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阳春白雪”是否一定高于“下里巴人”,你怎么看?

擎子yeerum

艺术中本不存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别,人为的区分无非是其艺术思想在历史定位中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小来决定的判断。

也就是说除了艺术创造本身更重要的是其思想内涵所带来的社会价值,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是可以不停角色互换的关系。



很多民间民俗的艺术创造中也有很多获得了较高艺术成就,也有看似高屋建瓴的阳春白雪之艺术创造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即是具有地域和时代典型性的个性表现,多么超前与纯粹的艺术都是建立在当下生活现实状态中的表现。完全脱离于社会普遍性的创造并不存在,只是在思想与形式上的反叛,实质上还是某种有序地继承与延续。历史上许多当时看起来“高雅”的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接地气的下里巴人之艺术一旦注入一定的艺术思想也是可以实现逆转具有阳春白雪式地艺术表现。近现代的艺术正是逐渐倾向了世俗化艺术,精英艺术和世俗艺术相互融合并作用其界限越来越模糊。


历史上高度世俗化的艺术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成就与影响,我们民族正是在此方面所建立的伟大成就。下里巴人可以世俗、可以庸俗,但是绝不可陷于媚俗,那就是不名一文的毫无价值了。精英艺术也罢,草根艺术也罢作用不尽相同而已。

这也是艺术的实际功能所决定的结果。有思想价值的纯粹艺术固然好,娱乐大众的艺术亦不可或缺,更何况艺术还具有教育功能。

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老话讲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也符合这个道理,艺术原本就是社会不同人群意识的具体反映和显现。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艺术都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既区别对待又相互交融。没有完全固化的清晰界限。

作为艺术评判也好,审美需要也好,只要是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和精神享受就是王道。昏鸦自幼研习艺术,年轻时候棱角分明有着非黑即白的艺术标准,随着阅历和学识的增长逐渐明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皆有其美。既要欢喜能够带来共鸣的艺术感动也能欣赏差异型审美所带来的新奇。


疾飞昏鸦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最初是指两首乐曲的名子。后来大家形象的用“阳春白雪”来形容高雅艺术,用“下里巴人”来形容通俗艺术。

那么,高雅艺术是不是一定高于通俗艺术呢?不管你承认与否,在绝大部分人潜意识里的回答都是“是的”。就像物以稀为贵一样,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对大部分人更具有神秘感,所以,也就更容易产生崇拜。


其实,所谓的艺术只是基于人类本身的一种概念,而高雅和通俗的说法更是一种很含糊不清的分类,他不是像那种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的分类,倒像是类似女人和老人这样一种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的外延会有很多重合,所以,作为艺术作品而言,高雅的创作也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也可以蕴含着高雅。现在的通俗也许是将来的高雅,今天的高雅或许就是明日的通俗,例如我们现在看似高雅的《诗经》,当年就是各地流行的通俗的民歌。

综上所述,艺术不会因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而高下立判,反而所有优秀的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雅俗共赏的。
最后想提醒一下:我们日常所说的“三俗”是指庸俗、低俗和媚俗,和通俗一点点关系都没有。


芦苇luwei

在艺术中“阳春白雪”一般是指雅的文雅的,而“下里巴人”则是指俗的通俗的,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阳春白雪”就一定高于“下里巴人”。正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雅有雅的品味,俗也有俗的可爱。

其实这只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它们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就要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诗歌,你可以写仿古诗词,你也可以写成打油诗。只要能真实反应自己的内心感受,能被大家所喜爱,雅也好,俗的也罢,哪来的高低贵贱?



那些硬说“阳春白雪”高贵的人,其实思想上是有问题的,他们脱离现实,看不起普通大众,自认为了不起,高高在上,其实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毫无生气,简直就是在无病呻吟。有时他们还自朝:什么曲高和寡。甚至还怪别人不会欣赏呢!


艺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要不断地创新,但形式不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它都不能就形式而形式,因为它假如脱离了内容,那屁臭都不是。只有好的内容,加上美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艺术之花才会绚烂多姿!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

笔者认为,此处所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有两种含义。一,品位界定。所谓品位界定,泛指由行内精英人士,以行情及术业品质真实具向地给一幅作品,客观地符合公众意愿的鉴定。这种鉴定是颇具权威性的认定。人们称这种现象,即为思想意识领域内的阳春白雪,寓意是服务上流社会的高档货。二,数量对比。很简单,数量即众寡之分。众者为下里巴人,寡者则为阳春白雪啦。一旦当这种现象形成为一种观念定式时,就再也很难改变认知了。如金贵,如泥沙……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