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聰明的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守鐲

嘉慶,乾隆的第十五子,阿哥時叫永琰,登基後改為顒琰,但縱觀整個大清朝的皇帝們,他應該是最平庸的一位,往上和長輩們相比,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政治統治能力都相差不少,往後,與自己的晚輩們相比,他又缺乏一些改革創新的精神。可顒琰的這些情況,乾隆難道不清楚嗎?既然知道,那乾隆又為什麼仍要將皇位傳給他呢?

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稍微捋一下乾隆的兒子們,咱們心中就知道了。

乾隆雖說自己年齡活的很長,但後代卻不多,總共也就十七個兒子,而這十七個兒子裡,大部分不是夭折,就是年紀輕輕就死了。正常活下來的沒幾個,下面咱們來大概捋一下。



首先,長子永璜,生於1728年,但由於永璜的母親不怎麼得寵,乾隆並不怎麼喜歡他,再加上永璜性格頑劣,乾隆更加不喜歡他,最終在1750年去世了,活了22歲。

次子永璉,生母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作為皇后的孩子,乾隆當然非常歡喜,並秘密確定他為太子,準備將皇位傳給他,只可惜,自己不爭氣,永璉在1739年病死了。

三子永璋,嬪妃所生,但5歲就去世了。

四子永珹,1739年出生,1777年去世,活了38歲,截止到目前活的最久的一位,但可惜,他沒能熬過他老爹乾隆,死在了乾隆前面,所以,皇位想都別想。

五子永琪,這個咱們非常熟悉,《還珠格格》裡的蘇有朋扮演的就是永琪,歷史上的永琪和電視劇裡也差不多,文武全才,乾隆非常喜愛,也是準備當做繼承人培養的,只可惜,在永琪25歲那年,突然去世了。



六子永瑢,和四子永珹是同一個母親,但也和四子一樣,在乾隆之前去世了,這兄弟倆真是倒黴,活了那麼多年,卻沒有活過老子。

七子永宗,和次子永璉是同一個母親,都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可轉年就夭折了。

八子永璇,這個時間長,1832年去世,目前來看,有繼承皇位的機會。

九子,十子,都沒來得及取名字,就死了。

十一子永瑆,這個時間也長,活到了1823年,而且永瑆還是有名的書法家。這個也有即位的可能。

十二子永基,這個咱們也比較熟悉了,《還珠格格》那個惡皇后的兒子,雖說歷史上這位皇后沒有電視劇裡那麼壞,可她最後也被廢了,而永基呢,也就活了24歲,也沒有即位的可能。

十三子永璟,出生後沒多久就夭折了。

十四子永璐,三歲夭折。

十五子就是嘉慶帝,永琰。生母是孝義純皇后,也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令妃,但是這個皇后是在其死後,乾隆追封的。



十六子,出生當天即夭折,名字都沒來得及取。

十七子永璘,這個活的也挺長的。1766年出生,1820年才去世。

如此排列,我們發現,真正等到乾隆駕崩時(1799年),還活著的兒子只有八子,十一子,十五子,十七子在世,也就比他老爹雍正多一個。

咱們再看這活著的四位,首先八子永璇和十一次永瑆是同一個母親,但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與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的母親比起來,那真是差遠了,十五子和十七子的母親都是令妃。再加上永璇有一個缺陷:他身有殘疾,不符合乾隆的要求,而且,正因為殘疾這一原因,永璇壓根也沒即位之心。而永瑆呢,心思則在書法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適合走文藝路線,但不適合當皇帝,而且他還不咋會騎馬射箭,這一條就不符合當皇帝的條件。

而永琰與永璘相比,永琰比永璘大,再加上永琰這人在阿哥時期也算是才學出眾,所以,乾隆最後選擇了永琰作為接班人。

酒翁言:經上述這麼一分析,可以看出其實乾隆立永琰為接班人,也是實屬無奈,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本來看好的永璉和永琪,都早早去世了,最後剩下的四位,幾乎沒啥可選擇的。所以,給我個人的感覺就是,矮子裡面拔高個,勉強湊合用著。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清朝初期能出現四海臣服、國威振奮的強盛局面,能夠出現長達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執政者們個個都具備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傑出才幹外,還在於他們都選擇了優秀的繼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勵精圖治的雍正、銳意進取的乾隆,無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細選的最佳接班人。

