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風雲13 蒙古遭遇羅斯:卡爾卡河之戰(一)

1220年秋,成吉思汗派哲別、速不臺等人率領3萬騎兵去追趕花剌子模統治者摩柯末。這路蒙古軍渡過阿姆河西進之後的1220年12月,走投無路的摩訶末就病死在裡海中的一個荒島上。他們的任務本該就此告一段落,可是蒙古追擊者並沒有停止進軍的步伐,而是繼續向西馳進,變成了一種偵察性的長途行軍。

哲別和速不臺首先掃蕩了波斯(今伊朗)地區,隨後進軍裡海西岸水草豐滿的木幹平原(今阿塞拜疆共和國東南部穆甘平原),在那裡度過了一個幾十年不遇的異常寒冷的冬天。接下來,哲別率部對高加索山區的基督教王國——格魯吉亞進行了軍事試探。經過幾個世紀與周圍穆斯林國家的戰爭之後,格魯吉亞人以擁有一支作戰技能嫻熟的職業軍隊而自豪,為了保衛家園,他們出兵迎擊氣勢洶洶的蒙古人。就像從前許多次與陌生的敵人軍隊作戰時一樣,哲別的5000蒙古軍先是猛撲格魯吉亞人,萬箭齊發,隨後突然掉頭逃跑,讓對方認為自己是倉皇潰散;當然,這只不過是徉裝敗退的“狗鬥”策略。格魯吉亞士兵過於自信了,他們衝破原有的陣列,竟相追逐蒙古人,而蒙古人只是設法使自己始終位於追擊者的前面。格魯吉亞人的戰馬逐漸不堪重負,長途追擊也使它們過於疲勞;馬力較弱的戰騎遠遠落在後面,因此格魯吉亞人的隊伍開始變得稀疏起來。就在格魯吉亞軍隊全面分散並初顯疲勞時,撤退中的哲別軍士兵卻將格魯吉亞人直接引入了速不臺軍的設伏圈內。速不臺軍截擊格魯吉亞人,哲別的士兵換乘新馬後衝鋒陷陣,重新加入戰鬥。數小時後,三萬格魯吉亞軍隊已被打敗,這個國家從此成為眾多支持和忠於蒙古的附庸之一。

蒙古風雲13 蒙古遭遇羅斯:卡爾卡河之戰(一)

中國古畫中的速不臺形象

隨著這次試探性戰鬥的成功,在招募了數千當地庫爾德和突厥戰士,並接受了成吉思汗派來的援軍後,速不臺和哲別沿著群山進軍,深入高加索山區,看看在戰場上還能否遇見其他陌生民族。作為歐洲與亞洲分界線的高加索山脈是與帕米爾高原一樣的難以通過的山脈,只能從裡海西岸濱海地帶通過,一邊是海,一邊是山,道路崎嶇不平,人馬行動尤為困難。哲別、速不臺二大將率領的蒙古軍3萬人在10名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取道里海西海岸,通過打耳班山隘。這處向來是波斯防禦北方民族南侵的邊防重鎮。打耳班城系由亞歷山大大帝所築,稱之為亞歷山大鐵門。高加索山路崎嶇,難以通行。蒙古軍鑿石開道,並把所有沉重而不能運輸的攻城器械一律焚燬了,於1222年春季,進入北高加索東部。

在這裡的一個狹隘的山谷,蒙古軍突然遭遇了由北高加索各民族組成的聯軍。敵軍的數量佔據壓倒優勢,而崎嶇的地形也使得蒙古人無法發揮自己的騎射優勢,他們的嚮導也趁機逃走,使得蒙古人對當地地形變得一無所知,尤其是在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尤其爬過高加索山脈後,蒙古軍已經十分疲勞。在這樣一個易受攻擊的危險時刻,哲別與速不臺派出使節,攜帶禮物會見敵軍中的欽察酋長,“我們和你們是同一血統(突厥-蒙古)的人、出自同一氏族,而阿蘭人是我們的異己。讓我們締結互不侵犯的協定吧!你們想要金子、衣服,我們給你們,你們將阿蘭人(奧賽梯人)給我們留下吧。”而後,欽察人聽取了蒙古人的話,接受了禮物,便離開他們的同盟者而去。蒙古人採用謀攻詐取之法,分化瓦解了敵人的聯軍,趁機進攻孤立無援的阿蘭人,大獲全勝,又繼續乘勝追擊,攻下北高加索許多堡壘。

欽察人(當時的羅斯稱其為波洛伏齊人,阿拉伯稱為庫曼人)屬於突厥部落,他們分佈於裡海和黑海北岸、高加索山脈以北、伏爾加河下游的平原上,過著與蒙古人相近的遊牧生活,他們同樣居住在氈布搭起的帳篷內。他們相信締結的和約,認為蒙古軍是同族,毫無防備。但蒙古軍平定高加索山區後,即移鋒指向欽察人,逐次擊破其許多部落。至此,哲別、速不臺二大將派人宣佈:欽察地區為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封地,所有欽察人及該地區的其他民族皆應接收朮赤的統治。因而,欽察草原的11部遊牧百姓紛紛西逃。蒙古軍認為欽察人不服統治而叛逆,立即自後跟蹤追擊。蒙古軍渡過頓河,沿亞速海北岸西進,1222年冬,蒙古軍在欽察草原駐冬。這裡有水草豐美的牧場,蒙古士兵誇讚這片草原說,他們的戰馬在這裡如同在故鄉斡難河畔和怯綠連河畔一樣自由自在。欽察的軍隊和百姓大部分被蒙古人俘虜,只有其酋長帶著少數人向基輔逃去,向羅斯各公國求援。

說起來,欽察(波洛伏齊)人曾經是羅斯(今天的俄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人的宿敵。從公元1054年起,波洛伏齊人經常從東方、南方騷擾羅斯,造成土地荒蕪。當時記載,南方地區大部土地荒廢,人們紛紛向東北方逃亡,形成十室九空的局面。如史書記述,波洛伏齊人使“所有的城市已變荒蕪,鄉村已變荒蕪;我們所經過的草原是成群的烏、牛羊吃草的地方,而現在我們所有看到的都是一片荒涼景象,雜草叢生,野獸·棲息。”波洛伏齊人自己也承認,由於戰爭“我們使羅斯土地蒙受很多災難”。這是在中古時代普遍存在於遊牧-農耕社會邊界上的戰爭。從中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克里米亞的大草原與農耕社會的漫長邊界上,戰爭從未停止過。一方面,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發動的戰爭主要是為了掠奪糧食,財富,手工製品及工匠。特別是在草原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戰爭更加頻繁。另一方面,當農耕民族強大之時,他們就會給予遊牧民族以沉重的打擊,從他們那裡獲得戰俘,牲畜等。因此,羅斯南部的各公爵為了避免欽察人的騷擾,往往與欽察諸汗締結婚姻。當時的欽察酋長忽灘汗就是加利奇公國統治者姆斯季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維奇的岳丈,所以他向羅斯求援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在信裡告訴女婿,“今天韃靼人奪走了我們的土地,明天就來奪你們的土地。”


儘管早已對欽察(波羅夫齊)人十分熟悉,但在此之前,羅斯人對蒙古人一無所知。據 《諾夫哥羅德編年史》記載:“這一年,由於我們的罪孽,來了素不相識的多神教徒。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從什麼地方來,他們說何種語言,屬於哪個部落,信仰什麼。我們把他們稱作韃靼人。”不過姆斯季斯拉夫倒是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但也清楚自己的實力,知道單憑自己一個小小的公國很難抵禦蒙古大軍的金戈鐵馬,於是向羅斯各公國王公修書建議共同抵禦韃靼蒙古的侵略。他在信中懇切地說:“弟兄們,如果我們不去幫助波洛夫齊人,那麼他們就會隸屬於蒙古人,蒙古人的勢力就會更加無法抵擋。”並提議在基輔聚會,共商大計。

