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张郃:先归袁绍后跟曹操,东征西讨听命身亡

三国有一个武将很低调,在众多名将中并不是光芒万丈,但是他却实实在在的打了很多硬仗,为魏国的稳固和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张郃(he)。

张郃(?~231),字俊义,三国时魏国名将,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东北鄚州镇)人。他先随袁绍,后归曹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抗拒蜀汉北伐的战争中,更是功不可没。

三国名将张郃:先归袁绍后跟曹操,东征西讨听命身亡

一、先依袁绍后投曹操

东汉末年,张郃参加了征讨黄巾军的冀州牧韩馥的部队,任军司马。

黄巾之乱平定之后,韩馥任冀州牧,冀州这个地方民殷人盛,兵精粮足,袁绍看上这个地方了,想用武力夺取冀州,韩馥打不过袁绍,被迫投靠张邈,后来张邈的使者和袁绍的使者相见,韩馥以为张邈已经出卖了自己,就在厕所中自杀了。张颌也就归了袁绍。

袁绍对张郃还是很重视的,毕竟张郃是一员猛将,在攻打公孙攒的时候立下不少战功,升迁为宁国中郎将。

袁绍平定了北部以后,又开始南下,与曹操决战,袁绍其实有非常大的优势,兵精粮足,但是袁绍这个人刚愎自用,很自大,在与曹操的战斗中多次丧失良机,决定两人命运的就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大家都很了解了,曹操亲自带兵袭击袁绍的粮仓乌巢,形势非常危急,张郃向袁绍建议紧急救援乌巢,他认为攻打乌巢的是曹操,乌巢的守将肯定守不住,如果乌巢丢了那我们就完了。而郭图反对,建议大队人马去公曹操大本营。

此役袁绍大败,郭图自觉羞愧,又担心以后袁绍会信任张郃而疏远自己,所以就抢先诬陷张郃,袁绍很生气。张郃闻知此讯,担心被袁绍加害,于是赶往曹营,投靠了曹操。

三国名将张郃:先归袁绍后跟曹操,东征西讨听命身亡

曹操得到张郃之后非常高兴,将他的来投比做微子臣周、韩信归汉。

要知道,曹操是不会随便乱比喻人的。

张郃为曹操效力的第一场战斗是邺县之战,在他的威慑之下,邺县很快便被攻克。这之后,张郃屡屡被委以重任,四处征战,为曹操平定内乱、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平定汉中、收降张鲁后,留张郃、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抗拒刘备。张郃并未消极防守,而是主动进军占领了巴东(今四川奉节东)、巴西(今四川阆中)二郡,并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汉中。在继续进兵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时,被刘备大将张飞击败,被迫回军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二、守土屡胜听命身亡

刘备为得汉中之地,进兵驻扎阳平关。张郃驻军广石拒守。刘备将精兵一万人分为十股,趁黑夜轮番疾攻张郃。张郃督率士卒拼死抵挡,使刘备最终未能前进一步。

后来,刘备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张郃独力难支,才不得不放弃防守,引军后撤。夏侯渊是镇守汉中的主将,他的死导致军心大乱。一些头脑较清醒的将领公推张郃担任主帅,以稳定军心。张郃担任主将之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加固城防,有条不紊地安排了人员调遣、兵力配置等军中事务。

l众将见其指挥、谋划井然有序,大为放心,于是重新恢复了士气,一直坚持到曹操亲统大军来到。虽然最终曹操被迫放弃了汉中,但对张郃在这里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三国名将张郃:先归袁绍后跟曹操,东征西讨听命身亡

曹丕即位以后,对于张郃也是非常重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国处于危难之中,张郃不负众望大破蜀军马谡于街亭,解了长安之危,也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化为乌有。

曹睿太和2年冬天,诸葛亮再次伐魏,经散关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

当时张郃正在准备统率关中各军赴荆州,会同司马懿伐吴。曹睿火急征调张郃回师援救陈仓。张郃取道京师,曹睿亲自出城为他摆酒饯行,并关心地问及何时能得胜班师。

张郃早已料定诸葛亮劳师袭远,军粮供应不利,无法坚持长时间的攻击,因此只要陈仓不在短期内失守,诸葛亮必然会因粮尽而撤军,于是回答道:“诸葛亮粮草匮乏,恐怕不等我赶到陈仓,蜀军就已经退走了。”

果然,尽管张郃昼夜兼程赶到南郑,诸葛亮已经撤军。曹睿于是召回张郃,提升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张郃不但骁勇异常,而且颇知兵法,加之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所以就连诸葛亮也不敢等闲视之,以为心腹之患,曾立誓“他日必斩张邰”。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又一次兵出祁山。张郃奉诏与司马懿一起前往拒守。两军对峙,蜀军意欲速战速决,而魏军却坚守不出。旬月之后,蜀军粮尽,只好撤退。

司马懿令张郃率军追击,张郃认为诸葛亮必定会在中途伏击,所以表示反对。但司马懿不听,张郃被迫从后追杀。诸葛亮早在木门(祁山东部的谷地)设下了埋伏,待张郃追到,居高临下,乱箭齐发。张郃中箭,死于木门道中,谥“壮侯”。

武将平生的梦想就是能够马革裹尸,而不是在家里碌碌无为而死,张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梦想。《魏略》说张郃是被司马懿害死的,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司马懿也是在清除忠于魏国的文官武将,张郃是必然要除掉的。

不管是被害死的还是真正战死,张郃一生都在征战,战死沙场对于张郃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归宿,不负三国名将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