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鲜卑政权,后燕为什么干不过北魏?

于无声处34


鲜卑人能够发展起来,真应该感谢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鲜卑原本是漠北民族混战中最不起眼的角色,正是在曹操的一手操持下,隐然坐大,成为了漠北又一个游牧帝国。

匈奴人被击败后西遁,广袤的漠北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由于两汉400年经营西域,西北部族一直被压制发展,难以染指漠北。此时,之前被匈奴击败而分裂为乌桓和鲜卑的的部族先后强大起来。乌桓占据着辽西走廊,最早接触中原文明,最先发展起来,占据河北北部,有意参与中原角逐。在公元207年,曹操一战而平乌桓三郡,从此乌桓民族事迹不显。到216年,由于匈奴人南犯,曹操下令降服的南匈奴分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散居于并西一带,每部置帅,以汉人监管,其中左部帅刘豹率一万余人聚居在太原郡离石,右部居住在祁县(今祁县东南),南部居蒲子(今隰县),北部居新兴(今忻州),中部居大陵(今文水东北)。自此,漠北再无任何一支强大的部落武装。

(曹操当真为一代枭雄)

当鲜卑人怯生生地从兴安岭地区出发,一路南迁,逐步进入漠北草原,留在当地的匈奴部落十余万落(帐)都自号鲜卑。鲜卑人由此势力大振,成为继匈奴之后又一支草原地区的首领——草原地区的游牧民需要这样一个带领他们南侵掠夺物资的首领,当这个首领不能再带领他们抢劫物资时,他们就会果断地抛弃这个首领,转而拥戴另一个能够带领他们的首领。北魏帝国后来的被迫汉化,即是出自漠北民族在生存这件事上的背叛。

当时鲜卑人有一个首领,名字叫做轲比能。此人颇能驭众,战守有法,战斗力相当强大。魏文帝时,轲比能受封附义王。轲比能在进行部落统一战争时,受魏国干涉,受沉重打击,于是对魏怀贰,献书魏帝表忠,以麻痹魏庭,使之放松警惕。随后,他继续部落统一战争,于是威行诸部,建立起强大的鲜卑族政权。深感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其中,以辽东地区的慕容部落、赤峰地区的宇文部落、辽西走廊附近的段氏以及兴安岭附近的拓跋部落最为出名。

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因为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的姑苏慕容世家,以致其他小说家也纷纷效仿,因此,慕容世家成为武侠小说中江南第一大世家。慕容鲜卑的武功之盛也是一时无两,在北方建立前燕、西燕、后燕、北燕、南燕等诸燕国家。


(慕容家族建立的燕国强盛一时)

可是这个慕容家族,却是内讧比较严重的家族,南北朝时期与刘宋皇族可堪一比。在其极盛时期,正是因为内讧,才使得国势盛极而衰。前燕趁着后赵内乱,在公元352年击败了冉闵后,占据中原,抛弃晋朝旗号,建国改元,登基称帝。南朝以来武功最盛的东晋一直图谋恢复,最终在枋头之战中,桓温战败南撤,前燕于是达到鼎盛。

在枋头之战中表现异常出彩的是慕容垂,是慕容皝的第五子,原名叫做慕容霸,却因为少年时勇冠三军,不善于守拙,反而遭到当时的世子慕容儁的猜忌。慕容皝去世后,慕容儁顺利即位,立刻就让慕容霸改名。慕容霸曾经堕马而撞断了牙齿为由改其名为“慕容(垂夬)”,后更是去“夬”而改名慕容垂。在四哥慕容恪(这个是个狠人,冉闵就是败在他的手下,他也是位列武庙64哲中位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的将领)在世时,慕容垂还能保得平安无事。当慕容恪去世后,慕容垂一直被当权者猜忌,在枋头之战立下大功后,反遭受排挤,无奈之下携子出奔前秦。前秦天王苻坚原本忌惮这位前燕的大将,眼见他来降,喜不自胜,立刻给了高官厚禄。苻坚的丞相王猛看的真切,认为慕容垂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先是进言尽快杀掉他。后来,又心生毒计,以“金刀计”赚慕容垂,逼迫苻坚杀掉此人。结果,苻坚还是不杀!

