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可以成功?

心恬澹


公元1867年,明治天皇的父親明孝天皇去世,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繼位。

在明治天皇登基的這一年,他就下達討幕密敕,結果不久後,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就上奏表示願意“奉還大政”。

等到第二年,16歲的明治天皇又下令廢除幕府,令德川將軍把實際權力交出來,不要名義上奉還大政,實際上依然割據一方。

對此,德川將軍表示不服,於是他宣佈“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並調集軍隊與明治天皇開戰,結果明治天皇的軍隊很快把幕府軍打敗,並一舉統一日本全境。

等到1869年,17歲的明治天皇再次下詔,要求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一舉結束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隨後,明治天皇又下令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自此,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



從表明上看,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主要就是日本誕生了一個偉大的領導明治天皇,所以在他的英明領導下,日本的改革很快取得成功。但其實呢,任何改革都是現實利益的重新分配。

如果在相關改革中,獲利的群體、勢力巨大,那改革自然是順風順水,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即便是未成年,改革依然可以順利進行下去。

相反,如果在相關改革中,利益因此受損的群體、勢力巨大,那改革自然是一步一個坎,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即便英明神武,改革口號不管喊得又多響亮,說得有多利國利民,最後依然免不了失敗。

從這層意義上說,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在此改革中獲利的群體太大,甚至原本應該是改革最大阻力的勢力集團,都因此獲利,於是他們轉而支持改革。



最簡單而言,在明治維新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版籍奉還”和“廢藩置縣”,這相當於要把地方上的大名們連根拔起。

因為,這些藩地都是大名們世襲的領地,而這些大名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藩王和近代的各地軍閥一樣,是一個個的土皇帝。

可現在呢,明治天皇要把他們的領地全部收回,把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力全部收回,改由中央政府親自任免官員,並把這些大名的軍隊全部收歸國有,這不是要把他們連根拔起麼?

想當年幕府將軍統治日本數百年期間,硬是拿這些大名沒辦法,只能尊重他們的利益,現在明治天皇要把這些大名連根拔起,可以想象這其中的阻力會有多大!問題是,最後這些大名竟然都乖乖聽從了命令,沒有絲毫的反抗。

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明治維新改革中,只有幕府將軍做了部分反抗,其他各地方上的大名,都選擇聽從命令,乖乖交出了自己的權力,於是明治政府幾乎兵不血刃就統一了日本全境,並可以在日本進行全面的改革。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當時日本大部分藩的財政都已經瀕臨破產,只能靠著大商人的貸款勉強維持。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了錢,這些大名們自然久無力再維持他在地方上的統治,更無力供養下面的武士階層。

大家知道,大名最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武士階層,這相當於是他們的私人軍事力量,這也是大名能夠割據一方的基礎。問題是,因為大部分大名都已快破產,導致武士們也跟著窮困潦倒,這在《武士的家計簿》、《黃昏清兵衛》等電影多少也能看出點來。因此,廣大的武士階層都對大名現有的統治也是非常不滿。

在這種背景下,大名們是負債累累和膽顫心驚,武士們是窮困潦倒和嚴重不滿,雙方都是不堪重負。這個時候明治政府主動願意將大名們的這份權力和義務(包括債務)一併繼承過去,大名們自然是樂享其成,而武士們呢,自然也是積極支持。


我是趙帥鍋


導語: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主要是日本統治階級內部上層有這個改革意向。如維新變法派主要大名長州山口縣,薩摩鹿兒島,土佐高知縣,肥前佐賀,長崎二個縣等四個諸侯。其次,幕府腐敗賣國引起中下層武士階層強烈不滿,這些武士向荷蘭學習西方文化和知識,形成改革維新中堅力量蘭學改革派。最後日本的民族性格就是永遠屈服強者,永遠向強者學習。

