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澳大利亞)克萊爾·鄧恩 編譯:孫開元

我們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我們千方百計地想為孩子提供我們自己未曾擁有過的機遇,我們想讓他們擁有遠大理想,並且能發掘出全部潛力。我們給予他們越多,他們就會成長得越強壯,這句話可能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都是天經地義。

但是這句話對嗎?我們對孩子飽含著舐犢之情但是一廂情願的關愛會不會適得其反?很多專家(以及富有遠見卓識的父母和祖父母)都認識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一味地關愛也許會意味著你愛的膚淺,反而會成長孩子成長之路上的“水泥鞋”。

過度教養

當天夜裡,卡爾就在谷歌上搜索了一大堆藝術課程,想給兒子請一位油畫家教。兒子在這樣一個小小年紀就已經被老師冠以“小藝術家”的美稱,如果不以此為契機趕快加以培養,那豈不是把未來的一位大藝術家扼殺在了搖籃裡?他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副美好前景:他培養出了第二個畢加索,全家人都跟著榮耀——直到第二天早上。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我不想要家教,我畫畫只是覺得好玩兒,”吃早飯的時候,兒子這樣對卡爾說。“你們這些大人怎麼老是什麼事都想管?”兒子的這一質問讓卡爾感覺好像一條皮帶抽在了背上,他意識到兒子是正確的。他不是僅僅欣賞兒子的藝術才能,他還想要駕馭孩子的快樂,想要對孩子的天賦進行一番打磨、鍍金,強迫孩子將藝術天賦變為一種成就,而在這一過程中,很可能會毀掉孩子在藝術中獲得的快樂。

這次與兒子的對話給卡爾敲響了警鐘,他開始不但徹底反思如何培養孩子,也開始反思作為成年人應該如何生活。現在,卡爾正在極力倡導我們逐漸認識的“慢育”運動,並且成為了《享受慢生活》、《應對壓力》和《慢是良藥》等幾本暢銷書的作者。

“自從上一代人開始,成年人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劫持了孩子們的童年,”卡爾說。“出於種種壓力,家長以超人般的熱情逼迫孩子、磨練孩子、保護孩子,想藉此讓孩子能在每一件事情上獲得最好的機遇、能在每一件事情上表現最出色。想想吧:嬰兒瑜伽、最新款的iPod、日程表中的各種舞蹈班、足球、陶藝、瑜伽、乒乓球、冰球、鋼琴、柔道。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不論是將其稱為‘過度教養’還是‘直升飛機式父母’,總之,如果成年人越俎代庖式地教育孩子,就會讓孩子錯過人生中很多能夠歷練心靈、有意義和有趣的東西,比如小小的冒險、秘密的旅行、挫折和苦難、榮耀的年少輕狂、孤獨甚至是鬱悶的時刻。”

收住加速的油門

卡爾和妻子給全家人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日程表進行了大“瘦身”,他們減少了兒子的課外學習、允許兒子用一定的時間自由看電視、謝絕了同事和朋友們的一些應酬,這讓他們的朋友頗感驚訝。

坐下來聊天現在成了卡爾一家人每天都有的活動,他說:“就如同是酒精中毒一樣,想從過度教養的慾望中恢復過來,總是覺得要做事情太多,特別是在倫敦這個環境,我們不得不考慮周到並且不講情面。我們和幾個孩子坐在桌旁,共同討論我們是否真的想在週末參加三個親朋好友的生日派對。即使你從骨子裡覺得放棄不必要的應酬是明智的,但是要想打破根深蒂固的舊習慣還是很難。”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卡爾倡導的慢育運動緩慢而穩健地開展起來,卡爾和支持者先後建立了在線論壇和網站,並且在當地成立了“親子俱樂部”,年輕的父母們聚在一起喝著早間咖啡,而他們的孩子們自由自在地一起玩耍。

