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晚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同時起步,為何當時的結局大相徑庭?

澳大利亞農場主


這個問題,以前問答過。因為回答過,不想再重複,簡單說兩句。

原因有三點:參與者不同,階級產生不同,人文歷史不同。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基本內容是差不多的。

很多人認為,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日本全盤西化,而滿清是中體西用。

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明治維新的內容,除了殖產興業這一條,其它的內容,中國早在商鞅變法時期就已經完成了。所以,滿清的中體西用是正確的。後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主張全部西化,甚至人種都要西化,完全是腦子進了太多的水。事實證明,那些被西方人那一套忽悠的人,是救不了中國的,他們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都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大背景下出現的。不再需要依靠殖民地,只要通過自身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就能完成國家崛起。因為這個大背景,德國、意大利、沙俄、日本、美國,這些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都在1860年前後進行不同形式的強國運動。

滿清的強國方式就是洋務運動。日本的強國方式就是明治維新。

可以看到,除了中國之外,其它國家,最有力量的階級都是貴族武士階級,德國、意大利、沙俄、日本都是如此。而美國,則是資本家。只有中國,最有力量的階級是農民。

在中國,農民是社會最底層的階級,也是最為龐大的階級,最有力量的階級。然而,滿清的洋務運動,只是一些官僚在搞,農民並沒有參與其中。沒有最有力量的階級參與,自然無法成功。

洋務運動開展後,並沒有像明治維新一般製造出新的資產階級。

明治維新之後,或者說,其它國家的強國運動,在發起運動之後,不僅產生了大量的近代化工廠,更重要的是將曾經的貴族武士階級變成了資產階級,同時還產生了一批民間的資產階級。

而洋務運動開展後,幾乎所有的工廠都是官家的工廠,都是屬於私人的,並非屬於個人。滿清貴族並未完成從地主官僚向資本家的轉變。資產階級沒有,自然不會改變滿清政府的政治屬性。政治屬性沒有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國家運作的方向自然也不會改變。

之所以會有上述兩點差異,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人文歷史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而這個不同,就是在古代中國,差不多兩千的時間,一直都是文明的輸出地,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

吸取其他文明的長處,繼而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兩千多年來一直是這樣。但是,從來就不曾出現過,自己不如別人,需要完全依靠別人的東西才能強大的歷史。

日本則不同,日本從其文明興起,到其文明不斷髮展,都是通過對外學習完成的。在古代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日本社會以及其文明的演進,都是依靠向中國學習完成的。他們有這個傳統,看到中國不行,向西方學習,他們有那麼一套引進的方式。

就像日本在隋唐時期,大量派遣遣唐使一樣。明治維新,和大化改新,性質嘛都是一樣的。日本本身就具備那一套通過引進外來文明,對自我進行革新的傳統。而中國,中華上下五千年,都是通過自身的力量實現文明演進的。一般都是改朝換代。

所以近代西方列強入侵,就產生了兩個動向。日本的民眾知道自己又落後了,要向外學習了,學習才能強大。而中國的民眾,遭到西方入侵的第一反應是朝廷不行了,要推翻朝廷。在民眾看來,中華文明都是最先進的,是天朝上國,只是朝廷不行,所以捱打了。

清朝無法抵禦外來入侵,那麼民眾便不再信任滿清政府。滿清政府,無論搞什麼,包括搞洋務運動,在民眾看來都是不好的,都要打倒。日本的民眾在學習,滿清的民眾卻在想著造反。

在近代日本不斷走向強大的時候,近代中國則是不斷換政府:滿清政府、南京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古代中國是改朝換代,近代中國就是不斷換政府。

中國是擁有換政府那一套傳統的。這便是洋務運動失敗根源的根源。


文明有歷史


🌹在世界近代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重大發展機遇,但是,中華民族都與之失之交臂。

📒滿清乾隆末年,我國經濟總量GDP穩坐世界第一把交椅。但從此以後,沒有抓住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孤芳自賞,坐井觀天,國家由盛至衰,中華民族開始落後於世界。

📔19世紀60至90年代,當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時,中國出現了“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近代民用工業。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但由於滿清政權的腐敗與黑暗,老朽不化,矇昧頑愚,其結果都以失敗而終,最終還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在中國的“洋務運動”同時,東方鄰國的日本,於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接著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推翻幕府後,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西方學習;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倡全民讀書學習。這些改革是在明治年間進行的,因此被世人稱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快速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笑看東籬


洋務運動為什麼會失敗?