一,倒幕勢力形成,萌芽資本主義階層諸侯。從上而下改革維新,阻礙迎刃而解。

日本西南四藩鎮: 長州,薩摩,肥前,土佐。因為外貿萌芽資本主義和資本家,四大名本來與日本幕府矛盾多,以是新生的中下層資本家,工廠主,傾向維新的武士階層必然和四大名結盟,形成倒幕派。倒幕派正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關鍵和主要策劃者,指揮者。1868年,長州藩高杉晉作策劃兵變,奪取長州政權,正式拉開了倒幕運動。

1867年,長州,薩摩二藩組成5000天皇軍,打起尊天皇的輿論口號,拉起清君側的大旗。正式武力倒幕。倒幕軍在京都與幕府軍1.6萬人激戰,幕府軍慘敗。1868年,幕府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江戶城。1869年,天皇軍攻佔北海道,日本全境統一在維新改革派手中。維新變法開始。

二,廢藩置縣,奉還版籍,中央集權。向西方積極學習。培植大財閥,進入資本主義。

1868年,天皇改江戶為東京。年號明治。明治維新正式啟動。下詔廢除傳統的士農工商人身依附制度,解放生產力,是為奉還版籍。然後廢藩置縣,徹底根除封建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為維新變法成功奠定了基礎。文化上全盤西化,鼓勵人民剪髮,穿西裝,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經濟私有化扶持政商大財閥。日本正式進入資本主義發展快車道。

最後總結: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在於資本主義萌芽,封建主義制度不是很牢固。同時新興資產階級可以掌握武裝力量消滅反對派。在有外敵入侵的危機下,有救國的愛國情懷。有強烈學習意識,不保守傳統。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0662088555999437"}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日本1868年正式開始的明治維新的成功可以說是十九世紀後期東亞國際政治中的“黑天鵝”事件,是一場“意外的成功”。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把眼光放回當時的國際格局和日本的情況就不難理解了。

當時的世界是西方主導的殖民帝國時代,整個國際關係體系中,西方是主導力量,其餘的地方是附屬或者處於從屬西方、被影響的地區。就連強大的清王朝都成這個樣子了,日本同樣也好不到那裡去。因而,日本居然能通過明治維新成功擺脫這種附屬狀態已經是非常讓西方意外的事情了,更何況還成為西方的競爭對手。因而總的來說,這場明治維新非常的成功。

那為什麼日本能取得明治維新的成功呢?這是很多學者和歷史愛好者非常關注的一件事,因為當時更強大的清王朝都沒能成功。因而日本的成功就更有吸引力了。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得首先弄清楚明治維新的性質是什麼,這才能是正確的邏輯起點。

明治維新,本質上就是一場改革。但特殊之處在於這是一場爭取獨立與實現富強交叉的改革,是一場奪取了政權的武士階層依靠國家力量主導的改革。明白了這一點後這個問題就有思路了。既然本質上是一場改革,那麼根據歷史一般經驗共識,改革成功的關鍵要素取決於這麼幾個方面,而且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

一是,改革時是否具備合適的土壤,主要是阻力的大小,也就是考慮內外部環境對改革的約束力問題,以及是否合適改革。

二是,改革領導層的決心和力量大小,也就是看改革者能用多大的力量去貫徹改革。

三是,改革本身措施的實施,包括改革的措施是否正確恰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用力是否準,操之過急還是穩中有進。

四是,能否對改革成果進行鞏固和強化。這點也很關鍵,就像取得一次考試成功後不能及時鞏固,恐怕不能長久維繫。

(補充一點)五是,日本這個民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文化,即向先進文明學習的傳統。這點還是有必要做出說明的,否則是不能完全理解明治維新的成功。

以此建立邏輯框架,二林君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因素一:明治維新時的國內外環境——日本改革處於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中

(一) 國內環境因素分析

眾所周知,伴隨著明治維新開始的是日本國內“倒幕運動”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可以說這也是日本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對內階級矛盾激化,對外不斷的出賣國家利益,喪權辱國。面對這樣的國內外危機,帶有資產階級色彩的中下層武士開啟了“倒幕運動”。經過1868年戊辰戰爭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封建幕府的統治,為正在開啟的改革掃除了障礙。

