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奸相蔡京的下场如何?

白玉京


被称为“北宋六贼”之首,“四度为相”的权臣蔡京,执政时有改革创新,亦有保守趋旧,有功有过,可能功不抵过,最后在金人入侵时,失宠贬为地方官途中病死,应该算是善终。


蔡京被民间视为北宋末期,弄权误国,贪脏枉法,导致徽、钦二帝被金人北掳五国城“坐井观天”,致使北宋灭亡,弄权误国的奸臣贼子“北宋六贼”之首。


历史上,蔡京是一个功过对半的权臣,也可能功不抵过吧!

蔡京,文化功底扎实厚重,在宋代被视为正途的科举进士出身,屡任京官、地方官,得徽宗赏识,徽宗多次驾临府中,饮酒作乐,视为亲近重臣,宦海沉浮,四度为相,权倾朝野,官位高至三公之首的太师,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位极人臣。

蔡京,位高权重,结党营私,门生故旧多获提拔重用,家世显赫,三代高官,北宋末无出其右。为官贪婪,多领薪俸官银;大兴“花石纲”,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极大。

蔡京当政时,也曾大力推广社会救济制度,扩大救济规模,设立奉养孤寡老人福利院,专事诊治贫民济民诊所等,推行救济制度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


蔡京主持“崇宁兴学”,着力兴办教育,极大地促进北宋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文化水平,功不可没。


蔡京,书法艺术高超,位列宋时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后人以其奸名,字以人废,以蔡襄替换之。


蔡京,在金人入侵时,追责贬官外放,最后病死于贬为地方官赴任途中,对比其他“宋末六贼”,都是获刑宰首的下场,应该是善终了。


z山海

说实话,北宋蔡京的下场不咋地,他是被活活饿死了。

不会吧?北宋可是历史上少有富裕的朝代。一个宰相,怎么会饿死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蔡京,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福建仙游人。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蔡就是指的蔡京。

蔡京在历史上号称北宋六贼之首,(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宋徽宗真够昏庸的,也难怪梁山好汉占山为王,方腊起义金朝入侵呢。

蔡京从小聪慧,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然后步步高升,最后位高权重,官拜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蔡京为相时,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投机钻营,买官卖官,搜刮贪污,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祸乱国政。


蔡京投机钻营的表现为,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蔡京认为王安石是棵依靠的大树,积极支持变法,做了王安石的马前卒。

后来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全面废止王安石变法。蔡京见风使舵,摇身一变,又成了反变法的急先锋,马上向司马光靠拢。

蔡京的搜刮贪污,巧取豪夺的具体表现为,他专门设置了专供皇帝享乐的音乐机构大晟府,也就是御用的歌舞团吧,想必里面应该靓男俊女不少。

他还在苏杭设立专门搜集奇花异草的应奉局。


《水浒传》就记载了吴用等劫取蔡京生辰纲的故事。蔡京的倒行逆施,致使民怨沸腾,起义不断。

其实蔡京只是做好了一人之下,为一人效劳的准备了。完全没有万人之上为百姓着想的思想。蔡京不能心怀百姓,就连他的胞弟他也算计。

蔡京的胞弟蔡卞,是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女婿,受老丈人的影响,很受皇帝的青睐。同时蔡卞不忘为哥哥蔡京升职操心出力,四处活动。

后来蔡京拜相,但他独断专权。蔡卞与他政见不和,蔡京就多次在徽宗面前告状说坏话,诋毁蔡卞。蔡卞为求自保,不得不辞职不干了。


蔡京没有亲情观念的基因,他的儿子蔡攸得到了真传,与蔡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骨肉至亲如同仇敌。

有一次,蔡攸至蔡京府上拜访,一进门就抓住蔡京的胳膊,像医生一样号起脉来号了一阵,蔡攸问:“父亲脉势迟缓,应该有病。”蔡京说:“我没病。”蔡攸满面怒容,竟然拂袖而去。

客人们觉得十分奇怪,大眼瞪小眼不知这是何故?只见蔡京叹气解释说:“逆子希望我生病,要代替我的职位啊!”


过了几天,皇帝果然下诏免了蔡京,由蔡攸接替。从此父子反目成仇。

天空朗朗,日月昭昭,由于蔡京名声不佳,民愤极大,加之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不给力,皇帝第四次罢免了蔡京。但蔡京又一次东山再起,四起四落,不能不让人佩服他老谋深算,狡诈阴险。

有道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多行不义必自毙,老天何曾饶过谁?

