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區塊鏈(二十二):權益證明

工作量證明作為比特幣區塊鏈挖礦的共識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因為沒有達成共識機制時點對點通信的混亂狀態,具體可以參考:

也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在P2P網絡中,如果沒有一個共識機制,會導致通信時爭先恐後,混亂不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讓所有的節點達成一個共識。

如果節點少,要達成共識很容易,比如只有十個節點要點對點的通信,那麼只需要規定他們按照順序獲得通信權即可,但如果節點太多,就必須建立起更先進的共識機制,而工作量證明就是其中的一種。

但工作量證明並非唯一被廣泛應用的共識機制,而且工作量證明作為比特幣的共識機制,也被大家廣泛詬病其挖礦方式太耗電了。

而近期分叉多次的數字貨幣以太坊就不是以工作量證明來作為其共識機制的,它是以POS(權益證明)為其共識機制來進行挖礦的。

什麼是權益證明?

也叫POS,Proof of Stake,翻譯為中文就是權益證明。

淺談區塊鏈(二十二):權益證明

權益證明機制的目的是讓所謂的“權益者”、“鍛造者”或者“驗證者”來代替礦工,他們本質上是相關幣的持有者,持有幣來證明他們工作著,以便最大化他們的“權益”。

簡單的說,POS(權益證明)就是持有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說白了就是持有的代幣越多,就越容易獲得記帳權。

雖然權益證明一改比特幣所需要耗費大量電力來進行的工作量證明,確實節省了很多的電力,但他也不是就一定比“工作量證明”這種共識機制更好,它也存在很多的缺點:

1)沒有專業化,擁有權益的參與者未必希望參與記賬;

2)容易產生分叉,需要等待多個確認;

3)永遠沒有最終性,需要檢查點機制來彌補最終性;

權益證明的代表就是以太坊

淺談區塊鏈(二十二):權益證明

作為權益證明這種共識機制的代表以太坊,我們可以在百科百科中找到這樣的描述:

市場人士指出,以太坊平臺上的眾籌項目還存在諸多風險,首先以太幣不是去中心數字貨幣,存在巨莊而且持有80%以上的幣值,一直未動,相當於每一個幣民頭頂都懸著一把利刃;

這種共識機制勢必導致大莊家的存在,這就很容易出現像股市一樣,存在莊家炒作的現象,因此如果對於普通數字貨幣的投資者(類似於股市中的散戶),很有可能被大莊家薅羊毛。

另外一點,權益證明的“容易產生分叉”的缺點,在以太坊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2016年7月,以太坊開發團隊通過修改以太坊軟件的代碼,在第1920000區塊強行把The DAO及其子DAO的所有資金全部轉到一個特定的退款合約地址,從而“奪回”黑客所控制的DAO合約的幣。從而形成兩條鏈,一條為原鏈(ETC),一條為新的分叉鏈(ETH),各自代表不同的社區共識以及價值觀。

2018年1月1日,分叉以太霧誕生了,代幣為ETF。

2018年1月19日,分叉以太零又誕生了,代幣為ETZ。

後面還會不會分叉,誰也說不準。

因此,比特幣的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儘管很耗電,被大家不斷的抨擊,但他卻不會像以太坊那樣,很容易被大莊家控制或者黑客攻擊。

因為想要獲得51%的算力顯然比形成大莊家難多了,甚至說根本不可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