第一,洋務運動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它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雖然洋務派在興辦洋務事業的過程中,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新式教育等,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但由於發動這場運動的階級自身創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要穩固封建統治秩序,所以他們對西方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對西方器物的製造上,並沒有對封建制度進行改造,造成這種新的生產關係與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政治制度的不相適應,因此,在這種矛盾關係中發展的洋務運動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第二,洋務企業的經營管理腐朽落後。洋務派雖然創辦了一批具有一定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但是其並沒有採用近代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而是封建衙門式的管理經營方式。尤其是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完全由政府控制,生產不計成本,經營不講效益,造出的產品質量低下。即使是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其管理也是由政府“專派大員,用人理財悉聽調度”,商方無權過問,還要承擔企業的損失,因此,企業也往往變成政府官員貪汙享樂和營私舞弊的場所,造成企業的業務不能正常運轉,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


第三,洋務運動發展的阻力過大。洋務運動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有來自外部的競爭,還有來自內部的阻撓。西方侵略者雖然在表面上支持洋務運動,但是他們在本質上並不希望中國通過“自強”、“求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只想變中國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所以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和其本身的雄厚實力,對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進行壓制和破壞,給洋務運動造成了諸多不利的局面。同時,在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為了維護其已有的地位和權力,從政治、經濟、輿論等各個方面對洋務派進行反對和阻撓,使得洋務運動的開展舉步維艱。

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洋務運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在固守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僅僅通過學習西方的製造技藝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是走不通的。事實證明,只有在實現民族獨立,進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政治制度的徹底變革後,才能進行現代化的建設。


天香引


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中國清政府對整個中國的統治還是強有力的。

尤其經過鎮壓太平天國成功以後,清政府恢復了對中國的統治。

在滿清的管理下,負責洋務運動的地方封疆大臣們雖然雄心勃勃,有很遠大的計劃,行動力也很強,但他們依然是在滿清政府的授權和許可下,進行有限的改革。

當這種改革,對滿清政府的統治沒有造成影響,或者說是帶來正面影響的時候,滿清政府是積極支持的。

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技術變革以及對外開放勢必引起整個中國國民在思想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很快就引起了滿清政府的恐慌與恐懼。

尤其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希望借鑑歐美的政治體制,對皇室權力進行限制。這時,改革的力度已經影響到了滿清政府對中國的統治,勢必遭到反撲和扼殺。

反觀日本,因為天皇對於日本的統治是非常的脆弱的,或者說是名義上的。

整個國家的行政大權掌握在幕府手上,隨著美國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其他的大名們認識到,如果不改變日本的現狀,日本將會像中國一樣,被西方國家瓜分,甚至亡國。

於是在這些改革派大名的支持下,日本開始想辦法進行改革。

當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就是以天皇的名義發佈改革命令。

因為在日本天皇一直是像神一樣的存在,日本國民對於天皇的話語或者命令是沒有任何懷疑的。

所以大名們聯合起來,打敗了幕府,控制了天皇,利用天皇的名義進行了改革。

這種改革就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阻力,可以讓日本快速的向西方學習和靠攏。

實際上,當時日本改革最大的限制是什麼?就是沒有資源,沒有錢!

日本把眼光投向了朝鮮半島和中國,日本在自己的軍事實力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的時候,就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始進攻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被控制以後,日本馬上開始進攻中國。通過甲午戰爭從中國獲取了鉅額賠款以後,日本的軍隊實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又馬上進攻俄國。通過日俄戰爭,日本再次獲勝。

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的推進了日本明治維新的進程,從根本上重塑了這個國家。

所以,晚清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兩者根本區別就是兩個國家在變革之前是政體完全不一樣的國家,這一點決定了兩國改革的成敗,也決定了兩國後續百年的發展道路。




熊爸爸講歷史


關於這兩者的比較,目前形成共識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改革指導思想和領導者的差異上。

第一個差異是改革指導思想不同。日本雖然把提出“和魂洋才”的指導思想,但卻認為制度是可以改變的,西洋的文化、思想、知識和技術都是拿來的。中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則過分強調自己思想文化制度層面的不可動搖性,認為只要把西方那些先進技術,如架設電報線、造機器、開礦這類器物和實務層面的東西就萬事大吉了。

