杀的吗?

其实刘瑾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动机和时机

首先是动机

朱厚照很会玩,也不太愿意勤政,事实上他的日子是很滋润的。刘瑾的小日子真的是过得相当不错,不仅有吃有喝而且老大还不管事

自己开开心心当个老二不是蛮好的嘛!

要说时机那更没有可能性了

朱厚照虽然贪玩,但是英武善战,一个小小的刘瑾,除非你搞个独门暗器暗杀朱厚照,要想通过对军队的掌控完成对朱厚照的颠覆,根本是天方夜谭

因而,刘瑾是被诬陷为谋反,过程不表。就算是他要谋反,理论上成功的几率也太低

由此可见,刘瑾最缺乏的是——条件


唐朝宦官一手遮天是因为政治制度的问题,藩镇割据下,皇帝无实权受节制。

明朝宦官专政十分普遍,但却是皇帝说了算,他们只是代言人

就算是有一定的几率进行皇权颠覆

也缺少了必要的——勇气、水平、条件

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存在即为合理,不同时代应当分开而论!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请点个关注,如果喜欢,一个大大的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出现了宦官专权,不过是作用的轻重罢了。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唐朝,唐朝的宦官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人,并废掉现任的皇帝。而被清朝黑得不成样子的明朝阉宦问题,其实要轻微的多。明朝宦官始终在依靠皇帝的权力为非作歹,这与唐朝的宦官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唐朝的宦官可以直接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只能受制于皇权?

一、对军队的控制,决定了宦官说话的分量

在唐朝的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掌握了大唐帝国两支最精锐的卫戍力量——神策军和天威军。换句话说,唐朝皇帝的一大家子人都在人家的刀口下过日子,唐德宗曾经废除了宦官统军的做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在泾原兵变爆发以后,叛军直逼大明宫,负责安全任务的神策军却按兵不动。最后造成了30多位皇族成员被杀,唐德宗逃往汉中的恶果。此次事件以后,唐德宗恢复了宦官统军的传统,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换成了自己认为可靠的宦官。问题在于宦官也有自己的利益关系,他们一旦再次统军就肯定会有自己的政治方向,威胁皇权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行为。

到了宋朝以后,因为有明显的前车之鉴,因此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虽然宋朝的后期也出现了宦官统军的情况,但是都是在边关作战,至于自家门口卫戍部队的指挥权,皇帝说什么也不会再交给宦官。到了明朝这个改变的更彻底,宦官想独自领军出战,成为了传说中的事情(除了郑和下西洋)。宦官能够管理的军队只剩下了锦衣卫,这只是管理,想掌控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支力量只忠于明朝皇帝。至于电视剧经常出现的刘瑾、魏忠贤想造反的事情则完全不可能,他们根本没有那个实力,更没有那个胆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二、在政治影响力上,明朝的宦官也是差得远

在唐朝的初期,唐高祖、唐太宗等帝王一直严格控制宦官干预朝政,宦官的最高品级只有三品,并且只是闲散职位。但是到了武则天被迫退位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重新复位的唐中宗李显是从外地匆匆赶来登基的,对洛阳城中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他开始依靠身边的宦官了解官员的情况,这开启了唐朝宦官参与政事的先河。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也是十分宠信宦官高力士,以至于贵妃、亲王也要恭恭敬敬的称呼他“阿翁”。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势力空前高涨,从李辅国开始,宦官开始全面干预朝政。请注意唐朝的宦官可不像电视剧中那样只能躲在宫中使阴招,他们可以直接在朝堂之上呵斥群臣,并且他们也有自己的外朝官职。

明朝的宦官可差了去了。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立下了“宦官干政者杀”的铁牌,严禁宦官干政。不过,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以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宦官开始有了一些权力,不过这个干预朝政差得远。真正的宦官干政是明朝在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工,但有些事物有不能全部交给外臣,这也是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所以开始启用太监帮助处理政务,这确实对国家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这只能说明朝后期的皇帝太不争气了。但是明朝宦官干政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威胁皇权的程度,在皇帝面前他们永远都只能做恭顺的奴仆。至于他们要造反这就更扯了,大多数都是清朝入关以后编造出来的谣言。

