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凭三寸之舌,身挂六国相印,吓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苏秦凭三寸之舌,身挂六国相印,吓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战国七雄,我们都有分别介绍,被灭的六雄,我们也进行过总结。可为什么弱小不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或者强大是怎么拆散弱小的联合那?我们就在先秦的最后部分,通过介绍两个人,来给大家做一个解答。

苏秦,周天子脚下洛阳人,年轻的时候,也赶着时髦,去齐国求学,拜在大牛人鬼谷子门下学习。您没听错,就是当年培养出了庞涓和孙膑的鬼谷子,估计那个时候鬼谷子先生年纪也不小了,可还是在孜孜不倦研究学问,教导下一代。若干几年之后,苏秦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了,拿了结业证书,就外出找工作了。

也不知道苏秦当年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反正是在外面没有多少市场,苏秦四处打工好多年,一直没有出头,实在有点混不下去了,只好回到了老家,想找找故乡的温暖。

故乡很温暖,故乡也很现实,乡亲邻居们经常会对他指指点点,极个别的还拿他当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不算,就连家里人也对他多有怨言,你一个大小伙子,站起来一米多高,上秤也是一百多斤,干嘛不能好好在家劳作种地啊,非要出去混,真是不知道轻重缓急啊。

苏秦很惭愧,他知道,在家里吃闲饭是不行的,可要是让他放弃所学,下地去卖苦力,也是他不能接受的。反正已经吃了那么多苦,干脆,再搏一搏吧,于是苏秦闭门不出,把家里所有藏书拿出来,从头研读一遍。

看罢藏书,苏秦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书,都是扯淡,根本用不上,难怪别人不用我。那什么是有用的那?机缘巧合之下,苏秦得到一本《阴符》,这是当年姜子牙所著《六韬》中《龙韬》的一部分,苏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苦苦琢磨书中的道理,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茅塞顿开。

这时的苏秦,胸中已经有了乾坤,他给自己做了一个市场定位,我的目标,是天下的君王。要找君王,身边就有现成的啊,苏秦就近去求见周天子。没想到离得近也不好,在洛阳一带,苏秦的名声不咋地,周天子身边的大臣没一个说苏秦好话的,个个都瞧不起他。

苏秦也很识趣,天下君王有很多,这家不行找下家。苏秦离开了洛阳,研究了一下当时的局势,此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苏秦就向西入秦,想把自己的雄韬伟略和秦国的强大势力结合,干出一番事业来。

也是不巧,秦国特别会重用人才的秦孝公,去世了,当时的国君是秦惠文王,没关系,苏秦更看中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和口才,至于你是孝公还是惠文王,问题应该不大。

可偏偏还真就有问题了,苏秦拜见秦惠文王之后,就大力主张秦国应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没想到秦惠文王有自己的想法,他赞同苏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主张,但是,他觉得时机不到,目前六国的势力犹在,而秦国虽然刚刚经历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可还没有强大到能一统天下,他想把这个壮举留给自己的子孙去完成。

(这里插一句个人觉得秦国之所以能最后一统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秦国几代君王一直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而且一直延续下去

自己的主张没有得到认可,那自然也就得不到优厚的待遇,苏秦收拾收拾行李,继续自己的找工作之旅。由于盘缠不多了,苏秦就来到了距离秦国最近的赵国,这个时候的赵国国君,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老爹,赵肃侯。

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公子成,是不是有点眼熟啊,对了,就是那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最大障碍,公子成。这个老顽固,年轻的时候就很保守,对外来事物是一贯的排斥,所以苏秦还没有跟赵肃侯说上话,就被公子成轰走了。

惨啊,惨啊,投了三次简历,都没被录取。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没有收入,盘缠也花光了,好在老天照应,天气还算不错,苏秦干脆当掉了几件衣服,准备最后一搏。

可能是因为穿的少了,苏秦开始清醒的给自己做下一步的筹划,也许是自己太盲目了,虽说自己研究的是君王之道,可国家不同,君王也不同,我应该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不能再这么盲目的投简历了,毕竟,身上的衣服可不多了。

