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成长的小书包

相信很大部分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读过的书都喂了狗,或者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无处可施。或者你觉得自己有很多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你却发现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很难应用到这些知识。这就是因为没有构建好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和读书是一个道理。

如果读完每一本书,都有花两天的时间做笔记,画知识结构图的话,其实每一本书都会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自己的大脑里。因为构建图谱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从书中学习到的知识。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脑海里的知识会随着学习到知识数量而增加,所以当你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出现选择困难。所以这时你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有很多知识是你这辈子都用不上的,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都自己有帮助的,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


比如,你在某个课程APP看到关于Python从入门到精通、数据分析入门课程、经济学小讲堂等,或许你会心动想着这个好像对我有些帮助,但现实情况却是你不仅不能听完这些课程,就算听完了,可能一辈子用不上几次。如果不从事经济学相关、编程相关工作。所以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摒弃知识收集的怪癖。


接下来,刻意学习和应用。同一知识体系可以在不同领域举一反三,所以学习了某一知识,你需要思考,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然后根据相关性,学习领域知识。比如说,我现在是数据分析师,从事数据分析领域工作。从前我在物流公司,通过数据分析来增加物流网点的应用,以增加物流路线。而如今我在某社交APP工作,数据分析就应用于用户增长分析、留存分析。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让我的知识体系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同样,每个人都要增加自己知识体系的可能性。现在互联网思维如何让自己知识领域最大化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这个想法、思维。


路人甲M

如果你想迅速的搭建你的知识体系,首先你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去搭建知识体系?
如果你真的想搭建一个真正属于你且实用的知识体系,请一定要以
解决问题为目的去做这件事情。

如果你想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仅仅靠自己在网上到处去胡乱的搜索信息,查找书籍,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那必然是不行的。

你首先需要做的事,跟业内非常有名的前辈讨教

我们要找到在这个领域当中大家公认的前辈,要想办法与他进行接触,或许你可以通过一些付费的讨教形式,与他们进行见面,这是非常值得的投资费用,你一定要去花。

很多的人倾向于去请他们吃顿饭,然后去聊一聊,但是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

你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你付出任何成本,仅仅请你吃一顿饭,你会倾囊相授吗?即使你会,也不可能非常高质量的倾囊相授,因为在吃饭之前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准备。但如果你是付费用户,那么他在见你之前必然要进行系统性的准备,因为他不能对不起这个钱,对不起自己的招牌。

因此付费找到业内非常公认的前辈去讨教,让他来给你直接搭建一套这本行业内,最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非常快的捷径。

另外一个是要去看本行业的长销书

长销书真的不是错别字,不是畅销书。

长销书的意思是说,这本书自从出版以来不断再版,让无数人进行观看验证好评,从而口口相传,不断的有人去买来阅读。这些书籍经历了时间的磨砺,证明了他们其中的精华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如果你想了解这个行业的知识体系,一定要去看这些经典的入门书籍。

你要进行多方交流,完善整个知识体系的分支。

前辈或者是书籍,或许能给你搭讪一个非常大的框架,但是其中的非常多的细节,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多的资料,也或许他们提供给你的并不适合你。

因此,在你看完了这些东西与别人交流完之后,这个时候你可以去跟你的,同等水平的人进行交流,或许你会从他们的身上去找到一些你发现的遗漏的部分,也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新的发现。

你要以教为学,快速进步,快速检验,拿输出倒逼输入

如果你认为你的知识架构已经搭建的比较完善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将这个知识教给别人。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承,也是在检验你的知识架构到底是不是真的逻辑清晰,条理明白。如果你在教别人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把别人讲不明白,就不是彻底的懂了,你就要去重新回过来去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只有当你去教别人,把别人真正教会的时候,才能证明你自己是真正的懂得,这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费曼技巧。

最后你要定期回顾、梳理架构

现在很多的行业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你可以经常拿一些案例,套入你的知识体系当中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个分析结果与你的同水平的人,甚至是高手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这个知识体系是不是需要更新了,哪一块现在是错误的,有哪些理论体系现在已经被证实是有问题的。

以上就是,让你快速搭建你的知识体系的几个步骤,还是那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你能成功!

关注“人生逆袭”,一起超速成长!