三、文官集团对宦官的牵制作用非常大

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除了考察考生的成绩以外,还要注意名声和家世,这很大程度上将许多寒门学子拒之门外。到了唐朝中期,宰相李德裕甚至还反对科举制度,认为还是任用贵族世家子弟为好。同时唐朝科举录取的名额也十分的有限,有时一科甚至只录取10多个人,这和宋明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唐朝,科举产生的文官一直没有形成强大的集团,这方面缺少对宦官干政的限制。到了宋朝就大大不同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是出了名的。其实不但如此,由于文官势力的强大,把宦官干政的可能完全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宋朝文官势力的强大堪称历代无与伦比,搞得皇帝都欲哭无泪。明朝其实也差不多,不过文官的职权有所降低,皇权得到了扩大。但是在控制宦官干政的问题,明朝的前期和中期做的还是不错。至于后期出现那种情况,与皇帝本身下放权力与很大的关系;同时如果是一位弱势皇帝上台,他通常会依靠身边的宦官与文官集团达到了权力的平衡,防止一家独大。


回忆还是要忘记

其实在古代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了的!

一般来说,皇帝、皇族、外戚、文官、武将是国家内互相博弈的力量。其中宦官的权利是皇帝赋予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一个代表!

每个朝代每个时期互相博弈的力量不一样!

比如唐初:皇帝、皇族、外戚之间互相博弈!

唐后期:皇帝、宦官、武将之间互相博弈!

明初:皇帝、皇族、武将之间互相博弈!

明后期:皇帝、宦官、文官之间互相博弈!

博弈的对象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权利!

那前面说了:宦官的权利是皇帝赋予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一个代表!

所以可以看看废帝,杀帝的太监的下场肯定必死无疑!

所以宦官废帝,杀帝他们是不想的,肯定是被逼的不然不可能铤而走险!

那既然宦官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为什么唐朝的拥有生杀废立的权利,明朝只是个奴才呢?

其实和中国的皇权集权程度有关。中国的皇权集权程度,以宋朝为分水岭,宋朝以后的皇权要远强于之前,而宋朝皇帝本身还多少受制于士大夫,明朝皇权还要远强于宋朝。唐朝皇帝相比于明朝皇帝,制约实在太多,不仅唐朝宰相权力强大,士族力量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中唐以后,地方藩镇坐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为了一句空话,最悲惨的时候,皇帝甚至政令不出长安城,整个天下没有人真正拿皇帝当盘菜。而明朝直到灭亡的前一年,上下官府是唯圣旨是从的。

汉唐末期,皇帝基本上都是年幼无法作为,地方势力实际上跟独立政权差不多,皇帝比先秦时周天子的境遇好不了多少。而地方势力已经不在乎坐在皇位上的人具体是谁了。只不过是各方势力争夺权利的筹码而已。

到了明清,经过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已经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经过一千多好儒家思想的熏陶,臣子默认宦官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可以忍受宦官的跋扈,但是宦官一旦造反,他就越过了被儒家思想熏陶的大臣能接受的底线,会被群起而攻之,也没有大臣敢明面站在他的一方。而且明清灭亡几乎都是瞬间崩塌式的,政局没有被破坏,中央与地方没有分裂,也就没有宦官做事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唐朝人对于皇权的认同度很低,有唐一代,威逼挟持天子的情况数不胜数,屠杀亲王更是家常便饭,而明朝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人敢于威胁天子,即使权势滔天如魏忠贤,在皇帝面前也是恭恭敬敬摇尾乞怜,唐明两朝的皇权有本质性区别。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与明朝宦官的权力大小不同,在于权力的来源不同。

而明朝宦官则不同,明朝宦官的权力来源是——批红权。

明朝宦官之所以能乱政,靠的是皇帝信任(以及懒),明朝的政治体制很特殊:内阁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内阁只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内阁只能提出建议却无法下达命令,只有经过司礼监批准之后才能正式形成命令。而司礼监由太监掌控,太监由皇帝任命。这样的体制下,太监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皇帝的机会,太监的一切权力的基础都来自于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想消灭太监,不管他有多少党羽手下,都毫无反抗能力。明武宗杀掉“立皇帝”刘瑾只需要随手写一个字条,而崇祯帝杀魏忠贤也不过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而已。

