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開篇就明確告誡,道 是說不清楚的,如果能說清楚,就不是他所說的那個 道。所以我們只能儘量去理解,爭取接近其真諦,但是無法徹底說清楚,更無法下定義,也無法準確翻譯。英文中一般翻譯成way,也最多轉達了其一半的含義。這一方面是因為道的無限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的無能無知。人類至目前只能儘自己所能,努力去描述一二。這裡只試著說說一個角度的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此句理解,道是本始!道是世間(或許也包括世外)萬物的母親(不需要父親),道是世間一切的造物主(非宗教的那個),道所造之物具有無限持續創造力。一言以蔽之,世間所有一切,包括過去存在過的,現在存在的,將來會存在的,都是來自道。至於這裡一、二、三的含義又可以有很多種理解。

來自西方的二分法是非常淺陋武斷的,黒白之外有多少種顏色?有多少事情是百分之百的對或錯?所以根本無法用西方理論解釋或理解老子所說的 道。


無中生有hz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老子的道就是唯心主義,是客觀唯心主義,但是又包含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

《老子》所說的“道”,沒有形狀,看不見,摸不著,沒有聲音,是一種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的超時間、超空間的永久存在。十四章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三章說,“天地尚不能久”,十六章說“道乃久”。

《老子》所說的“道”,不是物質體,而是不可認識的精神性的存在。在它看來,“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萬物是從“道”派生出來的,從而是第二性的。四章把“道”叫做“萬物之宗”又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就是說,“道”是宇宙萬物的老祖宗,出現在上帝之先。四十二章說“道”產生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由精神性的“道”產生的。“道”不依賴於人而獨立存在。《老子》的這種論點,是客觀唯心主義的。

《老子》的唯心主義還表現在它把“道”說成是“無”。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它看來,“無”比“有”更根本,“無”是天下萬物的最後根源。因此,這裡的“無”也就是它所說的“道”。因為“道”是“無”,所以它是人根本無法感觸到的,它沒有物質的內容和屬性。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二十五章說“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說“道”生萬物是無意志、無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沒有意志,因為它無所求,無所私,無所爭。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就是說“道”生養了萬物,但是不據為己有,也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也不去宰制它們。它反對社會人事的有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當然老子也有著樸素辯證法思想。

《老子》的思想體系是唯心主義的,但其中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產生是基於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國的興亡、以及個人富貴貧賤的極大變化,又從當時自然觀察中認識到自然界萬物也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二十三章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這個認識反映著客觀物質世界的基本情況。

《老子》較為系統地揭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貴賤、剛柔、強弱、禍福、榮辱等等,都是一方不存在,對方也就不存在。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三十九章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老子》還認識到事物往往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這些說明對立的東西是互相轉化的,這都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反者,道之動”的觀點,是說這種變化是由最高範疇的“道”這一絕對精神起決定作用,從而表明了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實質。


閒看秋風999


手機用戶宣德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3-27 10:54:35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獨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下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強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反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以經注經》,是為讀書最好的方法。不光可以更透徹的理解某些字句的意思,更能做到舉一反三。

“濁以靜之徐清”,“沌沌兮”,這裡又用到一個詞“混成”。都是在形容道的一種狀態。前面章節還有用到“惚、恍”“窈、冥”與此章“寂、寥”,都是描述道的“虛““靜”,如“淵”似“谷”。

老子《道德經》的行文,跟我們現在所習慣的行文方式完全不同。如果簡單的把道家所提倡的“出世”“入世”作為兩種狀態來描述,把道的“名”“用”分開來理解。則老子在行文的過程中,互相摻雜,一會描述道的“名”,一會描述道的“用”,一會描述“出世”,一會描述“入世”。為的就是讓讀的人更容易理解。比起我們現在碎片化的註解,高深太多太多。所以惟有拜讀,不敢妄言!“深入淺出”、“前後呼應”的行文方式,值得後世如我這般企圖仔細拜讀的人,拿來作為讀書的方式,看後呼應的去讀,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讀過一句就是一句。以為了解了字面意思就已經讀懂了這些章節。那就太可笑了。犯了“自是”的大毛病。

此章前幾句字面意思可以大概理解為:有這麼一個東西(物,不是物體的物),混混沌沌,難以描述,在天地之就已經存在了。清虛寂靜到了幾點,寥遠無邊。按照自己的規律獨立於無邊廣大的宇宙乃至之外而從不改變;週而復始,不生不滅;所以可以稱它為天下的母親,也就是萬物的開始。