第二個差異就是改革的領導者不同。日本方面無論是民間的福澤諭吉、中村正直、森有禮,還是官方的伊藤博文、井上馨,早年都曾在海外留學,親身感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先進,很清楚當時日本與歐美的差距。而中國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曾國藩、李鴻章等,則沒有這樣的經歷。

我認為,以上原因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差一個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是近代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稱其為日本的聖人也不為過。他開啟了日本的民智,使明治維新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堅實的力量。特別是他“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這一觀點更是產生了無比巨大的作用。由人人平等發展到人人獨立,再發展到國國平等和國家獨立。所闡明的要使自己的國家平等地利於世界民族之林,則依靠於人人獨立的精神深入人心。

正因如此,明治政府才能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宣佈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人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開放與論,允許民間辦報。此舉使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同時,改變了傳統社會中世襲罔替所包含的社會基本價值,而代之以靠個人努力和奮鬥取得社會地位和新生活的價值。把日本從一個以世襲為主決定地位的社會變成了一個以受教育程度和個人成就為主決定地位的社會,使日本社會充滿了活力。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坂上之雲》就藝術地反映了這一巨大變化。小說中的主人公秋山兄弟史上確有其人。他們小時候,家裡很窮,秋山好古沒機會上學,14歲開始打工,一天只掙得買一碗蕎麥麵的錢。靠賣豆子和幫人家搗米存錢買文具,自學考上小學教師。兩年後考進陸軍學校,後憑軍功升至陸軍大將,被稱為日本騎兵之父。

秋山真之出生時,因為家裡養不起,差點被送到寺廟裡去。考入海軍學校,畢業之後留美,作為視察官參加1898年美國西班牙戰爭,日俄戰爭期間,在東鄉平八郎的“三笠”戰艦上任作戰參謀,創“丁字戰法”,奇蹟般擊敗波羅的海艦。文才卓越,海戰勝利後聯合艦隊解散時起草《聯合艦隊解散訓示》,在軍中備受崇拜,獲海軍中將軍銜。

秋山兄弟的經歷,是思想啟蒙之後日本的成長與成功的縮影。







田村山語


經常有人把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相比較,好像兩者是一種相同的方針政策,實際上這兩者差異極大。幾乎可以說是兩件事。

海國圖志的命運差異

鴉片戰爭時,林則徐痛感中外之間差異巨大,中國秘密外洋洞悉俱悉,而外國情況中國則不明就裡。於是支持魏源等人撰寫海國圖志。這本書中對外洋的介紹被時局所限,並不真實可靠。但畢竟是一本介紹外國情況的書籍。

這本書在當時的清朝並沒有引起什麼反響,此書一出,立刻遭到保守派的攻擊,魏源幾乎被扣上漢奸的帽子。保守派認為中國不必學習外國的奇技淫巧,成敗在人心而不在技術。再加上清代對書籍管理極為嚴苛,海國圖志在當時的大清幾乎沒什麼人知道。

相反,此書在日本卻引發巨大反響。大量翻版複印流傳。日本學者在看過此書後無不哀痛魏源等改革派在大清朝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命運。

尊王攘夷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日本的維新政府武力推翻了德川幕府,建立了一個新政權。從這點來說,明治維新 是一次革命。武家政權和八旗政權性質一樣,都是一個軍事貴族集團。所不同的是武家政權是同族貴族,八旗政權則是異族貴族。不過無論族屬,軍事貴族集團政權是無法完成近代化的。因為近代化就是工業大生產化、平民大眾化,必須有全社會的改革與參與,這些趨勢都與古代的軍事貴族政權的特點背道而馳。所以可能軍事貴族集團是必須推翻才能完成近代化的。

日本的特點是公武兩家同時在社會頂層。公家就是天皇朝廷,武家是德川幕府。在德川幕府時期公家受到德川武家的限制,而西南武士出身的維新政府很好的利用了這一矛盾,利用天皇的支持佔領道義制高點,最終擊敗了德川家族。維新政府奪權後保留了公家,利用明治天皇的威望穩定統治,彈壓反對派。從這個角度說,明治維新不僅有大革命,同時從名義上保存了舊制度。