嘉慶是乾隆皇帝的繼任者,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任皇帝。翻閱清朝正史,我們找不到關於對嘉慶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翻閱清人野史,也查不著他的哪怕一件風流事。就是這樣一個品格端方、為政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的人,卻成為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毫無建樹的嘉慶,身上最明顯的標記就是乏術和平庸。那麼,乾隆為何會把皇位傳給他,把偌大一個帝國託付給他呢?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還有一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儘管乾 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果然,乾隆在傳位的同時明確宣佈:“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退位後,乾隆仍然自稱為“朕”,他的諭旨稱為“敕旨”;對前來進貢的朝鮮使者有板有眼地說道:“我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他藉口已經在養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這裡才“安全吉祥”、便於召見群臣,無論如何也不肯搬出去;為了限制嘉慶,他還一度上演了“傳位不傳璽”的鬧劇;本來嘉慶即位改元后,全國上下應該統一使用嘉慶新曆,可宮廷中還是用乾隆年號,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後,錢幣應該改鑄“嘉慶通寶”,可那幾年卻是乾隆、嘉慶兩個年號的通寶各鑄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稱的嘉慶,只能沒頭沒腦地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二皇帝”。

不能否認,永琰還是很有資質的。他勤奮好學,6歲讀書,13歲通五經,之後跟從多個師傅學習今體詩和古體詩,文化基礎非常堅實。尤其是在從14歲被秘密立儲到35歲登基的漫長的20多年中,他經受住了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乾隆皇帝的時時觀察和種種考驗,並最終被確立為下任皇帝,都說明永琰的品質、才幹絕非等閒。不過,他的這種資質才幹,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等方面還算說得過去,但用在安邦治國、開拓進取上就會顯得異常地蒼白無力。

如果天下安定、歌舞昇平,憑嘉慶的能力做一位賢明的太平君主應該沒什麼問題。但乾隆後期國庫衰竭、國力衰弱,朝廷政治腐敗,官場貪賄成風,各種矛盾一觸即發,沉醉於“康乾盛世”光環下的大清帝國“外面看著轟轟烈烈,內囊卻也盡上來了”,這就迫切需要一位有著剛猛手腕、鐵血政策的“能君”來扭轉乾坤、力挽狂瀾。可惜嘉慶皇帝沒有遺傳到前面幾任皇帝治國能力和開拓氣魄的基因,雖然勤政圖治,一心想著有所作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忠厚老實、波瀾不驚的守成君主。

嘉慶親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嘉慶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卻不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他在位期間,土地高度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政治比乾隆後期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蓮教和魯、豫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此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衰敗下去。

因為好大喜功而窮兵黷武,把原本強盛的大清帝國折騰出衰敗跡象來的乾隆皇帝,至死也不承認他的統治出現了危機,他甚至還在發著“大清帝國,誰與爭鋒”的高燒,甚至認為自己留給子孫的仍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種對當時形勢掩耳盜鈴似的錯誤估量,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在確定接班人問題上的錯誤選擇。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為了貪圖虛榮、操控權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私利,把皇位傳給了一個不足以成大器的兒子,把有著二百多年輝煌基業的大清帝國交給了治國乏術、政治平庸的嘉慶皇帝,使大清王朝由興盛轉向衰落,一敗塗地,最終淪落為被列強任意侮辱和踐踏的殖民地。與其說,大清帝國衰敗在嘉慶手裡,倒不如說是腐朽在乾隆手裡。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前車之鑑,或許能給後人一些深思和啟迪。


孤狼嘯月31600808

題主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這裡說的嘉慶的哥哥是哪位呢?讓我們來整理一下。

高宗乾隆帝一共生育了17個兒子,其中皇次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是夭折。所以其實剩下的只有10位。