回到第一章,第一句就說的很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說“吾不知其名”。我是不知道它名字的,如果為了行文述說它,強行給他找一個字來代替的話,就是“道”,強行給他取個名字的話,就叫“大”。記得曾仕強教授在講述《易經的奧秘》的時候,說過這麼一句“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所以直接搬過來引用一下。大概可以表達這裡這個“大”的意思。

大,也可以叫“逝”,永遠的向外四面八方的擴散;

逝,也就是“遠”,四通八達,悠遠深邃,“放之四海而皆準”;

遠,就是“反”,又回過來了。“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道,不會向某一極單純的發展,永遠是相生相剋,互相制衡。再遠再遠,最終還要是復歸於根,歸於近,“反”歸其“母”。

所以說呢,道依存於“道”——“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裡“道”只是個字,“大”才代表真正的道;天依存於“道”;地依存於“道”;人依存於“道”;所謂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各自有各自的規律,各自有各自的道,但是這些都歸於“道”,誰也離不開。道雖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但是“域中”萬物都依他而行。

如果勉強將“域中”之物氛圍四類,則是道、天、地、人。人是其中之一。(南懷瑾宗師的版本中是“王”。不知道哪個正確,只是覺得“人”更容易理解,所以引用“人”的這個版本)。

這“四大”怎麼行事呢?

人,效法“地”——包容萬物,依四時而行;

地,效法“天”——籠罩四野,包容萬物;

天,效法“道”——獨立不改,周行不殆;

道,效法“自然”——當然如此,自然而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新風堂堂主

何謂“道”,言語道斷,若是語言能夠說得清楚的就不是道。“道無形無相,無始無終,不可見聞。”“道”雖然不可見聞,但俱見聞覺知的妙用。“道”無處不在,“道等同虛空,周遍法界”。人世間所有的作用,都在揭示道的真實存在。“道”在作用處顯。汝的起心動念即是“道”的作用,喜怒哀樂等等一切作用,都是“道”的作用。若非不是,一切都不可能發生。見聞覺知即是“道”的作用,記憶思維意念都離不開“道”。何謂平常心即“道”。生活中那一樣能夠離開“道”呢?一切作用都是“道”的呈現。而一切生命所顯現出來的活力,都是道的妙用。人類何以具備創造的能力,可以辨別一切色彩,判斷一切形態,觀察一切變化的事物等等數之不盡的作用。若不是即心即道,怎麼可能有如是多的妙用呢?生命所體現出來的一切不可思議的作用,都是源至於“道”,大道至簡,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而才有了悟道之說。“道”即是生命的本來面目。由於自心迷失的太久太深,從而產生了顛倒的二元斷滅見,自用而不自知,反而於心外覓心,騎牛尋牛,為何那麼多的科學家,總想尋覓萬物生命的源頭沒有結果,就是因為做著騎牛尋牛這樣愚昧之事。當下能夠生氣念頭的心,即道即源頭。自心不覺,反而還要另外尋覓源頭,如是的行為,不是頭上安頭嗎!故而云背道而馳。起點即是終點,能夠提出探尋源頭的心即是源頭。若非不是,怎麼可能會提出問題呢?什麼可以提出問題呢?物質屬性的事物嗎?那個物質屬性的事物可以提出問題呢!沒有任何物質屬性的事物可以提出問題・_・?。可見這個能夠提出問題的心,是非物質的,是超越物質的,是物質的源頭。因為只有能夠創造一切生命萬物的源頭,才會提出問題・_・?提出問題的本身,即是“道”的體現。生命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切作用,都是“道”主宰駕馭的作用。“道”在生活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只是因為自心迷惑的緣故,雖用而不自知,這才需要覺悟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道”最平實,處處皆顯。人世間最悲哀的是,心外覓心,用而不知。



真實純潔

老子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很多研究《道德經》的專家教授,也不一定能把這個問題說明白。

但事實上,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那麼,道在哪裡?

《莊子·知北遊》說道“

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稗[tí bài,一種形似谷的草]”、“在瓦甓[wǎ pì,磚瓦]”、“在屎溺(大小便)”。

莊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事實上,道的本質是宇宙本體,道=炁=元氣,道即炁瀰漫、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宇宙,宇宙萬物皆是由道即炁造化而成,道即炁充盈在宇宙萬物的內部,主宰著宇宙萬物的發展變遷,是以莊子說:道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通天下一氣耳!