朱少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现在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知识,中国的图书出版量,每年有30多万册,那么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当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一个比方说,你的知识体系,就像是图书馆,图书馆的书,需要分门别类,分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书架上去陈列,这样当你去找书的时候,你就会直接按照目录索引找得到,想象一下,如果图书不能够分门别类,在书架上陈列,而是将所有的图书馆里的书,只是乱放。这个时候当你需要去提取一个知识点,你想去寻找和应用你的知识来支持目前的研究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时,你就会发现,你根本找不到,这说明了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体系,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兴趣。

要本着解决问题这一个基本点去构建知识体系。

在你的工作当中,你要用到哪一些知识点?举例说,如果你的工作是销售,除了你自己所销售的产品或者服务最基本的知识之外。那么你需要了解的知识,就有很多,除了基本的营销知识之外,基本的沟通技巧之外,你可能还要关注一下心理学,和不同性格类型打交道的方式方法等。

成人学习最好的办法是带着问题去学,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提升一个技能的时候,有主题有重点地去学。如果看书就要联想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怎么应用,有哪些过去经历的事情也可以联系起来,未来如果遇到一些什么样的情境可以怎么应用。

因为某个技能提升的需求,去主动学习,而不是盲目去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路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你关注里面领域里面,找到最前端的书本来学习,当你在工作当中发现,缺乏什么,你就补充什么,这个时候你的知识框架就搭起来了

注重梳理和回顾,不用记住,用时找得到就好

当你建立了一个体系,看完一本书之后,把这个新增的知识点加入到体系中来,最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或者读书笔记的形式把它记下来,巩固下来,因为知识已经太多了,用脑袋根本记不住,但是如果你能有一个本事,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得到,那么也足够了,加油!


职场喵女王

这个问题非常好,个人以为,从零到一,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扎扎实实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关键要把握好三个步骤。

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是“亦步亦趋”。

上古时,人类还未开发出“制药”这个技能,但凡得了病只能硬挺着,挺得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了。因此,成了检验一个人运气的最好途径。这种现象持续了好多年,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坐不住了,便决心尝百草,定药性,相传他尝遍了数百种草药,最后误食断肠草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便将他尝百草所得到的经验编纂成了一本书,名曰《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

过了四千多年,又有一位圣人觉得《本草》这书传了许多年,难免会有以讹传讹的情况,便想要效仿神农氏,将世间之物的药性再统统整理一遍。

你们觉得,他真的会学神农氏再尝一遍百草吗?

当然不会。

《本草纲目》序曰:“古有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李时珍所做的事情,便是“亦步亦趋”。

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经验点滴积累而来的,诸如《本草》这样的书籍,相当于将大量的经验、知识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系统化的雏形。然而,这种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极长的时间。

通过未经整理的零散知识达成体系化并非不可能,而是难度过高。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有着更为经济实惠的方法,那就是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原始手段,更是入门者跳不过去的必要步骤。我们从小,就是从牙牙学语开始,才一步步做到了流利表达。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也是模仿的好处。

韩寒少年成才,然而《三重门》,模仿的是钱钟书的《围城》;

莫言荣膺诺贝尔奖,然而他笔下的高密乡,模仿的是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马尔克斯构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石,然而《百年孤独》里冷峻的笔法,源自海明威。

模仿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你在刚入门的阶段,迅速通过他人的有效经验达成自己的“原始积累”,从而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可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模仿是最佳的学习途径。

不过如果只是一味模仿,那你就只能永远在前人设立的桎梏中打转,无法更进一步。

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二步,是“画蛇添足”。

这个典故大家都清楚,楚国人比赛画蛇争酒喝,有一位画得快了,见别人没画完,便给蛇画上了四只脚,结果被别人说他画的不是蛇,没得到酒喝。

一壶酒没喝到,又有什么要紧?他可是率先画出了蜥蜴这样的动物啊。

“画蛇添足”的要义,在于创造。

心理学家荣格在早年间师从弗洛伊德,通过多年的学习,他对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欲理论理解得极为透彻。1909年,荣格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在一栋老房子的最下层发现了两个古老的人类头骨。当他将梦讲述给弗洛伊德时,弗洛伊德想要荣格说出这些头盖骨是谁的,因为在他看来,荣格一定是对头盖骨的主人心怀死亡愿望。而在荣格看来,那座房子则是他精神的意象,而他发现头骨的最底层,代表着集体潜意识。

