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朱自清先生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

。”从珍贵的黑白老照片与现今的高清大图中的对比可见一斑。

摄影是文明的手印,让我们一起跟着光影,去寻访封存在记忆里的老南京和它的现在吧。

大华大戏院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华大戏院

曾经达官显贵才消费得起的老大华,现在已经变成普通人也能常去的电影院。上个世纪,戏院门口张贴的民国风情海报,如今已经被好莱坞大片海报所取代。时代交迭,不变的是这座城市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北大楼,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青砖墙面,歇山顶,耸立的钟塔楼...这座造型严谨对称,封闭又稳重的建筑早已成为南大学子的精神符号。

几十个春秋过去,现如今北大楼已被绿树掩映,外壁爬满了爬山虎,唯有灰色筒瓦显露在风雨日光下。在周围高楼的衬托下,它却更显古朴厚重。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礼堂,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大礼堂的肌体由明代城墙砖构筑。光阴荏苒,礼堂周围的草木历经了N个轮回,而礼拜堂在主体结构上没有丝毫变化,一如南大精神那般,坚定深远。

金陵女子大学/南师大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金陵女子大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有着“东方最美丽校园之誉”的南师大随园校区曾经是金陵女子大学。学堂首批师生们为这所大学立下了“厚生”的校训,厚生,活得丰盛。

如今,稀疏的嫩木枝桠早已葱郁,不变的是传统宫殿式的校园建筑,一如往常的水塘,和满校园的扫眉才子。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金陵女子大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穿着长袍、手抱书本、短发齐耳的民国女学生 VS 个性张扬、美好靓丽的现代女学生。不同的年代,一样的明媚。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金陵女子大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民国时期和现在的毕业照对比,看来学位服即使是在民国,也都是毕业照标配。金陵女子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在以前只招收女学生。据说有一届毕业生人数刚好999人,因此在当时被称作999朵玫瑰。

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东大礼堂,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礼拜堂前,旧地荒芜,而现在已经梧桐参天,亭亭如盖,堂前的涌泉池于2002年建成,蓝绿色池水与礼拜堂穹顶完美相称。

向来低调的东南大学因《人民的名义》彻底火了一把。由于学校礼堂的建筑风格很别致很西式,这里已成为以南京为背景的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现在校园里每天都会涌入慕名而来的游客。

国民政府/总统府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国民政府,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国民政府所在地沿用了军阀时期江苏督军署的房子,民国时期这里被作为政治军事中枢,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风云变幻的百年历史。

现今,总统府在外观上并无多大变化,但用途已经彻底转变,成为拥有纪念性质的旅游胜地。在正门经常可以见到戴着小红帽的旅游团。

国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国民大会堂,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修建国民大会堂的初衷,不仅是要作召开重要会议之用,而且其中的设备还要能容纳并支持文艺演出。上图中,天下为公的立牌清晰可见。大会堂前的马路上站着正在引导车辆的交通警察,那时候的南京还没有红绿灯。

而现在的人民大会堂也延续了此前的功用。有了斑马线和完善的交通规则,交警只会出现在拥堵时分的路段或者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

国立美术陈列馆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国立美术陈列馆,摄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毗邻国民大会堂的国立美术陈列馆,后尽管改名为了江苏省美术馆,但那几个 镀金字体仍然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外观上看,一切似乎还是百年前的那个样子,但馆内已经修缮一新,不同往日。

夫子庙街景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夫子庙街景,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都说“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夫子庙一直都是南京的繁华所在。民国时期的夫子庙也不例外,老爷车、坑洼露面、耸立的电线杆、站在商铺前的市民......一片热闹景象。

现在的夫子庙,熙熙攘攘,游人如织。茶肆、酒楼、店铺遍布这片区域,它已成为南京标志性景点。

秦淮河岸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秦淮河桃叶渡,摄于民国时期

曾经的秦淮河岸,两旁都是些低矮破败的房屋,水没地基,船行其间。

而经过几十年风雨,秦淮河岸被破坏又被重建,如今的岸旁倚立着青瓦白墙,桨声灯影,惬意非常。遇上雨雾天,更是有种影影绰绰的温柔,昔日残败终成一方胜景。

人力车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受雇于外国人的人力车夫,摄于1920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处可见停在街头待客的黄包车,如今它却只存在于景区,作为一种特色游览的代步工具。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夫子庙”天下文枢“ 摄于19世纪末期

黑白照片里是龙纹照壁视角的“天下文枢”,可以看到停靠在河岸的简陋游船。

多年之后的夫子庙秦淮河,已经成为游人的必到之地,昔日小船被换成了精美的秦淮画舫。

玄武湖公园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玄武湖畔,摄于20世纪30年代

如果黑白照能复原成彩色,玄武湖公园的游人必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隔着光阴都能感受到图中女孩子们的安闲与明朗。

现在的玄武湖则更加热闹,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把此当做休闲好去处。

都说人文风俗易变,建筑能够长期留存,但更加恒久远的是山水。玄武湖的水就见证着岁月变迁。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玄武湖游船,摄于民国时期

无论哪个年代,游湖似乎都是一种雅兴。不同的是,以前单调的木制游船现在变得款式多样,从颜色到船种再到形状都是一种延伸。

公共汽车对比

跟着光影,一起去寻找记忆里的老南京

上图:江南汽车公司的公共汽车,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老照片所在的那个时代,兵戈扰攘,时局危急,公交站顶端立牌上“准备发往,共赴国难”的字样依稀可辨。

和平安定的现在,环保型的电动公交已经出现,刷卡就上车,再也没有需自备零钱的顾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