靖康元年,蔡京被贬往儋州(今海南省),据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


【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

蔡京一路南徙,百姓一路痛骂,没有一个人卖给他任何食物。就连晚上也没有栖身之所,无奈屈身于荒废的庙宇里。

蔡京饥饿难耐,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作为北宋的一代宰相,蔡京此时悔之已晚,被活活饿死在了潭州(今湖南长沙)。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北宋奸相蔡京的下场,与宋徽宗一样悲惨】

蔡京为福建仙游人,1070年,24岁的他中进士,任杭州钱塘县尉,开始步入仕途,后在官场摸爬滚打20多年,经历了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等四朝,多次任相。而且,他在宋徽宗一朝,三次致仕退休,又三次被重新起用,荣贵至极。那么,这样一个权力盖天的宰相,下场到底如何?

一、与宋徽宗保持高度一致,种下祸根。蔡京虽然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这个万人之上好当,一人之下却不好当。为何?要时刻揣摩上面皇帝的好恶呀,他赞同的,自己厌恶也要赞同;他厌恶的,自己赞同也要厌恶。这就让人有点飘了。为了支持宋徽宗追慕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思路,他顺从宋徽宗,大力打击元祐、元符年间的保守一派大臣,他把司马光、苏东坡、文彦博、秦少游等300多人列为奸党,刻“元祐党籍碑”,发至全国各地,搞臭他们。其中许多还没去世的人,他也将他们贬至南蛮海外之地,许多人因此客死于异国他乡。

二、国家有难,蔡京成为罪人被收拾。在人治时代,最难的是站队,队站得好,可以一世安稳,队站得不好,就会引火烧身。当金军南下侵宋后,宋徽宗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桓,自己逃跑了。金军围城,老百姓和朝廷大臣们便纷纷谴责当局不作为乱作为,要找出将国家糟蹋得不堪模样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个罪魁是宋徽宗,但总不能找皇帝算帐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蔡京就成了替罪羊。

三、蔡京之死。1126年,也就是宋钦宗靖康元年,成为众矢之的的蔡京,先贬为秘书监、分司南京,不久又贬为崇信军、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再后又贬到韶州、儋州,一年之内,连贬五地,历史上少见。当蔡京到达潭州,即今湖南长沙时,因为病痛折磨,加上心痛交集,八十岁的他,终于死在发长沙城南边的东明寺。

死前,蔡京作过一首词《西江月》,词曰:“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没有官场险恶的切身感受,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词的。是啊,“止因贪恋此荣华”,落得今天这般下场,后悔不迭。但是,世界上有两样药物是永远也不会有的,一是长生药,二是后悔药。


帝国的脸谱

家财万贯有何用,无人卖你一粒米——饿死在路上的北宋宰相。

五次拜相的一代北宋权臣蔡京,家里经济条件很好,即使是被贬遭难时,据说也随行带有满满一船行李,多数是金银财宝。

宋钦宗即位时,群臣弹劾“六贼”,蔡京更是被评为“六贼之首”,宋钦宗下旨,把蔡京贬往岭南,八十岁的蔡京中途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蔡京之死,民间纷纷言道,是饿死的,当时年迈的蔡京和现今年轻的蔡京后人可能都不服气,但民间故事就是这么爱憎分明且顽强存在,多少次改朝换代也没有传走样丝毫,可见历史固然有皇家书写,但老百姓从来也在偷偷记账。

靖康之变

“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摘自王明清《挥尘后录》。

联想一下这个宏大的场景吧。

蔡京还没有出京城开封,一则江湖禁售令已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遍全程,沿途老百姓全部收到,静候佳人。北宋也是法制机会,不兴打人杀人的,再说蔡相爷毕竟也还是官人,于是大家所能做到的,只有禁售了。

禁售什么?任何东西!尤其是吃的喝的。

蔡京一行人走到大街上,临街商铺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纷纷上板关门,走过店门口我们再下板开张,不做你的买卖!流动摊贩也低头躲着走。跑得慢的被蔡京一行人堵住,仍然没用,一街人众目睽睽之下,谁也不会做蔡家人的买卖,好话说尽,就是不卖!更有甚者,高声叫骂、沿路吐痰,看得人尴尬症都犯了。

蔡家人走到大街尽头,有个卖葱的妇人,蔡家人趁四下无人,好好跟人家大姐商量商量吧,有颗葱啃啃,也比没吃的强啊。

这大姐做的更绝,葱固然不卖,本来剥掉的烂葱叶子已经扔地上了,赶紧低头收拾划拉起来,可别让这帮人捡了去,影响我家的名声。

古代中国人如此淳朴的对待贪官污吏的这一招也是没谁了,有钱怎么了?一粒米、一口水、一片菜叶也买不着!