最终,荣格鼓起勇气宣布了有关集体潜意识的假设,这是他对弗洛伊德学说最大的背叛,却也是他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王小波逝后,一批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匆匆出现,又都匆匆消失,没有在文坛留下一丝涟漪。

这些人只学到了王小波的玩世不恭和抖机灵,却没看到字里行间藏着的悲天悯人和黑色幽默,

然而却有一个异类,从模仿王小波的风格开始,由形似渐渐变成了神似,最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自成一家。

这个人,叫徐皓峰,他的作品包括《箭士柳白猿》、《师父》。

齐白石先生曾言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便是如此。

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三步,是“海纳百川”。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泰勒·科文有着异乎常人的阅读速度,据说亲眼目睹他看书的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感:太TM快了。

科文自己写道,“想要读得快,前提是你有极大的阅读量,以至于你拿起一本书,看到开头时,便能够预知结尾了”。

所以说,科文看书并不是从头到尾逐字读将下去,而是靠“预判”。

书籍本身,是分层次的。如果按照性质来分,我们可以试着把书分为祖宗书、儿子书、孙子书三个类型。祖宗书,就是这个领域里最基础、最本质的那些东西,我们只要把祖宗书读透了,那么看儿子书的时候,就会很轻松——因为儿子书上的大部分观点,都是对祖宗书上观点的细化诠释。而到了孙子书这一层,则更为琐碎,那些对元观点的详细阐述,我们完全可以跳过不看,只看这本孙子书里有哪些我们没有见过的新观点、新发现即可。

泰勒·科文能够读这么快,实际上不是读,而是迅速筛选、过滤掉熟悉、已知的东西,进而挖掘出新东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鲁迅先生一生撰写杂文无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似乎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到了他的笔下,就莫名地深刻了起来。为什么周先生能够就事论事,与人笔战不辍?

我们只知道他写过《社戏》、《阿Q正传》这些抨击类的东西,却没有发觉,他更是一名勤勤恳恳的治学者。《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也是他的作品。

在小说研究方面,鲁迅先生是下过苦功夫的,而这,也就成了他的“元知识”。

只有在拥有了“元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将我们吸纳到的东西为己所用。

其实,并没有必要神化“知识体系”。说到底,知识体系只是一个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的工具和手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体系”就好比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有了它,你就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存储在脑中的相关知识点,可是这个知识点具体怎么运用,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与其本末倒置,将大量时间用在研究这些学习方法、工具、法则上,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投入到学习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总有一天,就算你不去找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也会自然而然地来找你。


高太爷

知识实际存在,但是看不到摸不着。不能像书本一样,用书柜将他们归类整理。单凭脑子凭空将知识整理的井然有序,简直是天方夜谭。想要借助工具却也不知道用什么工具。说到建立知识体系的工具,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思维导图!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思维导图。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心智图,是

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简而言之,思维导图是用线条链接起来的说明图,有醒目的中心图像,还有零零散散的小分支。不同分支下的对象可以用粗细不一,形状不同的线条相互连接。

组成元素包含有 文字,色彩,线条,图片,还加上整体的布局排列。

思维导图有什么用?

独立思考时,思维导图能协助我们制定清晰明了的工作计划,轻重缓急了然于心;也能协助你快速地完成工作汇报,细节全局面面俱到。

团队讨论

时,成员一起画出几根主支,并围绕主支不断进行细分,不仅能汇集团队成员的想法、创建和谐愉悦的讨论氛围,还能快速达成共识

思维导图的日常应用

一、成长分析——自我整理

准备求职的准大四学生,很多无法认识到自身目前存在的优劣势,无法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资源的整理,在整理中认清自己,调整自我模块的逻辑。

包括自己当下的资源情况:析自己拥有什么知识、缺少什么能力、想就业的行业,所追求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用思维导图建立这些不同的分支,再按照实际情况填满。

二、学习记录——记忆整理

读到一本好书,看到一些好的章节或观点,在爱不释手的时候也可以想想怎么让它在自己的手上“存活下来”。

文字资料转换成思维导图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通常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会经历4遍

纯阅读那本书籍。

◆ 整理书中的要点,并进行删减和整合

◆ 按照7W3H的方式重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 把从这本书得到的内容和自己的行业或生活知识进行融合,反思,补充和扩展