而倒幕運動的主導力量武士階層是十分傾向於改革的。早在1867年他們就提出過“大政奉還、錄用人才、擴充海軍”等八大主張,史稱“船中八策”。而且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緩和國內矛盾,改革也是必須的。因此日本當時改革的阻力是很小的,國內改革的條件也相對來說成熟了。

改歷來之舊習,政權奉還朝廷,廣進天下之公議,仰承聖裁,同心協力,共保皇國。

(二) 國外環境因素分析

這一方面主要有兩個角度的作用。一是,當時正處於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交替之際,老牌大國已經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了,其餘大國也相繼開啟自身的現代化建設。就連清朝也早就開啟了洋務運動。因此總的國際環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代,這是歷史的潮流。其他 大國的工業化成就為日本接下來的改革提供了參考思路和基本的物質條件。

二是,西方大國對日本改革的相對容忍。就在戊辰戰爭中,列強就對日本的這一舉動持一種保留態度。1868年2月,英、法、美等幾個大國就宣佈對日本的戰爭保持局外中立。在日本開啟改革歷程後西方大國還積極接受日本的考察使團,向日本提供資金和技術。他們的打算是將日本進行改造後變成一個有力的資本市場。然而結果弄巧成拙了。因此總的來說西方大國對日本改革的干涉阻力不能說沒有,相對來說要少的多,清王朝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這是日本當時所處的有利國際環境。

二、因素二:明治維新的領導者——擁有堅定的改革信念和保障改革的力量

明治維新是以天皇為總代表的武士階層力量推動的一場自上而下的國家戰略調整。

首先,改革的推動者是掌握了國家實際權力的政權領導者推動的,這樣可以保證其他亞國家力量不能阻止這場改革。比如在1877年,由於改革士族俸祿制度而引發了較大規模的叛亂,即所謂的“西南戰爭”。但最終在國家力量的打擊下,很快就平息了這場阻止改革的戰爭。

其次 改革者有堅定的信念走通改革的道路。這一點從兩個角度就可以印證。一是,就在倒幕運動進行的同時,1868年4月,天皇就頒佈了《五條誓文》,提出“破歷來之舊習”和“求知識於世界”等主張。由此可見統治者改革的堅定和急迫。二是,1871年為了更好的推行改革,日本政府派出了大規模、高級別的外交使團訪問西方發達國家。使團總共訪問了美國在內的12個西方國家。這些出訪的人有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重要的大臣。

由此可見日本政府的決心,他們勢必要將日本帶出被殖民、被壓迫的局面,想實現徹底的改變。

對於日本統治精英階層來說,這場“革命”的本意在於使日本民族擺脫了西方殖民的命運,避免了像清王朝那樣淪為西方列強的傀儡。

三、因素三:改革措施本身系統有效——明治維新成功的關鍵環節

在環境和條件均比較成熟的情況下,那麼決定一場改革是否能最終成功的重要環節就在於改革的措施本身是否科學合理有效了。就像考試前一切準備就緒後就看你臨場發揮的水平高低了。

日本的明治維新重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收縮國家權力。主要內容有“廢藩置縣”。這一措施是在1871年實行的。改革之後各府縣的長官由中央任命,原來的各藩知事則遷移到東京由中央政府供養。這樣日本建立起近代民族國家的行政體系,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這點是繼續推進改革和保障穩定的關鍵一招。

二是在經濟上,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提升國家經濟實力。主要內容是“殖產興業”。這一點可以說是日本西化改革中一個獨特的創舉。由於不能像西方大國那樣資產階級是經過幾個世紀發展壯大起來的,靠日本國內資產階級自身的發展壯大很明顯是來不及了。因此由政府主導,仿造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先採用國家力量創辦近代企業,然後等差不多成熟後在無償或者以低成本的方式轉讓給資本家。

