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佈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共14個門類383項。

其中,雲南省共有7個門類14個項目入選。

根據目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涉及紡染織繡、服飾製作、編織扎制、雕刻塑造、傢俱建築、金屬加工、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製作、漆器髹飾、印刷裝裱、食品製作、中藥炮製、器具製作等14個門類。

據瞭解,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是《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的主要任務之一。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基礎,重點考慮了面廣量大,傳承人群較多,有助於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形成國家或地方品牌的傳統工藝項目,同時適當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就業的項目傾斜。

下一步,文化和旅遊部將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為抓手,加大對列入項目,尤其是貧困地區項目的扶持力度;同時,督促各地對列入項目著手製定振興方案,落實振興措施,以列入項目為重點,推動形成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模式。

終於!劃重點時間!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

雲南入選的項目有哪些?

紡染織繡

石林縣彝族(撒尼)刺繡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石林縣彝族(撒尼)刺繡起源於唐、宋,成熟與明、清,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旅遊市場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元素融入石林撒尼刺繡,其內涵日趨豐富、市場日益繁榮完善,知名度不斷提高。

大理市扎染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大理白族扎染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其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佈局嚴謹飽滿,多取材於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雙版納州傣族織錦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傣族織錦是傣族人民原始的勞動產物,是傣族造型藝術最早的表達方式之一,豐富多彩的傣錦編織圖案,在傣族社會中佔有相當重要位置。2008年傣族織錦技術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服飾製作

保山市苗族服飾製作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苗族服飾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各類工藝手法相互交融,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楚雄州彝族服飾製作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彝族服飾刺繡手法多樣,在各支系服飾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圖案藝術有著久遠的純樸、粗獷、奔放的民族氣質和概括誇張的浪漫主義風格。

金屬加工

鶴慶縣鶴慶銀器鍛制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鶴慶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距今有500年以上歷史。當地藝人用純銀為主料,以鏤雕和純銀抽絲編盤工藝相結合,根據所需製品形態、規格,加工製成壺、手鐲、戒指等工藝品。產品遠銷海內外,深受消費者喜愛。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

曲靖市斑銅製作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斑銅“妙在有斑,貴在渾厚”,一件精美的斑銅作品歷時兩三個月才能完成。2008年6月,斑銅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原料緊缺、傳承嚴格等原因,手工煅打斑銅的成品數量極少,斑銅製作技藝的傳承面臨著挑戰。

石屏縣烏銅走銀製作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烏銅走銀製作技藝屬於中國傳統的金屬製作工藝,始創於清朝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工藝精湛,特色濃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也具有較大的商業開發價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剪紙刻繪

潞西市傣族剪紙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2010年,德宏州的潞西市正式更名為芒市。當地的傣族剪紙的作品線條穿插變化,勻稱流暢,構圖豐滿。傣族剪紙與中原剪紙最大的不同,還在於傣家人不但剪紙,還剪布、剪金屬。早在2006年,傣族剪紙就被列入首批公佈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陶瓷燒造

迪慶州藏族黑陶燒製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作為藏族文化的象徵,黑陶製品在藏族聚居區被廣泛地使用,製作工藝已有上千年曆史,尼西黑陶至今仍然使用世代相傳的古老工藝製作和燒製而成。2008年,藏族黑陶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雙版納州傣族慢輪製陶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傣族慢輪製陶技藝是雲南原始的傳統手工製陶術。其特色是慢輪手工製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製作主要工具有轉輪、木拍、竹刮、石球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水縣建水紫陶燒製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產自紅河州建水縣碗窯村。據考古資料顯示,建水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泥條盤築法燒製的陶器製品。建水碗窯村古窯址星羅棋佈,充分映證了該地悠久的製陶傳統。2008年,建水紫陶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房製作

臨滄市、香格里拉市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根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歷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已有造紙業,傣族稱紙為“緬紙”。納西族的手工造紙,則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是多元文化交匯的產物。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造紙業最發達。2006年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器具製作

大關縣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好消息!雲南14項傳統工藝有了國家級方案,涉及全省多個州市!快為你的家鄉點贊!

苗族蘆笙製作工藝主要保存於昭通市大關縣天星鎮,昭通是雲南苗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每逢過節和農閒時,苗族同胞都要舉行各式各樣的蘆笙舞會。蘆笙製作取材於苦竹、樺槁樹皮、杉木、銅片。現在,能熟練製作蘆笙的藝人已越來越少,精湛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