就这样,燕国被苏秦看上了。燕国虽然路途遥远,可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点苦,苏秦还是能吃下的。苏秦来到了燕国,可没想到的是,燕国的国君没那么容易见到。苏秦心一横,就干脆找了个临时工作,在燕国住了下了,死等燕文侯。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苏秦终于站到了燕文侯的面前。这一年的时间苏秦并没有浪费,他从各个角度,反反复复的替燕国做过考虑,今天,苏秦胸有成竹的对燕文侯讲到。

我这次来,是来帮助燕国的。燕国地处北方,和赵国相邻,燕国和赵国都要面临中原国家和秦国的威胁,也都倍受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燕国和赵国是一种复杂的邻居关系,既可结盟为友,也可成为家门口的冤家对头。

燕文侯听了半天废话,有点不耐烦了,那你要怎么帮我啊?

您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燕国目前的策略有问题,天下都知道,燕国是把秦国当做自己的敌人,当然了,这也不怪燕国,除了秦国自己,谁都会把它当敌人的。可是燕国对家门口的赵国的态度就不对头了,现在赵国是没有和燕国发生冲突,要是天下一旦有变,赵国对燕国下了手,肯定会打燕国一个措手不及的。

听到这里,燕文侯激灵灵打了个冷战,对呀,我还真是疏忽这一点了,那我应该开始防备赵国了!

苏秦长舒了一口气,哎,终于上道了。

大可不必,赵国不防,不对,可把赵国当敌人,更是不对。

燕文侯这个时候已经彻底被苏秦绕进去了,你痛快点,说说你的终极想法。

是这样,我们和赵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和赵国又有同样的敌人秦国,对我们最有利的做法是,去和赵国达成同盟,组成一个小军事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举两国之兵,对抗强秦,还可以不必担心赵国对我们的威胁。

苏秦说完,给了燕文侯一点理解的时间。

几分钟之后,燕文侯终于捋顺了。先生真是奇才啊,如果真能如此,我必当厚报。随后燕文侯给苏秦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让他去游说赵国。

这回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苏秦拿着公费,坐着公车,头顶上还有着燕国使者的头衔,很容易的就见到了赵肃侯,老套路,苏秦先给赵肃侯分析了一下国际局势。

赵魏韩三家本为一家,种族相通,语言相通,血脉相通,最重要的是,大家住的比较近,如果相处不好,那就是冤家对头,相处好了,就可以互为犄角,做盟友。

天下人都知道,赵老爷子您英雄,可天下人也知道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国是赵国的敌人。我此次前来,是为了赵国安危考虑,建议赵国应该和魏韩二国和平相处,同仇敌忾。

赵肃侯被苏秦整的一愣一愣的,感情你千里迢迢来赵国,就是为了教我这个,你说的这些,似乎,也不是多高明的东西嘛。

苏秦早就料到赵肃侯不好糊弄,所以开始只是试探一下,一看赵肃侯质疑自己,就马上开启了第二种模式。

老爷子英明,不过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您继续听。

我从燕国而来,本意是想让燕赵二国达成同盟,共拒秦国,可在来的路上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则秦国太过强大,非六国联合不能制约,二则,就是六国联合应该有一个盟主,那就非赵老爷子您莫属了。

赵肃侯听苏秦开始说人话了,手捻长髯,微微点了点头。

我基本赞同你的观点,可这些东西都是理论的,谁都能说,我看你今天来我这里,恐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吧!

