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從華盛頓到洛杉磯,從巴黎到漢堡,從里約熱內盧到阿布扎比,從紐約到北京,對我們來說,今天的城市是什麼?更多人願意將城市等同於城市生活進行記憶和理解,然而城市更是眾多事物的一個聯合體:慾望、政治、自由、法律、自然、建築,甚至豆漿、油條、共享單車、智能手機……我們作為城市鮮活的個體存在,伴隨身在其中的參與感而來的是自動加入城市運作的現代性焦慮。我們不禁要問:一座城市對於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芝加哥》(靜幀),2011,高清影像,68分10秒。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芝加哥》(靜幀),2011,高清影像,68分10秒。

如果說文學家、美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巴黎,19世紀的首都》為我們釐清現代性城市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那麼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則用古人的口吻對城市進行了浪漫的描述。這種對城市的探索與思考從未停止,上個世紀90年代末,當代藝術家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也加入了對城市這個命題的思考。從1998年的《中城》(Midtown)算起,莫里斯已經以城市為主題創作了十四部影像作品。在這之中,她以非敘事性的方式描繪了在一系列對其建築、主體和日常運轉方式的迅疾改造中逐漸形成的城市。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

1967年,薩拉·莫里斯出生於英國肯特郡七橡樹小鎮,畢業於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學,現居紐約。作為一名畫家、影像藝術家,薩拉·莫里斯同時用油畫和影像兩種媒介展開平行創作,她對這兩種藝術形式的互通性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值得一提的是,薩拉·莫里斯在學校期間從未學習過藝術相關科目,主要修習政治學、社會學、符號學等學科。這樣的學業經歷也讓她更願意運用跨學科、跨媒介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從工業設計到建築,政治到娛樂系統,甚至是商業策略,她都願意更深進入其中,而不僅僅是將這些想法作為主題呈現。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洛杉磯》(靜幀),2004,高清影像,26分12秒。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洛杉磯》(靜幀),2004,高清影像,26分12秒。

薩拉·莫里斯的作品中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一部,無疑要數她在十年前拍攝的《北京》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同年,薩拉·莫里斯用影像呈現了這一舉世矚目的城市大型活動背景下的北京。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北京》(靜幀),2008,高清影像,84分47秒。

當時, “鳥巢”體育場拔地而起,一躍成為北京城中萬眾注目的中心。無論是電視裡播出的奧運會上的絢麗畫面,還是薩拉·莫里斯拍攝的素材,都在這部作品中揭示了一個不停變化、又循環往復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像包裹“鳥巢”的鋼鐵外殼,就像包裹這座千年古城的五條環路。

她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

薩拉·莫里斯,《控制塔·阿布扎比》,2017,布面家用光澤塗料,214 x 214 cm

她的繪畫中充滿了以家用光澤塗料創作的幾何構形,它們與世界城市的主題、色塊和韻律相呼應。她曾在接受《採訪》雜誌(Interview)的訪問中說過:很多人對我的繪畫有一定的誤解,我的畫不是真正關於建築的,它們只是利用建築、利用建築學的策略。

2018年3月24日,這位一直用多媒介途徑將各個城市摺疊、展開,利用建築、大型活動等試圖看清在這巨大城市系統裡每一個齒輪的輪廓的藝術家,將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舉辦名為“薩拉·莫里斯:奧德賽”展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