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隨著食品安全進入全面治理新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整體有所改善,約七成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持謹慎樂觀態度。但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是,食品安隱患依舊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近日,有相關媒體報道,變質水果炸成果汁售賣、有機蔬菜被仿冒的問題時有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品質逐漸改善的時候,“舌尖上的安全”何時才能真正讓老百姓安心?

爛水果流入冷飲店、KTV

搖身一變成高檔飲品

火熱的夏季即將來臨,這時喝上一杯涼絲絲的鮮榨果汁,吃上一盤五彩多汁的新鮮果盤,那就非常清涼解暑了!但是,你喝的榨果汁和水果拼盤衛生嗎?近日,有一名營業員爆料,不少水果商販會將一些腐爛發黴的水果廉價賣給KTV、冷飲店,還有茶樓,用來製作水果拼盤和鮮榨果汁。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天氣熱了之後,像這樣腐爛發黴的水果,每天都有三四百箱是這樣處理的。小陳說,“低於市場價格開票開出去,因為我們領導要賺這個稅點。”那麼問題來了,爛掉的水果去了哪裡呢?“放在水果攤上,肯定沒人會買的呀”,小陳表示,“只有一些飯店、ktv會買,特別是有些榨汁的,還有冷飲店,一些茶樓、酒店會用到,他們晚餐後的水果拼盤會用到。”對此,市場負責人稱,腐爛水果還有殘餘價值,市場只是交易平臺。市場監管部門已介入調查。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此前媒體曝光,哈爾濱有多家超市,水果發黑長斑還照樣賣。一些無良商家,還給員工“授課”,傳授售賣爛水果的技巧,而這些所謂的“技巧”,也為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健康隱患。

爛水果、好水果混著賣

在一些水果店、菜場或超市裡,賣水果的人都會重複著一個動作:挑水果,把新鮮和不新鮮的水果混在一起。如果有顧客質疑,就可以回答,都是今天剛上的,被人挑來挑去就成這樣了。但你要知道,水果利潤最高可達60%,最低也有30%,即使水果不新鮮,以稍低價賣出去還是有利可圖的。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壞的部分切掉,包上保鮮膜

有些商家還會把壞掉的水果切掉,包上保鮮膜,再打上當天的標籤。這在行業內有個專業名稱叫翻包。最常翻包的水果是瓜類和火龍果。而賣水果的會說:這樣做一點兒事沒有,一般人是吃不出來的,不少消費者為了圖方便都會選擇這樣的產品。更有甚者,將水果打包後的價格比新鮮水果更高。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有機蔬菜摻假

在不少大型超市的蔬果銷售區,除了普通散裝蔬菜,還有專門的有機蔬菜。它們往往被貼以“無汙染”、“高品質”和“營養豐富”的標籤,被封為蔬菜中的“貴族”,其價格也要比普通蔬菜貴出近十倍。

近日,央視曝光了一批“假有機蔬菜”。人們驚訝地發現,那些價格不菲的“貴族菜”,有一些竟是冒牌上市的普通蔬菜。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有機食品認證制度的公信力。對此,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表示,如今有機蔬菜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便是有機蔬菜的真假。

“對於有機蔬菜的種植土壤和施加有機肥的情況,國家是有相關細則來規定和認證的,但有機蔬菜的日常種植和銷售情況是否嚴格按照標準,其實不得而知。”朱丹蓬說,“因為實際送檢和銷售的蔬菜不一定是同一批。送檢有機蔬菜合格,並不代表銷售出去的有機蔬菜也是合格的。”

山寨食品屢打不絕,洋食品安全事件增多

此外,隨著進口食品、網絡食品迅速增加和新配方新工藝不斷升級,現階段食品非法添加等風險明顯增多,食品安全的化學性風險十分突出,假冒偽劣、“山寨”食品屢打不絕,加之進口食品、網絡食品和新配方新工藝迅速增加,現階段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新技術、新工藝、新配方給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帶來難題。安徽省食藥監部門工作人員說,以“地溝油”為例,一些加工者通過技術、工藝的改進,可以使“地溝油”逃過常規手段的檢測,在各項指標上與安全合規的食用油看不出差別。而且,食品市場上新品種、新配方層出不窮,加之科學研究不斷深入,之前被認為對人體無害的一些添加劑,如今也能挑動消費者和輿論的敏感“神經”,給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壓力和挑戰。

食品安全問題為何屢禁不止?“只因太包容”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從2006年的蘇丹紅鴨蛋事件,到後來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瘦肉精,還有近年來頻發的外賣平臺無證經營,食品安全這件民生大事屢遭危機。除了監管盲區,消費者的過分“包容”也是重要因素。

現在來看,那些被查的問題奶茶店、被曝後廚老鼠的火鍋店門口依然站滿了排隊等候的消費者。消費者的“包容”,似乎已經漸漸演變為對食安問題的“縱容”。

食品監管仍存短板,如何把好關?

自食品安全法修訂實施以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不過,由食安問題引發的社會事件仍時有發生,觸動公眾神經。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必須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補好食品安全中的短板。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首先是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水平。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公共安全領域,食品安全應當被擺到重要的位置,加大資金、人員、檢測設備等方面的投入。目前,一些設立在基層的食品安全派出機構存在經費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監管執法的軟硬件相對落後。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存在重複建設現象,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檢測資源存在閒置和浪費。

對此,除了增加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投入外,也應整合和強化相關機構,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的檢測資源。與此同時,可以組建或利用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面向社會提供食品檢測服務,調動各方力量促進社會共治。

其次,是要樹立法律的權威。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制訂了嚴厲的處罰條款。除食品安全法之外,也應推進配套法規的健全完善,形成相互支撐配合的法治體系。

舌尖上的危機:變質水果榨汁、有機蔬菜摻假……你吃的東西安全嗎?

最後,食品標準要與時俱進。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外賣和網絡訂餐風生水起。然而,這也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考驗。由於食品加工方不直接面對顧客,監管又很難直接對準食品加工方,給食品加工方以次充好預留了很大空間。食品安全法雖然將網絡食品交易納入監管範疇,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並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但面對新問題,相關標準及監管措施理應與時俱進,讓辦法跑得贏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