面对此情此景,蔡大人忽然想起以前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那还是没有遭贬前,他高价请来一位教书先生进蔡府做小蔡公子们的家庭教师。有一天蔡太师问公子们:“先生教你们什么学问了?”

公子们老老实实回答:“先生说了,学什么都没用,就学会逃跑就可以了!”“先生说,天下以后肯定大乱,做为您的子孙,学不会逃跑,死路一条!”


历来现实

北宋蔡京,应该算是个才子,四岁时《岳阳楼记》倒背如流,二十三岁考中进士,书法潇洒俊逸,自成一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这个才子却没有把才华用到正道上,他投机钻营,买官卖官,搜刮贪污,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祸国乱政,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权奸巨贪。最后,众叛亲离,千夫所指,被活活饿死在贬谪的路上。

蔡京趋炎附势,善于耍两面派手腕。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蔡京认为王安石是棵依靠的大树,积极支持变法,做了王安石的马前卒。

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全面废止王安石变法。蔡京见风使舵,摇身一变,又成了反变法的急先锋,日夜加班工作,向司马光邀功。

哲宗亲政后,大力推广新法,蔡京立即拔转马头,又竭力鼓吹新法,并与宰辅章惇狼狈为奸,打击排挤政敌。

蔡京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他向皇帝鼓吹“陛下当享天下之奉”,设置了专供皇帝享乐的音乐机构大晟府,在苏杭设立专门搜集奇花异草的应奉局。借口恢复新政加租加税,大肆铸钱。后来干脆明码标价,卖起了官,“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蔡京“妻妾成群,骄奢淫逸。”为了扩建自己的府第“西园”,蔡京霸占土地方圆几十公里,强拆民房几百间。蔡京喜欢借过生日向下属索要礼品钱财,叫做“生辰纲”。《水浒传》就记载了吴用等劫取蔡京生辰纲的故事。一时间,民怨沸腾,起义不断。都城汴梁还流传着民谣:“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蔡京忘恩负义,同根相煎。胞弟蔡卞,是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女婿,政治上比蔡京进步快。蔡卞为蔡京升职操心出力,四处活动。蔡京拜相后,独断专权。蔡卞与他政见不和,蔡京就多次在徽宗面前告状说坏话,诋毁蔡卞。蔡卞为求保命,只得自请离职。

蔡京书法

儿子蔡攸得了蔡京的真传,与蔡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骨肉至亲如同仇敌。一次,蔡攸至蔡京府上拜访,一进门就抓住蔡京的胳膊,像医生一样号起脉来。号了一阵,蔡攸问:“父亲脉势舒缓,应该有病。”蔡京说:“我没病。”蔡攸满面怒容,竟然拂袖而去。客人们十分奇怪,蔡京叹气解释说:“逆子希望我生病,要代替我的职位啊!”不几天,皇帝果然下诏免了蔡京,由蔡攸接替。父子反目成仇。

由于官声不佳,民怨沸腾,皇帝不得不一次次地罢免蔡京。但蔡京却能一次次东山再起,五起五落,不能不让人佩服他老谋深算,狡诈阴险。

宣和七年,太学生陈东等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朝廷六贼之首蔡京。

靖康元年,蔡京被贬往儋州(今海南省)。蔡京一路南徙,百姓一路痛骂,没有一个人卖给他任何食物。蔡京饥饿难耐,抚今追昔,作《西江月》词一首:“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蔡京此时悔之已晚,被活活饿死在了潭州(今湖南长沙)。


强肾固精嶶ssz955

蔡京最终是被活活饿死的。

蔡京(公元1047年-公元1126年),字元长,北宋奸相之一,同时也是书法家。《宋史》载,“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据《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徽宗即位以后,所用宰辅,除韩忠彦外,无一非小人。蔡京固小人之尤者也,何执中、张康国、郑居中,张商英等,皆京之具体耳。何执中始终善京,固不必说,张康国、郑居中、张商英三人,始而附京,继而攻京,附京者为干禄计,攻京者亦曷尝不为干禄计耶?小人不能容君子,并且不能容小人,利欲之心一胜,虽属同类,亦必排击之而后快。”


