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六七十年代種甜瓜

懷舊:六七十年代種甜瓜

甜瓜,幾乎是人人喜歡的食品,在我國栽培至少已有兩千二百來年的歷史,有解剖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墓主屍體時從其食道、胃、及腸內發現的一百多顆甜瓜子兒為證。瓜瓞連綿,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以前,勞力充足的人家往往還要種些甜瓜。因為甜瓜屬於經濟作物,收益要比糧食作物高得多。一般情況下,一家種一二畝就是了,多了經營不過來。除非是兩家或幾家搭夥計,可以種到三四畝。當莊兒肖鳳鳴二叔家就經常種甜瓜。我們兩家住得很近,可能是那次到他家翻梨的緣故,肖二叔一直很喜歡我,我也就常跟他到地裡去玩兒,有些農活兒也是從他那裡學會的。

種甜瓜要選擇偏沙性的地塊兒,穀雨前後下種,株距一尺左右,每撮兒三到五個籽兒,行距二尺左右。出苗後陸續間苗,最後定下一顆。在此期間有一種地老鼠(鼴鼠,碩鼠,當地叫“ 狫畜”【音】)常來光顧。它在地下鑽來鑽去,凡鑽過的地方就鼓出一溜土,有的瓜秧根被拱斷。更氣人的是,它停在一個地方捯窩,眼瞅著就鼓起像黃窩瓜似的一堆土,當地叫它“ 狫畜拱”。對付這種害蟲肖二叔有妙法兒。他先預備下一把大鎬,見狫畜拱土時就背上我,提著鎬走到狫畜捯窩拱土的地方,然後悄悄把我放下,讓我重重地踩地走回去。 狫畜以為人走了就繼續拱地,肖二叔舉起大搞照準一刨,“嘰 - 嘰”, 狫畜被刨出來,還沒等它翻過身來,二叔又上去一稿背兒, 狫畜伸腿瞪眼完了。這個大狫畜七八寸長,比我胳臂還粗,黑灰色,絨毛特別細,在這片地裡為害多時,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秧苗長出五到七個葉兒時就要掐頂。一般每個葉根部都釀出一個蔓兒,瓜就結在這些蔓兒上,蔓兒上的瓜授粉以後就把秧尖兒掐掉。有的蔓兒上還支蔓兒(當地叫榔頭蔓兒),榔頭蔓兒上長得瓜品質就差了。有的主幹上也結瓜,人稱老炕兒上的瓜,個頭兒小,但特別甜,往往要送給長者嘗這第一口兒。侍弄瓜秧是一項很費工的農事,掐頂、打蔓、拿蟲,特別是那些咬根兒的蟲子,不及時挖出,整棵秧就要死掉。所以種瓜人天天要在瓜地裡轉悠,除了掐頂打蔓兒以外,尤其要細心觀察瓜秧的狀況,或打蔫兒,或發黃,就馬上摳秧子根部,往往有螆頭(音)或大黑蟲子貓著。蟲子除掉後,秧子還能緩過來繼續長下去。

麥收過後,瓜秧已爬滿了地,瓜蛋兒也下來了兩三茬,頭茬瓜已有茶盅大,三茬的還頂著花,這時就該搭瓜鋪了。瓜鋪選在瓜地的中間,面朝東,用木樁、木板、樹枝、秫秸、麥羽子、蒿草等搭成。鋪頂墁上麥羽子能防雨,離地三尺多高處鋪上木板當床睡覺,蒿草插在兩側既可擋雨又可驅蚊,前方用樹枝搭的涼棚可以遮陽。三五日以後甜瓜陸續熟了,瓜鋪上白天黑夜都要有人照看。這時,在家裡大人的告誡下,我很少去瓜地裡了,以免人們說閒話。

最早熟的瓜是“落地黃”(音),黃綠色帶白道兒,個頭偏大,有一斤來重,聞著特香,吃著發肉,味道一般。但因其熟的早,總有人為嚐鮮花高價買,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東西不咋樣卻賣了好價錢。過幾天其他品種的瓜也陸續熟了。怎麼判斷瓜熟沒熟呢?一看顏色,二聽聲音,三聞氣味。看瓜皮顏色由深變淺、沒了絨毛、有了光亮或變黃等就是熟瓜;用手指彈發出空洞響聲的是熟瓜;聞出香味兒的是熟瓜。還有一種情況,早晚時分瓜在秧上長著,到了中午瓜就離開了秧,瓜尾巴距瓜蒂有一二豪米,這就是“瓜熟蒂落”的來歷。面對大量的熟瓜,除了在瓜地裡賣些以外,幾乎每天都要追集去賣。傍晚摘瓜,裝進瓜罩兒(用柳條或桑條編的簍子),一挑子瓜七八十斤,第二天起早擔到集上,整挑子賣給小販兒,當地叫“發瓜”。天有不測風雲,有的前一天傍晚摘了瓜,第二天清早下起雨來集被攪了。賣瓜者就栽給人多的戶,這種情況下,瓜價要比發價還便宜。我家人多,每年夏天都遇到兩回這種事兒,一次就給撂下一瓜罩兒瓜,這下子可以敞開吃了。瓜罩兒裡有黑皮白瓤兒,有西瓜紅,還有老面兒、芝麻子兒、小白瓜、花梨把兒、燈婁翠、小紅子兒、一窩紅等等,啥品種的瓜都有。當年我爺爺最愛吃黑皮白瓤瓜,這種瓜最甜,只是皮厚些;我奶奶當然吃老面兒了,其他人也各取所需。我吃了這個吃那個,還想嚐嚐那個,不知不覺中已吃下四五個,肚子撐得鼓鼓的。大家都吃夠了,瓜罩兒裡還剩下點兒,我將其埋在糧食囤裡,可以保存三兩天不壞。

甜瓜的收穫期正是雨季,種瓜人最擔心的就是雨水多,若趕上連陰天可就著窄了,不僅瓜賣不出去,瓜還愛裂、愛爛;若遇上冰雹,瓜地被砸得一塌糊塗,種瓜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頭伏過後,瓜就該拉秧了。拉秧時把瓜蛋兒摘下來淹鹹菜。然後把地打落出來,下茬種白菜或蕎麥等。

現在也有甜瓜,偶爾吃一個也很甜,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當年吃甜瓜那種感覺了。這是為什麼呢?莫非我也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遺老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