我们经常看历史剧也可以有这个感受,清朝电视剧上面的大臣对皇帝都是自称奴才,明朝大臣动不动被皇帝大屁股,但是明清之前的可没有见过自称奴才的!这就是例证


世界历史百科




太监,是华夏封建时代依附在皇帝身上的毒瘤和恶疮。在华夏三次太监专权时代,分别是东汉,唐代中晚期,明代。但最猖獗的就是唐代,汉明两代的太监必须依附皇权,换句话说必须依靠皇帝才能发挥作用狐假虎威,没有皇帝就是一个家奴。明代的刘瑾权倾一时。明武宗一道圣旨立即被千刀万剐。可见明代虽然太监专权。但皇帝始终掌控一切。

而唐代的太监猖獗的诡异之处在于居然达到害死皇帝,废立太子的地步。皇帝如提线木偶。实在是骇人听闻。"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而唐代的太监之所以如此强大,恰恰是唐代皇帝自己造成的。

字安史之乱以后,唐代中央政府逐步衰落,地方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皇帝对于朝中实力派和割据将领是深恶痛绝。根本就不信任。而皇帝却又无人可用。现实情况逼迫皇帝也只有信任和重用太监。明知是饮鸩止渴也得喝。唐代中晚期明君不多,彻底将权力交给太监。到后来甚至将京师长安的军权神策军都有太监掌控,这样一来,皇帝就成为没牙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对太监的掌控,而这时间的太监也异常"团结"仇世良,李辅国,鱼朝恩,王守澄,都是权倾一时,就连郭子仪都得退避三舍。这一代代的太监也始终牢记前辈教导,掌控神策军不容他人染指,尤其是甘露之变以后。皇帝也就彻底沦为木偶。宰相也不过是画押而已,唐代正式进入太监时代。

唐代的皇帝也想摆脱太监的掌控,但又出于对朝臣的不信任,在太监和朝臣之间摇摆不定。寻找平衡。丧失了机会,尤其是甘露之变以后,皇帝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了。而朝臣和地方实力派也分别和太监相互勾结架空皇帝。几经折腾,大唐也就在藩镇割据和太监专权中走向死亡了。


清水空流

自洪荒时代开始,江湖上就流传着一本《屠龙秘籍》,相传,谁得到它就能号令天下。

几千年来,得到这本秘籍并且灵活运用的,都成就了千秋大业,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可是,他们都对这本书中的“绝招”秘而不宣。

直到一百年前,一位书生也得到了它,并且把里面的秘密公之于天下,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知道它、并且运用它:

枪杆子里出政权。

在唐朝的时候,另一群人也得到了《屠龙秘籍》,并且把它运用的出神入化,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并且给这本书起了另一个名字——《葵花宝典》。

没错,这群人都是太监。

一代雄主唐太宗去世以后,这本秘籍就再也没有人能学会了。唐朝以后的皇帝也不过是掌握了点皮毛而已,唐玄宗天赋很好,他靠着自学竟然掌握了部分绝招。

但也只是“部分”而已。他没有把握好手中的枪杆子,就被枪杆子造了他的反。

从此以后,枪杆子就把持不住自己,经常性的进行“长安七日游”。唐德宗终于忍无可忍,给自己的枪杆子找了个新的主人——太监。

太监从此就掌握了枪杆子,有了一定的权利。

太监自己没有枪,所以在学会《葵花宝典》以后,感觉自己棒棒哒。

每一任皇帝在去世前,大太监都在琢磨:“既然咱们手里有枪,那何不行废立之事?”说干就干,他们总是能拥立老皇帝的小儿子,继承皇位。

这叫拥立之功。太监很高兴,有人很不高兴。

835年,唐文宗给李讯、郑注发短信:“我受不了,我要夺回我的天下,约么?”

