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回想,2016年曾一度收购了1.25亿吨玉米临储,2017年拍出6000万吨。人们还没有明白过来,2018年则市场价格高企,倒迫政府提前一个月拍卖,而之后短短7周就卖了近4000万吨的现实,让市场大跌眼镜。不仅如此,拍卖成交价格还在涨!

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转变!接二连三的视觉的、思想的巨大冲击,不停地在考验着人们的承受力!

巨大的落差和转变让人的心脏、血压到了报表的程度,这一切都促使了人们思想从心底深处的转变,用句文辞就是“触及灵魂”的转变。

聚焦拍卖,回归今天讨论的主题

过去七周的拍卖成交情况。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注:本群群友孙发亮提供。

上面几幅图可以粗略分析,得出:

第一,成交均价是在上升的。

第二,成交数量是在下降的。

第三,黑龙江和吉林是拍卖的主力。

综合来看,拍卖成交数量这么大,成交价格不跌反正,有些匪夷所思。

或许是平均数概念会掩盖问题的真相,需要更深刻地进一步分析。

拍卖价格,是不是真的不跌反涨?

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拍卖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

首先,黑龙江的拍卖数据。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显然,可以看出:

第一,每周两次拍卖。第一天量小,第二天量大;第一次拍卖价格低,第二次拍卖价格高。

第二,量大的成交均价高于量小的。

第三,整体价格抬升的。

可以初步判断,黑龙江拍卖价格是上升的,且创出了新高。

其次,看吉林拍卖情况。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显然,吉林玉米拍卖价格也在逐步回升。

综合看来,近几周以来,价格确实是在上升中。

成交数量,是否真的在下降?

仅从数据上看,确实是下降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不同省区的拍卖数量占比构成情况。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可以明显看到,黑龙江一省占比稳定在50%以上,甚至60%以上。无论是拍卖数量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占比情况,黑龙江均是在增长的。

其次,看一下黑龙江和其他区域的成交率情况。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似乎看出些问题。其他地区的成交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已经是很高了。而黑龙江成交比率一直在下降过程中。

再次,吉林省是其他区域中成交量最大的。

我们看一下吉林省成交率情况。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显然,吉林省成交比率一直非常高。

综合上面几张图可以看出,

第一,黑龙江投放数量和占比在逐步增加。

第二,其他地区成交率稳定在80%以上,成交率依旧较高。

第三,黑龙江成交率持续下降。

第四,作为东北风向标的吉林省,其成交率100%能够说明市场需求之强劲。

问题来了,黑龙江数量和占比较大,且不断提升,这是市场成交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量价齐升,市场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担忧。

似乎市场嗅到了一丝味道,有一点像去年一样的味道,人们开始出现惶惶之感。

曾记否 ,去年这个时候,正是在拍卖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八月份拍卖市场却来了一个猛刹车,一脚踩到底的那种。临储玉米曾一度几乎停止拍卖,导致八月份一个月仅拍出了两百多万吨,之后的市场可以想象得到,出现了报复性上涨和极度的恐慌。

按照常理,今年政府肯定会避免重蹈去年的覆辙,绝对不会再人为减少供给。然而,从当期的拍卖高成交率高溢价看,似乎显示了人们的担忧。

担忧什么?历史可以给我们的

看看下边的下面几张图片,你会有什么感觉?

第一张是河南暴雨预报,正式小麦大规模收割前期。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下一张是暴雨过后的场景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下一张是中央台报道的东北干旱。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这是某群友转发的松花江干旱的江底。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久旱逢甘霖,是好事,但是送错了地方就不是好事。我不经意间想起了及时雨宋江,如果雨下在江里,在及时那又有什么用呢?

岳国君当年给我们讲故事,最悲催的事情是“女朋友明天要结婚,新郎不是我”。

这个拍卖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吉林缺粮,企业从吉林当地拍卖和从黑龙江拍卖,成本是不一样的。

告别一四,一五年玉米接棒成为拍卖主力。

市场永远是对的。

从国家临储的剩余量结构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显然,有两个问题:

第一,14年玉米仅剩2000多万吨,多在偏远地区。

数据显示,四分之三的玉米集中在黑龙江,其他地区仅有400多万吨。不仅如此,内蒙古的玉米还有一部分存放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那比黑龙江还要偏远。

第二,粮源定价权表面上将从14年粮向15年粮转移。

理论上是这样的,因为14年的粮越来越少了,且没有了意义。吉林省15年粮源有4000多万吨,理应成为价格的压舱石。而事实上是这样吗?

显然,至少目前吉林还不是。

体量不够,价格超过了结构性上涨的范围

理论上吉林15年粮源能够成为市场定价的基石,而现在投放的体量还不够,暂时还胜任不了。

请看24日拍卖情况。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几乎所有地区、每个年份,拍卖都有溢价。尤其是吉林15年拍卖成交价格达到1522,高出了二等1490的拍卖底价。

这说明了什么?人们在抢购。为什么会抢购,为什么会有溢价呢?

定价切换,新的定价模型的转换

现在,回过头再来看拍卖数量分配问题。

种粮大户和贸易商看过来:从临储玉米拍卖数据看未来价格能否上涨

其他地方的拍卖绝对数量是在下降的,这似乎人们是有所担心的。

猜想,或许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其他地区的一些企业因库存不足而被逼仓了。

若如此。手里没有粮,要想买粮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当地拍买,一个是去黑龙江买。而当地粮的投放量又有限,僧多粥少;而黑龙江是僧少粥多。

所以,当地拍卖粮的定价,或者是参照系就变成了“黑龙江拍卖价格+合理物流费用”,而不是该省区的拍卖底价。

抽水理论,理解市场基差定价的法宝

2008年,我们提出玉米市场“八面分析法”的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理论——抽水机理论。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用一个例子来阐述当前的定价原理。

这里,假设我们是辽宁或吉林的用粮企业,或者是南方的饲料采购企业。

首先,采购人员会想到的是到企业或到港口的成本看哪个低?

其次,黑龙江拍卖到企业或港口则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拍卖定价的参照标准。也就是说,吉林或辽宁或港口企业的物流价差和品质价差,成为其当地或拍卖出价的标准。

最后,这种定价确定了其他地区拍卖价格的顶部。也就是说,要再高了,就去黑龙江买。

所以,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黑龙江在每次中也还有不错的成交量的原因。

到这里,似乎可以解释市场持续放量和价格上涨的原因了。然而,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