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有哪些地方遠超清朝?

黎黎黎黎黎黎宇傑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就超越清朝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民眾識字率

日本國土相比中國較小,民族同一程度高,所以在普及教育方面有天然優勢,所以在基礎教育方面是超前發展的,江戶時代的基礎教育是在官辦和民辦兩種教育機構中主要針對武士和庶民兩個階層的子弟進行的。由於江戶時代長期和平的環境,日本武士的武力無用武之地,於是只有向平民開辦私學為生。在日本,私塾叫“寺子屋”。

江戶時代的基礎教育覆蓋了幾乎全部日本國內人口。江戶時代的浮世草子作家井原西鶴在其作品 《西鶴織留》中甚至斷言,“如今沒有不會寫東西的男人。”


目前有研究認為,當時日本的識字率可能已經達到50%,這一數字甚至高於同期的歐洲。

而清朝時期的識字率情況,根據這方面研究的權威:羅友枝1979年出版的 《清代教育與民眾識字》判斷,男性識字率在30-45%,女性則只有2%到10%。


二,國內交通狀況和商業均衡情況。

江戶時代有個著名的“參勤交代”制度,規定各地的地方大名必須定期去江戶居住一段時間,而來往時必須攜帶數百到上千的隨從人員,這本意是刻意讓地方大名們不斷奔波無法積攢財富備戰。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些大名在路途中消費的大量財富反倒促進了日本商業的發展,因此日本雖然在江戶時代還是農業國,卻有很發達的商業。另一方面,由於地方大名不斷使用道路,因此日本全國的交通狀況得到了持續改善。


而清朝的情況是除了東部以外,其他的地方道路非常差,因此加大了內陸和沿海的經濟差距。更重要的,這造成中國南北東西,對於近代化以來的西方影響無法達成一致,在廣東等沿海地帶已經認識到西方人的先進,而在北京和內蒙的王公們卻對此一無所知。例子就是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三,日本的城市化率,在江戶時代就已超過15%。江戶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多於北京。


根據《民國時期北京人口初探》和《北京人口與城市變遷1853-1953》,北京城的人口數量在1795年是89.3萬人,在1853年約為78萬人,1908年為70萬人,到1931年後才勉強接近100萬。




隨著幕府的成立,“兵農分離”、“參覲交代制”的實施,大名及其妻子、家臣也居住於江戶,江戶迅速成為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城市之一。“武士人口加上大體相當的町人人口,江戶的總人口在17世紀中期已達43萬人,僅過了一個世紀,到18世紀中葉人口便超過了100萬人。加上經濟先進地區的畿內京都、奈良、伏見、界等城市,以及當時最大的經濟都市大阪——1650年前後,大阪的人口,已近80萬人。

日本上述所有城市,人口合計超過250萬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大大超過15%。”


15%的城市化率是什麼概念?找了一組統計數據,中國達到15%的城市化率,是在1957年。


紅楓歷史觀

明治維新令近代日本迅速崛起於東方,但在此之前的鋪墊仍舊不可小視。


明治維新始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而早在四十年代中國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就已經舉國震驚。鄰近的天朝大國即刻崩塌的命運使日本充分認識了歐美列強的威力和鎖國政策的侷限。因此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早有許多有識之士疾呼:鴉片戰爭“雖為外國之事,但足為我國之戒“。”


1.在中國無人問津的《海國圖志》在日本備受推崇

正如梁啟超所感嘆:“(《海國圖志》)其數在今日之中國,不過束閣覆甌之價值。然日本之佐久間象山、吉田松陰、西鄉隆盛輩,皆為此書所刺激,間接以演尊攘維新之活劇。”



2.王朝統治者的巨大差距

在明治維新的歷史拉開序幕之前,睦仁天皇(即明治天皇)在1868年發表《五條誓文》,並宣佈了天皇的親筆詔書:“朕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

詔書反映出民族意識高漲的日本國民奮發進取的精神面貌和渴望國家強大的迫切心態,預示著沉寂多年的東方島國將以新面貌出現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