不过金刀计也不是毫无所得,慕容垂长子慕容令中了计策远奔故国,结果却被君主猜忌流放,最后死于非命。如果慕容垂这个才智兼备的嫡长子不死,也可能就不会有后来让慕容垂为之神伤的参合陂之战,当然也就不会有拓跋鲜卑自此实力冠绝北中国群雄,最终扫灭诸侯,建立北魏的故事了。

(史上最毒反间计——金刀计)

369年,前秦国主苻坚趁机以前燕未割让虎牢以西之地给前秦为由(枋头之战中前燕担忧不能取胜,以割地为代价换取前秦出兵助战。前秦为免唇亡齿寒,出兵2万助战),派王猛率兵攻打前燕。370年正月逼降洛阳太守,留军驻守并还师。370年6月,苻坚命王猛率领步兵、骑兵6万再次进攻前燕。王猛阵前誓师,与燕军交战,燕军惨败,太傅慕容评单骑逃归邺城。秦军包围邺城。苻坚亲率精兵10万攻克邺城,皇帝慕容暐出奔被俘,前燕灭亡。

前秦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国家,他的君主苻坚也是一代圣君,只是可惜晚节不保。这个氐人建立的国家(氐人据信是汉人别支,风俗与汉人无异),也有着混一南北的理想。在前秦灭掉前燕之后,随后就把矛头指向了代国。

(汉化最浅的拓跋鲜卑)

这个代国是哪个国家呢?

前文说过,鲜卑混战的时候,有一个部落叫做拓跋鲜卑,也称别部鲜卑。拓跋鲜卑,应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而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这个部落虽然号称鲜卑,但是更靠北,与中原不通消息。所以文明发展程度最慢,对汉人武力的敬畏也最少。不管是乌桓,还是鲜卑慕容部落,都认为中原皇帝都是“天上人”做的,而拓跋鲜卑没这个意识。他们不断地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最终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安顿了下来。黄河百害,为富一套。在占据了河套之地后,拓跋鲜卑势力发展很快,最终建立了代国,与曹操当年设置的五部匈奴的左部匈奴为邻。

代国建立后,就开始四处征讨,很快就荡平了附近的大小部落,势力大振,隐然成为漠北地区的一支新兴力量。代国与匈奴左贤王刘卫辰(匈奴人姓刘,是因为汉朝和亲的结果)打了多年战争,匈奴人被拓跋鲜卑逼的走投无路,只好向南方的秦国请求援助。

于是,前秦天王苻坚就带领了10万人攻打拓跋鲜卑的地盘代国。另外,苻坚还带领着步兵、骑兵大约20万人,分为两路共同进攻代国。

30万大军会师后,与代国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大胜之。代国的君主拓跋什冀健打不过只好逃跑到北边的山里。后来听说前秦军队撤退了,就又想着回来,结果被埋伏的秦军刺杀,代国灭亡。

至此,前燕和代国先后都灭亡在了天王苻坚手中。北方一统,苻坚还派了吕光带着7万兵收复西域。志得意满的苻坚,自认为功劳盖世,要做万姓之主,心底无私,将本族人氐人都远远地散开了去到各地镇守地方,长安附近竟是异族天下,惹得氐人离心,议论纷纷。同时,苻坚被外表光鲜照人风华绝代的慕容冲姐弟迷失了心志,姐弟专宠后宫。长安城的八卦新闻传的还真快,不久,路边的儿童也会唱:“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龙阳之资的慕容冲:高颜值的慕容家族)

这些花边新闻只能作为五胡十六国时期铁血征战史的一点调剂,因为在灭亡代国7年后,心高气傲的苻坚不顾已亡故的宰相王猛的劝诫,立志要挥鞭断流,带领百万大军南征东晋,最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北府兵一战击败。前秦帝国刚刚在北方建立统治不久,灭亡燕国不过13年,灭亡代国不过7年,连一代人的时间都没有,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因此,苻坚刚一战败,北方立刻人心浮动。


