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我炎黃子孫,因為生長在一個地域廣博的土地上,所以根據當地不同的生活條件,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生活習慣,而飲食,算是最直接的表現。南甜北鹹,是一個廣義上的區別。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在西藏地區,生長著一種大麥植物,是藏民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就叫做青稞。青稞有三千五百年到一萬年的種植歷史。按照藏民族的說法,青稞是上天賜給人類的食物。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對於西藏地區來說,是一個高海拔、高紫外線、缺氧環境,對於任何一種食物作物來說,都是及其苛刻的生長條件,唯有青稞可以在這裡生長,可見青稞的頑強生命力,最高的生長海拔可達四千七百五十米。如果從科學角度追根溯源,青稞是大麥的祖先。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由於青稞每年只能生長一季,所以青稞要比任何一種麥類更有營養,不但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抗氧化酶是抗人體機能老化的最好食物,並且具有一定的清腸、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阻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的生理作用。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穀類作物,因其內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佈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壩州、雲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區。青稞是西藏四寶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每年青稞從四五月份開始播種,到十月份成熟,需要五至六個月的生長期,在這期間,西藏處於雨季,從傍晚到第二天早晨九點,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開始連夜下月,幾乎每天如此。並在早晨九點左右停止,此時太陽高照,溫度升高,青稞開始生長,在雨後太陽下的青稞地裡,可以聽到青稞生長的聲音。新收上的青稞是需要放上一年的,要去除青稞裡的水分,西藏本身冬季乾燥,更有利於去除水分。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到了第二年,把青稞從儲藏室取出,進行第二步的晾曬,這時已經是正夏,太陽正強烈得曬著大地,也曬著去年收上來的青稞。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青稞打磨成青稞面,這就需要西藏獨有的水磨坊。由於西藏缺氧,人力有限,所以磨青稞的任務就交給了水磨坊,這時西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西藏人民生活的體現。此時,在拉薩周邊,西藏各個靠近河流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些或大或小、或成排或獨立的水磨坊。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將布匹鬥住青稞,房在水磨坊裡磨盤上,形成漏斗狀,利用重力將青稞注入磨盤內,而磨盤底部用水流帶轉動,即省力又高效,忙時只需要一到兩名就可以操作四五個這樣的磨盤。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待青稞磨成面後,上鍋加熱抄熟,就可以成為糌粑了。而這個時候,進入了冬季,也正是西藏人民歡度藏曆年的時候。全家老小會帶著自己家收穫的糌粑,到寺廟、神山、聖湖、金幡進行祈禱,並撒上自己的糌粑,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藏地飲食:從青稞到餈粑


分享到:


相關文章: