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普鲁士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鬼神童子ZENKI

今天我们讲一讲1871到1914前欧洲的态势。在1815年拿破仑失败之后,欧洲在欧洲协调的机制下,英、法、普、奥、俄五大国维持着欧洲的基本稳定。期间欧洲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冲突或者战争。

到了1871年,这一均势平衡却被打破了。那就是,这一年,在法国的凡尔赛,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式登基成为德国皇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登基大典是在敌对过法国的首都举行的。这是因为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本人也被俘虏。 德国一出现打破了欧洲原有的战略平衡。早在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之前,普鲁士王国就用很短的时间先后打败了原来的五大国之中的两个,奥地利和法国。而且是普鲁士大胜,普奥战争中普军距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只有几百公里,普法战争中更是直接俘虏了法国皇帝本人。


德意志正式成立之后,又在短短的数年内飞速发展,很快起工业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就远远地超过法国,近近追在英国后面。要知道当时的大英帝国国土和人口可是远远超过当时的德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德国的出现让所有欧洲大国都忧心忡忡,维持了欧洲半个世纪稳定的均势被打破了。 当时的德国首相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脾斯麦。脾斯麦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知进退。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脾斯麦咄咄逼人,在几场关键战争中迅速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德意志统一之后,面对拥有如此强大国力的德国,脾斯麦却忽然开始克制了。脾斯麦治下的德国,不再寻求在欧洲的扩张,也不寻求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就开始老老实实地发展,在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下,面对如此强大的德国,欧洲各国并没有团结起来对抗德国,反而是纷纷地跟德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这就是脾斯麦的高明之处,他知道面对如此的德国,欧洲其他各国极有可能出于恐惧和防范的心理,形成反德联盟。尤其德国又地处中欧,很容易就被包围了。所以德国开始表现的很清心寡欲,不再寻求领土和殖民地的扩张,再加上脾斯麦纵横捭阖的能力,慢慢地欧洲各国也就对德国放下了戒心,或者起码戒心没有那么重了。历史上把这一段脾斯麦寻求跟欧洲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时期成为“大陆联盟时期”。



到了1892年,形势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彼时的德国皇帝已经换成了威廉二世。中国有句随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放在德国同样适用。1892年威廉二世罢免了脾斯麦,同时也放弃了脾斯麦的大陆联盟政策,改行他自己的“世界政策”。某种意义上说,后来希特勒的主张就是继承了这个世界政策。所谓“世界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先向西征服,在向东政府俄国,再夺取亚洲,最后跟美洲决战,最最后德意志统一全世界。

德国这个想法一出来,欧洲其他大国主要就是英法俄肯定就坐不住了,这个小威廉狼子野心啊!本来英法、英俄之间矛盾很深的,但是德国太咄咄逼人,终于在1904年,三国暂时放弃从前的矛盾,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反对德国。而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拉上了意大利、奥匈帝国、土耳其成立了军事联盟。两大阵营形成,欧洲阴云密布,尤其在巴尔干问题上,每一次摩擦都刺激这两大阵营的耐心,在奥匈帝国的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之后,两方阵营终于失去了最后的耐心,早已形成的阴云化成了枪林弹雨降临在欧洲的土地上。


顽主6329

德国统一之前,指导欧洲国际关系的体系是打败拿破仑以后形成的“维也纳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简单概括为“补偿原则”“均势原则”“正统原则”三大原则,而对于德国来说,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状态,在欧洲形成势均力敌的平衡,防止像拿破仑这样的再次一家独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维也纳体系制定的规则不断被新的国际情况所打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遵守这个过时的约定。

1871年德国强势统一,可以说维也纳体系被彻底打破了,各国陷入了一种对新德国的无限恐慌中,不同的国家都在暗暗打着各自的算盘,希望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捞到最多的好处,既害怕德国崛起,又希望德国可以制约自己的敌人。欧洲当时的几个大国是这样想的:

法国,德国邻居,长期以来无法释怀的死对头,普法战争刚刚又被德国揩了一大把油,仇恨值爆表,恨不得新德国原地爆炸;

英国,欧洲大陆之外的“渔翁”,喜欢站在一边看戏最后趁机捞油水,又唯恐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坐大威胁自己,忌惮新德国又希望新德国牵制法国,立场摇摆不定,唯一的底线是保持低地国家的自由;

俄国,东方凶恶的老大爷,总想在东边的土耳其、巴尔干挖点宝贝,对法国、新德国都有所疑虑,可在中亚和英国还有利益纠纷;

奥匈帝国,刚跟德意志离婚的奥地利和匈牙利重组的家庭,毕竟曾经爱过,与德国关系还好,但是与俄国在争抢巴尔干关系很恶劣;

意大利,一个二流配角,无法和上述的国家匹敌,但是在下面北非有点宅基地,法国经常过去骚扰,所以关系有点不美丽。大概就是这样,夹缝间点缀的其他小国就不介绍了。俾斯麦面临的情况很复杂,法国不用说能打多死打多死,一切法国的敌人都是德国的朋友,一切法国的朋友都要争取为德国的朋友。而英国俄国飘忽不定,不拿出点诚意很有可能就跑到对面阵营了,奥匈是好弟弟,可是弟弟跟俄国不对付,俾斯麦就从身边的人下手,1873年促成了与俄奥之间的同盟。因为欧洲地缘政治的复杂,国际关系的紊乱,所以刚统一的德国不得不处理这一摊烂事,还好铁血宰相俾斯麦天才般的外交手段暂时平衡好了局面,当时以德国为中心形成的新体系就叫俾斯麦体系。


时拾史事

增加了大规模战争诞生的可能性。

我们看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总会有一些战略缓冲地带。

比如说英国就和法国之间隔着一道海峡,美国与前苏联之间隔着一个北冰洋,法国和沙皇俄国这些隔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如果说没有这些战略缓冲地带,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大的帝国将直接面对面,无论双方情绪如何克制,最终的结果就是刺刀见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使得当时的世界的中心欧洲三个国家连在了一起。法国,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这三个国家的总体实力可以排进世界前五左右,而且还不算一个隔着一个海峡的日不落帝国。

三者之间隔着什么东西,就一座平原,德国和法国之间就是一个收费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双方保持多么精明的头脑,多么冷静的思绪,到头来,双方肯定要有一场战争。

很简单,没有战略缓冲地带。

有人说你之前不是说法国和沙皇俄国之间隔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吗?这个国家不够大吗?大,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国家,它更像是一个江湖,他并没有很强大的凝聚力,在这一个帝国里面存在着无数个小国家,在德意志地区还没有成立一个帝国之前,一个商品想要从普鲁士运到法国,要经历十几个关口,要收无数的税收,由此可见,这个时候德意志地区的混乱程度这样一个地区被称为一个缓冲底的?为什么?这样的话,作为当时欧洲大陆上面的两个强大的国家,法国跟沙皇俄国不需要面对面了,减少了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一旦两个大国爆发战争,这将是全面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总体上的战争的根源,我们可以看做德国的统一,正是因为德国的统一和沙皇俄国,法国的接壤,使得当时世界上强大的三个国家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战略高手去指挥的话,这样可以保持一种和平,比如说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我们一直以为俾斯麦能够成功,靠的是愣头青的那种精神,实则不然,俾斯麦之所以能够成功,也靠着他灵活的外交手段。不要忘了当时英国人是不会坐视欧洲有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的,俾斯麦却能在这种压力中,将德意志帝国给组建起来。由此可见这人灵活高超的外交手段。

但是很显然,在他的继任者威廉二世手里却没有将这种精神贯彻下去,最终演变成了世界性的两场大战。

从道理上来讲,俾斯麦也看到了这两场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至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预料到的狗咋他也不会那么尽全力的进行整军,但是他并不想战争提前到了,因为英国和德国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实力差距,至少在海军方面,德国人是没有跟老牌儿帝国相叫板的资本的,还是在等待机会,等待着有人能够造出这一种势,然后因势导利能够完成对于英国的逆袭,但是他没有时间等到那一刻,因为威廉二世将他解雇了。

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这一豪情万丈的宣言,使得整个世界处在了燃烧之中。


漩涡鸣人yy

1870年~1871年发生的普法战争是一场在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其原因在原因在于强大的普鲁士想统一德意志,称霸欧洲的法兰西则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欧洲霸主地位,双方都想要继续维持自己在欧洲的地位,所以战争就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了❕



普法战争中法国的节节败退,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被俘使得法国国内发生了政变,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恢复了共和制,从此之后共和制在法国稳定下来❕

普法战争战败之后普法签订了合约,法国割地赔款,屈辱的条约直接促使了法国无产阶级建立起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法国的割地赔款使得法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使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德、英之后,从此之后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衰落了❕

普法战争的战胜国德国借着这场战争统一了德国全境,法国的割地赔款加速了德意志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使得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德国因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在欧洲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国❕
意大利借着法国的失败,将法国在自己国内的势力赶了出去,普法战争之后各国重新划定了自已的国际地位,德意志为了限制法国的发展,积极的协调了与俄国、奥匈帝国的矛盾,法国也在积极拉拢别的国家,于是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都火鸡

普鲁士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欧洲地缘政治上的主要影响就是大幅增加了欧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第二帝国是基于奥匈帝国和法国战败的基础上才得以建立。奥匈帝国主体民族同普鲁士同文同种,战败的结果奥匈帝国丧失了统一德意志的机会,但战后德国并未严苛奥匈,相反两国关系迅速回暖,因为统一后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吞并奥匈,只能依靠奥匈成为自己南部边界的保障。一旦奥匈帝国自己崩溃或落入敌手,德国经济更为发达的南部将直接面临战略威胁。然而,奥匈帝国天然的多民族属性及其脆弱的统治能力,加之沙俄的虎视眈眈,使得德国不得不背上保护奥匈的责任,最终卷入了一战。

法国反对德国统一是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标志法国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后续欧洲的核心更可能是德国。这一点在后续历史中也证明是对的,德国自己也明晰这一点。当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法国的战后勒索还是异常严苛的。只希望法国不再东山再起,两国的矛盾也就此埋下,直到二战后才逐步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