這十位皇子,依次是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後來的仁宗嘉慶帝)、皇十七子永璘。

一個一個說吧。

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1748年孝賢純皇后崩逝的時候,這兩位年長皇子迎喪,被高宗斥為傷痛不夠。兄弟倆一直被爹這麼噴,導致1750年皇長子早亡,1760年皇三子早亡。這皇三子去世的時候,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仁宗還沒出生呢。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永珹在1763年被出繼給履親王了。永瑢則是在1759年就出繼給質郡王了。一旦出繼,宗支變換,自然就沒辦法承襲大宗了(當然是在皇統有嗣的情況下)。高宗都讓他們出繼了,就證明在高宗眼中他倆壓根兒就是沒戲的。

皇五子永琪。這位皇子倒是很有能力,高宗應該很喜歡他,但是可惜永琪身體不好,1766年就早逝了。

皇八子永璇。這個人在乾隆朝的史料裡記載的不多,但是朝鮮人的文件裡說他行為乖謬且操行不好,具體是不是事實就不知道了。高宗在世的時候,就讓他分府出宮去了,這個很重要。一般來說,秘密立儲之後,有可能繼承大統的皇子,都是隻封爵不分府的,永璇出宮了,說明他基本被確定沒有可能性。

皇十二子永璂,本來是很牛的,嫡出的身份,而且還挺年輕,結果誰讓他娘是繼後呢。繼後被廢后之後,繼後的孃家人都悲劇了,何況這個孩子,就完全被無視掉了。

這麼一算,沒人了啊,就剩下一個皇十一子永瑆和一個皇十七子永璘了。永璘不用說了,高宗說過他不成器,而且他比仁宗小啊,所以題主說的只有可能是永瑆了吧。

問題是,永瑆哪裡“強上百倍”啊?除了寫字好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優點啊。

清人筆記裡記載說,永瑆為人很成問題,有點神經質,而且很摳門兒,“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駇人。持家苛虐。”這種人當皇上?還比仁宗“強上百倍”?


橘玄雅

嘉慶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作為皇帝,嘉慶皇帝十分平庸。

嘉慶上位初期,大權仍在太上皇乾隆手中,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死後,嘉慶才開始親政。

乾隆是一個實幹派,圓滿完成了“給我六十年,還你們一個國弱民疲的大清”的艱鉅任務,將他之前幾位皇帝尤其是其父雍正積攢下的國力耗空,還透支了不少,所以嘉慶接手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亂局,國家已呈衰落之勢。

如果嘉慶是一個英主,那還可能搞一箇中興局面,但是他的資質比他爹還要差的多,清朝越加衰落。

嘉慶帝會打大旗,他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頓內政,先誅殺和珅,罷黜和珅死黨,然後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廣開言路,又表示要節儉,還下詔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據實陳報,不得欺瞞。

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嘉慶皇帝也就喊喊口號而已,對內政的整頓極其有限,根本無法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治國失敗的集中體現就是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從嘉慶元年(1796年)起,川楚陝邊境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隨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一直到嘉慶十年(1805年)才被撲滅,清朝元氣大傷。

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一部分天理教徒甚至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據說有一根箭至今還插在故宮的牌匾上。可惜嘉慶命大,天理教起義最後還是被鎮壓。

一個人的平庸不可能突然平庸,嘉慶做不好皇帝,當皇子的時候能力也高不到哪去,那乾隆為什麼選他做繼承人?一句話,沒得選

乾隆活得太長了,他有十七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就不多,熬到他死的更是隻有零星幾個。我們來簡單看一下。

皇長子永璜(1728-1750),享年23歲。

皇次子永璉(1730-1738),享年9歲。

皇三子永璋(1735-1760),享年26歲。

皇四子永珹(1739-1777),享年39歲。

皇五子永琪(1741-1766),享年26歲。

皇六子永瑢(1743-1790),享年48歲。

皇七子永琮(1746-1747),享年2歲。

皇八子永璇(1746-1832),享年87歲。

皇九子(1748年—1749年)早夭無名,享年2歲。

皇十子(1751年-1753年)早夭無名,享年3歲。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享年72歲。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享年24歲。

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享年3歲。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享年4歲。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慶,享年61歲。

皇十六子(1762—1765),早夭無名,享年4歲。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享年55歲。

從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活到乾隆晚年退位(1795年)時的只有四個,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以及嘉慶,我們再來對比一下這四位。

永璇和永瑆同母,生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金佳氏出身卑微,最開始是內務府的包衣(奴僕),後來才被賜姓金佳氏。金佳氏雖然生了四個皇子(還有四子和九子),但她生前只封到貴妃,地位不是非常尊崇,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