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这样评论蔡京,“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佗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宋朝大举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这也就造成了宋朝之“盛产”奸相的局面,且这些奸相时常相互攻击。


蔡京是有才的,且才能卓绝,“元丰末,大臣议所立,京附蔡确,将害王珪以贪定策之功,不克。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同列病太迫,京独如约,悉改畿县雇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当然,由“贪”、“害”二字,也可见其心性。


《宋史》载,“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任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凿大伾三山,创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工役,无虑四十万。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而延福宫、景龙江之役起,浸淫及于艮岳矣。”


蔡京向上爬的路上,作恶实在不少,时为太学生的陈朝老上疏追究蔡京十四大罪状:渎上帝、罔君父、结奥援、轻爵禄、广费用、变法度、妄制作、喜导谀、钳台谏、炽亲党、长奔兢、崇释老、穷土木、矜远略。蔡京仍不收敛,搞起事来变本加厉,终于“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眊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贯至,京泣曰:‘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贯曰:‘不知也。’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


据《宣和遗事》载:蔡京穷途末路时,“至潭州,作词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遂穷饿而死”。


煮酒君谈史

从北宋末年太学生将蔡京列为危害国家的“六贼”之首开始,蔡京的历史定位已经成型,《宋史》将蔡京直接列入《奸臣传》。时至今日,人们对蔡京的评价基本遵循这一基调。蔡京的书法成就也因他的奸臣形象被人忽略。然而,在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奸臣背后,蔡京也有着精明强干的行政能力。蔡京其人,值得去分析和探讨。

四度为相的北宋权臣

提起北宋末年的权臣蔡京,世人对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臭名昭著的奸相。从北宋末年太学生将蔡京列为危害国家的“六贼”之首开始,蔡京的奸臣定位已经成型,始终没有改变。《水浒传》中,蔡京的反面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宋史》更是将蔡京直接列入《奸臣传》,说他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打击政敌不择手段;说他惑乱人主、结党营私,致使官风败坏、民不聊生;北宋虽然没有直接断送在他手里,但他却是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总而言之,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巨奸。

时至今日,对蔡京的评价依旧基本遵循这一基调。就连蔡京的书法成就也因他的奸臣形象而被除名,北宋书法“苏黄米蔡”四家中的蔡京也变成了蔡襄。然而,在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奸臣背后,蔡京精明强干的行政能力和目光超前的经济制度设计,同样值得人们去探讨。

蔡京出生于公元1047年,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蔡京和弟弟蔡卞同时考中进士。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蔡京以奉议郎的身份出使辽国,后来被拜为中书舍人。初入仕途时,蔡京支持变法,再加上其弟蔡卞为王安石女婿,因此得到王安石的赏识,甚至被认为是日后宰相人选之一。但是,当司马光废止新法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蔡京人格的两面性和政治上的两面作风,可见一斑。

宋徽宗继位后,在宰相曾布的打压下,蔡京被排挤出京,处于政治上的低谷期。他由于结交被宠幸的内侍童贯,很快返回京城,开始先后四度为相的宦海沉浮。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四月,在童贯的极力推荐下,加上蔡京善于见风使舵,投宋徽宗之所好,因此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这一年闰六月,曾布的宰相职位被罢免,蔡京旋即为相,长达四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蔡京采用了多种手法,如拉拢同党、打击异己,掀起声势浩大的党禁,并撰《奸党碑》,全国刻碑传布。为了迎合宋徽宗承继父兄之志,蔡京进行变法。同时,蔡京提倡 “丰亨豫大”之说,助宋徽宗享乐,还开展了对西夏的战争,收复湟、鄯等地,显示政绩。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正月,一颗彗星现于西方,这一奇异的天象引起当政者的高度关注。有谏官认为是变法和对元祐党人太过严厉所致,宋徽宗因此要求各地禁毁“奸党碑”,除党禁,恢复元祐、元符年间迁谪者的士籍,而蔡京也因此于当年二月被罢相。