為了籌集建造軍艦的款項,明治天皇從私人財產中撥款支持,甚至和平民百姓一樣節衣縮食支持國家海軍建設。天皇以身作則,下級官員也紛紛抽出薪俸支持。反觀腐敗的清廷政府,慈禧太后的奢靡不需贅述,舉國腐敗已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3.日本民眾的文化普及率

日本歷來重視對先進文化的學習和引進。明治時代日本的迅速崛起,離不開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早在幕府末年,日本的教育就已經具有一定的普及規模,甚至還有教授洋學的學校。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民眾(含婦女)是世界前列,以至於明治維新時期實行義務教育制度甚至早於許多先進國家。



4.“蘭學奠基

日本歷來重視對先進文化的學習和引進。到了近代,儒學的地位不斷降低,是日本加強對洋學的引進。“蘭學”即以荷蘭語為媒介的西方近代文化。通過蘭學,日本人的視野趨轉向了西方,大規模地吸收西方先進文化,開始了近代化歷程。而大清閉關鎖國的程度驚人,對外洋事物皆視為奇技淫巧和旁門左道,在故步自封中慢慢被蕞爾島國超越。



參考書目:《大國崛起》唐晉/著


小方說歷史1990

非常多。

很多近代人士都捶胸頓足:為什麼近代通過維新變法,走向民族自強的,竟然不是號稱文化底蘊深厚國力強大的清王朝,相反卻是鳥不生蛋,要啥沒啥的日本?

除了清王朝自身的短視無知外,看似弱小的日本,好些清王朝不可複製的優勢,同樣也是關鍵原因。

清王朝與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一個直接的差距,就是看世界的眼界。別看同樣是閉關鎖國,可對待西方文明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

大清朝的閉關鎖國,是真個關起門來過家家,就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中國人跟洋人學個外語,都是裡通外國的大罪,外國人在廣州坐個轎子,就是漢奸。外國傳來的新鮮玩意,在中國士大夫眼裡,做一個奇技淫巧,右一個雕蟲小技,橫豎就是瞧不起。

簡而言之,就是清王朝以二百年的奴化統治,完全封閉了中國儒家知識階層的眼界胸襟,培養出一群閉目塞聽的精英階層。所以鴉片戰爭開打前,清王朝還是盲目自信,就算見了英國的堅船利炮,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陸戰必贏,英國人全都生理殘疾,腿腳都不能彎曲。直到戰場上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趴下,才腿肚子發軟,慌不迭籤不平等條約。

可哪怕簽了條約,好些清朝精英還都不懂自己輸在哪。像洋務運動等改革,其實步伐非常小,都基本是在罵聲中頂著幹。以李鴻章的自嘲說,就是幹裱糊匠。

比起清朝來,日本這一條,卻真是進步得多。日本雖然也鎖國,但出發點和清朝不同,日本是出於對外部世界的恐懼,清朝則是出自對外部世界的自我感覺良好。

所以在外來文明上,日本哪怕在最閉關鎖國的幕府時代,也比清王朝要開通:每一艘來日本的外國船隻,甚至每一個外國人,都要給日本幕府送“風說貼”,你來自哪個國家,你們國家有什麼歷史故事,優點是什麼,都要清清楚楚說明白。

於是在對外來文明的瞭解上,最封閉時代的日本,也走在了清王朝的前面,比起清朝的倆眼一抹黑,他們早就知道西方的工業文明,我們還看不見的時候,他們就看的清清楚楚,日本明治維新前夕,那一代精英們對西方文化的瞭解,哪怕號稱中國“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也確實不如。

這個差距折射的,其實正是清朝和日本幕府兩個王朝,整個社會體制的不同。

日本人不但眼界看的遠,而且他們的態度,也要比清朝人更務實,清朝人哪怕在已經戰場被打的滿臉開花,簽了一票不平等條約後,好些的清朝官員,依然倒驢不倒架,比如派駐駐外大使,清朝使節過去後,滿眼都是看人家的缺點。但日本人看到的,卻是人家的優點,第一批日本人看到西方的工廠後,態度卻是“始驚,次醉,終狂”。真是結結實實承認人家厲害。