慕容垂身在异国已经14年,此时已经57岁,也带着本族人马立刻东归,在邺城附近招兵买马,起兵反秦。经过2年的围城战,终于攻下了前燕的旧都邺城。燕国旧部纷纷靠拢,后燕自此立国。与此同时,与中原隔绝消息的拓跋鲜卑也在拓跋珪的带领下宣布复国。由于氐人力量不能集中,在各地被击破,而且氐族本部军马,视羌人姚苌建立的后秦为敌国,一直与之周旋,所谓哀兵,打的很是悲壮,不过最终还是由于力量悬殊,无法为苻坚复仇,勉力维持394年,最终被后秦被灭。后世的清王朝可能就是借鉴到前秦的教训,选择了居重驭轻以治大国,在北京附近聚集了一半以上的八旗兵力。

复国的拓跋珪,年仅15岁,纵使天纵英才,然而创业艰险,民少兵寡,周边的割据势力都远比他强大。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北魏建国当年,即386年10月,拓跋珪的叔父拓跋咄窟率部逼近,部众惶恐不安。拓跋珪因此派遣使者,请求已在中原一带立国的后燕。当时慕容垂名将皇帝的威名很大,虽然将近60岁了,但是慕容垂同时代的英才,如冉闵、慕容恪、苻坚、王猛、桓温等猛人都纷纷作古,慕容垂作为乱世枭雄,在乱世中有着定海神针一般的威慑力。所以,虽然后燕刚刚立国,但是名气早已传到塞外。

(前燕、前秦、后燕都被慕容垂折腾惨了)

慕容垂派遣他的儿子慕容麟(这个天生的叛徒,一生以背叛为己任,先后坑了前燕、父亲,还坑害了哥哥慕容令)带领的后燕援军,会合拓跋珪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12月,后燕以援助之功加拓跋珪西单于之号,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此时,拓跋珪虽然年纪很轻,但已经显示出不为人下的心志了。虽然此时的北魏势力弱小,不敢与后燕在战场上一较长短,但是这为后来的北魏与后燕的交战埋下了伏笔。

拓跋珪在此后5年间东征西讨,逐渐削平了河套草原一带的割据武装,成为塞外的一支强大的势力。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拓跋珪在20岁这年,攻杀了刘卫辰,彻底扫平了漠北。

这个刘卫辰是谁呢?他本人及其宗族同党5000多人都被北魏杀了,漏网之鱼的幼子叫做赫连勃勃,在16年建立了胡夏政权。赫连勃勃长期与后秦交战,使得后秦国力大损,被东晋灭国。这也算是还了当年苻坚救援刘卫辰而出兵灭代的恩情吧。当然,拓跋珪杀了刘卫辰一族也是报了当年毁家灭国之仇(前秦灭代)。

拓跋珪在早期依附后燕,后来国力渐强,已有不臣之心。两国貌合神离,争霸之战已不可避免。但是因为两国世代姻亲,不好撕破脸皮,虚与委蛇着。但是这样的和平很脆弱,很快就出现了裂痕。391年,后燕将北魏来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马,拓跋珪拒绝。拓跋觚是以一直遭后燕扣留,此后两国关系恶化。北魏忧惧后燕之威,不敢独自对阵后燕,转而联结西燕对付后燕。

394年6月,慕容垂出兵进攻西燕,围攻其都长子,西燕帝慕容永向北魏求援,可是援军尚未赶到,长子就已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都被诛杀,西燕亡。至此,华北一带只剩北魏与后燕两国互相对峙,魏燕之战一触即发。

(年轻气盛的拓跋珪)

次年,即395年5月,后燕自恃强盛,太子慕容宝诸子弟统步骑98000人伐魏。拓跋珪知后燕大军前来,料想抵御不过,率众到河西避战。燕军于7月到五原后收降魏别部三万多户,又征收谷物及造船打算渡河进攻。拓跋珪亦进军河边,与燕军对峙。北魏一方面派许谦向后秦请求援兵,一面派兵堵截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的道路, 并抓住取道去前线的燕国使者。