李讯、郑注对视一眼,回复道:“约。”

这次约会没有浪漫的土耳其,而是刀光剑影。

此时的太监,早已把《葵花宝典》练至最高境界,达到了“飞花草木皆能伤人”的地步。与他们相比,唐文宗、李讯、郑注的功力,不过是小儿科。

结局很残酷,大臣们被诛杀的有1000多人。

从此,唐朝太监彻底达到了“号令天下”的江湖地位。

如果说唐朝太监的地位是“太监界”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明朝太监只是“东岳泰山”。

也许是这届太监不行,明朝太监并没有学会《葵花宝典》,而是转行练了《辟邪剑谱》。

从郑和开始,明朝太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王振、刘瑾、魏忠贤,一个比一个牛。王振能带着朱祁镇外出打仗,刘瑾在朱厚照身边号称“立皇帝”,魏忠贤的功力更加深厚,号称“九千岁”。

毕竟练的不是正宗宝典,只是皮毛而已。

明朝的大太监们也只是在朝廷威风而已,皇帝想收回他们的权利,只要一句话。如果唐文宗能看到这一幕的话,肯定会说:“宝宝求安慰。”

同样是“太监界”的佼佼者,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因为明朝这一届的太监功力不够,没有把秘籍练到最高深处,达不到:

枪杆子里出政权。

明朝的枪杆子,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卫所、九边重镇,通过五军都督府直接归属于皇帝。太监在军队里横,也是仗着皇帝的威风。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做为一个男人,要能够以史为鉴。所以:

必须管好家里的钱袋子,要不然你连一点地位都没有。


温乎:守护每一个人的真心、诚意与勇气。

在文字里岁月静好,在温暖中风华绝代。


温乎

明朝虽重用宦官,大太监也频出,却跟汉唐时期的宦官干政有着显著的区别。汉唐时期的宦官干政,皇帝完全沦为傀儡、被太监们所操控,甚至肆意废杀皇帝也不足为奇。而明朝的大太监,无论是刘瑾也好,还是魏忠贤也好,当皇帝抛弃他们的时候,却无任何反扑挣扎的能力。所以,那些说明朝是“太监”是如何如何地权势熏天,也并不确切。

自宋朝以后,科举制日益成熟,使得朝廷得以建立一套服务於中央皇权的官僚体制,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更是达到了巅峰。故而,明朝的太监,其实跟满清的“包衣奴才”是一样的,其本身就是皇权的一部分。满清统治者最信任的就是自家的"包衣奴才”,例如曹雪芹家,就是满清的包衣,被派到江南,任江宁织造,暗地里替满清刺探民情。宦官也是一样,是皇帝的身边人,当然最受皇帝的信任。其实,就相当於皇帝的“眼”、皇帝的“脚”,被派到各地去做监军、去收税等等。

明清的皇权都得到空前的加强,而宦官是依附於皇权的,离开皇权,其啥也不是。如清末的大太监李莲英,连李鸿章都要向其行贿、献媚。但如果慈禧一死的话,谁还会买李莲英的账?李莲英不过是慈禧身体的一部分而已。明朝的宦官也是一样,宦官是代表皇权的,没有了天启皇帝朱由校,九千岁的魏忠贤还能算啥?宦官作恶的本质也即是皇权过大的自身之恶。


历史闻知社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我并不认为唐朝宦官可以“随意废立皇帝”。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让人以为,宦官可以随自己的心情把皇帝换下来,过几天再换上去。不存在的。

唐朝有哪个皇帝身强体健能跑能跳的却被宦官随心所欲说废就废了?不是说一个没有,有一例,刘季述废唐昭宗。但很快败亡了。其他几个杀皇帝的宦官也都没有好下场。唐顺宗本身是病人,而且内禅的主力军是太子党,不是宦官。不然同样尺度衡量夺门之变,曹吉祥有股份难道意味着明朝宦官可以换皇帝了,曹吉祥比唐朝宦官胆子更大,还想自己做皇帝呢。

再说立皇帝,宦官的确立了好几个皇帝,宦官有神策军权、文官乃至弥留之际的先帝都无可奈何大家也都明白,但结合上一条,宦官立皇帝的时间点通常仅限于先帝驾崩前后,方式也仅限于矫诏。既然是矫诏,就要表现得好像是先帝临终的意思,比如立皇子(年纪越大越顺理成章)、皇子年幼时立皇弟、皇叔,没有哪个宦官突发奇想到在先帝有子、弟、叔的情况下炮制一份传位一位远房宗室甚至隔壁老王的诏书来。