日本人的這個心態,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不但是被打服後立刻犯賤,而且是一心一意,誰打了我我就拼命學誰,非學到手不可。

但更重要一個區別,就是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和清王朝的中國,變革前的動力是不同的,我們洋務運動的動力,是一小部分開明知識階層,這些人在清朝的精英隊伍裡,只是一小撮,如果不是借了太平天國的東風,想出頭更是難。曾國藩李鴻章他們打太平天國戰爭刷足了功勞,辦洋務卻依然千難萬難,幹什麼都被罵,以曾國藩的嘆息,說是辦丁點洋務,都比打下太平軍三四個城池難,李鴻章更自嘲,說自己就是裱糊匠。

而日本卻不同,日本幕府,號稱啥都學中國,其實好些東西都學跑偏,中國的科舉制度就沒學,他也不具備這個條件,長期沒箇中央集權政府,國家管控力弱,稍微有點新思想,底下就是瘋長。而且德川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武士也變得不值錢,類似《聰明的一休》裡那些武士,當年吆五喝六,明治維新前卻基本吃糠咽菜,所以做夢都要廢了幕府,一聽說要維新,四隻腳贊成,形成滾滾洪流,真個就把幕府幹翻了。

而除了這些我們熟悉的不同外,還有另一大不同點,也是被中國人長期無視的:日本坐享了明末中國思想解放的成果。

明朝滅亡,以朱舜水為代表的一批明朝學者,寧可去日本做僑民,也不給清朝做順民,他們在日本得到了隆重禮遇,捎帶手就把明朝先進的思想文化,在日本島上大量播撒,陽明心學流行,後來日本明治維新那批領路人,幾乎全是王陽明的信徒。還有朱舜水,不但廣收弟子,更提出“尊王”主張,成了二百年後明治維新的旗幟,還把明朝的《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全弄出日文版,手把手親自教,日本的生產力,整個叫他提高了一大塊。

看到這裡就知道,一批讀明朝先進思想成長起來的日本精英,城市裡讀點書都會談王陽明的日本,對上一批腐朽閹割理學教育出來的清朝精英,誰能成功?誰能自強?


我們愛歷史

人們一般認為,中國的洋務運動對應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實際上,洋務運動對應的應該是幕府時期的富國強兵努力。比較而言,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在以下方面高於清朝。

富國強兵的努力更早。幕府時期,日本的幕府和地方藩主都在推進近代化。幕府通過“天保革新”,採取措施增強海防,引進先進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地方強藩自行開展軍事技術革新,製造槍炮、火藥,採用先進的西洋練兵法。19世紀50年代後期,幕府在荷蘭的幫助下建立了長崎造船所。這個造船所的實力之強一直超過清朝。定遠、鎮遠來華後,開始幾年的修理都要去長崎進行。1853年,日本的水戶藩建立了石川島造船所。這些造船所不僅製造貨輪和軍艦,而且建立了配套的機床廠和其他設施。後來橫須賀造船所的工程師製造了日本最早的鍋爐、燈塔,建設了政府大樓、道路和港口。造船所的配套工廠生產了蒸汽機、鍋爐和其採礦設備。此外,日本在民用領域也進行了技術革新。例如,18世紀中葉,日本大規模出現使用齒輪和傳動皮帶的繅絲設備。後半葉,日本的工匠發明了水力帶動捻絲的多錠絲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薩摩藩建造的火炮)

教育平民化程度高。17世紀中期開始,日本私學興盛,學者興辦私塾、寺廟經營寺子屋之外,還出現了靠學費謀生的專職教師。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私塾和寺子屋的數量急劇增加,導致學費大幅下降,即使下層百姓的孩子也能入學。據估計,到了19世紀日本的京城“江戶”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幾乎所有年輕人都能讀會寫。有人估計的是,1850年的日本,男孩識字率為45%上下,女孩為13%左右,總識字率高於世界上多數國家,與最富裕的英國和荷蘭相差無幾。學生學習的內容,除了儒家經典,還會學習《商業指導》、《百商教程》等使用技術。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聽懂官方文告,學會開具發票、記明細賬、閱讀農學手冊等。

