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浪人"是什麼人?

參商184005994

日本浪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產物,是近代日本歷史上的特殊現象。日本浪人實際上就是當時社會上失業、流浪的下層武士,隨著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浪人。他們拉幫結派,好勇鬥狠,往往以天皇的親兵自居。他們還參加了近代日本對外的諸多侵略活動。影視劇中也常常會出現日本浪人,身穿和服,身上佩刀,武力值較高,在社會上也是橫行霸道的,這應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武士的社會地位。日本人也有把這些人叫國士、義盜、任俠等。

德川幕府建立之後,在全國建立起“幕藩制度”。幕府將軍是全國的實際掌權者,皇族成為了國家的精神象徵,並無實權。幕府下,是各藩的大名,割據一方,建立藩國。從將軍到大名,都豢養了許多家臣,以鞏固統治。德川幕府的建立與武士階級的崛起有密切關係。幕府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頒佈法令,將社會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稱“四民”。這裡的“士農工商”與中國的不同,“士”指的是武士,只有武士是統治階級,其他的三個等級都是平民。德川幕府在穩固了統治之後,學習中國,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逐漸,日本的封建經濟也落後於世界潮流。這一時期內,國內矛盾也不斷激化,平民生活苦不堪言,起義不斷。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馬休·佩裡率軍抵達日本,與幕府簽訂了日本近代時上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史稱黑船事件。這成了倒幕運動的導火索。1865年,長州藩倒幕派高杉晉奪取了藩政權,隨後,薩摩藩倒幕派西鄉隆盛、 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奪取了政權,倒幕運動如火如荼展開。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形勢有利於倒幕派。明治天皇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改革,廢除了種種封建制度,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中有一條是“廢藩置縣”,收回了封建領主的領土統治權;一條是改革封建等級制度,廢除武士特權。這導致武士階級迅速瓦解,皇族和上朝統治者還算是“華族”,轉變為大資本家、大銀行家,中層的武士轉變為商人、自由職業者,但大部分武士都破產成為了無業遊民。這也就是浪人的產生。


國家人文歷史

日本的“浪人”,就是流浪的人的簡稱。而這裡的人,指的是破產失業的武士。日本武士是日本社會中一個特殊的階層,相對於平民而言,日本的武士具有很大的特權。比如,如果武士認為平民侮辱了他的尊嚴,可以拔刀殺死平民,而不必承擔任何責任。日本的武士依附於日本的大名,也就是日本的諸侯。大名,是日本的一種對大封建領主的稱謂。日本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戰國時期(1467——1590),在這一時期,各個大名之間混戰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擁有實權的幕府中、下級武士和國人領主,乘機擴充力量,形成了獨立於幕府體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戰國大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織田信長就是一個大名。我們可以把織田信長比為曹操。大名就是在日本封建割據的軍閥勢力。武士就是給大名打工的人。武士這個階層存在了很久的時期,從公元10世紀,一直到公元19世紀,武士階層一直在日本的國土上活躍著。日本武士還可以稱為“武侍”,這個“侍”就是點名了他們的工作性質,也就是侍奉封建領主的。說穿了,就是軍閥的打手保鏢。19世紀60年代,美國軍艦闖入日本沿海,震懾了日本全國。日本幕府由於無力對抗,威名下墜,很快被推翻了。隨後,日本開始了一場變革維新運動,大量的封建領主的土地被開發,農業經濟讓位於工業經濟。由於封建領主的勢力的衰亡,也就養不活那麼的武士。這些失業的武士就四處流浪,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力量,也就是“狼人”。大量的日本武士“浪人”到了朝鮮和中國,據統計,數量多達二十萬人。之後,浪人還成為日本侵略他國的工具,犯下了很多罪行。


懷疑探索者

日本的浪人有兩個概念:

第一個來自於鎌倉幕府時代,從這個時代開始,武士道開始發源,武士這個職業正式上升為一個重要的階層,武士的職責是練習武術本領,為不同的主人效力,保衛莊園或者保衛國家和皇宮。