宋徽宗虽然将蔡京罢相,但并没有对他失去信任。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正月,蔡京复相。他延续当年拉拢同党、排斥异己的做法,进一步结交内侍童贯,并且吸取上次的教训,减轻对元祐党人的处罚,但他仍倡导“丰亨豫大”,助宋徽宗享乐。由于受张商英、何执中、张康国等人的排挤,蔡京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六月再次罢相。


蔡京二次罢相之后,他的政治对手何执中、张商英等先后担任宰相,但是时间都不长,可见北宋朝廷内部斗争之激烈。蔡京分析政治形势,充分利用了其中的矛盾,再加上童贯居中调停,因此在三年之后第三次担任宰相,这是他为相生涯中时间最长、地位最稳固的一次,有八年多。由于善于迎奉,宋徽宗对蔡京恩宠有加,甚至还将公主茂德帝姬嫁给他儿子,双方结成亲家。年过七十本该致仕,但蔡京却仍居相位,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同时,蔡京倡导的新法招致很多人的反对,甚至长子蔡攸也成为坚定的反对派。儿子蔡绦依仗其权势狂率不羁、侵凌同列,招致很多人反感。这也导致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六月,74岁的蔡京再次被罢相。

虽然蔡京早已超过致仕的年龄,但是对权力的欲望却依然强烈。在宰相王黼被童贯、朱勔等人排挤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十二月,78岁的蔡京再次被任命为宰相。这时的蔡京老眼昏花,头脑也不甚清楚,大小事宜基本上都由蔡绦操作。蔡绦的专横跋扈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长子蔡攸屡次进行弹劾。在多方攻击下,蔡京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四月再次被罢相,从而结束了四任宰相的生涯。

在两宋的133位宰相中,只有7人任职10年以上,14年以上的仅有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4人,且均为负面人物。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因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窘迫,蔡京为保全自己将全家都迁至江南,逃避战乱。国难当头,朝野官民纷纷揭露蔡京、童贯等人的罪行,要求对其进行惩处。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太学生陈东向朝廷上书,将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等人称为“六贼”,认为他们祸患国家,应当诛杀,并且“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宋史·陈东传》)。“六贼”中,尤以蔡京位高权重、祸国最为严重,天下士人认为蔡京是“六贼”之首。

面临众情激愤的场景,宋钦宗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将蔡京“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宋史·蔡京传》),并于七月乙亥安置儋州。而与蔡京并称为“六贼”的其余五人,在半年内分别受到应有的惩处。祸患国家的“六贼”虽受惩处,但却无法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

祸国殃民的“六贼”之首

《宋史》将蔡京列入《奸臣传》,并给予这样的评价:“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颛狙伺为固位计,始终一说,谓当越拘挛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京不合者执政以柅之。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燕山之役,京送攸以诗,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意思是蔡京天资凶狠狡诈,舞弄权术,以智慧控制别人,在皇帝面前,专门窥伺人主之意以求固位专宠,始终对皇帝说不必拘泥流俗,应该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满足自己享乐。宋徽宗亦知道他奸诈,故屡罢屡起,并选与蔡京不合的人执政来牵制他。蔡京每当要被免职时,就去向皇帝哀求,跪地磕头,毫无廉耻。宋收复燕山时,蔡京送诗给蔡攸,表明此事行不通,希望此事不成以自我解脱。见利忘义,以至于兄弟不合睦,如参商二星;父子不相关,如秦越二国。他晚年以家为官府,谋求升官的人聚集在他的门下,只要输钱纳货,就是奴仆也可当上美官,丢弃国家纲纪法度,使它们如同虚设。他患得患失,培植个人势力,关系盘根错节、牢不可破。

蔡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国家祸乱,虽贬死在道路上,天下人仍以没处死他为恨。虽然后世有人写文章为蔡京翻案,对其经济管理才能以及书艺特长进行正面评价,但北宋的灭亡,蔡京难逃其咎。

蔡京有意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进一步放大其玩物丧志的心性。宋徽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但是作为一代君主,他是不合格的。蔡京精通书画,因此能够获得宋徽宗的好感。蔡京当政后,提倡“丰亨豫大”,极力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力主修《大晟乐》《宣和画谱》。蔡京还大兴花石纲之役。宋徽宗喜欢石头,蔡京就安排心腹到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一带搜刮奇花异石;用大船组队编成“花石纲”运到东京,一路上运到运河狭窄处就不断开挖运河、拆除民房,耗费国家税收,给沿岸居民带来沉重负担,造成民怨沸腾。