当时的中国盛行重装骑兵,后燕军队多数也是重装骑兵。半个世纪前,被誉为霸王转世的冉闵,就是败在这种重装骑兵的战阵之下。所以,后燕出动如此规模的兵力,虽然人数看起来不像其他时期作战动辄数十万人,然而这些重装骑兵的装备器具的花费,以及所具有的战斗力,对于拓跋珪而言,无异于灭国之战。所以拓跋珪不敢硬拼,只能远远地躲避,隔河对峙,等待战机。

因着慕容垂在出兵时已经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宝久久都不知道国内消息,拓跋珪于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军谎称慕容垂的死讯,成功动摇燕军将士的军心。燕魏两军自9月起隔河对峙至10月,燕军终因内乱而被迫烧船撤退。

其时黄河河水未结,魏军未能及时渡河追击。但次月大风令河面结冰后,拓跋珪即下令渡河并派二万多魏军精骑追击燕军,在参合陂大败燕军,俘获大量后燕将士及其宗室官员。拓跋珪除了选用有才的如贾闰、贾彝、晁崇等人留下外,打算将其他官员都送回后燕,但之后听从其他人的建议将四万降兵全部坑杀,慕容宝等人只带领数千人逃出生天。

(参合陂之战:史上著名的杀降事件)

在西方的罗马帝国,当屋大维·奥古斯都得知罗马军团全军覆灭的消息痛苦不堪,他扯烂自己的长袍,以头撞墙,高声喊道:"瓦卢斯!还我军团!" 从此罗马帝国就此放弃了征服日尔曼尼亚的企图,只能与日尔曼人划莱茵河而治理。

世之枭雄的慕容垂听闻变故,其心情应与屋大维类似。后燕因此战而国力大损,已经难以作为地区霸主。然而,老皇帝慕容垂的英雄威名,依然压的25岁的拓跋珪喘不过气来。次年3月,慕容垂为雪参合陂之耻,亲率大军再度伐魏。这次出征,算是后燕的最后高光时刻了。

他率军密出中山,命人凿开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魏陈留公拓跋虔战死,守城的三万余家部落皆被俘。接着慕容垂更派慕容宝等进逼拓跋珪。

拓跋珪此时十分惊惧,打算逃离都城盛乐以避兵灾(这家伙遇到大事只会逃跑),而诸部因骁勇善战的拓跋虔战死,亦有异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

可是当慕容垂来到参合陂,看到堆积如山的燕兵尸体,燕军士兵多有亲属亡于其间,于是哭声动天。慕容垂已经年届70,本就是带病出征,见此情此景,悲从中来,不能自胜,继而发病,无奈退兵,并在返回的路上病逝于上谷。随后,慕容宝回到燕都中山继位。

(强盛时期的北魏)

396年7月,27岁的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正式开始准备攻取后燕所占的中原土地。2年后,河北、山西的主要城池都被北魏占据,后燕的疆土被切断。北边的叫做北燕,南边的叫做南燕。这两个国家,后来分别被北魏和刘宋攻灭。

慕容世家自此,再也没有建立过政权。不过,也有可能慕容家族有一支人,流落到江南桃花坞,为不忘复国,给后代取名“慕容复”,期求有一天能够重新光复大燕。只是,南燕灭亡到《天龙八部》中的北宋中期,已经过了500多年,其执念至此,也可算是凌云壮志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后燕和北魏本是同族同宗,因北魏拓跋珪脱离后燕自立国家而反目成仇,同为鲜卑政权,为什么后燕会被灭亡呢?原因就在这个后燕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这个慕容宝可是一个十足的草包,在参合坡之战与柏肆之战中两次都输给了北魏拓跋珪。也正是因为这两场战争的失败,使后燕走向了灭亡。

慕容宝

参合坡之战

登国十年(395年)五月,慕容垂想一举消灭北魏,于是派他的儿子慕容宝与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兵八万,并让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领步、骑兵一万八千人作为预备队,从中山郡出发,进攻北魏。