人為何難以理解道?

人與生俱來就有“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執念,而宇宙萬物本身又是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人們往往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矇蔽,知識和智慧的作用就在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找到發展變化背後的普遍性和統一性規律。

由人文始祖伏羲-黃帝-文王-老子-莊子開啟、傳承和發展起來的道本體論,就是通過對宇宙本體道即炁的解讀,從而揭示宇宙自然之奧、生命實相和人事要害的思想理論。道即炁是宇宙本體,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質,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

但道即炁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物,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其求證的方式需要進入修真態,即通過調息導引、靜心淨心、抑識興元、至虛守靜。修真態是一種返璞歸真,但普通人受外物的干擾,不易進入入靜入定態,所以才需要修,才叫修。

修真者可以內觀自體的真氣運行,而普通人則無法眼見為實,是以難以理解道。

老子是唯物還是唯心?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唯物和唯心之說割裂了物質與精神,都是遠人之論,是偽非真,不在道上。為什麼呢?因為萬物都是由本體造化而來,如果本體不是完美實體,只有精神或物質,萬物何來全部都是精神與物質渾然一體的?

到大自然中去,看看自然的造化:一草一木、一蟲一魚、一花一葉、一貓一狗,從藍天上的白雲,到一望無際的沙漠……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物是以純粹的物質形式在存在的?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純粹的精神存在呢?

一根毫不起眼、可以肆意踐踏的小草都是精神物質渾然一體的

有人說了,靈魂不就是一個純粹的精神存在嗎?非也,靈魂實質上是一個元氣團,“神依氣位,氣納神存”,如果不是依託於元氣、沒有元氣的承載、沒有元氣提供能量,神本身就不可能獨立,沒有元氣收納,神就不會存在!

那麼,老子的道本體到底是唯物還是唯心?

《老子》第四十章曰:“天下萬物生於有。

天下萬物生於本體道即炁,“”可以理解為是存在,是物質屬性。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

一,宇宙第一物即炁。因一是本體,這裡在講本體的誕生,道的含義是陰陽。即混沌無序的氣,演變為有序即有陰陽的炁時,本體“一”誕生了。道生一直譯為陰陽生元氣,實質上是氣本為一,分為陰陽,陰陽與元氣同時誕生。元氣是存在,陰陽是元氣存在的形式!

《老子》第二十五章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物,表示宇宙本體道有物質屬性。

混成,由混沌孕育而成;是心與物渾然天成。

先天地生,天地是道的產物,道是在天地之前生出來的。

寂兮寮兮,寂,靜默;寮,小屋,宇宙萬物相當於是充盈著道的小屋。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獨立存在而永不改變,周復運行而不入危局。這事實上就是在講道的精神屬性。

是以,老子的道本體是唯物唯心一元論。道本身心物渾然一體,心與物是人類解讀道的兩個角度!


文喜有話說 2018.3.12.


文喜有話說

老子講的是生命之道,自然之道,和諧之道,妥協之道,和解之道,人生之道。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孔不入,卻又自自然然,很接地氣。道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他是基於人的心識,從人的潛意生髮出來的一種生命理念,不可觸摸,但隨時隨地都在化變且能感知到的一種物質,是生命的理念和靈魂的歌唱,更是宇宙的低語和大地的吟唱。


在漫長的生命過程中,人的心智被矇蔽,總以為眼見耳聽方為實。但你要說眼見耳聽為實,那你看得見自己的鬍子自己的眉毛嗎?聽得見自己的聲音嗎?不能,因之,人的心智被矇蔽,總以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但你做得了自己的主嗎?打嗝放屁能控制嗎?不能,所以,就不要用什麼唯心主義來論“道”,也不要用唯物主義來論“道”,它就在哪裡,不離不棄,只是我們無法視見無法認知而已。道就是道,從來沒有更改過自己的性質,沒有對人產生過什麼危害。危害人類的,是人的自私,人的貪婪,人無法饜足的慾望。


因之,在各種慾望之上,人對“道”便有了不同的定義,因之誤解深重,使“道”蒙上了一層陰影,總以為它神秘莫測,深邃無比。但如果用心諦聽,並能拋棄肉體的慾望,從生命上認知自己,你就會發現“道就是道,無形無質,卻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裡,與我們不離不棄”,只不過我們在生存的過程中忽略它罷了。