這一階層的獨立之後,很多武士由於失去職位或者解聘,造成沒有主人的一種情況,那麼武士本身不是生產者,沒田沒地的。只能成為流浪的落魄者,這樣的人在當時被稱作浪人。

習慣了用武力解決問題又沒有正式收入來源的浪人對於社會的安定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但是由於武士這個階層地位很高,統治者沒法直接對於這個階層進行嚴肅處理,因此,就變成一種放任的狀態,浪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名聲。

不過明治維新開始之後,武士階層土崩瓦解,原來那些為國效力,看護莊園的武士全部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一下浪人的數量驟增。

於是這些流離失所的浪人被軍方利用,成為了各種作奸犯科的人。一部分浪人成為了軍方的間諜、以及各種衝動型政治事件,都有浪人的身影。

這些人憑藉著自己的武力特長或者是腦力方面的特長,成為了所謂的愛國者,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損害公共的利益。

另外浪人的說法來自近代,二戰中,日本入侵了中國東北,霸佔了青島。為了鞏固侵略政權,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就有很大一批日本人在日本國內就是所謂的浪人,這部分人群到了青島之後,也給青島帶來了很多不穩定因素。

這些人群在二戰結束後並沒有遣返回國,因此這些人對於整個社會都形成了危害。


旅日

“浪人”,這個特指武士的詞並沒有隨著其歷史退場而成為死語。在現代日本,“浪人”一詞是指沒通過考試繼續復讀的學生。復讀一年的叫“一浪”,兩年的叫“二浪”等等。“浪,滄浪水也”(《說文》),除了流動不居的不安定感之外,其實還含有“新的機會”和“無限可能”這樣正能量的含義。

歷史上,“浪人”一般是指大名家敗落後,作為其家臣而失去工作和俸祿的武士。在江戶時代初期,這樣的失業武士是很多的,大多是因為主人站錯隊,打了敗仗被殺(比如大劍豪宮本武藏之類),之後家臣作鳥獸散,於是遊手好閒,成為社會閒散人員。在“浪人”之前,最開始使用的漢字是“牢人”。這個“牢人”本是“牢籠人”的略稱,而“牢籠”則有“苦悶”“煩惱”之意。失業後如何解決生存問題,其苦悶和煩惱是可想而知的。但“牢籠”還有“關進囚牢”的意思,這當然不會被人喜歡,所以用了讀音相同的“浪人”來替代。“浪”又有流浪、放逐的意思,至少讓失業者們保住了體面。

江戶前期,浪人是可以選擇在別的大名家就職的,可惜天下太平,無仗可打,武士這種“公務員”的職位越來越少。浪人們便不得已要靠自己的特長和手藝吃飯了。武士的立身之本,當然是兵法和武藝。所以,也就出現瞭如由井正雪、丸橋忠彌這樣,為推翻幕府而在江戶市中開設私塾和道場的浪人。還有一些浪人出了家,成了“虛無僧”(禪宗一支派的“普化宗”的僧人),整天晃著尺八到全國各地化緣。有些文化的浪人選擇成為寺子屋的老師,成為民間基層教育工作者。還有的乾脆拜師學醫,成為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有了正經職業,浪人也就不“浪”了。

幕末維新期是另一個“浪人”高產的時代,日本國內的權力爭鬥和新政府翻天覆地的變革讓大部分武士丟了飯碗。許多武士選擇與政府同流合汙,加入了軍隊,成為警察,重操舊業。更有甚者響應國家號召,深入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國家,從事間諜工作,號稱“大陸浪人”。而沒機會實現再就業的浪人則很容易拉幫結派,成為反動勢力或無政府主義者。還有一小部分看清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拿著暫時沒被政府沒收的劍到處流浪,繼續尋求武學的奧義,“流浪的劍心”是日本武士最後的浪漫的縮影。


東瀛遊俠

那些失去主家俸祿的武士,被稱為浪人,通俗來說就是類似於僱傭兵。從武士到浪人的變化,也反映了日本社會結構、國內局勢和文明開化的歷程。

鎌倉幕府之後,武家主政,天皇虛位,僅僅成為精神象徵。每個大名都會豢養一批效忠於自己的家臣、部將與武士,此時社會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封建特質,武士成為一個社會階層,被稱為“武家人”。