慢育運動已經逐漸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並且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如今在北美的一些城鎮,人們為了給學習任務繁重的孩子們減負,特定了一些日子,將所有的課外活動免掉。為了讓孩子們願意回到體育場,各個體育俱樂部正在將強調“勝利至上”的運動理念轉變為學習和享受運動。加拿大多倫多一支不知名的兒童冰球隊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樣的運動樂趣,不再跟蹤統計每個孩子的技術指標,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都有機會上場。結果是無盡插柳柳成蔭,男孩們重新喜歡上了冰球,盡情地施展出了球技,僅僅三年間竟然獲得了將近20次比賽冠軍。

如果說“慢育”對於為人父母者來說是水到渠成之事,那麼對於學校的老師們來說就要難得多了。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慢育學校

悉尼的小學老師雷切爾·費舍爾遇到了難題:她明明知道她的很多學生需要的是減負,而不是增負,但是面對著學校對課程要求的不斷提高,她又覺得很難做到兩全其美。大約在八年前,費舍爾開始進行靜坐訓練,她發現,當她從內在培養起專注和友愛的品質時,她就能輕鬆地將其用在每天的課堂教學中。從此,她所在班級的課堂氣氛開始有了嶄新的變化。

2010年,費舍爾發起了一項“好孩子”活動,活動內容是教學校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們進行靜思和培養愛心之類的練習。

“在我們的要求不斷增多的快速度時代,我們需要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慢步調生活方式,讓他們在安寧和靜思中獲得更深層的收穫,”費舍爾老師說。“靜坐訓練如同一條船,能幫助人們從焦慮、憤怒的此岸達到快樂和睿智的彼岸。”

費舍爾的“好孩子”學說是這樣解釋的:當今時代的學校課程和我們的世界文化更多是專注於培養了人類大腦三個重要系統中的兩個系統:“熱情繫統”(朝著目標和所求之事努力)和“保護系統”(比如反抗暴力或注意馬路安全),而靜坐通過一些特定練習讓孩子達到了均衡發展,培養和激發和孩子大腦的第三個系統:“安慰系統”(負責人們的安全感、接納和關愛)。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我們的活動開始的著手點之一是幫一個孩子找到他們的‘溫馨之地’,也就是在他們的心靈裡找到一個安寧、靜謐的空間,”費舍爾說。“他們也許是想像自己坐在一棵最喜歡的大樹之下,也許是想像和他們喜愛的動物朋友呆在一起。這樣一個內心世界的安寧情境會成為一個‘碼頭’,讓孩子的心靈之船隨時都能靠岸。

“小孩子們特別喜歡一個名叫‘搖搖你的玩具睡覺’的呼吸運動,我教他們安靜下來,想像著一個溫柔的毛絨玩具正睡在他們的肚子上,一邊體會著肚皮輕輕起伏的感覺,一邊讓呼吸節奏與腹部的起伏協調一致。”

教育孩子何必忙忙碌碌:歐美的慢育風潮

榜樣

“家長和老師們如何提升自己的修為,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給以何種形式的關懷,這正是培養高素質兒童的核心內容,”費舍爾說。“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開始熟悉並且能善待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學會善待一切,他們就能以更恰當的姿態迎接孩子們的愛心和智慧的種種展現,也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和矛盾。

“在練習靜坐過程中,我們能以更有愛心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而不是帶著固有觀念做出反應和妄加評判;我們能學會更平靜地傾聽他人,並且‘有所選擇地’回應對方;我們能以更加溫和而有力的語氣說話;我們無論是坐是站,都能以從容不迫和內心的安寧增添自己的個人魅力。”

當卡爾的兒子宣佈他打算放棄油畫並且加入一個素描俱樂部時,卡爾忍耐再三,這才欣然表示同意,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驚天動地一聲吼:“我告訴過你!”

“這是他自己的決定,我們應當讓他自由發展,”卡爾說。“如果哪一天他說要舉行第一次個人素描展覽,希望我還能記得要尊重他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