通過這種特別的發展模式,日本很快就誕生了一大批近代企業,也創造了一大批資產階級。可以說日本的資產階級是由政府創造出來的。

三是在改革社會方面,實行“社會西化”。主要體現在教育方面,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從小學堂到高等教育都採用西式教學。這樣培養了一大批懂近代科學技術的人才,而且政府花大代價投入教育,這一點一直延續到今天。社會生活方面,引進西方的生活模式,改革舊有的一些日本人生活方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精神中的那些核心理念依然保留下來了。消除社會等級歧視,不再是傳統的貴族、平民或職業之間的高低等級之分,這極大的有利於階層之間的流動。還比如西式婚禮、西式洋房等等。

四是軍事方面,仿造美英德等大國建立近代軍隊,尤其是海軍。日本仿造德國改革陸軍體系,仿造美國、英國等建立新式海軍。尤其在海軍的建設上,日本尤其重視。受《海權論》的影響和日本自身島國的特點,海軍建設是日本軍事改革的最核心內容。日本不惜花大代價到英國等去購買新式軍艦,聘請西方軍事教官訓練海軍。

以上是主要的改革措施,我們可以看見,這些改革措施是系統完備的,涉及到從國家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這樣,日本才能從頭到尾的實現“西化”,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方面的改革。可以說措施系統、科學、有效。這是這場改革的關鍵所在。因為對比一下當時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就知道了。清朝只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尤其是在軍事技術方面,其餘的基本上很少改變,是一場非常不徹底、不完善的改革。結果也就可想而知的了。

四、因素四:對改革成果從制度建設的高度進行鞏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日本的改革基本上都涉及到各方面了,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停止了繼續“西化”的步伐,它要做的就是通過制度建設對日本所取得的成就和措施進行定性和鞏固。這一點體現在1889年,日本憲政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件出臺了,即《大日本帝國憲法》。

這部憲法的出臺,直接表明日本不再會回到之前那種封建傳統社會了,而是朝著日本特色西方化前進。這一點對於日本改革成果的鞏固以及下一階段日本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提供了國家戰略發展的根本依據和前進道路。

日本所採取的措施可謂是完善有力,而且還在國家制度層面對日本的性質做了根本性的規定,這就保證了日本再也不會倒退了。“明治維新”到這可以說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直接的證據就是1895年甲午戰爭的勝利以及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不但強起來了,還“霸”起來了。

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成為東亞的新興強國,並逐步擺脫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

五、不得不說的日本學習文化,這是思想上對明治維新成功的巨大貢獻。

日本,一個偏居東亞海島的島國,一個從來都是先進文明“附屬”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文化,那就是向最先進的文明學習,以改變自己的困境。這對於我們理解明治維新的成功很關鍵。

如果從文明的角度來看,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就是一個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的過程。但這種學習又是一種保留的學習。日本不會丟棄自己的核心理念。如果讀過《菊與刀》的朋友們應該能認識到這一點。

由此我們不得不想到公元七世紀中期的時候,在日本也有一場事關民族前途的改革,即大化改新。這是一場仿效當時唐朝的制度、文化和生活的一次重要變革,日本由此也由落後的部落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社會。歷史是何其的相似,1200多年後,日本在面對民族危機的時候又向先進的西方文明學習。這兩次學習日本都成功了。足可見日本的學習能力之強。

為什麼說這個重要?對比一下當時的中國,為什麼不能學習西方的制度,全面西化呢?那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都是文明的中心,文明對自己的傳統文明有著深厚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你想讓中國改變這種,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夠的。這樣我們還是中國人嗎?但日本就不一樣了,他本來就沒有屬於自己優越的文明,他也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文明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做的就是再次學習以挽救自己的危亡。

說白了就一句話,日本的腦子能夠轉過這個彎來。這樣在面對改革的時候能很快適應。

六、總結一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日本明治維新政策得當合理的原因,也有當時日本所處的有利國內外環境。這些都為日本的改革成功做出了“貢獻”。當然也有改革者堅定的信念和不斷的追求。最後是日本本身就是一個願意學習和接受先進文明的民族,有必要時,他可以再次向強大的文明學習。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成功了,他是亞洲唯一一個通過改革擺脫被西方殖民命運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從西方殖民中掙脫出來成為西方大國競爭者的國家。


