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巴庫是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裡海第一大港口,外高加索第一大城市和交通樞紐,坐落於巴庫油田而被稱為“石油城”。巴庫位於裡海西岸阿普歇倫半島南部。其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近300萬(2008年)。巴庫由10個行政區和46個城鎮組成,巴庫是歷史上著名的古城。在18世紀,巴庫為巴庫汗國都城,1813年併入沙俄的版圖,19世紀70年代開始工業開採石油。1922年成為蘇聯的一部分,1991年蘇聯解體後為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巴庫依靠傳統石油產業和農業、加大吸引歐美投資同時兼顧發展其他新興領域,近年來實現了舊貌換新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阿塞拜疆國內和世界各地的人前來旅遊和投資。

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作為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的巴庫,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石油基地和經濟中心。早在公元10世紀,這裡就已開始挖井汲油;以巴庫Baku為中心的阿普歇倫半島及其附近海底成為世界著名的石油產區之一。世界工業化開採石油始於1877年,而阿塞拜疆早在1873年就已打出第一口油井。20世紀初,巴庫油田產量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油田。1901年石油產量幾乎佔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成為南高加索工業中心和俄國石油基地。從20世紀以來,巴庫便一直以“石油城”而聞名於世。城市西部的比比埃巴特區為老採油區。東部的基什雷區和邵武勉區為重要工業區。

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1813年俄羅斯與波斯簽署了古利斯坦條約,將包括巴庫在內的高加索地區正式併入。19世紀70年代,巴庫開始工業性採油,19世紀末成為外高加索工業中心和舉世聞名的石油基地,擁有22大煉油基地,石油工業發達。1917年曾成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巴庫公社。1920年成為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1922年由於阿塞拜疆加入外高加索聯邦,而聯邦加入蘇聯導致阿國首府在此期間變為第比利斯。1936年後重新成為阿塞拜疆首都。現代的巴庫建在環繞海灣的山坳上,街道整齊而建築巍峨。

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15世紀時,希爾凡的首都是舍馬哈——不僅是後高加索也是整個近東最大的城市之一。最初這裡是希爾凡沙赫的宮殿,但後來出於一系列的政治考慮,希爾凡沙赫哈利盧拉一世將自己的落腳地選在了巴庫市。在巴庫山丘的頂上準備好了一個平臺用於修建宮殿建築群。

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在建成以後的幾百年間,希爾凡宮自然而然地成了許多歷史事件的見證者。薩非王朝曾統治過巴庫,1578年,巴庫又被土耳其人佔領,到1723年彼得一世的軍隊攻佔巴庫時,宮殿的南面和東面受到破壞。

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19世紀20年代,曾到過巴庫的第比利斯國王領事、勳章獲得者甘巴指出,“汗的宮殿看起來像一座廢墟,裡面住著30戶貧窮的韃靼人和波斯人的家庭。”1842年時,喀山大學的教授別列津在進行對近東國家的科學考察時訪問了巴庫。他在自己的行程日記中是這樣記述希爾凡宮的:“這座建築飽受時間的折磨,而忍受得更多的則是人類的懶惰,人們為了省點力,直接從這兒拿走石頭去建糟糕透頂的房子,不知羞恥地破壞著古蹟。屋頂已經不復存在,完全消失了:上面一層的牆也大部分都倒塌了,而下面一層則幾乎完全被填平了。”

裡海沿岸第一大城市的產油量,曾經佔世界的一半

宮殿的這種廢墟狀態一直持續到19世紀,1857年,它被轉交到俄羅斯軍事機構手中。軍事機構對宮殿進行了部分修繕,並同時對它進行了徹底重建,使宮殿建築成為了軍事裝備倉庫。這座作為偉大的歷史文物的宮殿的重建工作花去了鉅額的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