而永琰和永璘同母,他們的母親是令懿皇貴妃魏佳氏,魏佳氏出身漢軍正黃旗,生前已是皇貴妃,地位要比金佳氏高貴的多。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親地位的低下無疑成為永璇和永瑆極大的劣勢。而且永璇還有致命的缺陷——腳有殘疾,根本不符合乾隆的要求,所以他壓根沒有即位的可能,後來也放開了,盡情聲色,時人評價其“沉湎酒色,又有腳病”,但可能是心態好,這傢伙竟然活了八十七歲,是清朝最長壽的親王。

而永瑆呢,完全是個文化人,他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天賦不錯再加上條件好,在楷書、行書、草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永瑆這個形象實在太容易讓人想起宋徽宗這類人物了,而且他騎射之術很菜,更加不符合乾隆的要求。

剩下嘉慶和永璘相比,首先永琰比永璘大,兩人又是同母,在母親地位相同的情況下,年齡無疑是一大優勢。而永璘作為幼子,很受乾隆寵愛,由此養成驕縱蠻橫的性格,整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這自然讓他在乾隆心目中減了分,乾隆雖然依舊寵著他,但已經暗下決心不選他作接班人了。

剩下一個嘉慶,實在是四人中表現中最好的一位,他在做皇子時才學頗為出眾,也沒殘疾啥的,騎射也算精通,對乾隆非常恭敬,雖然乾隆看得出來他沒什麼主見,奈何沒有選擇了,最後只能選擇了嘉慶作為接班人。

綜上所述,乾隆選嘉慶接班不是因為嘉慶非常突出,而是因為比他突出的哥哥們都沒了,如皇次子永璉,乾隆早就密立他為儲,結果掛了;皇五子永琪(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五阿哥),文武全才,也很受乾隆喜愛,準備當做繼承人培養,結果掛了。

有威脅的哥哥們都沒了,嘉慶的皇位簡直就是撿來的,但說回來,能活也是一種實力,只可惜,這個能活的皇子沒有與壽命相襯的能力,徒然敗落國家。


平沙趣說歷史

乾隆選擇嘉慶做皇帝,那就是在恰當的時間遇到恰當的人。


乾隆一共有17個兒子,活到成年且活過乾隆的有限。清朝一般是立長立嫡,乾隆也想來個圓滿的,和原配皇后富察的兩個兒子,二皇子永璉立為太子,不到十歲就去世,七皇子永琮立為太子,二歲就去世,乾隆那是非常傷心,認為是自己太貪心了,以後的幾十年中就沒立太子。


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不得乾隆喜歡,後來打入冷宮,她的兒子平庸,也不要想著繼位了。


皇長子,皇三子被乾隆怒斥,鬱鬱而終,皇五子也就是《還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早逝。


乾隆是比較貪戀權位的,也不想立個太子分權,就這樣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歲了,不能再拖。那時候活著的皇子還有六位,兩位被過繼給兄弟了,就剩下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記載是說"儀態不佳",腳有問題,沉迷畫畫,做事沒耐心。


皇十一子永瑆按理說有可能繼位,書法寫的好,能力也有,但是個吝嗇鬼,不捨得花錢,府裡天天喝粥。


皇十五子永琰,平庸,沒什麼優點也沒什麼缺點,聽話老實。


皇十七子永璘,最小的兒子,遊俠似的人物,乾隆不怎麼管教。


排除來排除去,乾隆選擇了十五子,聽話穩重還老實。後來乾隆做了太上皇,繼續掌握權勢,嘉慶帝前幾年是有名無實,直到乾隆去世,才正式執政。


乾隆選擇嘉慶,就是恰到時機,做皇帝的也不想那麼早退位讓賢,這是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農村妞說事兒

乾隆為什麼選嘉慶作為接班人,這個問題從現在來看很簡單,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雖然他的哥哥們很有能力,有的身份尊貴乃皇后所生,但是在乾隆皇帝長壽的前提下,選擇接班人並不容易,至於為什麼選擇嘉慶,我來解答!