公元十一世紀時,西起喀爾巴阡山,東至頓河,北起波羅的海南岸,南迄黑海-裡海平原的廣袤土地上曾經出現盛極一時的基輔羅斯公國。但在此後,這個中世紀東歐強國迅速瓦解,進入了整個俄羅斯(以及烏克蘭)歷史上"最混沌和最危機"的時期。統一的基輔羅斯分裂為許多若干不相統屬的王公領地,其中較大的公國和共和國就多達13個。姆斯季斯拉夫轄下的加利奇公國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公國位於喀爾巴阡山麓,是羅斯境內最富庶、人煙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得益於偏西的地理位置,這一帶比第聶伯河流域較少受到草原遊牧民族的侵襲。與中歐的波蘭和匈牙利等國為鄰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加利奇的鹽田甚至供應全基輔羅斯的食鹽。

蒙古風雲13 蒙古遭遇羅斯:卡爾卡河之戰(一)

南俄羅斯的貴族

儘管按舊習慣基輔(今烏克蘭首都)大公被尊為所有王公的首腦,他應當“考慮和預料”全羅斯境內的事情。但壯觀而美麗的基輔城也已經衰弱,不再是羅斯人權力的中心,甚至連維持作為文化與宗教中心的地位都已經感到力不從心。1169年,基輔城被另一個遊牧民族伏爾加保加爾人毀滅,隨後基輔又幾次被敵對的羅斯王公劫掠,其中1204年的打擊最為嚴重,其時一個野心家為了奪得政權,曾請波洛伏齊人前來助戰,他們焚燒城市,殘殺和平居民,搶劫財物,擄走大批人口,使得基輔從而一蹶不振。羅斯王公們彼此爭鬥,又常常與鄰居們開戰,包括東面的伏爾加保加爾人與東北方的芬蘭語部落,西面的波蘭人與匈牙利人和南方的波洛伏齊人。與波洛伏齊人的對抗有時候甚至牽扯到外高加索的亞美尼亞、格魯吉亞以及拜占庭(東羅馬)帝國。與此同時,為了掌握克里米亞半島上富庶的貿易站的控制權,羅斯諸公國也捲入了與熱那亞人、威尼斯人以及黑海對岸的塞爾柱突厥統治者的衝突。根據統計,11-13世紀有293位王公參加過基輔公國大公王位的爭奪,發生過83次內訌,出現過18次與波洛伏齊人的大規模的戰爭,被波洛伏齊人入侵46次。僅在1150-1200年期間,基輔就換了30位王公。當時流傳的俄羅斯民謠甚至說,不要把自己的家院建在王公庭院的附近,不要把自己的村落建在王公村落的附近,因為王公的管家就象一團火,他的僕役就象火星,即便你躲得了火,但卻躲不了火星”。羅斯當時的混亂局勢可見一斑。

這樣四分五裂的羅斯是無法統一對敵的。羅斯各王公正忙於進行封建混戰,所以只有基輔王公姆斯季斯拉夫·羅曼諾維奇和契爾尼哥夫王公姆斯季斯拉夫·斯維雅託斯拉維奇等部分王公同意與斯季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維奇一起出徵:“同波洛夫齊人一道抵禦蒙古人,與其在自己的城邦中打仗,不如在別人的土地上迎擊。”

得知羅斯人將出兵抵抗的消息,蒙古軍派出了由十人組成的外交使團來商議有關勸對方投降或聯合的事宜。蒙古使節們故技重施,對羅斯和欽察人組成的聯盟進行了挑撥離間,“我們對羅斯沒有絲毫的惡意,從來不曾侵犯過你們的領土。我們只是為了追討抗命的欽察人。據說他們是羅斯人世世代代的夙敵。因此,你們應該同我們聯合起來報仇雪恨。這樣,既可以除掉夙敵,又可以獲得財產,一箭雙鵰。”但羅斯的大公們沒有上當,堅決和欽察人結成聯軍共同抗擊蒙古軍隊。但是羅斯人隨後傲慢地處死了所有的蒙古使者,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嚴重地違背了蒙古人的外交禮節。很快,所有的羅斯王公就要為他們的罪行付出高昂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