二林說國關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日本封建統治相對中國來說比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實力能夠發展壯大;

2、倒幕派發展壯大以後推翻了幕府的腐敗統治,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

3、明治維新實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4、很重要的一點,日本明治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侵略勢頭還沒有以後那麼猛烈,並且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們正忙著侵略中國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觀上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使很多東西得以操作起來。


皮特K張


這個問題是整個東亞近代史乃至全球近現代史的一支顯學,整整幾代歷史、社會和政治經濟學者們為解釋它而爭吵了上百年,寫的相關著作足足可以裝滿一個小型圖書館。如果要簡單扼要的做一解釋,那麼只能說,現在主流的觀點是: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其實已經具備了維新成功的絕大多數條件,只欠政府正式宣佈“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動員令。而中國戊戌變法時基本上不具備日本所有的成功條件,變法失敗幾乎是必然的。比較具體一點說,日本在黑船開國前的江戶幕府後期,就已經有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熟度上全面超過了中國,尤其是在經濟組織管理體系,甚至比當時歐洲列強也差不到哪裡。比如說日本自發發展出了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市場-大阪米市,幕府和各藩也都早就有極類似現代財政赤字和公債發行的運作經驗。

在教育普及上日本甚至很可能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其識字率之高簡直是一個外掛,全國成年男子半數以上識字,這個數字在當時歐洲似乎也只有荷蘭等極少數幾個中小國家勉強可比。而在科學文化上,即使鎖國時期,日本蘭學通過長崎這個窗口,仍然相當程度上保持了對歐洲科技的追蹤,並非如中國一般,連知識階層都對現代科學體系基本一無所知。其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在維新後不久,日本就湧現出了大量能與歐美同行相比的一流(非超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

相比之下,日本政治精英層在維新成功中的作用反而次之了,其實與一般國人以為的不同,德川幕府其實並不反對維新開國,事實上在早期,西南強藩和孝仁天皇為首的公卿勢力才是激進攘夷派的代表。
倒幕運動的意義在於用現代中央集權體制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國內長期的諸藩對立,市場和資源分割,從而使得日本能夠集中全國國力,率先開始了追趕西方先進國家的歷程。

週週周樹人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 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明治政府首先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的措施,結束了日 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 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此後,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就是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殖產興業,就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 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文明開化,就是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草魚會飛了


一般認為,日本之所以能夠取得近代化建設的成功,基本拜明治維新成功所賜,那麼,日本的明治維新究竟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外在因素對明治維新的成功產生了哪些影響?日本的內在因素對明治維新的成功又施與了哪些助力呢?

明治維新之所以取得大成功,首先是當時日本國內的局勢使然。當時,日本國內正值在“黑船來航”的衝擊下,處於一種尊王攘夷、公武合體、富國強兵等各種主張導致的幕藩對立的激盪時代。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在日本以善戰著名而又桀驁不馴的薩長二藩(薩摩藩和長洲藩)分別與英國及英法荷美四國開戰了,這就是著名的薩英戰爭和下關戰爭。

停靠在伊豆下田港口的“黑船”

正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嚇了日本寶寶一大跳,領教了西方列強強大的日本藩國自此以日本人的善變天性心機一轉從“攘夷論”者紛紛變成了支持向西方學習的急先鋒。明治天皇也藉機迅速完成了大政奉還、王政復古、廢藩置縣等大舉措。接下來在西南戰爭中平定了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最大的士族叛亂後,明治政權趨於穩定,明治天皇也才得以順風順水的開始向西方學習施行內閣制度、確立立憲體制等近代化佈局。

其次,各路勤王志士,尤其是去歐洲歷訪的使節團中那些睜開了眼睛看世界的如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和伊藤博文等明治英傑們,他們以銳利、洞察、謀略的眼光考察了歐洲後,把歐洲先進的交通、電力、科技、制度等等形成了報告,在給出了正確、中肯的改革意見後呈給了擁有遠見卓識的明治天皇並被採納,這些對明治維新的成功也居功至偉。