三、工作整理——框架构建

工作中将思路转换成可视思维导图,对当前的工作建构框架,有助于对思路理顺,逻辑调整,让逻辑结构变得更清晰。

尤其在互联网公司,有条不紊的逻辑结构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工作保证。

互联网公司的渠道推广思维导图

产品文档规范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工具

一、Xmind

PC端最好用的思维导图工具——

Xmind

和手画的不同,Xmind提供了很多思维框架模板

xmind使用简单,熟悉菜单栏的各种功能,碰到问题找帮助中心就能搞定。


二、手绘

在矢岛美由希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中提到了7条规则

◆ 纸张:寻找笔感好的纸张,纯白色A4或A3纸,横向放置

◆ 中心图像:不需要漂亮的画,一拳大小

◆ 颜色:要五颜六色

◆ 分支:性感曲线最理想,明确区分大中小

◆ 语言(词语):1分支1词语

◆ 层次化:刻意为之适得其反

◆ TEFCAS:尝试(Trial)、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成功(Success)


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思维导图能够把我们的知识具象化。

在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清晰的思路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斩获offer以前,你需要一个提供岗位信息的平台!

白熊求职,40万职场小白的选择,校招实习、名企内推每天都更新!

现在就去关注!


白熊求职

挑战一下,个人在长期的阅读生涯形成了一套知识生成体系,在这里跟大家作一次分享。

一个核心的视角,知识在于交付,而不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脑袋里。这是在一次聊天之中受到一位前辈的启发,知识在于交付!

一个关键的视角,要有整体的格局,重点在格,格,格子【范围】,要明白这个范围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真心想要的【减法、舍弃,舍无可舍,舍到不能再舍,最后剩下的那个你想要的是什么】,找到认知范围的立足点,也可以理解为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你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楼阁。

知识是有格局的,格指【范围】而局指【布局、设局、导向想要的结局】。看图

关于构建知识体系最关键的思想都已经表述完成。大家可以理解为是知识体系的战略层次【找准位置】,用格【范围】局【布局、设局、结局】把位置表述出来。

下边谈一谈战术层次,战术在于指定的位置范围有效的建立起知识的楼阁。战术比较灵活,有效比花式好看要管用。

我自己找出了几个要遵守的原则:

  1. 系统性
  2. 以简驭繁
  3. 跨学科
  4. 芒格的思维复式框架
  5. 有序性

要理解知识跟思维的关系,这一点很关键!下边这一张图看似简单,花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才把它画出来。

知识跟思维其实还是距离很远,要精细加工,让它变成一个思维模型、思维方法,能把大脑使用。

理解了知识跟思维,还要让它们跟自己的大脑关联起来。看图

最后谈一点,设计思维,就是要使用一系列的思考方法把知识变成思维模型,把思维模型组合成一个思维的复式框架。而这个思维的复式框架对应着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这个思维的复式框架就是知识体系的精华浓缩。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有序,大脑是可以方便使用。


认知框架

对于个人而言,我把知识分为两大类:

其一:用来提升生存能力的知识,解决如何高效“赚钱“的问题。
其二:用来提升生活能力的知识,解决如何把钱花得更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第二类知识而言,关键在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是没有标准的。

但对于第一类知识,经过30年的职场成长及管理经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

五大能力系统,21项子能力的构建


赢的五项修炼概述

——如何建立个人的“职场竞争力”系统



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在《赢》中说过:

“一个人,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


员工如何自我成长,领导如何帮助员工成长,使之具备岗位胜任力,这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比如说在某一个岗位上,员工应该这样思考: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我应该学习哪些技能?具备哪些能力呢?

而他的领导,应该这样思考:这些员工为了能做好本职工作,我应该教他学习哪些技能?具备哪些能力呢?

显然,如果我们搞清楚了这个能力系统,作为员工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迷茫,因为他会很清晰的了解到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方向以及内容,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更多的时间。

而作为团队的领导,也会有方法更快速的帮助员工成长,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作为领导本身也需要进一步自我成长。


有一天,我看到网络上很多人转发一张图片,上面是对“赢”字的拆解:

当时我就想,网传的这种拆解分析,似乎都与个人成功有关系,但仅仅靠这几点又远远不够。或者说,上述说法列举了一些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依然不够充分。

比如“亡”字,讲到了危机意识,可是光有危机意识管用吗?失败者同样充满了危机意识,可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方法。又比如“贝”字,失败者口袋空空,无财可理,因为他们本身缺乏挣钱的能力,又怎么能赢呢?