苏秦不由的感慨,赵肃侯真是个老狐狸啊,看来自己要亮底牌了。

苏秦起身正色道,老爷子慧眼如炬啊,我也不敢相瞒。我敢说,天下能明白我刚才那番道理的人,不多。敢在您面前说出来的,也没有几个。我不但是这几个人中的一个,我还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赵肃侯哈哈大笑,好小子,你不要兜圈子了,既然燕国和赵国都达成一致了,就由我出钱,你去游说其他四国好了。

苏秦现在已经有两个国家的背景了,终于可以缓口气了,休息休息,再去游说那四国。就在这个时候,秦国突然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实力不济,城池失守,将领被擒。看秦国那状态,打的比较爽,有点想挥师东进,攻打赵国的意思。苏秦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妙,万一我还没把剩下四国联合起来,秦国就打到了赵国门口,出于自保,四国就难以和赵国达成同盟了,想来想去,苏秦就想到了自己的老同学,也是鬼谷子先生的另一位得意门生,张仪。他要激张仪去秦国效力,而后保全赵国,给自己联盟赢得时间。

那一天,一个老朋友去拜访还在读书的张仪,兄弟啊,我听说苏秦在赵国富贵了,你的本事不在苏秦之下,何不去赵国投奔苏秦,给自己谋个富贵。

听朋友这么一说,张仪心动了,马上放下书本,收拾行李,去赵国找苏秦。没想到,苏秦变了,对自己不冷不热的。开始张仪还觉得,可能是人家忙,等闲下来也许就好了。好不容易苏秦有空了,请张仪去赴宴,张仪过去一看,来的人来挺多,看来兄弟还是没变,这是想好好给大家介绍自己啊,挺高兴。

没想到刚吃了几口菜,苏秦就开始阴阳怪气的说话了。张仪大哥啊,你说当初咱们俩一起读书,你可是一直比我强啊,看书比我快,记性还比我好,可为什么,今天你混的还不如我啊!哈哈哈哈!

这下子把张仪搞蒙了,没想到苏秦不但变了,变化还很大,也没心情吃饭了,就灰头土脸的回到了驿馆。苏秦羞辱了张仪,也惊醒了张仪,对啊,我本来就比你强,凭什么你能坐这样的位子,我还要投奔你啊,我应该自己找工作。

对,不但要自己找,我还要找一个比你强的,赵国现在势力很大,天下能超过赵国的,也只有秦国了,于是张仪就找朋友借了点盘缠,去了秦国。张仪确实有本事,到了秦国之后,也得到了重用,秦惠文王任命他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事情。

这个时候,资助张仪去秦国的朋友才告诉他,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张仪这才恍然大悟,感慨啊,这一次,我不如苏秦,你回去告诉苏秦,只要我在秦国说话好使,秦国就不会攻打赵国。

解决了秦国的威胁,苏秦就离开赵国,前往韩国。作为赵肃侯的代表,苏秦一上来就给韩宣王一通分析,大王,韩国自吞并郑国以来,土地更加完整,山河险峻的优势更加明显。自从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现在少说也有几十万的精兵。再加上您韩国的独门秘诀,能制造天下最锋利的兵器,您根本就没必要屈从秦国啊。

听罢分析,韩宣王叹了一口气,哎,韩国虽然有你说的这些优势,可是相对秦国来说,这根本不能转化成胜势,再说,我现在向秦国示弱,是为了保全国家人民,也没有辱没祖宗,向秦国投降啊。

苏秦淡淡一笑,大王,您当秦国是小孩子吗。今天你向秦国示弱,明天秦国要你割让土地,你怎么办?你若是不给,如你所说,你打不过秦国,要是给了,秦国必定会变本加厉,索要更多,那韩国的灭亡之日,就不远了。这一番话说的韩宣王是哑口无言。

苏秦继续说,我看大王是个明白人,韩国又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不寻求自保之策,却甘心顺从秦国的摆布,我都替大王难为情啊!

听到这里,韩宣王脸涨的发紫,站起身来,手按宝剑之柄,高声道,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也不能去伺候秦国,我知道赵王派你来,是要联盟对抗秦国的,从今天开始,算我韩国一个。

搞定了韩国,苏秦又马不停蹄,来到魏国。

老套路,见到魏襄王之后,苏秦开始分析魏国,大王,咱们有一说一,魏国确实土地面积不大,这是明摆着的实事。可魏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人口密度大,从人口数量上,社会经济上来说,魏国的的势力就算赶不上秦国,也应该和楚国差不多。

