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餘年曲不離口 新鳳霞關門弟子王向陽:要讓更多人喜歡上評劇

她出身梨園世家,四十餘年中始終曲不離口;她是一代“評劇皇后”新鳳霞的關門弟子,卻只與師傅有過一面之緣。她的名字叫王向陽,是省評劇院的一名優秀演員,也是剛剛出爐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之一。聊起評劇,王向陽有著說不完的話。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喜歡上評劇。

出生梨園世家 打孃胎裡就開始聽戲

“我父母都是京劇演員,所以我打孃胎裡就開始聽戲了。我三歲時就能哼唱,四五歲時就會唱了。父母都覺得我挺有天賦,我自己也很喜歡唱,所以從小他們就按‘角兒坯子’培養我。”梨園世家的出身讓王向陽從小就受戲曲薰陶。7歲,她開始了學戲之路。

在她記憶中,從7歲到17歲的10年中,每天除了上學、吃飯和睡覺,其餘時間基本都用來學戲了。

四十餘年曲不離口 新鳳霞關門弟子王向陽:要讓更多人喜歡上評劇

《半江清澈半江紅》飾演冷雲

讓王向陽記憶猶新的是小時候學習“疙瘩腔”的那段經歷。父母湊錢買了一臺錄音機,每天都讓她聽《劉巧兒》《花為媒》等“新派”唱段,一個字一個字學。“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快過年那會兒,鄰居家買了臺黑白電視,我特想去看春晚,但是我媽說要是不把‘疙瘩腔’學會,就不許我去看,當時每天都不停練,模仿了很久還是找不準音,後來終於在播春晚的那天把‘疙瘩腔’學會了。”王向陽說,她唱的“疙瘩腔”至今都少有人能及。

遺憾 與恩師新鳳霞僅一面之緣

能夠師從一代“評劇皇后”新鳳霞,是王向陽一生中最開心的事。不過,無緣親自向恩師行拜師禮也是她一生中最遺憾的事。

“1998年3月時,我在北京見到了新鳳霞老師,她之前也看過我表演,對我的唱功挺認可,決定收我為徒,並定下4月12日拜師。遺憾的是當年4月6日,她和愛人吳祖光老師回家鄉時,因突發疾病離世,我沒能在她在世時行拜師禮,後來還是吳祖光老師當眾代替老師收我為徒的,我也成為了新鳳霞老師最後一位關門弟子。”王向陽有些哽咽,這一生中只和恩師有過一面之緣。

在她心中,作為新鳳霞最年輕的弟子,報答恩師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評劇發揚傳承下去。在代表黑龍江省向建黨90週年在國家大劇院獻禮演出中,她被觀眾和專家稱為“新派”第一傳人和中國評劇新的領軍人。

推演電視劇只為專心唱評劇

與登臺時的溫柔婉約不同,生活中的王向陽是典型的東北姑娘,聊起天來也是快人快語。

四十餘年曲不離口 新鳳霞關門弟子王向陽:要讓更多人喜歡上評劇

《乾坤帶》飾演銀屏公主

王向陽說,多年前評劇特別不景氣時她也曾轉行經過商,但沒過多久還是選擇了回到喜歡的舞臺。即使在離開舞臺那段日子裡,她也沒停下對評劇的練習,每天都是曲不離口。

“當年長影還曾找過我拍電視劇,本子我都看了,最後還是拒絕了,只希望能專心把評劇唱好。這些年北京很多院團都想把我調過去,作為龍江兒女,想紮根在咱們黑土地上,把評劇好好發揚傳承下去。”王向陽說。

跟她學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得知自己被評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時,王向陽很激動,下定決心要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歡上評劇。

“這幾年喜歡評劇的人又多了起來,觀眾也越來越年輕,很多都是‘80後’。”王向陽開心地說,自己的很多戲迷就像“粉絲”一樣,常會千里迢迢去追看她的演出。跟她學戲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除了幾位拜過師的徒弟外,還有十多位學生是由她教授唱功的,不少外地學生也很希望能跟她學藝。

“有時帶隊去演出,如果觀眾很多,我會多給學生表演機會,如果觀眾非常少,我會親自上臺唱,人越少我越要唱好,讓更多人聽到咱評劇的好,喜歡上這門藝術。”王向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