我们到底靠什么获得成功,获取财富?

于是,我想我在实际培养员工的过程中正好提到了五大能力,和这个“赢”字的五个部首之间是不是能够一一的关联起来呢?

我开始仔细琢磨每一个部首的本来意义,以及进一步延展思考,把每一个字当做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去理解,才惊异的发现,优秀人才获得成功的五大能力与这五个部首竟然惊人的吻合。


成为赢家的五大能力系统

就像我们研究人的健康问题一样,一定要将人体进行功能性的区分,否则笼而统之,遇到问题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关键症结所在。

为了保障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最终人体形成了八大系统,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能够健康生存下去,直到一些肌体老化,功能消退,生命终结。

但这八大系统本身又必须由一系列的器官构成一种完整的功能,比如消化系统,又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消化器官构成。这些消化器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的能力系统也是如此,我们把它分成五大能力系统,而每一种系统能力又都由不同的如同分工不同的器官一样的子能力要素构成,共同完成一个人的某种社会性职能。



亡——本义:死亡、灭亡。引申为危机意识

每一次想要赢得对手,赢得竞争性的胜利,事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缜密的思考和决策,先要考虑到各种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应对方法——打仗如此,下棋如此,对抗性的竞技如此,经商更是如此。

如果没有竞争,也许我们真的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但正因为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所以我们才需要时刻保持警醒。

我们不动,不代表对手也不动,而对手会采取哪些行动我们又往往难以预测;我们不动,也不代表环境没有变化,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必须“存不忘亡,居安思危”。

缺乏危机意识的人往往止步不前甚至面临不进则退的危险。

但危机意识并不仅仅指一个人能够感知未来可能出现哪些危机,不仅仅止于发现问题,因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这个“亡”字,真正代表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力——在竞争之前以及竞争过程中不断进行判断和决策的一种能力,它包括以下几种子能力:

1.发现问题能力: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或隐患,预见未来变化可能带来的危机

2.分析问题能力:掌握分析工具和方法,通过更系统的分析,发现复杂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

3.解决问题能力:运用一系列原理、方法以及思维方式解决根本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

4.创新思维能力:面向未来,超越他人创造性的解决未来即将面临的问题

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思考力,它是一个人的决策系统。

以上每一种能力都有相应的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都能够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以下所提到的各项能力同样如此。



口——本义:嘴。引申为口才

人一生所有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包括获得我们所想要的结果和愿望,几乎都依靠说话交流来完成,因此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口才。

而口才的含义太过笼统,在不同的情景和需求之下,我们说话所体现的功能和达成的目的都是有所区别的。

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口才很好,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但并不见得别人就喜欢他,更不见得他就能比那些不善言谈的人更有说服力。

因此,我们同样需要将口才进行功能区分,我们根据人际交往中说话的目的不同,将口才分解成以下几种能力:

1.表达能力:把一件事情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清楚

2.沟通能力:通过沟通技能快速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

3.说服能力:有技巧和能力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建议,从而传递价值,互相成就

4.谈判能力:争取利益最大化

5.人际关系能力:在更多的人面前表达、演说,影响一群人,从而提升影响力的效率

6.公众沟通能力:通过对礼仪、习俗、道德规范甚至各种“潜规则”等的理解和掌握,和谐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尽管人生来就开始通过说话来进行社会交往,但因为没有掌握沟通、说服和谈判的技巧,因而不能建立良好的、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甚至得罪、伤害了他人还不知道为什么。而职业化销售人员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与说服能力。

因为我们与人打交道,说话本身并不是目的,得到他人的认同、喜欢,并接受我们想要表达的观点、产品等才是目的,因此,我们将口才定义为影响力,它是一个人的价值传播系统。



月——本义:身体。引申为修身。

事实上,作为偏旁部首的“月”字本义并不是代表时间,而是指身体。97%带有月字旁的汉字都与身体有关。

远古时期,赢主要靠强健的身体,身体不强健的话就要修炼身体,让自己强健起来。

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一个人要想赢,更需要靠大脑里面的知识和智慧,故而修身更重要的是自我修炼,包括赢字其它几个部首所代表的各种能力。