现在的魏国,年年给秦国上供,月月向秦国请安,可你看看,就前几天,秦国还是攻下了魏国几座城池,就是因为你采取只求自保不反抗的方式,所以才没有国家帮你的。

魏襄王苦笑了几下,先生啊,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魏国是有点实力,可一则,那点实力和秦国没法比,二则,我挨着秦国这么近,人家只要手痒痒,随时都能把拳头伸过来,你说我能怎么办。

苏秦看魏襄王这幅怂样,不由得笑了。大王啊,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情不是没有,当年勾践打败夫差,周武王牧野大败殷商,都是如此。再者来说,魏国也不是不堪一击的主,以魏国现在的国力,足可以和秦国掰掰手腕,如果只是一味的割地求和,等逼到被迫一战之时,国力已经大损了,就真的是难求一胜了。

魏襄王点头沉思了片刻,喃喃自语道,可是,现在很多大臣,都主张要低姿态对待秦国的。

苏秦见此情景,赶紧上前一步,提高嗓门说到:大王,那些都是奸佞之臣,他们都是为自己安危考虑,没有顾忌国家啊 !大王!

魏襄王有点被感动了,那依先生之见,我魏国该何去何从啊。

苏秦看火候差不多了,不紧不慢的说到,大王,对抗秦国是必要的,可也没必要让你们一个国家去犯险,我这次来,就是奉赵王之意,想让六国联合起来,举六国之力,共拒强秦。这说来说去,联合对抗秦国,好处最大的,还是你魏国。

魏襄王激动的是热泪盈眶啊,我从来没见过,您这么明白的人,以后赵国怎么做,我魏国一定跟着干!

吓唬完了韩国和魏国,苏秦整理好心情,东进齐国。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宣王,苏秦还是不变应万变,照例先是给齐宣王分析国情和敌情。

大王,你们齐国厉害啊,四面都是天然的屏障,而且兵精粮足,国富民强。自建国以来,无论怎么打仗,从来没有动过泰山南面的部队,也没有让清河和渤海沿岸的士兵出过力,齐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您的都城临淄,更是富得不行,而且人口众多,足足有七万户,一旦天下有变,这里就可以凑足二十多万大军。依我看,七国之中,还是你齐国实力最大。

拍完了马屁,苏秦话锋一转,挑起了毛病。韩国和魏国害怕秦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和秦国太近了,要是他们和秦国发生战争,十天之内就可分出胜负。他们要是侥幸打胜了,也是国力大损,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要是不幸打败了,就有亡国灭族的危险,所以韩国和魏国才会那么惧怕秦国。

可你齐国就不同了,秦国到齐国路途遥远,齐国又占据易守难攻之地,所以秦国就算有心,也不敢轻易对齐国动兵的。齐国占据了这么大的优势,可我听说,您的大臣们,都主张齐国像秦国臣服,这实在不是拿国家俸禄的人该出的主意啊!如今赵王派我前来,就是要和您合计合计,把六国联合起来,让他秦国根本不能奈何我们。

一番话说得齐王频频点头,先生说的有道理啊,我这个人比较愚钝,住的又很偏僻,从来没有听过您这么有见地的话,您回去告诉赵王,我齐国,愿意追随赵国,组成联盟。

苏秦长出了一口气,现在只剩下楚国了,他打起精神,要啃下这最后一块骨头。

咱们闲言少叙,这一日苏秦就来到楚国,拜见了楚威王。

老一套继续,大王,楚国土地有五千多里,军队有百万之多,仓库里的粮食,足够吃上十年有余,要是楚国都臣服于秦国,那天下就没有国家不怕秦国了。

楚威王一愣,而后是哈哈大笑,你是从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谁说我楚国要向秦国弯腰了?