北魏转移的方向

北魏拓跋珪采取张衮的计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于是率盛乐部落西渡黄河,并命拓跋仪、拓跋遵率部落分别问阴山北、东撤离,拓跋珪带部从盛乐撤到了代来城,安顿好百姓后率年来到黄河岸边,并命许谦去向后秦请求支援。慕容宝到盛乐见荒无一人,便长驱直入来到了五原,并把军队拉到黄河边,造船准备渡河与拓跋珪开战。与此同时,拓跋珪命拓跋遵领七万骑兵堵在后燕军的南边,切断后燕的退路。

北魏三面合围慕容宝

拓跋珪得知慕容垂病了,肯定要与慕容宝通信,于是将信使抓获,把信使抓到黄河边让他告诉慕容宝他父亲己经死了,慕容宝听后居然相信了,非常伤心,军士的军心也动摇了,十月二十五日,慕容宇下令烧毁船只,趁夜撤军。十一月初三,突刮大风,天气转凉。黄河结冰,拓跋珪率二万骑兵精锐追击慕容宝,命拓跋虔从黄河东岸一同追击,慕容宝在参合坡遭遇拓跋珪、拓跋遵、拓跋虔三面夹击,近一半军队被俘,只剩几千人逃脱。慕容宝侥幸逃回了后燕。拓跋珪将所俘的后燕将士全体活埋。慕容垂得知后于次年四月在平城大败拓跋虔,在经过参合坡时口吐鲜血,于上谷的沮阳去世。慕容宝即位。

慕容垂


柏肆之战

参合坡之战后,后燕元气大伤,再加上慕容垂去世,后燕战斗力大不如前。北魏皇始元年八月,拓跋珪亲率四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后燕进发。九月,北魏大败后燕慕容农,攻克晋阳,占领并州,直指后燕都城中山。慕容宝采用慕容麟和中书令眭邃的计策,决定坚壁清野,死守中山、邺城、信都,放弃其它城市,并修城他,建粮仓,要与北魏打一场持久战。

很快,后燕就只剩下中山、邺城、信都这三个城市,由于早有准备,所以北魏久攻不下。此时,北魏别部大人没根因遭到拓跋珪嫉恨,投降后燕,要求夜袭北魏,可惜慕容宝只给了他一百人,错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没根的侄子在并州任监军,听说没根投降,怕被牵连便领兵回国作乱,带着贺兰部、纥邻部、纥奚部反叛。信都被北魏攻破,拓跋珪决定向后燕求合,慕容宝回绝,拓跋珪只好撤军。

慕容宝马上召了一万勇士做前锋,并率十二万步兵、四万骑兵,在柏肆(今河北省曲阳县)驻扎,并在滹沱河北岸设营。夜里一万前锋偷渡滹沱河,突袭北魏,借风放火,魏军大乱,但因慕容宝支援不及时而大败。次日再战,燕军溃败,又遇上大风雪,死伤无数,只剩两万人。拓跋珪回国平定叛乱,之后又伐燕,396年六月,燕都中山陷,燕一分为二,于407年被北燕取代。


探寻历史奧秘


对了,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怎么会打起来了呢?废话!春秋战国汉民族各国不也一样打的不可开交嘛。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中,差不多300年的乱世南北朝单从故事上来说,实在是太过精彩。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阶段。正因为太过复杂和丰富,关于南北朝的历史,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也觉得神秘,总觉那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悲摧状态之一,甚至感到恐慌,北方汉人差点就被灭完了啊。斜杠道长在本文试图去理理这段乱世,当然,这篇只征对鲜卑这个古老的民族来梳理。


其实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是华夏大地最古老的两个与汉人不同的民族,后来的鲜卑、突厥、回鹘、蒙古、契丹、女真、鞑靼、羌、党项、乌苏、柔然、哈萨克……这些游牧民族都是东胡人的后人演化而来。那时华夏族的炎黄子孙还在中原一带黄河流域缓慢地发展着,这一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太种耕种了,华夏子孙人口发展很快。

匈奴人据说是神话传说中蚩尤的后人,战败后被赶到如今内蒙外蒙一带的草原与荒漠游牧活着,随草而居。不要以为风吹草低现牛羊好好浪漫,一个雪灾就可以冻死大量的牛羊和人口。匈奴人很珍惜牛羊和人口,平常靠打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部分野生植物根茎等活着,不到万不得以是不会宰杀牛羊的。当然还有一种生存方式就是把汉人当猎物来打劫,抢走粮草和人口,不管是战俘还是百姓,匈奴也一们珍惜,不杀,用于奴隶或劝降。