(1862年日本使團到倫敦參觀)

最後,根據經濟史學家麥迪遜的估計,日本即使在明治維新之前,其人均GDP水平也高於中國(1820年,中日分別為600和669國際元)。這也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前能夠實現教育平民化的重要原因。


布萊克懷特

明治維新前,日本大約已經培養了9000名左右初略瞭解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的人才,這批人才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人力支持。

日本的西方學說因為傳自荷蘭,因此被稱為“蘭學”。

日本蘭學內容有醫學、博物學(動植物學)、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兵學。

日本蘭學得到了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大力支持(康熙55年擔任幕府將軍)大力支持,他甚至還派人翻譯荷蘭語著作,大力推廣西方醫學;日本各藩也因為蘭學實用性(醫學)在自己領地內大力推廣蘭學。

到了19世紀初,日本儒學家大多兼修蘭學,這些儒學家兼修蘭學不見得學的多好,但是至少他們不牴觸西方文明;對比同一時期的清朝儒學領袖倭仁等對西方文明的大力排斥,真是天壤之別。

而日本知識精英對蘭學的態度決定了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時不會遇到輿論、意識形態阻力;而相比清朝,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一直要到1900年庚子國變後全國輿論、意識形態領域才徹底掃清變法阻力。

另一方面,日本版的“洋務運動”也領先清朝的“洋務運動”。

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前並不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除了幕府以外,還有很多半獨立性質的封建領主,而這些領主在其領地內施政基本上幕府是不干涉的,不少與西方有所接觸的封建領主,比如地處日本九州的薩摩藩、佐賀藩早在1840年前後就開始了“洋務運動”。

以佐賀藩為例,佐賀藩石高只有35萬7千石,還不如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治下的一個縣,但是就是這麼小小的一個佐賀藩,僅僅它洋務運動的成果就可以和清朝整個洋務運動相媲美,而時間比清朝開始洋務運動還早得多。

1834年佐賀藩就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同文館”,1835年成功仿造了兩門西式臼炮,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佐賀藩就在藩內普及了牛痘種植,到了1852年前後,佐賀藩的西式大炮甚至得到了幕府的訂單,幕府一次性就像佐賀藩訂購了50門大炮。1855年,佐賀藩製造出了第一部全國產的蒸汽機車。

而薩摩藩、土佐藩這些日本封建領主同樣在自己領地搞起了和佐賀藩差不多的“洋務運動”,取得的成果也比較相近。

日本這些進行“洋務運動”的藩加起來連清朝一個江蘇省面積都沒有,但是它們開展洋務運動的時間要比清朝早得多,取得的成果也比清朝洋務運動大得多。

總而言之,明治維新前,日本西學人才和近代化嘗試都大大領先於清朝,當然,日本在識字率等好幾個方面都領先清朝,但是我個人覺得最值得說的是西學人才和近代化嘗試上的領先。

附錄:

佐賀藩“同文館”出身,在明治維新大為活躍的西式人才一覽

醫學:

伊東玄樸(率先推廣種痘術)

相良知安(明治首任醫學院御用掛,日本普及性近代醫學的奠基人)

佐野常民(日本紅十字會創立人,佐賀蘭學六傑之一)

楢林宗建(楢林榮哲之子,首位成功引進種痘術者。)

實業:

石丸安世(首任電信頭,日本電網的大總管)

伊丹彌太郎(日本電氣產業先驅,東邦電力首代社長,東邦電力在二戰前是日本五大電力公司之一)

江崎利一(江崎格力高集團創始人,日本點心大王)

田中久重(佐賀蘭學六傑之一,東芝的始祖)

谷口清八(日本鑄鐵之王)

深川榮左衛門(有田窯業創始人,日本近代陶瓷業的先驅)

藤山雷太(藤山財閥創始人,日本最大的造紙公司王子製紙原屬藤山財閥)

