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沒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

中國孩子從小缺乏兩種教育:金錢教育和死亡教育。

一個關乎生,一個關乎死。

死亡教育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和對待失去,金錢教育教我們如何獲得和對待擁有。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沒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

今天我特別想談談關於金錢教育這個話題,希望不要總等到悲劇發生了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防範永遠放在第一位。談這個話題之前先談談本人的切身體會,我父母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在我童年時只顧著解決溫飽,並沒有過多在意我的成長,我是和山水大自然和同齡人一起長大的人,在我印象裡父母並沒有灌輸太多他們的觀念給我,父母的艱辛往往我看不到,我只知道我冷了回家、餓了回家、被欺負了回家,有家就不會有事。也許因為父母覺得缺乏對我的關愛的緣故吧,每次掙到錢總是很大方把大部分錢花到我身上,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的是我上初中的時候,媽媽帶我去縣裡買了一套超過了一百塊錢的衣服,當時我就驚呆了和幸福暈了。情不自禁和媽媽說了句“以後我會回報你的”,時至今日我能聽到我媽反覆的把我說的這句話驕傲的告訴其他人。

其實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金錢是沒有概念的,並不理解金錢與生活、人生的關係。感覺口袋裡多二百少二百好像對我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也許是26歲之前我都沒有真正離開過父母的原因吧,父母給予我的太多了,不當家不知道菜米油鹽貴,所以並不覺得錢有多重要。直到我27歲風雲突變,一個人無奈外出南寧打工真正離開家鄉沒有後路時,開始真正自己過日子,我才慢慢意識到什麼是錢?錢對生活影響多大?金錢和人生的關係?

環境和經歷讓人成熟。今天我才慢慢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之前的金錢觀是有問題的。

下面就是因為沒有進行正確金錢教育引發的悲劇。

在2018年03月滄州獻縣的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寒假3天時間就花了父母近10萬元,原來孩子拿到父母的手機,在平時家長用支付寶時就偷偷把密碼記住,於是就把父母所有積蓄都打賞了網絡主播。

在2018年1月,一個在加拿大留學的女兒二話不說就把老父親的300萬存款轉到自己名下,並天天吃喝玩樂買奢侈品四處炫耀……父親苦苦哀求兒女把錢退回來,女兒反而把老父親拉黑了。

很多中國人恥於談錢,覺得一談錢就俗就功利,所以大多數中國父母,從不教給孩子關於金錢的知識。在“缺錢”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對金錢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更難以理清金錢和人生的關係,所以人生總是“錢惱”不斷,甚至因為金錢而毀滅了人生。金錢教育的實質是幸福教育,金錢教育的實質是人格教育,一個人的金錢觀,會影響他一生的幸福,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的金錢觀。

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時,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幾個重要的觀念:

●金錢來之不易(要有計劃地慎重理財)。

在孩子最初知道錢能買東西時,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孩子金錢是通過父母的辛勤勞動換取的,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節省著花錢,這是教孩子理財的第一步。孩子小,接受能力差,父母儘量要用生動的事例來多次說明,比如每次花錢買東西,父母都要告訴孩子這些錢需要自己花費多少時間、付出多少勞動才會獲得,以幫助孩子加深對金錢來之不易的認識。

如果有條件的話,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場所參觀,讓孩子看一下自己工作的環境,看一看父母辛勤勞作的身影,使孩一產親身體驗一下父母掙錢是如何不容易,這樣比口頭說教要有效得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父母可以讓孩子到外面去體驗一辛。比如讓孩子在假期去飯店當小工,或者推銷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賺錢的難度,以後就會知還能培養孩子生存的能力。

●金錢並不能換來你想要的所有東西(提醒孩子不沉迷於金錢世界)。

要讓孩子意識到,有很多東西是用金錢買不到的。不要讓“金錢萬能”的思想在孩子純潔的心靈上抹了汙點。

要告訴孩子:一個人既不能“窮”得沒有金錢,也不能“富”得只剩下金錢。做人不能見利忘義。這樣,孩子才能充分了解人生財富的豐富內涵。

●付出才會有收穫(摒棄懶惰思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想要回報就必須努力付出,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父母的給予也不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思想應該從小深入孩子腦中。

●收入是為了支付全家人的開銷,任何對金錢的濫用都可能影響全家人的生活(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教孩子學會花錢。孩子消費行為是由被動逐步走向主動的,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應教孩子買東西,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隨著年級升高,要讓孩子學會先認真思考再花錢,避免盲目消費。有些家長讓孩子“一日當家”“一週當家”“記收支賬”,是培養孩子節儉品質的好方法。讓孩子真正切身感受到任何對金錢的濫用都可能影響全家人的生活,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勒索的對象(教育孩子“錢不露白”的道理)。

現在很多孩子喜歡攀比和炫耀,只要自己有點什麼,生怕別人不知道。孩子當你炫耀時,往往就是壞人在動壞腦筋的時,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勒索的對象,世上總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惡和陰險。做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從小做好榜樣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