蔡京常对宋徽宗说,现今国家钱币多达五千万缗,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蔡京大兴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万。蔡京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他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恩宠,于是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童贯等人听命于他,各显神通,争相以堂皇奢侈为得意,而延福宫、景龙江的修建,使宋徽宗等更奢靡,修了更加华丽的艮岳。

为了迎合君主的喜好,各地官府层层加码盘剥,给百姓造成深重灾难。这一场景,在小说《水浒传》中有生动的描写。当时流传歌谣:“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蔡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大小官员都要向他行贿。蔡京生日时,全国各地官府还要“贡献”大宗礼物,称“生辰纲”。蔡京直接把国库当成自家的小金库,随意取用公款。

蔡京大规模打击政敌,扶植亲信。蔡京先后四起四落,因此政敌无数,一旦得势便假公权对政敌进行狠命打击,其中最恶劣的当为元祐党禁。蔡京将309人入奸党碑传布天下。为了争权夺利,他甚至对自己的弟弟蔡卞、儿子蔡攸也毫不心慈手软。宋徽宗期间,朝廷人事更替频繁,这与蔡京等当权者排斥、打击异己不无关系的。在打击异己的同时,蔡京极力扶持亲信。他之所以能够多次东山再起,和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

蔡京被惩处后写词道:“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他对一生的荣华富贵进行了回忆,充满了感伤之情,但却无忏悔之意。蔡京在赴儋州贬所时,携带大量金钱,但是他招致老百姓反感,在路上用钱也买不到东西,因此不由得感慨:“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终,80岁的蔡京饿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后录》有这样的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宋史·蔡京传》写道:“卒致宗社之祸,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百姓对蔡京的痛恨,由此可见一斑。

蔡京死后,被草草安葬于崇教寺后面的漏泽园。漏泽园属于北宋时期社会救济机构,本为蔡京所创,主要是用来安葬贫而不能负担丧葬费用之人,但是却埋葬了蔡京本人。直到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蔡京的骸骨方才由潭州迁葬于故里。

蔡京死后,御史上书说蔡京长子蔡攸罪不减其父。因此,蔡攸被贬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并于途中赐死,一同被处死的还有蔡京的另一个儿子。

蔡京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但受名声所累,其书法造诣时常被人所忽略。

激化社会矛盾的经济改革


虽然一个“奸”字就概括了蔡京的一生,但蔡京身上一些其他东西却格外醒目。他的行政才能在当时就为世人所公认。对于当时的具体政策,他却一再能发现超越时人的政治经济见识和制度设计。

宋徽宗时期的北宋朝廷屡屡被后人诟病为“苛政”和“腐败”,但当时的社会经济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就人口来说,宋徽宗时期是宋代人口数最多的时期,全国总户数超过2000万,总人口突破1亿。就经济来说,北宋到徽宗时,经过1个多世纪的稳定发展和长期积累,“中外靖绥,年谷登稳”。在华丽的表面背后,蔡京采取的一系列适应现实的财政政策起了很大作用。

蔡京任宰相后,主持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通过强化禁榷制、改革币制、完善市舶制等措施,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支撑了宋徽宗对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蔡京的经济改革暂时缓解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之求。蔡京制度设计的精巧与合理之处在于保证政府获得最大的收益同时,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求,为后世所仿效、沿用,不能不说是其才能的体现。

蔡京在茶、盐、酒等专卖领域的经济改革,在中国古代专卖制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走出了官府寓税于价的经营模式,改变了收购和出售的垄断差价获取财政收入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蔡京注重对商品销售、流通和分配领域各环节的管理,注重商品销售范围的扩大。只有让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生产者、经营者才能从中牟利。其改革特点是在政府的专卖活动中更多地发挥商人的作用,顺应了政府财政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只有发挥商人的作用,才能促进商品流通、增加专卖收入。蔡京实行的商销制度,不仅可以扩大销售,还可以减少官府的经营成本,从而成为经南宋至元、明、清沿用的专卖制度范本。

在这一时期,北宋货币政策发生了剧烈变化。在铜钱的铸行上,首次在全国推行当十钱;在铁钱的铸行上,把夹锡钱推向四川、陕西、河东以外的广大地区。这就是蔡京的货币改革。之所以铸造当十钱,与当时铜产量下降、供应不足、导致铜钱铸造额减少有关。而且铸当十钱利润丰厚。