东胡人生活在华夏族的势力范围之外,如今内蒙东部和辽宁、吉林西北边缘一带。属于草原与森林、高山交界处。地理环境决定生存方式,可以想像东胡基本是半牧半猎的活着。很不幸的是,匈奴人更加厉害些,差点把邻居东胡人给灭了。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后者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时期被曹操所灭的部族,这时本文的主角弱弱地正式登场了。
而牛13的


匈奴也迎来了灭顶之灾,更强大的邻居大汉王朝在汉武帝的主政下,打得匈奴流花流水,慢慢地完全消失了。乌桓己灭,匈奴已亡,北方广阔天地鲜卑一家独大,刚好司马懿的后人们不争气,八王之乱来了,自己内部的事都搞不定,哪来空管北方草原发生了什么事。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鲜卑其实就是北鲜卑。 鲜卑贵族慕容氏在西鲜卑和东鲜卑都很有地位,西鲜卑后来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东部安营扎寨,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浑。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公元386年,拓跋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权,西鲜卑变成了吐谷浑,那东鲜卑干什么去了?其实早在公元337年,鲜卑大单于慕容廆之子慕容皝立国建立了前燕,本文的主角之一后燕就是前燕的继承者。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20多个大小国家,司马家族是造了孽还是为中华大家庭融合立了功呢?这里面光燕国就有五个之多,除前后燕之外还有西燕、南燕、北燕,晕吧。11年后慕容皝(huang)去世,太子慕容儁(jun)继位不久就入主中原,只不过他是个短命王,两年后就死了。11岁的太子慕容瑋(wei)继位,慕容儁的五弟慕容垂是柱国大将军,被其叔父慕容评排挤而投靠了前秦符坚,前奏灭了前燕。(这些名字真是生僻字,斜杠道长用五笔加拼音加手写才能写出来,估计那时候鲜卑汉化的程度还不够,名字太怪。)著名的淝水之战让符坚大败,让慕容垂有了建国机会。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




都是鲜卑政权,北魏与后燕既是邻居也是亲戚。北魏建立之初,后燕始终站在拓跋部一边,支持和帮助拓跋珪平定诸叛逆部落。随着北魏国力逐步增强,屡次侵犯归附后燕的部落。两国关系急转直下,矛盾日益激化,兵戎相见在所难免。因后燕战马缺乏,屡求于魏,甚至发生扣留北魏使者以求名马的事,两国关系告结。而北魏采取联西燕拒后燕的政策,对付后燕。


公元394年,慕容垂出兵灭了西燕,西燕危急时,北魏派兵5万为西燕声援。次年五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率兵8万伐魏,遣范阳王慕容德率步骑1.8万为后继。北魏听说燕军北上,把部落、畜产及大军转移至黄河以南,避开燕军。到十月,由于塞外严寒、士气低落,后燕不得不撤退。这时北魏派拓跋遵领骑兵7万,堵塞燕军南归之路。拓跋珪自领2万,进击后燕军,后燕军大败,乱不成军,四、五万兵投降,北魏俘虏了后燕文武将吏数千人,缴获了兵器、衣甲、粮食无数,拓跋珪将后燕降兵全部坑杀于参合陂,慕容宝等单骑逃回,史称参合陂之役,后燕开始衰落。


