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魏拓跋晃是怎么死的?

shiyichuan2005

拓跋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5岁时被立为太子,然后开始参与政史。史书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说他“明慧强识,闻则不忘”,长大后“好读经史,皆通大义”,不敢说一定成为明君,但基本品质还是不差的。

拓跋晃能成为明君的潜质越发凸显,是在他随拓跋焘北征柔然时。他建议趁着柔然不知道北魏部队前来,立刻发动进攻,但却被驳回,因为拓跋焘听了别人的建议,担心柔然设有埋伏。

这场战争也比较有意思,柔然人似乎还没有和北魏军队发生拼斗,就逃跑了,而且也不管后面有没有人追,闷着头向北一口气跑了六天。这样的情况让拓跋焘非常的后悔,后悔没有听从拓跋晃的建议,要不就一战重创柔然了。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凡是遇见军国大事,他都会问问儿子拓跋晃的意见。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没佛运动,其中第一次就是发生在拓跋焘在位期间,由他操盘对境内佛教寺庙进行摧毁,僧尼被强迫还俗。但在这件事情上,身为佛教徒的拓跋晃和自己的父亲确是严重对立的,不仅抗拒父亲的命令,甚至还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僧尼。

当时有一个名叫宗爱的宦官,和拓跋晃的亲信仇尼道盛等人关系很糟。为了自己的利益,宗爱向拓跋焘告发了这些人。拓跋焘于是下令处斩了这些拓跋晃的亲信,这就让拓跋晃很忧虑,最终也因为忧虑成疾而丧命。


王朝的废墟

拓跋晃,作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与皇太子。他的死因确实是个谜,因为历史上记述他是忧虑而死的,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而造成他忧虑而死的原因就是拓跋晃反对其父拓跋焘灭佛,喜好佛法的拓跋晃与拓跋焘发生了冲突,而后因为拓跋焘的宠臣宗爱的陷害,使得大批东宫官员被杀,而后忧虑而死。

历史记述很简短,无非就是父子政见不合,而拓跋晃又与太武帝拓跋焘的宠臣,阴险暴躁的中常侍宗爱有剧烈冲突。而后奸臣作祟,父子相疑,拓跋焘一怒之下将东宫大批官员处死,这种情况造成拓跋晃忧虑过度,以二十四岁的年纪病故。

然而越是简短的史书记载,就越有问题,尤其在南北朝,特别是这种皇家之事。关于拓跋晃之死的原因都很简短,也大同小异。其实,无非就是父子间的权利相争,以及会涉及到的一些民族问题。



拓跋焘时期有个汉族的世家大族权臣崔浩,而拓跋焘一心想推行汉化政策。拓跋晃是鲜卑宗室,是贵族阶级代表,这么一说应该明白怎么回事了吧。

作为汉族权臣的代表崔浩与皇太子拓跋晃是有着矛盾的。历史上说,崔浩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其实想想就知道了,没有皇帝拓跋焘的支持,崔浩也不至于这么去做。而拓跋晃也很有政治才能,但他却属于鲜卑贵族,这显而易见的是拓跋父子间明里暗里的争斗。在加上在关于灭佛上的冲突,这也说明了父子不合,拓跋晃显然不明白拓跋焘为什么会灭佛。正应了,子不知父,父不知子这句话。其实,就是权利相争,而恰恰的是拓跋晃好佛,有受益关系。



而崔浩后来因国史之狱一案被株连九族,原因是大量爆料鲜卑贵族及皇家史事。而崔浩究竟写了什么,肯定是被毁了的,也是这次事件,拓跋父子间可谓矛盾激化。崔浩是拓跋焘用来实行汉化政策的重臣,却偏偏行事不慎,被鲜卑贵族抓住了把柄。客观而论,崔浩写这些事并没有错,只是呈现了一个真相,但他忘了那时是鲜卑统治下的北朝,即便拓跋焘任用汉族世家大族,也想改变这种民族对立,但显然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的。史上记载,拓跋焘看见这国史也很是愤怒,这也造成了崔浩自己也不明白是怎么死的。而崔浩之死,不管主因还是其它,但这件事使得拓跋父子矛盾激化。因为拓跋焘发现,皇太子势力的威胁。

归根结底,拓跋晃的死就在于这皇权争斗。当然,北朝的历史简短,有掩盖拓跋晃之死的目的。但可以从与北朝对峙的南朝来看北朝的历史啊。



南朝刘宋的《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焘至汝南瓜步,晃私遣取诸营,卤获甚众。焘归闻知,大加搜检。晃惧,谋杀焘。焘乃诈死,使其近习召晃迎丧,于道执之。及国,罩以铁笼,寻杀之。”

这段记述中是说拓跋焘南征汝南之事,以及拓跋晃的死因。简要的说,拓跋晃有才智谋略,精明强干,在十二岁的时候开始监国,而拓跋焘想实行汉化,自然会触及鲜卑贵族的利益,加上拓跋晃年幼,所以这些鲜卑贵族逐步向皇太子靠拢,并扩大。这就是矛盾起因,而转折点正是崔浩之死。可以说这是拓跋焘一次斗争失败下无奈杀推行他政策的重臣,这使得他意识到此时太子党居然隐隐有了压过皇帝的势力,要是父子间政见相合到没什么,偏偏两个对立。像这种情况会出现什么事,想一下就清楚了。监国太子与皇帝的两相对立,必有一伤。



在拓跋焘南征之前,他命令拓跋晃去吞并漠南,命令吴王拓跋余留守平城,顺势解除了皇太子拓跋晃的监国之权,这便是拓跋晃忧虑的由来。

于是,就有了拓跋焘征汝南,驻军瓜步时,得知皇太子拓跋晃居然暗中收拢军队的指挥权。这种行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拓跋晃准备举兵造反。而“晃惧,谋杀焘。”几个字,则说明了拓跋晃造反的事实。

而拓跋焘,作为一生征战天下的皇帝。以诈死计,骗过了拓跋晃。而拓跋晃信以为真,作为皇太子肯定是得去奔丧的,结果嘛,拓跋晃被捕。拓跋晃忧虑而死是一定事实,但主要的原因是他准备谋反所致。

关于拓跋焘是什么样的人,不作论述。毕竟问题是问拓跋晃之死,死于父子的权势相争。至于后来拓跋焘死于他宠幸的中常侍宗爱之手,而后拓跋晃的儿子拓拔濬在其旧部拥立下发动政变取得皇位,也算是一种因果循环吧。由此,南北史混乱,也并非无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