松尾安兵衛(日本土木建設之父)

森永太一郎(森永制果的創始人,森永制果是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

技術,發明和教育:

大偎重信(早稻田大學創始人)

天野為之(經濟學者,《東洋經濟新聞》創始人)

石井亮一(日本第一位殘疾人教育家)

大木喬任(首代文部卿)

久米邦武(《米歐回覽實記》的作者,日本近代史學奠基人)

黑田千佳(日本首位女理科博士)

志田林三郎(日本電力學的奠基人)

杉谷雍助(佐賀蘭學六傑之一,佐賀藩鐵反射爐的首席工程師)

豐曾一女(日本近代著名女子教育家)

中野初子(發明家,日本第一個製造電燈者)

納富介次郎(日本近代最偉大的工藝教育家。創立了多所工藝學校)

真崎照鄉(發明家,自動麵條製作機的發明人)

本島藤太夫(佐賀蘭學六傑之一,佐賀藩鐵反射爐的另一位首席工程師)

石黑寬次(佐賀蘭學六傑之一,精煉方首腦,日本首個蒸汽機車模型製作者)

中村奇輔(佐賀蘭學六傑之一,精煉方首腦)


蘭臺

說實話,吾認為自己是一個“憤青”!

之所以標註雙引號的原因是,應該還算得上是一個愛國主義憤青吧……。

對於自己的當下身為中國人,儘管吾有諸多自幼成長至今對於生活環境的諸多不滿、萬般無奈,有時會為自己身處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苦惱,會為自己的運氣及遭遇而心灰意冷等等……。

在這個前提下,吾想在此聲鳴:

如題所示,就於這個問題的對立層面為基準出發點,倘若人真的有來世;吾不免為之振聾發聵一聲吼:

下輩子如吾方為人,吾只當中國人!作為一箇中國人,吾或會情緒、吾或會失落、但身為一箇中國人,吾得之所幸,絕對不後悔!

言回本章!

對於“小日本”的看法……,即是書於文字,吾便不打誑語了!源自從內心深處的實話,吾對其實屬充滿厭惡、唾棄,以及嗤之以鼻的!

所以,論吾誇其優點的話……,相比吾只能於觀其側視其度的說:雖然,其優點如電子產業、電視產業、重工產業等等……,甚至包括了其為世界AV產業所做的……,可謂優點諸多……;

吾依然不屑於在公開留言板當中,增爾等東夷銳器,滅我中華之尊嚴!

吾對於日本歷史,絕非瞭如指掌,只算略知一二吧。

退一步講,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優缺並存於世的,玩物器件、花草動物尚且如此,更況且其再不是東西……,表面上打眼一看的話……,只要不講話你一定會認為站在你面前的是個人!但要是一說話你一聽是日語………,就完蛋玩應了!

吾認為,日本這個國家以及民族特性,其最極致、最大的優點與其所謂的缺點,是屬針尖對麥芒相對的!

歷史也充分演繹了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民,正是因為優點太過於極致,直接導致了缺點位於優點遮蔽下的暗度陳倉後的一發不可收拾,釀就該國對於中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以及人類歷史所犯下的罪魁之滔天!

清已亡,那是吾中華兒女的歷史,恥辱的歷史。

即是恥便更不可忘懷,需銘記於心,絕於重蹈覆轍!

吾感,或會聞聲綜上跑題……,或會有說時至今日回顧歷史,應需態度客觀……。

吾感……

東夷之優,

知己知彼。

不共戴天,

不誇也罷!


翱翔滴毛鷚子

明治維新前日本為虛君封建制國家,中央集權弱地方藩國有更多自主權財政上比較自由,使得其治下的武士見識較廣思想更開放;雖然對外實行閉關鎖國但在長崎和荷蘭長期有對外交流,輸入過大量西方科學技術,與世界認知上的差距比清朝要小;其武士階層具有知識分子軍人合一的特點,對西方軍事技術更敏感也具備學習能力;日本基層民間識字率比清朝高很多,經濟上重農但並不抑商,能更好的吸收和投資利用西方民用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