山口縣萩市,木戶孝允舊宅

第三,江戶末期的時候,整個江戶幕府雖然沒落了,但卻不能埋沒了江戶時代的功績,正是在整個江戶時代,日本人以低調的努力使得學問發達,庶民思想進步,從而才為將來的近代化成功蓄積了底蘊。

第四,特別要提到的是,因為江戶時期以本居宣長為首的國學大師們對日本國學的傾力弘揚,使得到了明治初期時,日本國學已經很發達了,這讓天皇制意識和國民國家意識得以在所有國民中得到了充分的浸透和認可,當然也為明治維新的成功奠定了理論基礎。綜上所述,正是這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明治維新得以順利進行並獲得了大成功。

在這諸多導致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裡,有一個共同的關鍵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就是當今平成天皇在談到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時說到的“識字率”三個字。在這一點上,日本專家們與天皇抱持相同觀點,他們也認為,幕府末期時,日本國民已經普遍具備了高識字率。識字率高,換言之,就是國民的文化知識水平普遍高,也即是說在當時日本的知識教育已經浸透到了普羅大眾階層。

江戶時期發展起來的國學、和算(日本傳統數學,包括一些很優秀的行列式和微積分的成果)和因應用和算而得到長足發展的天文學等都是最好的證明。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當時的教育方式與注重培養精英式知識分子的中國、印度以及伊斯蘭國家相比是不同的,他們注重的是普及普通民眾的識字率並籍此提高國民整體的知識水平,這使得日本精英型知識分子的數量雖然很少,但普通大眾的知識普及率卻很高,這就讓普通日本人基本都能做到通過讀書理解數理知識和抽象概念等等,正因為有了這些良好的鋪墊,幕末的日本人才都普遍具備了能夠易於接受新生事物的文化功底。因此,當機會到來之時,日本人就能如魚得水般的融入到了富民強國的大潮之中,從而推動明治維新獲得了大成功。

萩市的松下村塾,這裡被視作日本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

那麼,日本又是如何自古代起就能做到高識字率的呢?日本專家經過調查發現,日本人之所以識字率高,知識水平高,是因為日本古代女性的識字率高使然,而且,調查還顯示,如果單論女性識字率,古代日本女性的識字率絕對位列世界前茅。那麼,問題來了,以華為師的古代日本是如何超越老師而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還要從日本的地理環境說起,日本四面環海島內多山少平原,因此也就不適宜牛馬等家畜的發展,而家畜業不發達,自然也就無需去研究為了驅使牛馬(雄性牛馬)勞作所必需的“去勢”(閹割)技術,不懂“去勢”技術,當然也就不會由“去勢術”衍生出來的“閹人術”了,如此,體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就是在宮廷裡不會像中國那樣產生宦官階層。那麼,作為天皇或者幕府將軍,為了保證他們“大奧”(內宮)的皇后、嬪妃不出軌,自然只能用“女官”了。

因此,自平安時代起,日本大奧的事務性工作全部都是由女官負責的,長而久之,自然也就培養出了許多傑出的女官,其代表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女流作家、歌人的紫式部和清少納言。也因此,日本女官制度自古就非常發達,女性的知識水平也平均偏高,女性文學也開始有了長足發展,這也直接導致了在公元11世紀時日本女性文學的發達,已經遠超於其他國家的女性文學。