另外,随着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领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其是对统治阶层中的达官贵人和大量的军人来说,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政府供给他们粮食、布帛,而希望从市场上购买更多自己需要的、喜爱的商品。而就政府来讲,有时候从市场上购买某些商品可能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商品更简单些。宋代政府购买的采购量和范围很大。购买活动往往需要借助货币这一媒介去实现,所以不论政府、团队还是个人,对货币的需求量都很大。

蔡京的货币改革,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社会各阶层对货币的需求。但其弊端是,蔡京的货币改革不是立足于大力发展生产之上,而是着眼于政府的利益、醉心于满足皇帝的奢欲。在蔡京看来,货币改革比茶、盐、酒的改革来钱更快、获利更大。

蔡京为人之奸诈、为官之贪腐、为相之误国,历史早有定论。但是,宋代社会救济机构的设置却有他的功劳。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在元、明、清三代之上。

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步入仕途算起,蔡京在北宋政坛活跃了半个多世纪。不管是初为地方官,还是后任宰相,蔡京始终以变法者自居,这在历代朝臣中少有。但问题在于,蔡京的种种努力,其根本目的并非为国为民考虑,而是为了求得恩宠、巩固自身地位。

蔡京的经济改革暂时缓解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之求,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改革来增加政府的收入,归根结底是在与民争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能过早消耗民力,到了一定时候必然带来恶果。据《宋史》记载:“是时天下财用岁入,有御前钱物、朝廷钱物、户部钱物,其措置裒敛、取索支用,各不相知。天下财赋多为禁中私财,上溢下漏,而民重困。”蔡京的经济改革,使得商人纷纷破产、百姓困苦不堪。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各地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其中以南方的方腊起义规模最大。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最严重的一次民众反抗政府的活动,直接动摇了北宋的统治,造成了北宋在其后的对外战争中迅速失败,进而亡国。

身负骂名却是书法大家

蔡京虽然顶着“奸臣”的帽子,但书法天赋极高。他苦心孤诣地浸淫书法艺术多年,终有大成。蔡京的书法成就在北宋属于顶尖,和他处于一个水平线的是苏东坡、米芾和黄庭坚。有一种说法,蔡京原本是“北宋四家”之一。虽然他的书法造诣颇深,但是由于后人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用同族的蔡襄替代他。如明朝大画家王绂在其《书画传习录》中记载:“世称宋人书,则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后世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端明书焉。端明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后,其为京无疑矣。”

蔡京的书法作品虽然传世不多,仅有《节夫帖》《唐玄宗鹘鸰颂跋》《十八学士图跋》等帖,但从这些作品中,亦可窥见他书法艺术的全貌。蔡京的书法豪健洒脱、舒展飘逸、张弛有度,极为耐看,充分体现了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

蔡京的代表作品《十八学士图跋》,点画清晰、爽利犀练、雄浑矫健、结字奇巧、侧中取势,深得“二王”风韵,兼具苏东坡和米芾的特点,用笔大胆泼辣,纵横捭阖。《十八学士图跋》整体章法经营字字巧妙、错落有致、干净利索,字里行间洋溢着典雅律动的节奏,弥散着恬淡幽远的诗意,氤氲着疏朗清新的禅趣,堪称一件难得的精品佳作。

蔡京的书法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学习其书者甚多。编录上古至元代书法家传记的《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这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狂傲的米芾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蔡京手下有个小官,在一个极热的天气里,极为恭谨地侍奉着蔡京,不停地摇着扇子为他纳凉。蔡京一时欢喜,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题了两句杜甫的诗词。令人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这个小官突然变得阔绰起来。原来,那把有蔡京题字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大价钱给买走了。相传这位亲王就是日后登上皇位的宋徽宗赵佶。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赵佶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从而也说明了蔡京的书法艺术是何等地受人推崇。

蔡京与米芾是同时代的人,艺术上两人惺惺相惜,但因社会地位、身份,人生信仰、追求不同,终于“道不同,不相与谋”。米芾为人狂放自负、桀骜不驯,素有“米癫”之谓。蔡京则是一个身居庙堂之高、精于玩弄权术、醉心荣华富贵的政客。这一本质差别,为两人的艺术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也是蔡京书艺不能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流传千古的症结所在。


蔡京的《节夫帖》堪称一绝。此帖书体近似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姿媚的笔法来看,仍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