洋務運動的核心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目的並不是推翻軍事貴族政權,而是最大限度的維護這一政權。當時致力於推翻清政權的是太平天國,可是太平天國又沒有機會實施近代化的改革措施,反倒陷入激烈的內部權力鬥爭。

清朝後來的百日維新與預備立憲都是頂層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嘗試,可是都失敗了。

破約攘夷

日本幕末時期國家遭受的列強侵害十分嚴重,並不亞於鴉片戰爭後的清朝。所以日本當時的核心訴求是廢除不平等條約,驅逐列強勢力。日本當時並不是大一統國家,各藩有獨立的行政、財政與軍事體系,所以才會出現西南藩坐大的情況。而清政府採用督撫制度,各級地方大員全都是中央派出的,早期地方漢族實力派沒有全面權力,規模很小,沒有能力反抗清政府。只有後來的新建陸軍有實力對抗清政府。即便如此,袁世凱也經歷了下放,到了辛亥前才重新掌握實權。這是清政府山窮水盡之局才用的辦法,但凡滿蒙有一個比袁世凱厲害的角色,清政府也絕不會啟用袁世凱。清政府的統治相比德川幕府,自有狠辣之處。清政府的統治之所以比德川幕府長久,是因為牢牢抓住權力核心。而德川武家政權受到天皇制約,沒有核心。

全面西化

清朝保留服飾。清朝的髮式與服飾是清朝根本。因為並非漢服,所以剃髮箭衣視同歸順,蓄髮改裝視同反叛,這一條有清一代絕無主動改變。反觀日本,則是從服飾開始改革,天皇為了改革,甚至改變日本傳統飲食結構,效仿西方吃牛羊肉。

成敗優劣

成敗不可一概而論。清朝若無洋務運動,恐怕無法渡過19世紀70-80年代的邊疆危機。也許沒到甲午就完了。甲午之敗,並不是武器代差,而是國家動員能力與軍隊體制的差距。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晚清政府搞不了全國總動員,搞起來先敗的可能不是日本而是晚清自己。而日本明治維新後,效仿列強走上擴張道路,最終作出超出國力的侵略,一敗塗地。

當時的東亞,容不下中日俄三個強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抗拒沙俄,不是你上就是我下。沒有可能會是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同時成功。尤其在日本看來,這一仗必須打,只有一方敗,一方勝。變與不變,皆需審時度勢。沒有一勞永逸的法門。

茶餘飯後供君一笑,難免偏頗,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有時聊人文歷史


“閉關鎖國”的當局統治者,早已經關閉了同外界溝通的窗戶,所以外面的世界不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都是矇蔽的。晚清的統治,早已經是搖搖欲墜,統治者最擔心的問題和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都是能不能維持統治,江山永固,所以他們對於新生事物有很強的忌憚心裡。甚至說,晚清的洋務運動也是有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在裡面,而且清朝的洋務運動無論從數量上,結構上,還是分佈區域上,都不盡合理。沒有強大的後臺支持,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改變方式,不改變制度,僅僅憑藉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幾個大臣的搖旗吶喊,滿腔熱血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春天的小小菠菜


日本最開始是一些起義軍主張學習西方,但是很快就被鎮壓,日本天皇剛開始和清朝統治階級一樣,對西方事物很抵制。但是,後來他意識到了學習西方的重要性,就開始組織進行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在很多人的支持下進行的,日本這個民族善於學習,能意識到自己不足,及時對新事物作出反應。日本不僅學習技術,還學習了西方制度。

而清政府統治階級的洋務運動只是單純的學習技術,他一開始沒能意識到自己制度上出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清朝一直是周邊國家老大一樣的存在,所以天朝上國的想法習慣了,自然不會理會西方制度,也並不認為自己制度不行。


大輝boss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都是為了國家的強大而展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兩者之所以結局大相徑庭,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和清朝雙方國內的局勢不同而造成的。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最後仍然保留了日本的封建統治,但是是一次至上而下的大改革,它的改革對象包括了日本的方方面面,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卻只是引進了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並沒有對整個社會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

洋務運動的興起,其實說白了是因為清朝的高層人物被西方的堅船利炮給打怕了,認為自身的傳統打仗的方式不如敵人,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你有弓箭但人家有步槍什麼的,壓根就近不了身。所以就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想著把別人的軍工技術學到手不怕國家不強大。

很多人認為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因為一些頑固派和保守派的阻礙、慈禧不支持什麼的,這說法既對也不對,有頑固派的反對不錯,但是慈禧從一開始其實是支持洋務運動的,只是前提不能動搖清朝的封建統治。

最後在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後,洋務運動也隨之告終了。雖然如此,但也並不能說洋務運動一事無成。畢竟清朝通過洋務運動還建立起了戰鬥力不錯的北洋艦隊!