正如日本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彼時,日本女性的知識水平也順理成章位居世界首位了,原因就是當時整個世界還處於女性普遍不識字的時代,日本女性自然一枝獨秀。接下來的整個幕府時期,與平安時代天皇大奧裡尚有少許男性進出不同,幕府將軍們鑑於皇家大奧裡發生過的風流韻事,防微杜漸,在整個將軍大奧裡,從類似秘書、文案管理的事務性工作到巡邏、警備、門衛、擔水煮飯就全由女性接管了。尤其是到了江戶幕府時代,擁有千人以上的將軍大奧,除去將軍本人是男性外,其餘所有人皆為女性,而且這些女性身份高者則為貴族出身,低者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的才女。如此龐大的後宮,如此眾多的知識女性,女官數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那麼,腦補一下,延伸到這些人的家族、親屬,當時日本女性的知識水平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日本自鎌倉時代(也有說法是平安時代)開始形成並完成於江戶時代的“直系家族”風習(即長子留家繼承家族的一切,而其他子女卻需出外謀生的習俗)也對日本人識字率的提高起到了催化作用。為什麼如此說呢?據日本人自己說,這種世界上少有的直系家族繼承文化,對學習知識是很有好處的,因為作為有知識的母親自然會把知識傳給繼承家族的孩子,而出外謀生的子女同樣會形成這樣的“直系家族”體系,而且是每家都會出現這種情形,也就是說每家都會出現有知識的母親要把知識傳給繼承家族的子女的現象,如此代代相傳,千年下來,絕對是一個恐怖的數字,所以,到了江戶末期明治初期時,日本人的整體知識水平之高也就可以想像了。

正是日本人這種整體的文化素質才使得明治維新能得以在日本順利施行並獲得大成功。而究其根源,則正如日本當今天皇所說的那樣,是日本人“識字率”起到了根本的作用。而這種高識字率,卻是因為日本平原少家畜文化不發達,因此不懂去勢,從而沒能形成宦官制度,使得女官制度發達,最終致使女性文化水平得以大幅提高並代代相傳才讓日本人在明治時期得以大放光彩,一舉跨入強國行列的。

京都靈山歷史館,一間以幕末和明治維新為主題的博物館

日本國民當時普遍的高識字率使得他們的文化程度、個人素養都站在一個傲視其他亞洲國家的高水平上,易於接受新生事物,並能使其與本國文化相融相生,滋生出最適於本國發展的道路、方法,最終讓日本順利的完成了近代化轉型,得以步入強國俱樂部。如此看來,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還真得感謝沒有適於牲畜生長的平原以至於沒有練成“閹人”的自然環境所賜。


銘哥說史


第一,\t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國家,一方面存在著作為中央政權機構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權政治體制的某些特徵;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領土又被分割為二百多個藩國,保留了由領主在自己藩國內實行統治的政治格局,每個藩的領主都擁有獨立的而且是世襲的軍政實權,因而潛伏著很大的離心力。由於一些藩國和幕府長期對立,甚至發生公開對抗,這就為革新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

第二,\t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較大的實權,終於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在幕府統治崩潰前,倒幕派已擁有較強的實力,如長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奇兵隊;反幕府的藩主還紛紛結成聯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別是民心所向,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的高漲,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也間接支持了倒幕鬥爭。幕府已處於內外交困、分崩離析、腐朽不堪的嚴重危機之中,在最後的決戰中,不堪一擊。

第三,\t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權以後,實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確立後,逐步進行政權建設,把原來以將軍為首的幕府領主階級的封建政權改造為以天皇為首、維新派下級武士為核心、代表資產階級與地主聯合專政的新政權,並通過一系列官制、機構的改革,使這個政權得到鞏固和健全。然後,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佈新的各項重大改革。

第四,\t第四,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壓力,使它的國內改革能夠在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況下順利實現。



御前帶刀侍衛


第一,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國家,一方面存在著作為中央政權機構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權政治體制的某些特徵;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領土又被分割為二百多個藩國,保留了由領主在自己藩國內實行統治的政治格局,每個藩的領主都擁有獨立的而且是世襲的軍政實權,因而潛伏著很大的離心力。由於一些藩國和幕府長期對立,甚至發生公開對抗,這就為革新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較大的實權,終於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在幕府統治崩潰前,倒幕派已擁有較強的實力,如長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奇兵隊;反幕府的藩主還紛紛結成聯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別是民心所向,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的高漲,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也間接支持了倒幕鬥爭。幕府已處於內外交困、分崩離析、腐朽不堪的嚴重危機之中,在最後的決戰中,不堪一擊。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權以後,實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確立後,逐步進行政權建設,把原來以將軍為首的幕府領主階級的封建政權改造為以天皇為首、維新派下級武士為核心、代表資產階級與地主聯合專政的新政權,並通過一系列官制、機構的改革,使這個政權得到鞏固和健全。然後,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佈新的各項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壓力,使它的國內改革能夠在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況下順利實現。