社會穩定時期,武士招納需要鉅額經費。此時,所謂浪人就是失去主人奉養、沒有封地的武士,到了德川幕府末期,這一群體大量出現,情況更加明顯,有多重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隨著戰爭減少,各藩承平,藩主對武士的需求越來越小,經費有限,導致大量武士失業,浪人數量猛增。當然,武士與家主關係惡化、犯了錯誤、受排擠、政見不和等因素也是失去藩籍與祿位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是德川幕府後期,日本人口數量急劇增長,鄉村土地規模和開墾速度跟不上人口變化的速度,農村許多人生計堪憂,難以為業,逐步遊蕩鄉里,成為浪人。也就是說,人口集中增長形成了流民群體,從而訴諸組織化、暴力化,他們被認為是假浪人。

第三個原因是明治維新之後,還政於天皇,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尊王攘夷,經過了西南戰爭,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廢除了武士等級。大部分底層武士難以適應西式的訓練,逐步邊緣化,成為寄生於社會的痼疾,慢慢被文明所拋棄。其實,明代中後期東南倭寇之亂,就有大量浪人參與,如薩摩藩等地浪人。幕府體制逐步瓦解,武士生存的土壤不復存在,一些武士轉為社會苦力、土匪、海盜或保鏢,流入社會底層,生計艱難,有積累的大武士會置辦自己的產業,但數量比較小。通俗的說,浪人就是“沒錢沒工作的可憐人”。

為了生計,浪人不擇手段。晚清以來的東北爭端、日俄戰爭乃至日本侵華戰爭,一些北部浪人就起了“急先鋒”的罪惡作用。他們沒有固定產業,不務正業也基本沒有本業可務,頗具革命與冒險精神,唯利是圖,行蹤詭秘,團體合作,對國內輸送情報,繪製軍事地圖,實施戰略滲透,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群體。

實際上,自德川幕府末期開始到明治維新後不久,幾十年時間浪人勢力已經解體,不少浪人就是社會的流民和失業者,他們秉持所謂武士精神,在戰亂時期,不免成為軍隊戰略的幫兇與先鋒力量。此時的浪人已經與武士階層沒有延續關係了。

古代日本文化脈絡中本來蘊含著對武士階層的崇拜與讚譽,任俠英雄,武功高強,為了道德信義不顧一切,對主家忠誠。但隨著社會變遷,戰國一統,秩序承平,武士轉化而來的浪人逐步演變為“二流子”、流氓的形象,為廣大民眾所厭棄。在當代日本社會,浪人是指代那些高考、考研或考博士失敗的復讀生,考了一年叫一浪,兩年叫二浪,多年叫多浪。這側面反映了浪人稱呼實際上與缺乏經濟來源、居無定所乃至沒有本業息息相關。


歷史傳訊社

簡單地說,浪人,就是在街上浪著的人。
他們為什麼在街上浪著呢?因為家族破產了。家族怎麼破產的呢?這就說來話長了。
其實,浪人的前身是國家的統治階級——武士。
德川幕府時代,仿照中國傳統,日本社會被幕府將軍劃分為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其中的“士”便是武士,屬於上層社會。
當然,武士階層內部也是分高低貴賤的:幕府將軍站在金字塔的最頂端,將軍之下是在各地擁兵自重的諸侯,而諸侯下面還有藩士,藩士家裡還養著一堆門客和兵卒。從幕府將軍到兵卒就構成了整個武士階層。這個階層就是國家的統治階級,十分龐大、冗雜。
德川幕府時代後期,歐美國家不斷對外擴張,而德川將軍統治的日本社會卻陷入停滯,遠遠落後與西方國家。這種情況下,國內民怨沸騰,矛盾尖銳。1868年,倒幕戰爭爆發,一年以後,天皇軍得勝,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名副其實的明治政府。自此以後,日本便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時期,全國“廢藩置縣”,將諸侯的領主權廢除,其領土被收歸國有,同時,改革武士制度,廢除武士特權。通過這兩個措施,日本的武士階層徹底瓦解。
面對突如其來的社會變革,武士們做出了不同的反應:擁有大額財富的上、中層武士迅速轉型,成為地主、商人;而可憐的下層武士則直接破產,成為街頭的流浪漢。
由此,浪人便誕生了。
明治維新以後,浪人在日本街頭隨處可見。他們以前屬於特權階層,尸位素餐,所以沒有什麼本事,如今突然破產,一時做不到自食其力,只能在街上偷偷摸摸、不務正業。久而久之,“浪人”就成了不怎麼光彩的稱呼,被日本平民所嫌棄。
參考文獻
張穎:《什麼是日本浪人?》,《歷史教學》,1984年第8期。
劉家鑫、周鶴:《“日本浪人”歷史成因概述》,《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