苏秦一听,不好,台词背错了,马上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您误会了,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啊,秦国现在最怕的就是楚国了,楚国要是强大了,秦国就危险,反过来,秦国要是强大了,楚国也就有麻烦了。

楚威王淡定的看着苏秦,嘴里吐出几个字,说,继续说。

苏秦这时候汗都冒出来了,不行,这最后一关了,无论如何不能掉链子,他紧紧腰带,清了清嗓子,低头说到。

秦国的贼子狼心,天下都知道,很多国家的臣子主张向秦国进贡称臣,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秦国将会称霸天下,诸侯都会割地给秦国,楚国也不能幸免。可反过来,如果六国联合起来,秦国就会被遏制住,那样楚国就会成为六国之首,诸侯们就会向楚国割地纳贡了。

说到这里,苏秦抬起眼角,看了一眼楚威王。孰轻孰重,大王应该心里有数。

楚威王淡淡一笑,没有讲话,在王宫踱起了四方步,半晌之后,对苏秦说。

这些用不着你教我,我心里早就想过,楚国和秦国南北交接,秦国早就有吞并楚国之意,注定我们是冤家,不是朋友。韩魏二国,因为离得近,经常被秦国欺负威胁,所以和他们,我也不敢有深入的接触,免得他们为了自保出卖了我。

齐赵燕三国,我们也是打打和和的,算不上有交情。不用你捧我,楚国和秦国的实力差距,我心知肚明,单靠楚国,是绝对干不过秦国的,我也召集群臣商议过对秦国的应对之策,可他们也是乱糟糟乱糟糟,拿不出一个好主意。

不怕你笑话,我经常晚上睡不着,已经失眠很久了。现在既然你肯牵头,团结诸侯,对抗强敌,我楚国没有比你更好的办法,听你的就是了。

成功了,成功了,这是六国的成功,也是苏秦个人的成功。六国之所以能达成同盟,是因为各自的利益,也是因为苏秦个人能力,所以苏秦被推举了六国联盟的联盟长,担任六国的相国,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拿下楚国之后,苏秦的任务算是得以完成,他就自楚国北上,回赵国复命。当然了,肯定要路过自己的老家,洛阳了。苏秦这一路场面摆的不小,因为他是六国的公共相国,所以各国都派出送行使者,那前呼后拥的气势,俨然就是帝王出行。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周天子的耳朵里,想想自己当初连个保安工作都不肯给人家,天子有点心虚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就主动派人去为苏秦的车辆清扫道路,还派人去郊外犒劳苏秦,苏秦坐在车里,好不得意啊。

这里是自己的家乡,当年我多么落魄潦倒,如今,前面是天子的军队为自己引路,后面是各个诸侯国军队护卫,何等威风。等等,怎么看见几个熟悉的身影啊,路边跪着的那不是哥哥和嫂子们吗,怎么都低着头,看都不敢看自己一眼。

苏秦刚要叫停马车,转念一想,算了,不要吓到他们了。哎,人啊,你要是富贵了,亲人都会对你毕恭毕敬,你要是混的惨了,亲戚都不把你当回事,何况外人了。哥哥嫂子啊,你们当初说我读书耍口舌没用,还笑话我二亩地都弄不来,我当年若是在洛阳有二亩地,怎么会有今天的荣华富贵啊。我苏秦不是小气的人,虽然当年你们给了我不少白眼,可毕竟是我的亲人。随后,苏秦下令,把自己的钱财拿出一部分,赏赐给在洛阳的亲戚朋友。

苏秦大功告成,回到赵国,赵肃侯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而后,苏秦又把六国君主签字的盟约送到了秦国,镇住了秦国,从此,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六国联盟,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一旦受到更大利益的诱惑,他们的联盟就出现了裂痕。先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是秦国,秦王派人去游说齐国和魏国,给他们画了一个大大的饼,齐国和魏国没有经得住诱惑,就发兵攻打了联盟的创始国赵国。

这下子赵王不高兴了,他觉得苏秦应该为这个事情负责任,就让苏秦去解决问题。苏秦审时度势,他觉得,这个时候的天下,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下了,秦国被拦的太久了,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再维持六国的联盟了。自己在赵国是混不下去了,他就向赵王请命,请允许臣出使燕国,而后再图抗秦大计。

苏秦离开了赵国,就再也没有回去,六国的联盟,也就土崩瓦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