昊愚堂夜畫

老子講的道有從總體上分兩類意思。第一,物體,事物。第二。規律,規則。

第一,物體,指的是具體的,可以看見的物體。大自然中一切有形的東西。比如,小到細菌,螞蟻,昆蟲等,及其他動物,植物,人等。太陽,月亮等。所有可以看見的東西。事物:指的是一個集體或團體。比如說,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生態系統。整個人類。一個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還有一種是抽象的集體。第二,規律,是指老天制定的規律。一年四季陰陽交替變化不變的規律。一天,白天黑夜陰陽交替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是永恆不變的。規則,主要是指人或動物或其它,為了生存所遵守的一些規則。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第一個道,指的是人,第二道指的是道理,人們推崇所遵守的行為規範。第三個道指的是,老天的規則,老天本意。(老天做事原則是最客觀,不會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是最正確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人們所推崇的道德,行為規範,並不是完全符合老天的意思。所以《道德經》中有另一處解釋。第十八篇講,原文說: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天的道理,本意已經毀壞了,所以才有了仁義。智慧才出來了,才有了偽與善,才出現了劉琴不和,才有了孝慈。邦國混亂,才有了奸臣,忠臣之分。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中,非常道的意思是:並不是老天的本意。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人們推崇的行為準則,或道理.道非:人們不推崇的行為準則。或道理 常道:永恆不變的原則,道理。(這個指的是天之道,一年三四季陰陽交替變化與一天白天黑夜的陰陽交替變化相交,所形成的軌跡。人做事也要遵從這種陰陽交替變化的規律,這種常道,才不容易出事)

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呢?(請看另一篇,《道法自然,講的到底是什麼?》)


校外講堂


樸素的唯物主義。

道。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

老子他老人家自己都說不清,他曰,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

這個強名之道的“道”啥樣子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按老子的話解說,這個道,是有物,這肯定物的存在,又說是天下萬物之母,這是世界起源的論調,世界觀,綜而言之是唯物世界觀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自然的存在,那就是客觀的,因此老子的道是唯物觀。

但是,他並不能釋清其中內在關係認識及邏輯,只是很形象的譬喻著說道的作用形象等,沒辦法給它取個名叫道。道最早就是道路的意思

有個詞叫“康莊大道”。沿著大道往前走,道是“走”之旁,德“dei”方言,就是駕馬車是趕馬車的發音,dei、dei、dei。道德,反過來就是德(dei)道,這意思就是駕著馬車在大道上,dei,dei,駕馭著馬別走了岔路就是德道,得道,《道德經》是最早是分《德經》與《道經》兩冊的,《德經》在上,《道經》在下。

道是形而上的無形的化源萬物的大道,德就是體悟、沿著這樣的大道來行駛行事。《道經》是本體論,《德經》是方法論。

最後老子說了一通又一通,謙虛的來了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是啥,我也說不清,說清了的看到的也不是常道的嘍。。。


東聲西音

道可道,非常道,說得清楚的就不是道。名可名,非常名,講得清楚的就不是名。

有沒有覺得老子在故弄玄虛?而這正是巜道德經》的魅力之所在。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從自己的立場上來得岀個性化的解答來解釋自己的困惑。 那麼道和名真的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道和名是可以說的清講得明的。

何謂道?天生萬物,萬法自然,自然之法,應作秩序觀。這個秩序就是道。宇宙運行,物種繁殖,日岀日落,月圓月缺,生死實虛,都遵循著一定的秩序,亂不得分寸。因此可以說我們其實是生存在秩序當中,也就是生存在道里面。

何謂名?萬事萬物都遵循著一定的秩序,而秩序雖然並不能盡為我們所知,但其實秩序在百萬事萬物上都是有跡可循的,這個跡就是名,說的明白點,所謂名,其實就是規律,就是秩序運行的規律(規矩)。

《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這也是人們推崇老子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當我們推崇無為而治的時候,一定不要拋棄了道和名,而單獨的抬岀無為而治來。這個無為而治,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前是道和名,也就是秩序和規矩。沒有建立起強而有力的秩序和規矩,無為而治必定會帶混亂的局面,這不是老子的本意。而秩序和規矩的建立,非賢能者不可,可是老子卻倡導“不尚賢”,所為何來?還請智者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