自我修炼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比如有人本来想做50个俯卧撑,结果做了20个就嫌累不做了,有人想把英语学好,结果嫌背单词太痛苦,然后半途而废了……凡此种种,说明那些失败者都是管不住自己的人,除非有人监督。

古人说,修身在于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管住自己,谨慎从事。

因此,这个“月”字代表的就是一个人能够管得住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

除了管住自己,还得管好自己,因此,我们同样需要把自我管理按照不同的内容进行区分。

《四书五经》的第一部《大学》开篇就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述内容正是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该如何修炼自己。

这其中就涉及到几个不同的方面。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类,属于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成功目标类,诚意、正心是一类,属于心态类,格物、致知又是另一类,属于知识学习和研究类。

同时,“月”字本义所代表的身体也需要进行管理,我们称之为健康管理。

因此,我们把需要进行自我管理的项目归纳在一起,包括以下几种管理:

1.目标管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段性满意目标),长期及阶段性满意目标的制定、完成和修正

2.心态管理:诚意、正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持之以恒的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

3.知识管理:格物、致知,完善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胜任力体系,建立有价值的、系统的个人知识库

4.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保证高效的行动规划

5.人脉资源管理:有效开发和管理人脉资源以及人脉背后可整合的资源

6.健康管理:有计划地强身健体,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把这些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统称为自控力,它是一个人的控制系统,也可以理解为效率系统,因为我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


贝——本义:古代代表货币。引申为用来交换价值的资本。

贝,在古代曾经是最早用来作为流通的货币,因此,很容易被人理解为狭义的金钱。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对“赢”字的拆解,把“贝”简单的理解为财富,因此说人要善于理财。

但如果将“贝”仅仅理解为钱财还是有点片面。如果我们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根本作用,它其实是用一种价值换取另外一种价值的媒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贝”可以理解成用来进行价值交换的“资本”。

由此,广义的资本可以理解为金钱、权力、资源等等,甚至“美貌”、“智慧”也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如果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我们就只能进入职场,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了。那么,在职场上,我们靠什么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与社会交换价值呢?当然是“一技之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和经验。对于职业晋升之后的管理者来说,还包括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对于个人来说,“贝”当然也应该包括投资与理财能力。

因此,与“贝”所对应的能力系统是:

1.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基础,根据职业目标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2.职业化能力:更加专业、规范和训练有素的系统性职业素养

3.管理能力:带领团队实现团队目标

4.领导力:超越职务权利之上的个人综合影响力

5.投资与理财能力:掌握理财技巧,管理个人财富,令财富增值

为了更好的体现一个人在职场上交换价值的能力,我们统称为专业力,它是一个人的价值系统。


凡——本义:其一,凡尘、凡间。其二,平凡、平常。

凡的本义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一,凡尘、凡间。把它放在赢字里面,则表示入世,了解人世间的需要,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

因为商业的本质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中的“人人”就是芸芸众生,就是凡世间的大众。如果我们不理解别人的需求,找不到别人的需求,我们就无法把自己的能力转化成价值,无法完成与“人人”之间的价值的交换,从而也无法成就自己,同时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别人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

创业做一番事业也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好,都是如此,服务不好他人、企业或社会,也就成就不了自己。

从这层意思理解,“凡”就是确定自己的目标。

其二,平凡、平常,引申为平常心。

从第二层意思理解,“凡”就是要想真正的赢,反而不能急功近利,却要保持平常心。

同样是《大学》,其开篇就是这一段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一句说的是目标。人生三大目标,第一,在明明德,学习知识,让自己有本事;第二,在亲民,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使他人获得进步、快乐和辛福;第三,在止于至善,就是说我们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持续的前进和成功。

第二句说的是怎样才能实现目标:

知道应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止有定,宁静致远。

这句话揭示了成功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无论我们有多大的理想,都要学会知止,一步步实现阶段性的目标。

保持平常心,其根本是要知止,知道自己的阶段性目标。知止方能致远。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隆重的讲述,凡字背后隐藏的一套成功哲学,因为这是每一个成功者都应该遵循的法则。

因此,与“凡”所对应的能力系统是:

1.正确的成功认知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原理,指导自己逐渐实现更远大的目标

2.职业规划能力: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制定阶段性成长规划,更快的实现自己设定的阶段性满意目标

我们把它称之为驱动力,是一个人的动力系统,也可以理解为能量系统。


赢的五项修炼思维导图

为什么叫“赢的五项修炼”

