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經濟規模理應超美 老齡化或成最大制約因素

美媒稱,中國,而非美國,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儘管按市場匯率衡量,美國仍然排名第一;但在調整本國商品和服務成本後,中國的經濟規模比美國大20%左右。後一種衡量標準是真正重要的衡量標準,無論從生活水平還是從軍事購買力來看都是如此。

據彭博社5月22日報道,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中國的經濟規模最終也理應超過美國;任何工業化國家——包括美國——都不可能永遠保持四倍於另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對中國來說,僅僅在規模上超越美國是相當低的門檻。但是這就留下了一個問題:中國最終在世界經濟中將佔據多大的優勢。

報道稱,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目前穩定在6.5%左右。假設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為3%,那麼6.5%的增長率將意味著,到2029年,中國將在世界經濟中佔到四分之一——距離現在只有11年——到2050年將佔世界經濟的40%。

報道稱,到21世紀60年代,也就是今天青少年的有生之年,中國的經濟活動將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

相比之下,美國在世界GDP中所佔份額從未達到40%,即使在二戰結束時也是如此。20世紀當中,美國所佔的比例通常低於25%。換句話說,中國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幾乎肯定會超過美國在上一個世紀的水平。

但是,報道認為,要想保持連續40年的6.5%增速就很難了。事實上,近在2011年,中國的GDP還增長了近10%;過去20年中,中國已經屢次超過這一數字。人們認為,經濟進一步減緩即將到來。儘管報道經常宣稱中國在一個又一個工業領域取得引人注目的發展,中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約因素。

報道認為,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減少。

報道稱,2012年,15歲到60歲的中國人總數開始一路下滑。一些預測顯示,到本世紀中葉,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近四分之一。這是假設生育率不會進一步下降的情況。中國如果步韓國的後塵,生育率還會進一步下降。人口減少意味著GDP總量減小,也意味著人口迅速老齡化。退休人員增加了,養活他們的勞動者卻減少了;年齡更大、生產力較低的勞動力人口也意味著增長放緩,正如日本等國家遇到的情況。

報道稱,此外,中國或許不再能夠從城市化中獲得強勁的增長動力。當人們在城市中生活在一起時,就會提高生產力,因為他們交換商品和服務更容易。幾十年來,千百萬中國人從農村和小城鎮湧入大城市。

另一個制約因素是能源。中國仍然非常依賴煤炭發電,但由於環境問題、供應瓶頸和資源缺乏,中國的煤炭消耗量自2013年前後就一直在下降。煤炭將有望被廉價太陽能所取代,從而提高能源效率,因此煤炭的匱乏將不會使經濟陷入停滯,但實現這些變化需要時間和金錢。

報道稱,這些都是中國面臨的限制。對糧食進口的依賴也將繼續是一個問題。(編譯/趙菲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