自由盟主


日本明治維新可以說改變了日本近代的歷史進程,同一時代的中國也開始了洋務運動,同樣是現代化改革運動,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案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武士

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前的社會,國際環境

在十九世紀中葉,亞洲的大多數地區和國家都還在處於封建社會時期,而歐洲大多數國家已經從封建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經濟迅速發展。而日本還在處於德川幕府時代,這也是日本的最後一個幕府。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和中國一樣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當時的日本只和相處了幾百的老領居,中國,朝鮮等國保持著外交,商貿關係,並且只能在固定區域通商,日本全面禁止外國的商人,平民進入日本,也禁止日本本國國民出國,修建遠洋船隻,閉關鎖國管制得比清朝還要嚴。

德川慶喜

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社會相對比較穩定,讓家庭作坊,手工業得到了發展,並出現了僱傭制度,這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標誌,而政府管控的封建社會經濟制度開始逐漸瓦解,商人階級在日本國內的力量不斷壯大,封建社會的舊制度成了對商人階級發展的主要制約,進而產生了變革的需求。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裡將艦隊開進了日本江戶,以武力脅迫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全面展開貿易,一年之後美日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並開放了通商港口,這不但對日本造成了強烈衝擊,也讓英,法等西方國家看到了機會,紛紛要求和日本通商。

黑船來航

“黑船來航”讓日本各階層的民眾意識到了日本的落後,即便在統治階級也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和迫切。日本的武士階層成為了革新派的主要力量,開始號召恢復天皇權力,讓幕府讓權,全面展開變革,而日本藩國和幕府的一直存在的矛盾不斷激化,商人,武士,貴族,平民階層開始聯合到了一起,號召變革。

日本明治維新為何能夠成功?

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皇室和幕府是存在著矛盾的,皇室是沒有實權的,另外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實施幕藩體制,也就是幕府和地方

日本中下層武士
的藩國共同統治國家的一種封建制度,而幕府和地方藩國又存在著利益衝突,新崛起的勢力是商人階級,這群人又聯合了中下層武士,共同推動了“尊王攘夷”行動。

但是“尊王攘夷”行動,主要針對的是日本幕府和西方列強,而這個時候日本幕府還掌握實權,加上有西方列強支持,最後也導致了“尊王攘夷”行動的失敗,不過也因為此次行動的失敗,讓日本的一些先進分子意識到,必須要推翻德川幕府,這場行動開始發展成了倒幕運動。

1865年日本倒幕運動開始,到1877年9月西南戰爭結束,日本幕府時代就此結束,日本成為了一個實君立憲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事實上在1867年,德川幕府的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權力交還給日本天皇后,日本天皇就逐漸掌控了國家政權,雖然實行的是君主立憲,但是實君立憲,日本天皇又有很大的權力。

大政奉還

在1869年日本開始實施明治維新時,日本天皇擁有很高的決策權,加上又有舊貴族,中下層武士,以及商人階級的支持,在推動明治維新的過程中,面對的阻力也少了很多,接著明治政府將地方劃分府,縣,削弱越來藩國,舊貴族的勢力,加強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這也給推動改革助力不少。

另外日本是全盤西化,從教育到經濟制度,甚至連軍事改革也全盤西化,這也非常的符合西方列強的需求,雖然在“黑船來航”事件後,西方列強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但是在促進日本推動明治維新的過程中,西方列強也對日本政府提供了很多幫助。

日本明治維新是同時從各個階層發動的一場變革運動,加上支持者眾多,而變革最主要的支持者日本天皇也掌握著實權,因此明治維新受到的阻力較小,變革也最終取得了成功。

明治天皇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