神策军权决定了唐朝宦官比明朝宦官难于除去,但唐朝宦官专权也没一些人想的那么夸张。就说甘露之变后,唐文宗还是可以自主任命宰相,有个叫李石的,后来和仇士良不对付了,仇士良也只是暗杀,还未遂。唐文宗听说宦官刘弘逸、薛季稜耿直,也就提拔了,不需要问仇士良。京兆尹薛元赏一个书生就敢杀神策军将领,仇士良没奈何。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书指摘仇士良,这可是藩镇了,仇士良更没奈何了。唐文宗年间,宦官还是进行取悦文宗的娱乐活动。到了武宗时期,这可是仇士良自己拥立的皇帝,三两下把仇士良架空驱逐了。仇士良临退告诫小辈们:多带皇上玩,别让他勤政。没叫他们威压皇帝,因为至少武宗这个皇帝宦官是压不住的了。

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王守澄、陈弘志、田令孜、杨复恭都曾当权,但最终都被那些并非全是明君的皇帝除去,仇士良比他们还好一点,自然死亡了,但也被踢飞和清算了。

唐朝宦官掌握神策军权起源于唐德宗被文官坑惨了而宦官雪中送炭。皇帝也需要宦官帮忙揽权。不然早就有人提出过,老宦官退休了,不补充新的,宦官不就没了吗?但宦官没了,神策军给谁更令人放心呢?甘露之变之际,李训的人拿着兵器砍了一群宦官,如果你是唐文宗你在现场难道你会觉得他比当时手无寸铁的仇士良更像自己人?唐昭宗刚杀死枢密使的时候,宰相崔胤提出领神策军,神策军将领孙德昭等不同意,昭宗还是任命了新的宦官领神策军,就是韩全诲、张彦弘。唐武宗算是能收回神策军权的人,结果唐宣宗为了反其道不惜开倒车把薛元赏踢飞了……


我不是Henry

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在统一立国后,就兵权而言,有三块,一块是边关镇守者掌有軍权。另一块是京城守卫的軍权。还有一块是皇帝内宫警卫軍权。其中,警卫軍权往往由太监担任(因宫内美女全是皇帝的)。另外,皇帝怕皇权不稳,太监还担负监控群臣的任务。

唐朝有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三个强势皇帝,太监不敢惹!其余都弱势,当然,太监掌握内宫軍权,有的哄着皇帝还兼掌京司卫戌这一块,所以,换皇帝(是换,不是推翻李)成常态。

明朝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管太监很严。但是,监控大臣的特务活动权大!所以,秀才们在史書上把明太监骂得惨!总之,明太监特务活动权大,属皇帝耳目,但是,内宫軍叔被皇帝亲掌,太监没胆换皇帝!

总之,封建集权社会,皇帝往往收兵权,例如宋朝,但是,边防往往又鞭长未及,最后被辽,蒙灭了。为此,这一矛盾長期存在。


马大哈68581067

首先,唐朝和明朝的皇权不在一个等级上。

中国的皇权集权程度,以宋朝为分水岭,宋朝以后的皇权要远强于之前,而宋朝皇帝本身还多少受制于士大夫,明朝皇权还要远强于宋朝。唐朝皇帝相比于明朝皇帝,制约实在太多,不仅唐朝宰相权力强大,士族力量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中唐以后,地方藩镇坐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为了一句空话,最悲惨的时候,皇帝甚至政令不出长安城,整个天下没有人真正拿皇帝当盘菜。而明朝直到灭亡的前一年,上下官府是唯圣旨是从的。

这种情况下,唐朝人对于皇权的认同度很低,有唐一代,威逼挟持天子的情况数不胜数,屠杀亲王更是家常便饭,而明朝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人敢于威胁天子,即使权势滔天如魏忠贤,在皇帝面前也是恭恭敬敬摇尾乞怜,唐明两朝的皇权有本质性区别。

唐朝的宦官之所以与明朝宦官的权力大小不同,在于权力的来源不同。

而明朝宦官则不同,明朝宦官的权力来源是——批红权。

明朝宦官之所以能乱政,靠的是皇帝信任(以及懒),明朝的政治体制很特殊:内阁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内阁只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内阁只能提出建议却无法下达命令,只有经过司礼监批准之后才能正式形成命令。而司礼监由太监掌控,太监由皇帝任命。这样的体制下,太监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皇帝的机会,太监的一切权力的基础都来自于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想消灭太监,不管他有多少党羽手下,都毫无反抗能力。明武宗杀掉“立皇帝”刘瑾只需要随手写一个字条,而崇祯帝杀魏忠贤也不过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而已。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有一个好的制度是多么重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