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军再次伐魏,败北魏陈留公拓跋虔,其后慕容垂病情加重,急忙退兵。慕容垂此次的北伐,并没有能够挽回后燕军事上的颓势。396年四月,慕容垂病死,子慕容宝继承帝位。北魏拓跋珪率领40余万大军,攻取晋阳。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河北许多郡县的官员,不是逃亡就是投降。这时慕容宝在中山有步兵12万、骑兵3.7万,悉数出抗拒魏军,大败而还。魏军进军包围了中山,397年三月,慕容宝率军突围,退往龙城。十月,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北二部,南部由慕容德在398年建立南燕,后燕实际上只统治辽西一带。 398年,慕容德在滑台称燕王,建立南燕。兰汗杀死慕容宝,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慕容盛杀兰汗自立,后来讨伐高丽及库莫奚有功,然因治下太严,刑罚残忍,在401年为大臣段玑所杀。鲜卑贵族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为帝。此时的后燕仅有辽西一带,疆域狭小,民户不多,但他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殿阁,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负担。407年,冯跋兄弟趁慕容熙送葬苻后时起事,推慕容云为燕王,杀死慕容熙,灭后燕。


唱摇滚的斜杠道长


回答此问题就不得不提后燕战略上所犯的重大失误:

后燕在立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赫赫战绩,但由于政权发育并不成熟,在一系列军事、政治措施上发生失误,直接导致了后燕的由盛转衰。

第一,后燕对于并州地区经营不力。后燕的并州政区包括太原(今太原市西南)、西河(今山西离石)、雁门(今山西代县西)、乐平(今山西阳泉东南)、定襄(今山西忻州东北)、武乡(今山西榆社北)六郡,大致位于今天山西中部地区,此地区在前秦统治崩溃后先是归属于苻丕,后被西燕慕容永攻取,394年慕容垂西征西燕后获得。该区域隔太行山脉与河北相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顾祖禹曾指出:“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山西地区对河北有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一旦太行山脉诸关隘有失,山西势力可长驱直入河北,造成极严重的被动局面。396年北魏拓跋珪在取得山西后立即东出井陉关直指中山,偌大冀州只余三座城池相抵抗,后燕被截为南北两段,政权就此瓦解,可见山西对于后燕的重要性。然而在后燕取得山西之后,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和大力经营,对山西地区的汉夷民众也安抚不力,这就使并州成为了一个不稳定地区,从而导致后来的反叛,“燕辽西王农悉将部曲数万口之并州,并州素乏储待。是岁早霜,民不能供其食。又遣诸部护军分监诸胡,由是民夷俱怨,潜召魏军”。可以说,对并州地区经营统治的薄弱是导致并州民众反叛归魏的直接原因,而这又是后燕失败的关键所在。

第二,后燕对北魏拓跋氏的崛起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在后燕慕容垂复国之时,代北河套地区鲜卑拓跋珪也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建立之初国力弱小,实际上是依附于后燕的,在建国之初的几年里后燕曾直接出兵帮助北魏击平周边敌对部族达四次之多,帮助北魏稳定了原本风雨飘摇的局势,北魏国力也就此蒸蒸日上。而北魏拓跋氏的雄心显然并不在称霸一隅之上,很快她就在援助西燕的问题上与后燕决裂,双方战幕就此拉开。对于后燕慕容垂来说,在北魏兴起的问题上是缺乏足够认识的,早在391年其子慕容麟就对拓跋珪的举动有所警惕并建议:“臣观拓跋珪举动,终为国患,不若摄之还朝,使其弟监国事”,而当时节节胜利的慕容垂却不采纳这个建议,以至于北魏坐大。在与北魏决裂后,慕容垂却将伐魏主帅的位置轻率地交给了没有军事才能的太子慕容宝,这也能反映出他本人对北魏的轻视,终于出现了参合陂的惨败。

第三,兵灾严重国弱民穷。后燕自复国以来就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以冀州为基地一面以重兵围攻邺城,又频频出兵向北、向南、向东略取土地,向东北攻击高句丽,仅攻占邺城就耗费两年之久,可谓穷兵黩武兵无宁日,这对后燕统治区的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极其巨大的,史载:“燕、秦相持经年,幽、冀大饥,人相食,邑落萧条。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军粮”,这也就严重削弱了后燕的经济实力,最终失败也在所难免。