乾隆繼位後,第一個被立為皇儲的是皇次子永璉,永璉是皇后富察氏所生,身份地位是其他兄弟無法比擬的,因其聰明貴重,氣宇不凡而深得乾隆鍾愛。不幸的是,乾隆三年,永璉因病去世。第一位擬定的接班人沒了。

乾隆九年,皇后富察氏又生一皇子,名為永琮,乾隆對其寄予厚望,正當乾隆覺得後繼有人的時候,乾隆十二年,永琮因病去世。使得乾隆大受打擊,富察氏連受打擊,不久病逝。在皇后富察氏病逝的期間,由於乾隆十分傷心,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為沒有表現出哀痛之情而被乾隆大加斥責,隨即宣佈二人不可繼承大統。永璜和永璋這二位皇子因不得志而英年早逝,一個23歲,一個26歲。



接下來是皇五子永琪,在失去幾個兒子之後,乾隆逐漸發現永琪少時滿語,騎射嫻熟,因此十分鐘愛,準備培養他作為接班人。然而乾隆三十一年,永琪病逝,乾隆選擇接班人的願望又一次落空。剩下的幾位成年皇子中,皇八子永璇因剛愎自用不為乾隆所喜,皇十一子永瑆雖善於書法詩文,但是天性隱計,逢迎權術,乾隆認為這種品行根本不能繼承大統。皇十二子永璂是繼皇后之子,因其母失寵而形同被廢,25歲就去世了。皇十七子永璘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被降為貝勒,更沒有可能成為接班人了。說到這,就剩皇十五子永琰了。



皇十五子永琰以克勤力學而著稱,雖然稍顯愚笨,但是勤奮好學,又十分謙虛,這是乾隆很看重的。從正史和野史來看,沒有看出任何對他荒淫,昏庸,陰險等行為記載,乾隆皇帝選擇老實人永琰作為接班人可以說有他的道理,嘉慶皇帝是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吧!


微百科noland

你知道嘉慶皇帝有幾個哥哥嗎?14個,到底是比哪個哥哥差?(這種問題很不負責任)我們來看看乾隆皇帝的17個兒子分別是哪些?再來看看乾隆為什麼會選擇嘉慶(永琰)為太子繼任皇帝。

乾隆

順序代表皇子們的年齡大小

  1. 永璜(1728-1750),因孝賢純皇后駕崩,和三弟永璋沒有表現出難過的表情,被乾隆皇帝斥責二人不合體統,亦不懂禮節,被取消立儲資格

  2. 永璉(1730-1738),乾隆誇他聰慧,沒想到患寒疾夭折


  3. 永璋(1735-1760),原因見第一個

  4. 永珹(1739-1777),過繼出去了。

  5. 永琪(1741-1766),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就死了

  6. 永瑢(1743-1790),過繼出去了,多喜歡書畫詩歌,不喜歡與世紛爭

  7. 永琮(1746-1747)幼殤

  8. 永璇(1746-1832),花天酒地,還患有腳疾

  9. (1748年—1749年)幼殤

  10. (1751年-1753年)幼殤

  11. 永瑆(1752-1823),不注重騎射,為人刻薄吝嗇,乾隆多次訓斥,卻本性不改

  12. 永璂(1752-1776),母親烏喇納喇氏失寵,不出眾,形同被廢。

  13. 永璟(1755-1757)幼殤

  14. 永璐(1757-1760)幼殤

  15. 永琰(1760-1820),即嘉慶皇帝
  16. (1762—1765),幼殤

  17. 永璘(1766-1820),不想當皇帝。

其實按照立長立嫡的傳統,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最有可能的就是你們熟悉的五阿哥和最小的兒子永璘,但是五阿哥永琪也走的太早,就剩下最小的永璘了,說道永璘,真的是與世無爭,很聰明,正當其他皇子大打出手時,這個小兒子居然天天出去玩,逛八大胡同,知道乾隆有意傳位自己還特意氣乾隆,最後直截了當的說我就是不想做皇帝,只想做個安樂的王爺,人雖聰明,可乾隆也沒辦法,總不能把天下交個一個不願與管的人吧?所以花落誰家就自然見分曉了。

