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這條河你見過嗎?據稱是一條千年古河!

 
河南周口這條河你見過嗎?據稱是一條千年古河!

河南境內有一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賈魯河。翻開河南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賈魯河發源於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後至周口市入沙潁河,最後流入淮河。它全長255.8公里,我們熟知的金水河、索須河、熊兒河、七里河、東風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時的賈魯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還時常有洪水氾濫,因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今天的賈魯河雖然淺可見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內除黃河以外最長、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賈魯河可稱得上是一條千年古河。有人考證,認為它的前身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據史料記載,鴻溝乃戰國時期魏國所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開通,故道今滎陽市北引黃河水入圃田澤,東流經開封境內,再南下注入潁河,當時開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灌溉農田。後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連通了濟、濮、濉、潁、汝、泗諸水,成為當時中原大地上的主幹水道,以此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網和大面積的灌溉區。因此,鴻溝一帶在當時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此對峙,後楚與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以東者為楚”。這個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溝就是今天的賈魯河。

  如果“鴻溝”一說屬實的話,那麼賈魯河已有近2370歲的高齡。

  史海鉤沉

  西漢時,鴻溝又被稱作“狼湯渠”,亦作“蒗蕩渠”,魏晉以後稱蔡河,仍為南北水運要道,至唐末河道漸淤。五代後周太祖顯德年間,由於東京開封府依賴蔡河運輸物資,因河道淺窄,河水流量不大,運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並導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又自今新鄭南部引溱、洧之水鑿渠流入開封城中的蔡河,這一段史稱閔河,後又自許昌引水入閔,以廣水渠。自此之後,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運大暢,出現了“舟楫相繼,商賈畢至”的繁華場景。

  以上這些河名都是賈魯河的前身,名稱來歷尚無從考證。

  北宋仁宗年間,已連為一體的閔河、蔡河被通稱為惠民河。說到這個名字的來歷,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傳說有一年發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氾濫,開封城中的街道和許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無家可歸。時任開封府尹的包拯通過實地調查,瞭解了阻滯水流的原因。原來,由於蔡河兩岸商業繁盛、風景秀麗,許多達官貴人將這裡視為風水寶地,於是他們私佔河道、私築堤壩,並在河道上修築水上花園、亭臺樓榭,用於自己享樂。這些當時的“違章建築”嚴重阻塞了河道,影響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壩和水上建築,並在仁宗皇帝面前據理力爭,終於疏通了河道,還河於民。由於包拯不畏權貴、為民造福,老百姓為了感謝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稱為“惠民河”。

  北宋時期的開封一帶人口眾多、商業密佈,為解決城中百姓的糧食和生活用水問題,政府先後開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廣濟四渠,並稱“漕運四渠”。當時的惠民河是僅次於汴河的第二大運河,它主要運輸江淮地區所提供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其航道入淮後向南可直達長江下游地區。得漕運之利,河岸兩旁的村鎮也逐漸繁榮,這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鎮——朱仙鎮,此鎮因瀕臨運河,又與當時的大都市開封毗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來,甚是繁榮。然而到了金元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對京航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加之後來黃河屢次南決,惠民河也隨著洪水的泛濫而淤廢。

  難忘賈魯

  元朝至正年間,已經淤廢的古運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機,這要感謝另一位歷史名人——賈魯。

  賈魯,字友恆,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時便聰慧好學、志向遠大,長大後博學多才、謀略過人。他曾擔任過儒學教授、潞城縣尹、戶部主事,還參加過《宋史》的編修,後又曾任檢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監等職,其間多次主持治理黃河水患。據說賈魯為了找到水患發生的原因所在,曾沿著黃河水道不辭勞苦往返數千裡以勘查地形、水勢。憑藉著長期的實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經驗,他逐漸積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黃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山東曹縣白茅堤決河改道,淹沒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十多個州縣。此後幾年間又多次決口,兩岸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歲的賈魯受命於危難,出任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徵發河南、山東15萬民工和2萬士兵,開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採取了疏浚和堵塞並舉的方法,即在疏通黃河故道和支流河道並開鑿新河道的同時,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築堤壩,並首次採用沉船法,將27艘大船捆綁在一起,再裝滿石頭,固定於決口處,之後在船體上鑿洞使之沉沒,最終堵住決口,將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畢,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這就是我國治黃史上著名的“賈魯治河”,賈魯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載入史冊。

  恩澤後代

  前文中賈魯在堵住決口的同時,疏通了故道、開鑿了新河道,這其中就包括他從密縣鑿渠引水,經鄭州、中牟,折向南而至開封,而後入古運河,直達周口入淮河,這正是今天的賈魯河的流向。賈魯此舉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復興了開封一帶的漕運,商業也很快興盛起來,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鎮就是在這之後迅速繁榮,盛極一時,成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運碼頭,後來還成為享譽全國的四大商業名鎮之一。豫人感謝賈魯的恩德,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水利家、治黃專家,便把重新疏通的運河改稱“賈魯河”。

河南周口這條河你見過嗎?據稱是一條千年古河!


  明朝弘治年間黃河再次決口,賈魯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黃河的同時,也對賈魯河進行了疏浚,並對河道兩岸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至此,賈魯河迎來了自北宋以來第二個漕運的黃金季節,其繁榮達到了頂峰,據說當時賈魯河上的朱仙鎮碼頭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學家在此挖掘出相當重量的船錨,證明當時賈魯河上曾行駛過載重量相當大的貨船。穿越歷史的時光,彷彿依稀可見滔滔河水上來往穿梭的船隻,碼頭上正彎腰屈身緊張勞作的民工,岸邊堆滿了來不及搬走的各種貨物和糧食,車水馬龍的街市上傳來陣陣的叫賣聲,船工的號子悠揚而動聽……

  賈魯河的這種繁盛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中葉,19世紀末黃河再一次氾濫,賈魯河又一次淤塞,此後水流逐漸縮小,終於無法通航,所有的繁華不復存在,成為歷史的過往。

  落寞而平靜,這種狀態伴隨著賈魯河走過近現代,一直走到今天,雖然它已無法承擔繁重的運輸,但作為鄭州市民生活和工業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賈魯河在滎陽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樓,河王,唐崗等幾座中型水庫分佈於河道,在滎陽東北部向東北改向,北環繞鄭州市區,並從中牟縣、開封市往東南方向。所以在地圖上看似鄭州市裡黃河很近,但其轄區有相當一部分卻不屬於黃河流域,而屬於淮河流域。但是,由於滎陽北部地區歷史上曾是黃河溢出造成的沼澤(即滎澤),它與現今的賈魯河河道很近,所以現在當地的區域歸屬已經不是很清晰。現在,賈魯河滎陽段現在發揮著養殖、發電、灌溉、旅遊等多重效應,為當地人經濟發展做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河南周口這條河你見過嗎?據稱是一條千年古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