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國維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參商184005994

這是一對浪漫的美學概念,出自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代表作——《人間詞話》,王國維先生將其視作兩種藝術境界。



其實,這對概念是很好理解滴,簡單地說,“有我之境”可以理解為“我”的感情充分地表露於外的境界,而“無我之境”則指“我”的感情極其平淡、含而不露、物我合一的境界。


用王國維先生的話來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仔細想一下,是不是能夠體會到?


舉個例子來說。何為“有我之境”?“淚眼看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就是有我之境。花為何“不語”?是因為作者“淚眼”,作者傷心,所以看到的花、“亂紅”都呈現出一副悲傷的狀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是有我之境。看到花為何“濺淚”?是因為作者有“感”,聽到鳥叫為何會覺得“驚心”?那是因為作者“恨別”。



所以說,有我之境其實就是寓情於物,因為人的情緒有波動,所以物也變得有了感情。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教過我們賞析詩詞,有一類詩詞應該這樣分析:“以寓情於物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xxxx的思想感情”。如今想來,這類詩詞應該就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有我之境”了。



瞭解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也就容易理解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為什麼說它是無我之境呢?仔細想想,你能在這句詩裡面找到一個“我”嗎?你能在這句詩裡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波動嗎?在這句詩裡,菊就是菊,山就是山,菊花和南山不會因為“我”而悲傷或愉悅,一切是那麼的平和、淡然。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也是無我之境,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在這句民歌裡找到一個“我”的存在嗎?天就是天,草就是草,牛羊就是牛羊,當你讀到這句民歌時,心中是否會有一種開闊、高遠的感覺?這不就是草原給我們的印象嗎?



這就是“無我之境”的高明之處,將風景本來的樣子還原給我們,既不寓情於景,也不物哀,既不澎湃,也不矯情。那麼,“無我之境”裡就沒有人的存在嗎?有的啊!人就在景色之中啊,人就在這個世界裡!在無我之境中,人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這個自然世界一個渺小的組成部分。所以,跟有我之境相比,無我之境似乎更加平淡,更加舒暢呢!



其實,大多描寫景象的詩詞都可以區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下次再讀杜甫的詩、王維的詩、陶淵明的詩、柳永的詞、李清照的詞、辛棄疾的詞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哦,將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思考進去,似乎更能體會詩詞所營造的美妙情境呢!


參考文獻:

王妍:《超越與復歸——王國維“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說的現象學解讀》,《文藝評論》,2017年第10期。

李小慧:《王國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理論內涵與審美特徵》,《安徽文學》,2015年第10期。


歷史研習社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

什麼是“有我之境”。詩詞中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字句皆以情牽。如李清照的那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不知多少愁在這聲聲慢中向我們訴說著,讀者的心也沉浸在這冷冷清清、悽悽悽慘慘慼戚之中,誰堪憐?正因為愁腸百結,雁過傷心似舊時相識,往事不可追矣。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不帶作者的私人感情色彩。如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中,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誰入此深山之中,山空無人卻又人語響。詩中沒有王維的身影,可不入此景怎提筆如行雲流水,令人回味。

也許,真因為王國維感慨古代詩人的鬼斧神工,才驚歎詩人們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神奇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