除了书法,蔡京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心得。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

晓木曰兮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温瑞安先生的系列武侠小说,叫做《说英雄谁是英雄》,写的就是北宋时期的武侠故事,其中就说到奸相蔡京,把持朝政,迷惑皇上,且手下养着无数的武林高手,但都是武林败类,这些人仰仗蔡京权势,在江湖上无恶不作,蔡京更是酒色无度,里通外敌,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眼看大宋江山就要轰然倒塌,于朝堂或是江湖,凡是有识之士,无不是想杀蔡京而后快,甚至还有暗杀蔡京的能人异士。



那么蔡京的下场究竟如何?史书上记载,宋钦宗即位之后,励志要铲除“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这六贼,而蔡京就是“六贼之首”,所以蔡京就被宋钦宗贬至岭南,走到途中,死于潭州,这对蔡京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下场了。



蔡京官场几度臣浮,为官极为贪婪,最出名的案子,

就是“大兴花石纲”,蔡京为了讨好宋徽宗,自夸国富民强,骗皇帝说国库充余,宋徽宗听信谗言,大兴土木,一时弄得民不聊生。



靖康元年,金人大举南下,徽宗禅位钦宗,蔡京不顾指责,带着全家老小南下避难,当时官居侍御史的孙觌等大臣,联名上书,极力铲除奸相蔡京,于是,蔡京被贬,当行至潭州时,被老天爷给收拾了。


杂七杂八的事

蔡京,有"大奸臣"之名,他最后的下场还算不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下文分解。


客观的说,蔡京才学出众,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宋徽宗是他的铁杆粉丝,曾经用两万钱买了他两个题字小扇子。另外,他是正经进士,肚子里有墨水。不过他的这些才学真让人品给耽误了。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惯于见风使舵。他本来是王安石一派的,可司马光上台废新法,他赶忙力赞之,而且按司马光的命令执行的那叫一个到位。后来哲宗亲政了,恢复新法,他又把司马光废掉的新法重新搬回。

与童贯臭味相投。

宋徽宗刚既位之时,蔡京一度被贬,在杭州闲住,正碰上大公公童贯也来杭州釆办奇珍异宝,于是两个人就凑到一块了,童贯回朝,拿了蔡的书法给皇上,蔡京就又被召回了京城。而后来,蔡为了回报大公公,让他做到节度使。

损人利己,阴狠老辣

他对自己特好,他给自己发双工资,额外一份寄禄钱。他还设四辅军镇,把自己人安插进去,这些人工资是别人十倍。北宋后期党争很厉害,相互倾轧,要说动静最大下手最黑的就属我们这位烂蔡了。他把那些反对新法的人弄得妻离子散,还刻在碑上,即元祐党人碑。 一些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罗列了他十四大恶事,这才被贬。可不久,那徽宗又把他召回来。



别人坏坏一个人,他不同,一家子坏

蔡京晚年,儿子蔡攸与之争权,形同水火,蔡攸恨弟弟常给老父出主意,竟希望皇上下旨杀掉弟弟!


恶贯满盈一命归阴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宣和七年(1125)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12月,宋徽宗宣布退位,让位于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仓皇逃往安徽。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十七日,宋钦宗得到报告,金兵已渡过黄河北归,亡国威胁暂时解除。随着要求惩办蔡京父子与童贯的呼声不绝于朝野,第二天,侍御史孙觌上奏论蔡京、蔡攸、童贯之罪。在众人的响应下,钦宗将蔡京父子、童贯一并罢免。

之后,大臣们又纷纷进言,要求加重对蔡京、童贯等人的处罚。蔡京、童贯一党一再被贬逐到岭外州军。80岁的蔡京被充军后,在充军发配的路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活活饿死,死后没有棺木,甚至连续数日无人收尸,其子孙23人也被分别驱逐至外地州军,遇赦不能返回,而蔡京长子攸、次子绦均被正法;童贯在押送路上被下诏处死,首级送回东京示众。

蔡京历经三朝,一生四次罢免,又四次被起用,然而徽宗对他的欣赏却始终如一,二人在艺术上契合是重要原因,后人忌于其奸臣身份,多否认他较高的艺术造诣。作为北宋末年“六贼”之首,其专擅误国毋庸置疑,但他上台和打击政治对手,又无一不是迎合徽宗,打着绍述神宗和新法旗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