嘉慶

【我是羽評歷史,碼字不易,謝謝右上角關注,看最新動態。


羽評歷史

乾隆有十七個兒子,嘉慶既不是長子,又不是能力,才華,學識特別過人,但為什麼能接乾隆的班呢?這個問題的確很耐人尋味,以下是本人的一點拙見。

嘉慶,愛新覺羅-顒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在眾皇子中,總的來說,嘉慶還算是優秀的,但是確不是最優秀的幾位,按理說,繼位這種好事基本是沒他什麼事,但是乾隆卻偏偏看中了他。沒辦法啊,有時候好運來了門板也擋不住。其實嘉慶有一點是很被乾隆看中的,那就是他比其他皇子更加穩健,被選中當時,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點,這真得歸功於他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所以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也不是說沒有道理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其它與他同為儲君的皇子壎落,客觀上減少了競爭,到了後面突出了自己。

乾隆,大家都知道,是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最盛時期,自稱文武十全,多少顯出了自負。為了維序自己的皇權與威望,因此做為能力尚可且又穩健的嘉慶自然再吃香不過了。其實在乾隆後期,鋪張浪費嚴重,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同時也由於嘉慶的過於穩健,缺乏膽識和魄力進行改革創新,從而進一步加快了清朝的頹廢。


股海乘帆

回答如下: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已經死去了十個,只剩下七個兒子。七個人裡,十二阿哥因為他的生母是那拉皇后,也就是被乾隆廢掉的皇后,因此根本沒有資格列為接班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被乾隆過繼給別的親王為後代,因此沒有機會成為接班人。最後只能在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和十七阿哥這四個人中做一抉擇。

八阿哥永璇年齡最大,文才不錯 但為人輕浮,做事顛倒,希望不大。十一子永瑆更具有文藝天分,他的詩文淨雅,尤其在書法上自成一體,成為當時書法大家之一。但是這人體質有缺陷,踮腳毛病。加之乾隆很討厭皇子沾染文藝氣息,所以希望不大。至於十七阿哥永璘不成器,尋花問柳,乾隆非常厭惡。所以最終十五阿哥永琰學業好,品德好,口碑好,最終在乾隆那裡獲勝,成為接班人。


大雅久不頌

歷代的中國王朝,皇帝選擇繼承人,要麼選擇嫡長子,要麼選擇賢達的。清朝的乾隆爺選擇嘉慶做繼承人,卻不合儒家思想的選皇帝的思想理念,論高貴,嘉慶並不是嫡長子,論才,他也不是最好的,那乾隆爺為何會選擇嘉慶呢?是不是嘉慶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本領呢?經過大量資料的瞭解,這嘉慶還真有不為人知的本事。

  1. 孝順,你沒看錯,這本事看起來每個人都會做,但要做的好,做的久,做的讓人舒服,真不是那麼容易的。歷代的王朝,向來都是以孝治天下的,清朝也是如此。歷史上的皇帝,選繼承人,並沒有把孝順看得那麼重要,為何到乾隆皇帝這邊,孝順是如此重要呢?其實這和乾隆皇帝的個人晚年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皇帝這職業一般都是幹到死,才輪到下一任的皇帝的,因為是這樣,所以繼承人是否非常的孝順,並不是那麼重要。而乾隆皇帝不一樣,他不能把皇帝這職業幹到死,因為他不能超過他的祖先康熙爺,康熙做了61年的皇帝,他不能超過康熙爺,所以,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退位,把皇位提前讓出來,那這種情況下,什麼最重要呢?孝順,作為新的一任的皇帝,是否會孝順乾隆爺。孝順的話,朝局就會穩定,天下就穩定,同時,乾隆爺個人可以享受的待遇和當皇帝的時候差別也不會太大,無論從朝廷上,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的享受上,找一個聽話孝順的繼承人,比什麼都重要。

  2. 保守,嘉慶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對清王朝這嫂大船,不敢任意的添加一塊木板,他只有沿著乾隆爺制定好的航行路線,繼續往前開。很多的歷史學家,就說過,嘉慶朝,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處在嘉慶這個時間,需要的是一個有魄力,敢大破大立,敢折騰的君王,可事實上,中國選擇了一個保守的君王,上天沒有垂青中國了,由此中國走向了屈辱了百年。乾隆爺,只顧自身的利益,卻不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繼承人的才能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