对于成功有很多理解,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赢。

但凡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都具备以下五大能力特征:

1.强烈的驱动力:他们的驱动力来自于自身内在的成功欲望,而不是靠他人驱动。但庸才往往是前要高回报的拉动,后要监督考核驱赶。

2.精通的专业力:广泛理解的专业力不仅仅局限在有专业技术,还必须是职业化的;对于经理人而言,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强,还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能培养和复制团队。

3.严格的自控力:对自己的目标、心态、学习、时间乃至人脉都能严格自律,毋需他人监管。

4.卓越的影响力:情商高,沟通说服能力强,人际关系好,能有效的影响下级、同事和客户。

5.严谨的思考力: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并能够积极主动的解决职责内的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抛回给自己的上级,甚至不断制造问题。

既然我们希望优秀的人才都具有五大能力,我们就必须研究这五大能力系统到底由哪些能力要素构成,如何从本质上认识、掌握这些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进一步理解并应用。

这种不断研究、实践并提升自己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修炼的过程。

《大学》第一章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文本。”

因此,我们将它称之为“赢的五项修炼”。

这套系统理论,它将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成功的能力归纳为五大能力,并通过对“赢”字的拆解加以整合,将中国传统国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比较完美的进行融合,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能够成为职场人士自我修炼与职业成长的指南。


“赢的五项修炼”意义所在

“赢的五项修炼”不只是综合能力学习或者培训那么简单。

很多人拥有一个漂亮的文凭,或者自认为专业技能很强,但又得不到很好地发展,整天怀才不遇。

事实上,他们自认为的“才能”,很可能仅仅是一项专业技能,而上面所提到的很多能力都不具备。

对当前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士而言,“赢的五项修炼”系统将会帮助更多还在职场上迷茫和彷徨的人进行一次职业人生的重新认识和规划,让那些为自己长期处于成长瓶颈之中的职业人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胜任能力的不足之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快速建立起一个有价值的能力素养模型,更快速的进行弥补和修正。

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员工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工作机会,而是希望在工作中获得并积累未来终身就业的能力。

职场晋升不仅只靠专业的技能,要赢在职场必先拥有赢的能力。系统、完整的能力体系,决定职业发展能走多远。

职业化人才“赢的五项修炼”贯穿每一级职业成长阶段的不断精进,并且根据不同的职位管理能力需求进行各种能力的组合与升级。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赢的五项修炼”系统更能帮助各级管理者了解下属的综合能力所在,并能根据各个部门的需要制定出更加具体的员工能力提升方案,帮助所有员工提升综合素质。

每个员工都有大幅度改善不同能力要素的可能,改善之后的综合能力将会以相乘的方式成倍增长。


因此,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一,构建赢得成功的五大能力体系;

第二,在这个体系的框架指导之下完成自我修炼和成长。


赢的五项修炼

「建构知识体系」是一个很正确的观点!

知道「建构知识体系」,可以避免跟着热点、跟着流行学知识,那样学,学来的知识都是七零八落的,很多知识是没法用的,因为很多专业知识,比如现在很热的金融、投资、网络方面的知识,你知道书面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需要在一个非常专业的实战环境中历练,还需要有名师的指点,否则,你永远都不可能明白在那些概念名词后面真实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现代世界中,知识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先进愚弄落后的工具。TA用在特定环境、资源配置下所能获得的知识,与只能在字面上获得概念的人,进行洗脑,后者一定是被愚弄的。

所以,这样的知识,是没用的,最多成为显摆的谈资:浪费自己的生命之后,再去浪费别人的生命。

所以,学习知识就必须建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体系」,人要活在自己的最优资源配置的特定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人生才是你自己的。

但是,「建构知识体系」又是一句很容易误导人的话。

对年轻人来说,很容易被误解成,为「建构知识体系」而学习知识。那样搭建出来的知识体系,其实是一个书本、权威、概念堆砌起来的空架子。

关于如何「建构知识体系」,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曾经问过孔子。

《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路认为,他老师孔子有着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什么都懂,于是,就好奇的问孔子是不是读了很多书。他的潜台词是,老师你如果看过那么多书,不如把书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去看就行了,这样学起来,大家都方便。

孔子反问子路,你真以为我是书看多了,子路懵懂的回答,对啊,难道不是吗?孔子告诉子路,他不是因为看很多书,才有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是因为「一以贯之」。

