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曾是大清的發源地,後來成為流放之地 ​

這個地方在黑龍江的東南,現在叫寧安市,以前在清朝的時候叫寧古塔,這個地方在清朝,是人們不願意多提起的地方,聞之無不色變。這個地方按理說是清朝最開始起兵的地方,是一個發源地,應該得到清朝人的敬仰才對。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地方變了樣子,成為了人們不願交流的地方,難道是出了什麼妖魔鬼怪,還是其他的原因,我們探討一下。

清朝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曾是大清的發源地,後來成為流放之地 ​據說這個寧古塔,還住過大人物,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爺爺曾經住在這裡,並且還養育了六個孩子,這可以說是大清的龍興之地,所以開始的是,大家都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名字叫寧古塔貝勒,後來簡化了,叫成了寧古塔。這個地方在北方,氣候是冬天時間長,夏天時間非常短,居住環境比較惡劣,冬天的時候非常冷,在此生活的人們很艱苦。當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先是把寧古塔作為大本營,隨著努爾哈赤控制了整個關外之後,就想要把都城建在南邊,所以就選擇了盛京,相比較而言,盛京要比寧古塔好很多。寧古塔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努爾哈赤把大本營挪到了盛京,只留下少量的人駐守寧古塔。當清軍入關以後,為了便於統治漢人,順治把都城又搬到了北京,留下盛京作為陪都。

清朝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曾是大清的發源地,後來成為流放之地 ​從此以後寧古塔逐漸荒無人煙,因為這個地方太難生活了,一般人都不願意選擇居住在此。可是清朝統治者為了懲罰那些罪犯,凡是最後罪名是流放的,首選地點就是寧古塔。所以那些流放犯就會從關內出發,先經過山海關,出了關以後再穿過整個東三省,到達寧古塔,可能有些人都受不了關外的寒冷,會病死在路上,就算到了寧古塔也堅持不了多久。

清朝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曾是大清的發源地,後來成為流放之地 ​

當時清朝時期有很多文人因為各種各樣的案件牽連,都會被朝廷流放寧古塔,並且被禁止再入關,只能一直生活在寧古塔。只要你能活著到了寧古塔,當地的官吏和百姓也會比較照顧這些文人墨客,給他們準備好房子,耕地和農具,也並不約束他們。可能開始的時候,這些文人受不了這樣的生活,日子長了就會慢慢習慣了。

清朝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曾是大清的發源地,後來成為流放之地 ​

有些文人在當地還會受到歡迎,因為他們可以教書,教當地的百姓家的孩子讀書認字,很多有才華的也會得到當地官紳的尊重。可這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流放寧古塔的犯人,要麼死在了路上,要麼就是到了寧古塔受不了當地的生活氣候,最終還是免不了死亡,這對於南方人來說更為致命。所以清朝的人們,不願意過多的談論寧古塔,認為很晦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