浪人,指遊蕩無賴之徒。本指日本幕府時代脫離籓籍,到處流浪居無定所的日本

武士

,亦稱浪士。日本自鎌倉幕府時期,開始武家主政,最高統治者為徵夷大將軍,將軍下面的家臣、大名都豢養了許多武士,武士是職業軍人,從家主那獲取俸祿,為家主效命。有時某些武士可能因為對家主不滿、或者放了錯誤、遭受排擠,會離開主家,這樣的無主武士稱為浪人。比較著名的有大阪七將星中的後藤基次、長宗我部盛親等等。

德川幕府晚期,承平無事時多,籓侯生活奢靡,也樂意削減武士數量。浪人帶刀出遊,有時受籓侯僱用,有時飲酒鬧事,報仇雪恨,有的則從事農商。明治維新後,武士等級雖已廢除,一些富有心機的野心家,在朝鮮、中國進行種種非法活動,通常也稱為浪人。


用戶54831640704

浪人有幾個條件要一併滿足:

武士階層、沒有領地、沒有官方俸祿、沒有轉職

武士階層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這個都不是,那就是平民,流民,奴隸……

有領地

你可能是國人眾、豪族、海賊眾、忍者眾、山賊眾、一向一揆或者原住民、公卿、和尚、皇族

有官方俸祿

你可能是信使,救火隊員,環衛工人等等政府僱傭的鐵飯碗

有其他職業

如醫生、商人、鐵匠、道場主、船長、和尚等

武士階層+領地

你可能是國人眾、豪族、海賊眾、大名

武士階層+俸祿

你可能是某家族的非直屬家臣、他人的與力(助理)、領地代官等

武士階層+職業

你可能是青年時期的千利休或者服部半藏或者柳生宗嚴

武士階層+領地+俸祿

你可能是大名直屬家臣,或者是在朝廷有官位的大大名

武士階層+領地+職業

你可能是中年時期的千利休或者服部半藏或者柳生宗嚴

武士階層+俸祿+職業

你可能是御伽眾成員之一喲~微笑!

武士階層+俸祿+領地+職業

給個茶碗好不?黑樂赤樂都行,帶款的喲……好吧?


戰國泥趣史御伽眾

“浪人”這個詞出現在19世紀的日本,簡單來講,可以用“家道中落”來形容他們,他們是一批流浪於街頭的底層武士,這件事要從日本幕府制度取消說起。起初,日本的社會階級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



而士就是幕府集團內部的象徵權利和統治階級的武士,他們是日本社會地位最高的人,而且也分等級,最高的“士”是幕府將軍,那些底層的士兵也是士,這些人便組成了幕府集團。


後來,明治維新以後,這些上層的武士都紛紛轉型,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副業,所以在社會上東山再起,謀得一條生路還是不難的,他們大都轉去地主和商人階級。而所謂的“浪人”,就是那些底層的日本武士。

由於他們之前沒有人脈,沒有生存技能,有固定的工資,能吃飽飯,所以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態被打破之後,他們在社會上難以立足。這些落魄的武士,便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他們心高氣傲,拒絕出賣力氣賺錢,所以就成了後來的街頭“浪人”,經常替人解決麻煩,也偶爾製造麻煩。


歷史密探

就是失去主子的武士。在舊日本的社會結構中保護將軍的人叫武士,他們是一個階層,人的數量龐大。明治維新後社會改革,向西方學習。於是整個將軍制度廢除。原來的主子不存在了。武士就自由結成幫派尋找活路。後來的日本政府就將武士立利用來為自己做事,但不將他們納入政府的組織之中。只派任務和付給酬勞。其實武士就相當於政府行事前的馬前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