那么,这个「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这个「一」的意思就是,任何技能、学问、知识,只要到达了哲学的高度,原理都是相通的。

「一以贯之」就是,当你把一个很基本的东西弄通以后,达到了哲学高度,你就可以一通百通,这样就很容易建构起你的知识体系。

比如说,中国古代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个很底层次的厨房帮手,连个案板厨师都算不上,但是。他在肢解屠宰好的牛体的技能上,达到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层次,所以,他对在当时只有精英层次才训练的「养生」都很精通,被庄子请去给诸侯王讲「养生」课。

当时的「养生」,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养生保健的养生。那时的「养:修炼,生:内在生命、内神」,「养生」就修炼内在生命,这是一件在当时都是很高大上的事。

大家想一下,一个在厨房连案板都摸不到的帮手,也能精通「养生」这么高大上的事情,这说明什么?

不就在说明「一以贯之」吗?再简单的技能,再低层次的职业,你只要能玩到哲学高度,都能一通百通。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千招会,不如一招精」。

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体系」,是在某一方面精通了以后,一通百通的结果。不要为了「搭建知识体系」而去学习,这样学来的都是空架子。

而是要扎根于自己的职场,着眼于具自己的职能,抓住一点,吃透、练熟、玩通,通了就能一通百通,「知识体系」自然就能很扎实的建构起来。

可能有的网友可能会问,我们现在在职场都是白领,坐办公室的,在办公室里的技能是什么呢?

坐办公室格子间,做白领,这是很幸福的,有一项非常好的基本技能可以深入学习。

这项基本技能就是「思考」,你真的把「思考」这项基本技能吃透、练熟、玩通,你还有什么工作是不能做的?你还有什么知识体系是不能建构的?

问题来了,「思考」如何学习呢?

我们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思考」的好方法。

这就是孔子的「诚之者,人之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种「思考」学习可以与现代的思考方法结合起来用,请见下图:


心智玩家

说到知识体系,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
尤其是我们现在都在讲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学到的知识都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所以啊,构建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实啊,知识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用的那些辅导教材,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见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所以,今天大叔就来为大家分享几招:

1、改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而所谓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绝非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的目的。
倘若还是“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建立知识体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识在采集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许多无用功。

2、 切勿囫囵吞枣

其实啊,“我懂了”与“我会用”其实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高估自己实际运用的能力,做什么事都喜欢求大求全,自以为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实则都是“纸老虎”,经不起实战的考验。

因此,我们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最忌讳无目的、无方向、无重点的学习, 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纠正常见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最后大叔提醒大家,知识的输出和运用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味的输入不输出也是没有用的啊
我是职场达人秋叶大叔,欢迎你的关注~

秋叶大叔

对知识体系来说,首先是框架的建立,就像树的树干一样,这里主要是知识的分类。

关于个人知识的分类,笔者建议按实际应用分。基本的如工作、生活等,工作中必然涉及业务与人际关系,如果做行政,必然涉及电脑和office的使用,而office包括Word、Excel、PPT和Access等。行政也会涉及会议、活动的组织。那么这里第一级是工作、生活,第二级工作引出业务与人际关系,第三级业务(这里就是行政)引出计算机与活动组织,第四级计算机引出office,第五级office引出word、Excel、PPT等。生活中如做饭、娱乐等。那么第一级生活引出做饭、娱乐等,具体的再增加与细分。这里读者可能会觉得分的级太多,但请细想下,即使是一本书(或一篇论文)都是要分章节以及往下好几层,更何况人的整体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人不断增强分类与归纳的能力,上文只是提供了一个例子。分类与归纳的能力是需要慢慢提高的。而知识框架也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要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修正与完善。对于知识的分类,可以用思维导图、Excel表格等(其实手写也行,方法可参考每本书的目录)。

其次便是向框架中填内容,就像树的枝叶。先把已有知识归类,再获取新的知识。如对PPT的使用不擅长,就可以学习PPT的知识,归入PPT的分类下。

最后是知识应用的经验的心得。如完成了一项工作,主要涉及word的使用,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心得写在word的标签下。

知识体系是要不断积累与完善的,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有一个强大的知识体系做支撑,而当一个人老去,可能未必攒下多少财富,但若积累下知识,也是一种成功,不止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还可用于指导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