最后,后燕自始至终均未解决派系斗争问题。慕容氏自从西晋后期兴起于辽东以来,内部的派系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息,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族家庭内部斗争激烈,从第一代的吐谷浑与慕容廆,第二代的慕容皝与慕容翰、慕容皝与慕容仁,第三代的慕容垂与慕容俊、慕容垂与慕容评,到第四代慕容垂诸子之间如慕容宝与慕容麟等,均有程度不同的斗争关系,其中慕容垂与慕容评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前燕灭亡于前秦。后燕立国过程中也一直伴随着内部派系斗争,尤其是慕容宝与其弟慕容麟的明争暗斗。在慕容垂立国过程中,其弟(慕容德)、诸子(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慕容熙)、诸侄(慕容楷、慕容绍、慕容温、慕容凤)均各自掌握一支私有军队,如辽西王慕容农(慕容垂之子)就拥有“部曲”数万口,高阳王慕容隆(慕容垂之子)也在龙城拥有部属,以上慕容氏诸贵族均能征善战互不统属,虽然都能团结在慕容垂周围作战,但除了慕容垂外其他人都没有这般号召力和威望,这就使后燕的政权具有了很大的不稳定性,一旦失去了慕容垂,内部矛盾就会激化,足以摧毁分裂整个国家。比如在北魏进逼之下,慕容麟反叛,逃出中山,而“宝不知麟所之,以清河王(慕容)会军在近,恐麟夺会军,先据龙城,乃召(慕容)隆及骠骑大将军(慕容)农,谋去中山,走保龙城”,轻易地放弃了中山坚城,以至于冀州尽失,回天无力。 

另外,在具体战术层面上,后燕也出现不少失误,比如慕容宝在395年伐魏过程中的拙劣指挥,损失近七万大军,导致了后燕空前的惨败,元气大伤。到396年北魏伐燕,慕容宝听信慕容麟之计,让出山川险要,坐守中山孤城,以至于河北诸郡纷纷陷落,国家大势已去。这都是战争战术上的重大失误,进一步加速了后燕的灭亡。  

参考文献:

崔宏《十六国春秋辑补》;魏收《魏书》;房玄龄《晋书》;司马光《资治通鉴》;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中国历代战争史》等



大司马征西大将军


同为鲜卑族,后燕为何干不过北魏?

从五胡乱华到南北朝的历史,北魏“拓跋珪”在匈奴、高车、柔然、后燕等势力割据环绕中游刃,并逐渐变的强大,真的是很不容易。

北魏之所以能够强大,是因“道武帝拓跋珪”重用了汉人,拓跋珪登帝位建国号“魏”时且给自己族姓正名,鲜卑拓跋是“黄帝后裔”,且行的是汉儒忠孝仁义的仁政,基本行的是汉家制度,这样就大大的避免了在五胡政权中经常出现的为争权的父子相残和兄弟反目而引发大的内讧和分裂。

而后燕的失败,就是失败在兄弟叔侄争权、导致内部分裂,势力变的弱小而被各个击败。

北魏道武帝是非常的明白拥有汉族人才的重要性。

在东汉末年“曹操担心因杀一人而绝众望”的后果,所以让“刘备”走脱,但也使得四方人才投奔。

而拓跋珪就干了杀“崔逞”而绝众望的事情,在东晋安帝时期,军阀割据,桓玄举兵灭了“殷仲堪”和“杨期”俩股势力,占有了东晋三分之二的地盘,然后进京挟天子,拥兵镇压孙恩起义的刘牢之害怕而上吊自杀,东晋的“刘轨”、司马休之、刘敬宣等十多个文人仕官投奔北魏,听说“拓跋珪”杀了汉人“崔逞”就投奔了“南燕”和“后秦”,就这个事“道武帝拓跋珪”非常后悔,此后读书人即使有什么错,都能得到宽容很优待。

北魏从拓跋珪建国到“魏孝文帝”改革,历朝五位明君,是南北朝时期最稳定而比较长久的朝代,简直就是汉家翻版的王朝,不是后燕一个军阀势力能打败的!


夏有凉风61


慕容宝是典型的虎父犬子,父亲慕容垂一世英雄打下的基业,让他两年之间给全部败光了。


历史雨仔很危险


后燕是慕容部所建,北魏是拓拔部所建。以前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后来因为扩张和利益后变得反目成仇。后因不败战神慕容垂的死亡,后继乏人,而被北魏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