成就是有,但是隻是曇花一現而已,畢竟洋務派只是引進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早已衰敗且惡瘡滿盈的封建制度卻不受任何影響,註定這場運動走不了多遠。

日本的明治維新就不同了,雖然和洋務運動同處一個時代,但是明治維新卻是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改革。

明治維新不僅推翻了日本的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上、司法上、社會制度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另外還大興教育,從文化角度支持人民學習西方現代文化,還大搞殖產業發展經濟,軍事方面實行軍國主義,提倡武士道精神。

可見,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幾乎是照搬西方所有先進的東西,至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強大到亞洲第一強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結局大相徑庭,也許還和國家自身的領土面積有關,畢竟日本地域狹小,一套制度實施下來也用不了多長時間,而清朝領土廣袤,一時間也難以普及。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也有道理,但是並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兩者之間差距如此巨大,還得從制度這方面根本著手!


嶺南小刺史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不僅發起方式不同,在可見的不可見的方面造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其中國民的身體素質和思想習慣就是一大不可見特徵。

晚清的洋務運動自自下而上的一種局部改革方式。

清朝是採用先從底層老百姓開始進行思想改革。鼓勵民間商人師夷長技以制夷。

鼓勵開辦民營企業,開辦民營學校。鼓勵發展商品經濟,鼓勵引進國外先進武器設備來武裝自己。

但是弊端是沒有改變統治者的思想。因為在晚清時期,中國仍然處於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的一大特性就是皇帝一人說了算。

也就是說統治者依然還是保持著唯我獨尊的皇族觀念,而只是從表面上進行改革。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局面,老百姓發展自己的事業,勢必要求更大的自由度和政策扶持。

但是呢,統治者同意你發展經濟,小打小鬧可以,但你要來求我讓你自由到有可能威脅我的地位的時候,那我就要鎮壓你了,因為這個國家是我一個人的。

日本的明治維新就不一樣。

明治維新之所以能以皇帝的年號來命名,那證明是由統治者發起的一場自上而下的一種具有實際行動的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時,天皇帶頭穿西式軍隊制服,喝牛奶,吃蛋糕,學英語。總之就是從頭到尾的換裝。

在皇帝的帶領下,民間的百姓開始爭相模仿,大臣們能以誰穿的最西式化為榮,為時尚。

這種模仿效應也只有皇帝才能做到。因為皇帝在當時就好像是明星一樣,受萬人矚目。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牽動整個國家的走向。

而且明治天皇還注意到西方人高大威猛的身材,特地對其進行了分析。得到結果後,鼓勵全國都要改善伙食,多多攝取蛋白質來提升國民身體素質。

雖然有人說,這樣全盤西化簡直就是破壞自己的傳統文化。

但是事實證明,這樣才得以保留了自己的文化。

因為過早的進行西化,能夠留給國民思考的時間。大家就能在長時間的演變中得到自己的判斷比較。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在日本家庭裝、婚禮裝上,還是以傳統的和服為主。

而反觀國人,一直活在糾結之中。引進西化,剛開始不能接受,後來慢慢的接受了,一旦自己想要找回點傳統文化或者服裝,則被視為另類。

文化能夠影響一片人的性格習慣,一片人的性格習慣同樣反過來也能影響文化。

沒有統治者的扶持,國人在西化的道路上畏首畏尾,後來做出了點成績,再想回去又畏首畏尾。

這種謙遜、不敢表現的性格特徵就是在這近一個世紀的不敢放手去做的整體大環境下養成的。

打籃球單挑,很多人都能看到國人在自己國內單挑時,特別舒展自己。可一到了國外,與外國友人單挑時,總感覺放不開。

性格原因還是挺重要的。而性格也和大環境是有關的。所以說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不僅在形式上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在對國人的體質和思想上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

還好我們現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慢慢地把這份缺陷彌補了上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走在前列,為我們國人樹立了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