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本期导读:每个庙都有三门,三个门。三个门代表,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三种解脱的门。本期推出“活动开示”系列之二十《经验 体验 证验》,探讨到寺庙里修学佛法,如何启发我们的智慧和慈悲,发心、发愿,从小我到大我,进入无我。不断培养强大的内心力量,超越外在一切的问题和困难,一步一步越来越有成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佛言祖语:汝心犹如虚空净,复如净妙瑠璃宝。如汝所修我亦随,我因汝故得开悟。——《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

学诚法师法语:第一个层次看到佛像,仅仅还是在佛像的范畴。我要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到寺庙里来学习佛法,大部分的人还都是在第一个层次,在语言文字、感官世界的佛法。离第二个层次,还是差非常远,可能只是少数人、个别人会有一点了。到第三个层次就更难。只有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学,一步一步慢慢去用功,我们就会越来越好。


文章: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反过来,我们如果以一般人的感受,以一般人的经验世界的范畴来看待、体验的这些语言、这些表达、这些叙述,这个话就说不在一块。我要说的三个层次,是在不同的时候,或者说不同的人,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过去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学佛法就是如此,经验的世界,看山就是山。山有多美,山上面是什么石头,有哪些树木,有哪些花草,有哪几条路,这些路、这条路通到哪里去,山上有没有水源,山有多险峻、有多高大,路有多远,山上还有些什么景观,他可能多跑几次,我们对山上的这些情况,都很了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第二,看山不是山。我们可能就在山里头,这个山就是我们的依报环境,我们没有特别去作意的时候,不会常常感觉说,我们就在山上,我们就在山里头。反而觉得这些都是很自然的,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都是我们的依报环境,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也就是说它已经超越于我们经验世界、现实世界的山的概念和含义了。也就是这个山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精神的境界,已经是有很大程度上的融合和相应。所以他看到的,跟常人看到的就是不一样。

犹如我们看到一棵树一样,不同的人,看到一棵树感觉不一样。看到佛菩萨的圣像也是一样。可能不同的人,信仰很虔诚的人跟信仰一般的人,以及同没有信仰的人,或者说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内心的这种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信仰很虔诚的人,看到佛像就是看到佛。有些人就不是这么作意的。这些就是我们的一种体验的范畴,就是看山不是山,看到佛像不是佛像。看到佛像不是佛像,看到佛像是佛。有些人可能看到佛像就是像,有些人看到佛像的话,可能就是其他很不好的作意。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第一个层次看到佛像,仅仅还是在佛像的范畴。第三个层次,就是看了佛像,还是佛像。第三个层次,看到佛像还是佛像,跟第一个层次看到佛像是佛像,这个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佛像证验、证悟,确认它已经是佛了,所以也就是说他看到佛的形象,已经就代表了佛,就已经包含进去。第一个层次看到佛像,仅仅还是在佛像的范畴。

我要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到寺庙里来学习佛法,大部分的人还都是在第一个层次,在语言文字、感官世界的佛法。离第二个层次,还是差非常远,可能只是少数人、个别人会有一点了。到第三个层次就更难。只有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学,一步一步慢慢去用功,我们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先不要着急,一着急的话就会相反,就可能欲速则不达。所以很多的条件还不具足,如果人去训练的话,可能就会适得其反。(5)(未完待续)

——摘自学诚法师2014年9月北京龙泉寺“中秋普茶晚会”上的开示《经验 体验 证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